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期中综合素养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期中综合素养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0 19:5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综合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蜜饯(jiàn) 唾(tù)沫 獠(liáo)牙 简陋(lòu)
B.缰(jiāng)绳 耽(dān)搁 褴褛(lǚ) 惆(chóu)怅
C.瞟(biǎo)见 犬(quǎn)牙 畏(wèi)惧 演绎(yì)
D.机杼(shū) 肿(zhǒng)胀 骡(luó)马 掺(chān)和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骆驼 防御 亲戚 B.惊惶 恐俱 抛弃
C.漫长 赤裸 徘徊 D.摊贩 耽搁 搅拌
3.下列诗句中,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B.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C.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引用经典赞英雄,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B.局势越来越紧张李大钊却执意留在北京工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C.夏明翰就义前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叶挺在狱中受尽折磨,写下《囚歌》。——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在2023年德班世乒赛中,中国队包揽五金,获奖选手都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B.弹指一挥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
C.2023年淄博烧烤火出圈。烧烤节期间,现场人山人海,连根针都插不进去。
D.多国领导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精彩演讲,现场爆发出阵阵震耳欲聋的掌声。
二、书写
6.读拼音写词语:
放学后回到家中,奶奶正在我最喜欢吃的腊八粥,用锅铲一和,越发浓细。饭后我觉得有些无 ,就依在奶奶身边,阅读我珍的书。书中感情真挚,让人读了开头就制不住地往下读,根本不动脚步。
三、填空题
7.先补充成语,再完成后面的练习。
万不( )( ) 无( )于( ) ( )( )非福
( )喜( )狂 悬灯( )( ) 万 ( )更( )
(1)春回大地, ,尽是欣欣向荣的绿意。
(2)节日的大街上处处 ,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不同节日有不同的习俗,蕴含着不同的情感。“ ,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绘了 节的习俗;“ ,脉脉不得语。”借 的传说,表达了离愁别绪。
(2)在古诗中徜徉,我们感受其景,如李贺诗中“ , ”描绘的寂寥的边疆之地;如王建笔下“ , ”描绘的冷清的中秋月夜图。
(3)“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吹散了,如 ,被初阳蒸融了。”这句话写出了朱自清对时间易逝的感叹,也让我们想到了长歌行中的“ , ”, 提醒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那个星期天(节选)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   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9.“绽”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在选文中的括号里可组词为 。
10.赏析句子。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三个“ ”写出了“我”专注的神情,同时也表达出“我”内心 的感受。
11.选文中画“ ”的句子为什么写两遍“怨我”?
12.作者说“这一次不能原谅”,他不能原谅什么?
13.作者最后明白了什么?
课外阅读。
背影(节选)
①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②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二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③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速,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附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4.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15.第3自然段中“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16.第3自然段画“_______”的句子中“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17.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他们”指的是( )
A.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 B.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18.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五、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师旷①论学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②烛乎?”
②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③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④昧⑤行乎?”
④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然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②炳:点。③安:怎么,哪。④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⑤昧:黑暗。
19.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恐已暮矣 暮:
(2)何不炳烛乎 何:
(3)少而好学 少:
(4)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戏:
20.文言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来谈论学习,请提取信息
21.处在“如日出之阳”阶段的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学习?想一想,写一写。
六、书面表达
22.“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请以“让真情自然流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以记叙为主,适当进行抒情和议论;③写一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期中综合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B B C B A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A.唾(tù)沫——tuò;
C.瞟(biǎo)见——piǎo;
D.机杼(shū)——zhù;
故选B。
2.B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字形。
B.恐俱——恐惧。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理解。
