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课台阶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烦躁(zào) 筹划(chóu) 卵石(luǎn) 摔跤(jiāo)
B.门槛(kǎn) 嵌着(qiàn) 凹凼(hán) 模样(mú)
C.尴尬(ɡān) 涎水(xián) 黏性(zhān) 瞬间(shùn)
D.胯骨(kuà) 疲倦(juàn) 愣住(lènɡ) 晌午(xiǎnɡ)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微不足道 烦燥不安 宽敞 阴凉
B.一起一浮 高低不齐 耀眼 兴奋
C.大庭广众 失去生机 烟瘾 筹划
D.言外之意 经力旺盛 尴尬 瞬间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客人们都走后,只剩下夫妇俩坐在空荡荡的大客厅里,他们就在这大庭广众之下说起了办工厂的事。
B.从宏观来看,人们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C.今年的雪呢?它已然失约,暖暖的阳光,让我感到若有所失。
D.想到她穷困潦倒的一生,想到她曾低眉顺眼地给自己端茶倒水,他的泪水流了下来。
4.下面语段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的一处是( )
A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B好的家训是一代又一代人能否健康成长的保证,时过境迁,许多人不禁发问:家训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日前举行的郴州市“家训与文化传承”理论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C家训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家训。为此,D专家呼吁要重建现代家训文化。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B.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C.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笔意,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
D.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 , ,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7. 下列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
A.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B.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他)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8. 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阶》以“台阶”为线索,围绕“台阶”来组织材料,表现父亲为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B.《台阶》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父亲的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坚忍顽强的人生历程。
C.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批判。
D.全文的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和性格。
9.请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10、《台阶》一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家三级台阶的旧屋建成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现学校拟举办“中国梦·住房梦”图文展,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1)请你给这次图文展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房子之于中国人,是家,是避风港,是安宁,是幸福……从下面的图片中,你获得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隙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②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水和豆浆水,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③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
④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⑤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⑥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⑦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选自《台阶》)
11. 从选文对父亲四件事的描写中,看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先填写空白处,再回答问题)
①起早踏黄泥,②_________,③撬石板闪腰,④__________
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第五段末尾划线句表现出“父亲”性情的什么特点?
13. 简述父亲最能打动人的某个举动及自己的感受(第五段划线句不得再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岁月钟声
汪曾祺
①我读的小学是县立第五小学,简称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边,对面是天地坛。五小有一支校歌: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实在过于夸张了。但记忆中学校门外的地势的确比校内高,进大门,要下一个慢坡,慢坡是“站砖”铺的。不是笔直的,而是有点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这道弯弯的慢坡很有感情。如果它是笔直的,就没有意思了。
③慢坡的东端是门房,同时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这间小屋原来盖了是为了当门房即传达室用的,但五小没有什么事可传达,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连问也不问。这间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里坐着,看看钟。他屋里有一架挂钟。这学校有两架挂钟,一架在教务处。詹大胖子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这两架钟。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
④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 的,亮晶晶的。铜钟用一条小铁链吊在小操场边的梧桐树上。
⑤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钟也随着高了。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⑥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⑦詹大胖子还给校园里的花浇水。
⑧秋天,詹大胖子扫梧桐叶。学校有几棵梧桐。刮了大风,刮得一地的梧桐叶。梧桐叶子干了,踩在上面沙沙地响。
⑨詹大胖子还做什么事呢?他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教务处有一口煤球炉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炉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哒忽哒地扇。煤球炉子上坐一把白铁壶。他还帮先生印考试卷子。詹大胖子推油印机滚子,先生翻页儿,考试卷子印好了,就把蜡纸点火烧掉。烧油墨味儿飘出来,坐在教室里都闻得见。
⑩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左边写着学生的住址、姓名,当中朱红的长方框里印了三个字“贵家长”。右侧下方盖了一个长方图 章,县立第五小学,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除了摇上课铃、下课铃,——打上课钟、下课钟之外,是他卖花生糖、芝麻 糖。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
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 顿。校长对学生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詹大胖子的糖不卫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
但是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学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他们长大了,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
詹大胖子的铃摇着摇着,钟打着打着,我们便长大了,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了。
教五年级国文的是高北溟先生。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我对五小很有感情。每天上学,暑假、寒假还会想起到五小看看。夏天,到处长了很高的草。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开了。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万籁俱静。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心里很感伤。
我十九岁离乡,六十六岁回故乡住了几天。我去看看我的母校:什么也没有了。承天寺、天地坛,都没有了。五小当然没有了。
这是我的小学,我亲爱的,亲爱的小学!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14、.史家传统的记人笔法是“不虚美,不隐恶”,作者也将詹大胖子这个人物放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客观地描述,使这一人物的优缺点都很鲜明。阅读文章,根据下列提示分别概括体现詹大胖子优点与缺点的事各一件。
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他每天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这两架钟,提醒学生上课:①____________。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16.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五小的校歌,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7.结合全文内容,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经验,探究标题“岁月钟声”的丰富内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①父亲念念不忘的是老屋,那个立于乡下老家的三间破旧砖瓦房。
②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
③我抽不出空回去,更不同意父亲一人回去,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老屋又年久失修,上去换瓦,很不安全。
④“等我有空再送你回去吧!”我搪塞道。父亲说:“哪天有空?屋倒是不等人的!”我有些不高兴:“倒了就倒了,我再帮你建一个小洋楼。”
⑤父亲一脸不开心,说:“新盖的房子,那能跟老屋一样吗?你们的气息都渗到老屋的墙壁里去了,就拿厨房来说,你们兄弟几个,谁没在里面烧过锅,烘过火,蹭过锅台?新建的,里面有吗?你们会对它有感情?屋子跟人一样,不处久了,哪来的感情?”
