九年级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5.4)
注意事项
本试题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同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试题规定的位置。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题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 0.5mm 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一、(16 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 - 3 题。
学校组织 “中国传统文化之侠义精神” 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追溯侠义之源
①侠义精神在我们的民族血脉里传承了千年。侠义之义在中国人心根深蒂固。司马迁所著的《游侠列传》,颂扬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的行为;梁山好汉惩恶扬善,竖起 “替天行道” 的大旗。②时至今日,我们读着这些故事,依然热血沸腾。侠义精神代表着临危不惧,伸张正义;代表着义薄云天,取义成仁;代表着悲天悯人,心系天下。平凡身影中亦有侠骨,他们于危难时挺身而出,于困厄中施以援手,兀兀穷年不改赤诚。他们处心积虑地守护弱者,以凡躯铸就人间大义。③侠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④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文段中加点字词的读音或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根深蒂固 B. 惩(chěng) C. 悯(mǐn) D. 困厄
2.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3 分)
A. 临危不惧 B. 取义成仁 C. 兀兀穷年 D. 处心积虑
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任务二:明辨侠义之神
学校开展 “现代社会是否需要侠义精神” 的辩论会,有同学认为 “现在是法治社会,法律足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不需要侠义精神了”,下面是某同学对此言论的批驳,请你帮他补充完整。(4 分)
(1) 。侠义精神并不与法治相悖,而是对法治的有力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法律难以触及的细微之处。比如有人在公共场合欺负弱小,或者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视而不见。 (2) 。像 “最美司机”吴斌,他在危急时刻保护乘客安全;“最美教师”张丽莉,不顾自身安危救学生。这些行为正是侠义精神的体现。侠义精神让社会充满温暖和力量,它与法治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现代社会。
任务三:传颂侠义之情
学校 “小荷诗社” 创作了一首《侠义之歌》,请你仿照画线句续写一个句子,完成这首诗。(3 分)
侠义之歌
在喧嚣的都市,侠义未曾远去,
它藏在平凡的角落,悄然绽放。
是街头的少年,扶起跌倒的老人,
是雨中的身影,为陌生人撑起的伞,
……
侠义是平凡中的不凡,
是每一个微小善举,汇聚成爱的长河。
侠义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 。
二、(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6 - 13 题。(共 21 分)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王涣之字彦舟。元祐中,为太学博士。通判卫州,入编修《两朝鲁卫信录》。徽宗立以日食求言涣之召对。因言:“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①,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 帝欣然延纳,欲任以谏官、御史。辞曰:“臣由大臣荐,不可以居是官。” 乃拜吏部员外郎,迁左司员外郎、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
涣之性淡泊,恬于仕进,每云:“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仕宦常以不遇处之,则无事矣。” 其归趣如此。
(节选自《宋史 王涣之传》,有删改)
【注释】①逊:谦逊,恭顺。
6.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与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中的两个 “诚” 意思不同。
B. “虽欲言” 与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中的两个 “虽” 意思相同。