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这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这两句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B.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都全然不害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间。作者把自己比喻成石灰,要清清白白的做人。这两句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C.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这两句写了美丽的自然风光;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这两句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这是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对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名句的理解。
B.错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多指办事已被别人抢先下手。在这里用来赞美一心为革命而不在乎自身安危的李大钊是不合适的。
故选B。
5.A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
A.“在2023年德班世乒赛中,中国队包揽五金,获奖选手都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获奖选手的笑容比作成阳光,形象地写出了笑容的灿烂和温暖。
B.“弹指一挥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弹指一挥间”将时间的流逝形容得非常快,突出了时光的飞逝。
C.“2023年淄博烧烤火出圈,烧烤节期间,现场人山人海,连根针都插不进去。”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连根针都插不进去”这种极度夸张的表述来强调现场人多拥挤的程度,增强了表达效果。
D.“多国领导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精彩演讲,现场爆发出阵阵震耳欲聋的掌声。”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震耳欲聋”夸大了掌声的响亮程度,以此来突出掌声的热烈。
故选A。
6.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
本题“熬”“腻”“偎”“挪”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7. 得 已 济 事 焉 知 欣 若 结 彩 象 新 万象更新 悬灯结彩
【详解】本题考查补充词语和选词填空。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兴奋到了极点。
悬灯结彩:挂灯笼结彩带。形容喜庆景象。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1)结合“春回大地,尽是欣欣向荣的绿意”可知,春回大地,一切事物都有了新气象。应选“万象更新”。
(2)结合“节日的大街”可知,过节了,大街上一片喜气洋洋。应选“悬灯结彩”。
8. 日暮汉宫传蜡烛 寒食 盈盈一水间 牛郎织女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轻烟 薄雾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理解与默写。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意思是: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结合“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可知,这是描绘的寒食节的习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出自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意思: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结合前面的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可知,借用恋人牛郎织女间细腻婉转的感情,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书写时注意“暮”“蜡”“盈”的正确写法。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意思是: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书写时注意“漠”“燕”“庭”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薄”“壮”“徒”的正确写法。
9. 纟 8/八 绽开 10. 排比 看着 焦急 11.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极度的后悔之情。 12.母亲明知道无法在天黑前洗完衣服,却还是推托洗完衣服带“我”去。 13.作者最后明白了这次出行将要泡汤了。
【导语】这篇节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主人公在等待母亲完成家务时的复杂情感。文章运用了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强化了主人公的焦虑与无奈。通过“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等句子,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专注与内心的挣扎。最后,主人公的“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暗示了他对时间流逝和母亲辛劳的深刻感悟,体现了成长与理解的主题。
9.本题考查汉字查字典和组词。
“绽”字是左右结构,共11画。左边的“纟”是部首,按照部首查字法的步骤,先查“纟”部,除去部首后,还剩下8画。可组词为:绽开、绽放等。
“绽开”指花朵绽放,物体裂开并向外伸展。
“绽放”指花开放。也形容如花一样开放。
结合“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 的泡沫”可知,需要填写描述泡沫的状态的词语,填“绽开”用来形容泡沫,能生动地表现出泡沫在洗衣过程中不断破裂、向外张开的状态,使读者能更形象地感受到当时洗衣盆里的情景。
10.本题考查句子分析。
结合文章句子“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看着……看着……看着……”生动地描绘出“我”的动作状态,通过重复这一动词,着重刻画了“我”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神情。从“我”如此专注地看着盆里盆外衣服、太阳以及光线,能看出“我”一直处于等待状态,满心期待着母亲洗完衣服能立刻带“我”出去,而母亲却迟迟未完成洗衣服的任务,“我”内心的焦急、无奈之感愈发强烈。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句子“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可知,写两遍“怨我”,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强调“我”对自己把午觉睡过了头的自责,突出“我”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导致未能及时去做想做的事,深切地表达出“我”内心的懊悔之情。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可知,母亲明知道无法在天黑前洗完衣服,却还是推托洗完衣服带“我”去。在当天下午的情境中,母亲对洗衣时长心中有数,而“我”在一旁满心焦急地等待,天色逐渐变暗,出行希望愈发渺茫。母亲却始终没有正视无法按时出行的事实,只是用“洗完衣服”来回应“我”,她这种明知道做不到还推托的行为,与“我”期待出行的迫切心情形成强烈反差,极大地打击了“我”,让“我”对母亲的这种做法失望至极,所以觉得“这一次不能原谅”。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可知,在等待母亲带自己出去的过程中,天色逐渐变暗,时间一点点流逝,而母亲洗衣服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却依旧以洗完衣服为回应,没有其他关于出行的安排或表示。作者从光线的变化以及母亲的行为中意识到,天黑前无法完成出行,这次期待已久的出行最终将要落空,所以作者明白今天是没有希望出去了。
