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
苏教版●X一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找空气》一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直观、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能力的良好载体。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设计,帮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空气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物质,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科学概念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对自然界中那些既熟悉又神秘的事物,如空气,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和趣味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逐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精神:通过观察、实验,激发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会学习:通过动手实践,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激发创新思维。 4. 责任担当: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无处不在及其基本特性。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空气现象。
教具准备
塑料袋、气球、水槽、吸管、蜡烛、火柴、扇子、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风的动画视频,提问:“风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能看见风吗?那么,风带来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 观看视频,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通过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探索空气的存在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塑料袋装空气 示范如何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并让学生尝试。 2. 活动二:水中的气泡 将吸管插入水槽底部,吹气观察气泡上升。 3. 活动三:熄灭蜡烛 点燃蜡烛,用扇子从不同方向扇风,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 4. 活动四:气球里的秘密 展示吹胀和未吹胀的气球,让学生比较并猜测气球里有什么。 小组合作,用塑料袋捕捉空气,观察并讨论捕捉到的“东西”是什么。 模仿操作,观察并讨论气泡是什么。 分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讨论为什么火焰会熄灭或摇曳。 吹气球,感受吹气过程中气球的变化,讨论气球里装的是什么。 直观感受空气的存在。 进一步证明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理解空气流动对燃烧的影响,间接证明空气的存在。 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1. 空气是没有颜色的。(√) 2. 空气可以看见也可以摸到。(×) 3. 我们呼吸时需要用到空气。(√) 4. 用塑料袋可以装住空气。(√) 5. 扇动扇子可以让蜡烛火焰变大。(×) 判断对错,并尝试解释理由。 巩固所学知识,检验理解程度。
四、课堂小结 总结空气的特性,强调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空气的相关现象。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与空气有关的有趣现象。 巩固新知,激发学生的持续探索兴趣。
板书设计
《找空气》 一、空气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 二、实验活动: 1. 塑料袋装空气 2. 水中的气泡 3. 熄灭蜡烛 4. 气球里的秘密 三、空气的重要性:呼吸、燃烧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实验活动设计生动有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 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细致,影响了实验效果的观察和分析。 课堂时间分配上,讨论环节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建议: 加强实验前的操作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 适当调整课堂节奏,预留更多时间给学生讨论和交流,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深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