C. “则人心说” 与 “不亦说乎” 中的 “说” 意思相同。
D. “仕宦常以不遇处之” 与成语 “绝处逢生” 中的两个 “处”,意思相同。
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皆以美于徐公” 与 “恬于仕进” 中两个 “于” 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 “则无事矣” 与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中两个 “则”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 甲文出自《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
D. “为太学博士” 中的 “博士” 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不同于现在的博士学位。
8.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甲文以日常小事层层推进到治国道理的论说方式,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 甲文齐威王乐于采纳谏言,修明政治,是一位开明而睿智的君主。
C. 乙文善于在叙事细节中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注意对王涣之语言、动作等细节栩栩如生的刻画。
D. 从乙文可以看出,王涣之是一个性情淡泊,不在意仕途升迁的人。
9.乙文画线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选涂超过两处不得分。(2 分)
徽宗 A 立 B 以日食 C 求言 D 涣之 E 召对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1)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
(2)帝欣然延纳,欲任以谏官、御史。
10.甲文中邹忌用讽谏的方式,劝谏君王 ① ;乙文中王涣之用 ② 的方式,劝谏君王 ③ 、 ④ 。(用自己的话回答)(4 分)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2 - 13 题。(共 7 分)
过广陵驿
萨都剌①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②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③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灯前。
【注释】①萨都剌:元朝诗人。②砧:捣衣石。③栖迟:长久居留。诗人长年客居南方,故称淮海客。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首联中 “芙蓉老”“黄菊鲜” 写出秋景中衰败与鲜活的对比。点明时间和季节特征。
B. 颔联写落叶萧萧,行人将行,渡口送别,而 “行人” 也就是自己,再一次踏上了旅程。
C. 颈联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描写,以动衬静,营造凄冷的秋夜氛围,表达思乡之情。
D. 此诗写景时用词清新,意境隽永,抒情时又深沉悠长,耐人寻味。
13.有人说,朗读 “自笑栖迟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灯前” 这两句诗的时候,“一” 字需重读,请你结合内容说说理由。(4 分)
(三)
14.根据原文默写(8 分)
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在历史长卷中激荡出永恒回响。杜甫在秋风中大声疾呼 “安得广厦千万间,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仁者胸襟构筑精神广厦;诸葛亮羽扇纶巾赴征尘,“ (2)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书写一代英雄传奇。金戈铁马的豪情背后,承载着中华儿女对家国的深情守望。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道出 “(3)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未酬壮志。边关月冷,“(4) , ”(《木兰诗》),艰苦的生活环境不改木兰的报国之心;雁门将战,将士们手持利剑,誓言(5)“ , ”(《雁门太守行》)。
三、(7 分)
15.随着电影《哪吒》的热映,同学们对哪吒以血肉之躯对抗天雷,不甘被命运裹挟的反抗行为,大为震撼,深有感触,哪吒的那句 “我命由我不由天”,更是引发了同学们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1)阅读名著梳理资料,请你帮忙填写完整。(3 分)
《藤野先生》中,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鲁迅选择 ① ,走上以文救国的道路。
《海底两万里》中, ② 选择深海为家,乘坐 “ ③ ”,用智慧反抗压迫,在孤独中坚守反抗殖民主义的决心。