14.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祸不单行,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引出下文作好铺垫。 15.不好。因为“说过”只是顺便一说,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坚定。而“定”表示已经决定了,更为恰当。 16.不重复。因为“再三”表示“多次”,说明父亲多次对“我”表示关心。而“仔细”是一种状态,二者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不矛盾。 17.B 18.C
【导语】《背影(节选)》以家庭变故开篇,营造出惨淡氛围。通过父亲决定亲自送“我”这一情节,展现其对“我”的深切关怀。文中语言质朴,于平实叙述中蕴含父子间深沉情感,生动体现特定情境下的亲情,引发读者共鸣。
1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分析文章中次要情节对主要情节或主题的作用,可从渲染氛围、为下文做铺垫等方面考虑。
示例:“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渲染了家中惨淡的氛围,为下文父子车站离别时父亲的背影做铺垫,更衬托出父亲在困境中对“我”的关爱,突出了父子之情。
15.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先分析第③自然段“说定”“说好”“说过”这三个词的意思,再结合文中语境,看哪个词更能准确表达父亲当时的行为和态度。
示例:不好。“说定”表示已经确定、决定好了,语气较为坚决,更能体现父亲一开始是经过考虑后确定不送“我”的。而“说好”“说过”则没有这种确定、坚决的意味,不能很好地突出父亲之前的决定以及后来又改变主意的过程,所以不能替换。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首先明确“再三”和“仔细”这两个词的含义,“再三”强调嘱咐的次数多,“仔细”侧重嘱咐的内容详细、周全。然后回到文本第③自然段,分析父亲当时的行为和心理。父亲因为事忙本打算不送“我”,但又担心茶房不妥帖,所以才会对茶房再三嘱咐且甚是仔细,这两个词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不放心,是为了突出父亲的形象和情感,并非重复。
示例:不重复。从第③自然段“他再三嘱附茶房,甚是仔细” 以及 “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可知,“再三”体现父亲多次嘱咐,突出其不放心,“仔细”体现父亲嘱咐得全面细致,都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1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文章第③自然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附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可知,父亲原本打算让旅馆里熟识的茶房陪 “我” 同去,后来不放心决定自己送“我”,并说“他们去不好”,所以“他们”指的是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故选B。
1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C.文中并没有体现父子矛盾。从第③段“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体现的是浓浓的父子亲情,而不是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所以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19. 晚,迟 为什么 年少 戏弄 20.壮而好学 老而好学 日中之光 炳烛之明 21.我们应该珍惜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时,在学习上还要提高效率,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探讨了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强调了无论年龄大小,学习都是有价值的。师旷以“日出之阳”、“日中之光”、“炳烛之明”三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不同年龄段学习的状态与意义,生动地传达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文章语言简练,结构清晰,通过对话形式展开,既展现了师旷的智慧,也体现了晋平公的虚心求教。整体上,文章不仅具有哲理深度,还富有启发性,鼓励人们在任何阶段都不应放弃学习。
1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恐已暮矣:恐怕已经晚了吧。暮:晚、迟。
(2)何不炳烛乎: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何:为什么。
(3)少而好学:年少的时候好学。少:年少。
(4)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戏:戏弄。
20.本题考查古文内容的理解。
第3段的“少而好学,如日可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意思是: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从这可知,把“少而好学”比作“日出之阳”,把“壮而好学”比作“日中之光”,把“老而好学”比作“炳烛之明”。
21.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短文中晋平公认为暮年想要读书已经太迟了,而师旷则认为学总会比不学好,所谓学到老,活到老,任何时候都不算晚。我们可以从自己生活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合理通顺即可。
示例:珍惜人生的美好年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以免“老大徒伤悲”。
【点睛】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
22.例文:
那天,我真的很感动
“樱花飞舞的初春,半空中落英缤纷,蓝紫色桔梗,将画面停顿。傍晚时分……”这是在春季里发生的事,在别人看来,这事微不足道,理所当然,但是在我的眼里却是那么伟大、崇高!
小学时,父母总操心孩子在校情况,不少家长选择自己做饭给孩子送去,我的母亲也不例外,每日都准时送饭。
有一回上学,早晨天空阴沉,我没在意。中午,天空突降滂沱大雨,我开始担心母亲会不会来送饭。就在我快要绝望时,一个熟悉身影出现了——是母亲!她大步走到我身边,关切地问:“女儿,今天学得怎样啊?”我兴奋回应:“妈,我考了一百分!”母亲语重心长地叮嘱我别骄傲,要继续努力。我接过饭盒,看到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粗糙不堪的手,再瞧她毫无血色、苍白无力的脸,鼻子一酸,差点落泪。母亲催我:“发什么呆,快吃,饭还热着呢。”说完,拍拍我的肩,转身走进雨幕,身影渐渐消失,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放学后,雨过天晴,可我心里却沉甸甸的。回到家,我喊了几声没人应,推开母亲房门,见她躺在床上,声音微弱。我一摸她额头,滚烫!买药路上,我才惊觉母亲中午是带病来送饭的,而我当时竟没关心她一句。
夜晚,躺在床上,我不禁深思:母亲的爱如此平凡又无私,可作为子女,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感激这份爱呢?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这是感动与幸福交织的泪水。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本次作文要求以“让真情自然流露”为话题进行创作。“真情”指真实的情感,涵盖亲情、友情、师生情、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之情等诸多方面。“自然流露”强调情感表达要真实、不做作,是自然而然地通过事件、细节展现出来,并非刻意为之。题目明确了以记叙为主,要写一件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并且要在文中适当抒情和议论,题目自拟。
二、立意。展现亲情的温暖或体现友情的珍贵或表达对陌生人善举的感动,突出人性的美好等。通过一件事,挖掘其中蕴含的真情,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写作思路。
开头:可采用开门见山式,直接点明要写的那件让自己真情流露的事。
中间:详细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抓住关键情节和细节描写,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真情。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情感冲击,点明文章主题,抒发对这份真情的感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