(2)《简 爱》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简 爱,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成就了自己精彩的人生。请你结合一个相关情节,分析其性格特征,并谈谈对你的启示。(4 分)
四、(31 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 - 18 题。(共 12 分)
材料一:
某市针对五所省级示范中学的调研显示:在 2000 份有效问卷中,98% 的青少年能通过图片辨识哪吒的经典动画形象,其中 94% 的学生能列举其标志性道具(如混天绫、风火轮);然而,涉及原著《封神演义》的深度测试中,仅 32% 的受访者能完整描述 “剔骨还父” 情节,且存在显著年龄差异。
在 “哪吒核心精神特质” 的多选投票中,“反抗命运” 以 65% 的绝对优势占据首位,具体表现为 “对抗父权压迫”(42%)与 “挑战天命桎梏”(23%)两大维度;而传统价值观 “孝亲伦理” 仅获 9% 的支持率,且集中于参与过《二十四孝》校本课程的学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某实验校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封神演义》专题读书会后,学生原著情节知晓率从 32% 提升至 58%,但追踪监测显示,三个月后回落至 41%,呈现出典型的 “文化记忆抛物线” 现象。报告引用北京大学认知实验室的脑电波研究指出:青少年对哪吒视觉符号的记忆强度是文本信息的 2.3 倍。心理学家指出,碎片化传播导致青少年文化认知呈现 “图像强化 — 文本弱化” 的割裂状态,进而导致他们的文化记忆呈现 “即时性强化 — 持续性衰减” 特征。
材料二:
根据《新媒体时代经典传播研究》统计,B 站 2023 年 “哪吒二创大赛” 累计产生 12.4 万部作品,其中 37% 对角色进行现代重构,包括 “电竞选手”(18%)、“校园学霸”(12%)、“元宇宙建筑师”(7%)等创新设定。语言学分析表明,二创视频平均每分钟出现 4.2 个网络流行语(如 “躺平”“栓 Q”),而原著核心意象(如 “莲花化身”“三头六臂”)提及频率不足 0.8 次 / 分钟。
某中学语文教研组对 2023 届毕业班的分析发现:全年学生议论文共引用 “我命由我不由天” 82 次,但仅 3 次正确关联原著中 “重塑肉身对抗天劫” 的语境,其余 79 次均用于论证 “考试逆袭”“创业奋斗” 等现代议题。典型案例中,UP 主 “次元破壁机” 创作的《哪吒救丙:异世界双生记》通过 “赛博修仙” 设定重构人物关系,单集播放量达 1120 万次,但弹幕争议率高达 15%(含 2365 条 “扭曲经典” 的批评)。中国传媒大学的量化研究进一步揭示:二创视频每增加 10 万播放量,青少年主动查阅《封神演义》原文的概率下降 4.7‰,而观看 “五分钟速读经典” 类视频的概率上升 11.3%,形成 “替代性解读” 链式反应。
材料三: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开展《封神演义》读书会能显著提升学生对哪吒原著情节的长期认知。
B. 心理学家认为碎片化传播是导致文化记忆持续性衰减的重要原因。
C. 二创作品的播放量越高,青少年主动查阅经典原著的可能性就越大。
D. 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更倾向选择传统文化元素而非现代流行元素。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哪吒 “反抗命运” 的精神特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认同度与 “孝亲伦理” 的特质基本相同。
B. “哪吒二创大赛” 对哪吒形象进行重构的改编作品占相关作品总量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C. 材料三某中学的文创设计活动中,学生的作品以哪吒经典形象与传统文化的快消品为主。
D. 过度娱乐会使文化传承效能出现边际递减现象,要平衡流行表达与文化深度二者的关系。
18.以上材料中 “哪吒文化” 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引发你哪些思考?(答出三条)(6 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9 - 22 题。(共 19 分)
云端再见
杨占厂
①十七户人家,因为居民绝大多数姓金,所以寨子唤名金家寨,学校顺理成章就叫金家寨小学。
②三年前老教师病退后,苏北姑娘邵清滢揣着支教通知书踏进寨门。
③打量着眼前这位细瘦白净的二十三岁女孩,寨子里的人心底犯起了嘀咕,“这么妹能行吗?怕是爬不得高坡、吃不得酸辣吆!” 金三爷叼着烟杆直摇头。
④即便所有学生都按时报到,满打满算也只有二十二个人。可开学那天,任凭村主任金满在大喇叭里把嗓子喊得冒了烟,也才有七个高矮不等的娃娃到了学校。
⑤七个学生就七个学生吧。开学第一课照上不误,邵清滢让两个五年级的孩子充当升旗手,现场教他们踢正步、捧旗、上杆、扬旗、升旗…… 山上的孩子有灵气,不一会儿,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
⑥可学校的音响设备被一场暴雨淋湿接触不良了,国歌从哪儿找呢?还没等邵清滢缓过神来,金满突然拍腿嚷着 “有办法”,冲进村部打开广播站。
⑦“准备好了吗?”
⑧“准备完毕!”
⑨国歌声顿时在这座海拔一千三百七十四米的山峰上弥漫开来。邵清滢和同学们行注目礼:此时此刻的山里娃,眼神像清泉般澄澈,歌声如飞鸟般清脆,身姿似青松般挺拔。他们的家长呢,也都停下了手中的农活,站在原地,望向山峰,沐浴在歌声里,心里浮起一阵暖意。
⑩午后的教室忽然挤满二十张小脸 —— 只剩金三爷的孙子 “小八哥” 和五年级的林芳缺席。
“小八哥”,大名叫金家宝 —— 因为他放牛,暮归时骑牛背上山歌唱得比女伢子还动听,这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八哥鸟嘛!在金三爷看来,男娃随便识点字就行,放牛也挺好,在山上活得滋润,自己和儿子,乃至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的。
暮色中,邵清滢跟着金满推开金家院门。老人正搓着烟叶讪笑:“早上的曲子真中听!”“您要舍得让家宝上学,他准能当歌唱家。” 邵清滢把口琴塞给门后偷听的男孩。次日天未亮透,“小八哥” 骑牛唱山歌的调子就飘进了教室。
只剩林芳了。升国旗那天,十二岁的林芳其实也跟着行注目礼了,跟着唱国歌了,只不过是在家边的一块坡地上,背上还有个不满周岁的妹妹。
那夜,邵清滢与金满刚走近刘家篱笆,就被刘七婶撕心裂肺的咳嗽声拦住了。常年务工的丈夫、三个幼崽、半瘫的身子,妇人抹着泪说:“女娃认字能顶啥用?”
“国家也想着你们呢,这不,精准扶贫的措施刚出来,我们这儿要发展菌菇、特色养殖,还要办厂子,您和孩他爹都能在家门口挣钱。” 金满掏出扶贫手册,邵清滢紧跟着说:“林芳成绩这么好,考上重点中学,政府有补助哩!”
油灯下,刘七婶的眼里渐渐有了光,后来,这光比火苗还亮。
第三天一大早,金家寨小学终于满员了。
第四天,金家寨小学不再叫金家寨小学了。在这座 “天无三日晴” 的山峰上,常常有白云缠绕在学校周围,邵清滢于是给学校起了个很有诗意的名字:云端小学。金满连声叫好。
此后三年,邵清滢很忙,忙着学习和教授语文、数学、英语,还有音乐、美术、体育;金满也很忙,忙着对接乡里、县里乃至省里助力脱贫攻坚的同志们,忙着这个合作社那个养殖场的建设发展;乡亲们同样很忙,忙着发展自己的特色养殖与 “农家乐”。那些小学生呢,“小八哥” 参加全县的红歌联唱比赛得了一等奖,林芳去了山下的寄宿重点中学,大山里的孩子,在云端小学来来往往。
就当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寨子、这所小学越来越红火的时候,金满带来了一个消息:因近年毗邻地区地震频发,易引起山体塌方,基于安全考虑,寨子和学校整体搬迁到山下,房舍由政府建设。
搬迁时间,就在邵清滢支教三年期满的这个夏天。
云端小学的最后一个黎明,金满的声音早早在大喇叭中响起:“全体村民注意了,七点钟,金家寨小学,呃,云端小学,集合!”
还没到清晨六点,小学里就挤满了人,家长带着孩子,一个操场都站不下。升旗仪式开始了,国歌又一次在青山白云间回荡,已经四年级的 “小八哥” 站在前排领唱,金满和乡亲们唱得脖子青筋暴突。
仪式后,邵清滢给孩子们上最后一次班会。“同学们,还记得老师讲的祖国的东南西北吗?马上,你们就要走出大山;将来,你们也会在祖国的东南西北,无论在哪里,让我们都牢牢记住在云端小学国旗下的誓言,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记住了!” 孩子们的回答干脆有力。
“同学们,让我们跟云端小学再见吧。” 邵清滢说。“那么,邵老师,我们会再见面吗?” 同学们问。“会呀,让我们‘云端’再见。” 邵清滢举起了笔记本电脑和手机。
顿时,一片清亮的笑声,在山峰与山峰之间,在白云与白云之间,回响悠远……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⑤段描写邵清滢教孩子们升旗的细节,既体现她的教育热情,也暗示她希望通过仪式感唤醒山区孩子的精神成长。
B. 第⑩段 “午后的教室忽然挤满二十张小脸” 一句,侧面表现出金家寨村民对教育的态度逐渐从怀疑转向信任与支持。
C. 第 段 “搬迁时间在邵清滢支教期满的夏天”,政府决策与个人命运偶然重合,暗示支教行为对政策推动的直接影响。
D.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如 “这么妹能行吗?怕是爬不得高坡、吃不得酸辣吆!”“早上的曲子真中听!” 等语句,充满了乡村生活气息。
20.第 段描写 “小八哥” 骑牛唱山歌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 分)
21.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油灯下,刘七婶的眼里渐渐有了光,后来,这光比火苗还亮。” 的表达效果。(4 分)
22.文章两次写到人们唱国歌,这样安排有何好处?(6 分)
五、(60 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2 年夏天,医学生杨宇在实验室放弃了刚领到的医师资格准考证。那个在父母眼中该拿手术刀的他,化名 “饺子”,躲进出租屋埋头画画。泡面盒堆成小山,他用三年半熬出一部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却在获得国际大奖后消失。多年后,他带着一群年轻人拍出了全球影史票房榜前 5 名、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动画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爆红那天,他却悄悄离开了众人的视野,远离外界的喧嚣与干扰,选择 “闭关”,以更加专注和纯粹的心态去打磨作品。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 600 字。
答案
1.B(“惩” 应读 chéng)
2.D(“处心积虑” 为贬义词,此处感彩不当)
3.C(“闪耀” 与 “底蕴”“内涵” 搭配不当,可改为 “蕴含”)
4.(1)法治虽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保障,但并非万能;(2)这时,侠义精神便能发挥其独特作用,激励人们主动伸出援手,传递温暖
5.侠义犹如一股清澈的泉水,滋润了干涸的心田(句式、修辞相符即可)
6.D(前者 “对待”,后者 “地方”)
7.B(前者 “那么”,后者 “如果”)
8.C(乙文无动作细节刻画)
9.AB(徽宗立,以日食求言,涣之召对)
10.(1)倾听意见不是难事,考察并采用这些意见才是难事;(2)皇帝高兴地采纳(他的意见),想任命他为谏官、御史
11.①广开言路,修明政治;②直谏;③虚心公听,唯是之从;④事无今昔,唯当为贵(或人无同异,唯正是用)
12.C(无触觉描写)
13.“一” 重读,强调十年心事凝聚于一灯之前,突出诗人漂泊中的孤独,以及对过往经历的深沉感慨,强化了情感的浓度
14.(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受任于败军之际;(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5.(1)①弃医从文;②尼摩船长;③鹦鹉螺号
(2)示例:简 爱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后,毅然选择离开。这一情节体现了她自尊自爱、追求平等的性格。启示我们在面对抉择时,要坚守原则,维护自身尊严,追求真正的平等与正义
16.B
17.A(“反抗命运” 占比 65%,“孝亲伦理” 仅 9%,认同度不同)
18.思考示例:①重视原著深度传播,避免文化记忆 “抛物线” 现象;②平衡流行表达与文化深度,防止过度娱乐化;③创新传承方式,利用二创活力但引导正确关联原著
19.C(搬迁与支教无直接因果,是巧合)
20.作用:①表现 “小八哥” 热爱音乐、天赋突出;②为下文他上学并获红歌比赛一等奖铺垫;③体现支教对改变村民教育观念的影响
21.运用比喻,将刘七婶眼中的希望比作光,且 “光比火苗还亮”,生动表现出她对女儿读书改变命运的期待与信心
22.好处:①第一次唱国歌凝聚村民与师生,展现山区对教育与国家的认同;②第二次唱国歌在搬迁前,升华情感,突出爱国精神传承与孩子成长;③两次唱国歌形成呼应,强化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