⑥父亲的话,让我无以应对,我也曾让儿子站在老屋的各个角落,给他拍照,跟他说发生在老屋里的往事,可他并不感兴趣,原因就在于他对老屋不熟悉,没感情。
⑦在父亲的催促下,前几天,我终于和他回了一趟老家。几个小时后,老屋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⑧父亲从屋内找到一把生了锈的镰刀,将杂草荆棘全都砍倒了,屋前一下开阔了起来。
⑨看到满屋子都是灰尘,父亲顾不上歇一歇,又拿起扫帚,开始扫地除尘。我说:“换完瓦,我们就走了,又不住,扫它有何用?”
⑩“要扫的,”父亲边扫边说,“老屋是有灵性的,我们扫了,它就知道主人回来过,没忘了它,没不要它,它就会努力地活得更久,在风雨中自我站立得更久。反之,它就会倒塌得很快。其实,老房子跟老人是一样的,需要被在乎,被关注。”
扫完屋后,他又在我的帮助下,爬上屋顶,逐一扫去瓦片上的枯枝败叶,拔去瓦楞边的杂草,拿掉冻碎的瓦片,再换上一片片新瓦……
儿时,每年我都曾目睹过父亲上房换瓦,那时的他,身手敏捷,动作果敢,根本不需要人帮,可现在他老了,动作缓慢而笨拙,而且有些许胆怯状,我不敢去催他,怕他一着急,踩塌了屋梁,摔下来。
“至少保一年不漏了!”换完瓦后,父亲高兴地说。
下来后,他又朝锅洞里点了一把火,将锅用热水洗了一遍,烟囱里又冒起了久违的炊烟。接着,他又找来水泥和瓦刀,将老屋裂开的墙砖重新勾缝、填好……他做这些时,心情异常愉悦,脸上散发出久违的容光。
把对联重新粘牢,将门、锁、桌子、灯泡,仔仔细细都擦了一遍,父亲一件接着一件事做,他将老屋好好地“梳洗”了一番,让其一下子精神多了。
做完这些,天已经黑了,父亲心满意足地跟我踏上了回城之路。路上,他告诉我,自己最近总梦见老屋被雨漏倒了,灶台也毁了,他回来时,没地方睡,做不了饭,饿得肚子生疼。这下修好,总算踏实了!
我终于理解了父亲,懂了他对老屋的那片深情:老屋,是他每每站在城市的顶端,不断眺望的方向;是他余生想留在那儿,但又无法留下来的无奈;是他一生无法剥离不能失去的根。
我为自己对老屋曾经的不闻不顾感到羞愧,为自己触摸到了父亲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醒悟。不禁想起儿时,我总觉得老家藏在深山里,太过偏僻和落后;而现在,我开始为它的偏僻而倍感庆幸,因为偏僻,没有商人去投资,没有人要拆迁掉我家的老房,没有人切断我父亲浓浓的乡愁。
不少生在农村,后来进城里的人,常喜欢唱衰人去屋空的乡村。我想,与其唱衰,不如去做些保护或振兴它的实事。比如,常回去看看老屋,像我父亲那般,帮它“梳洗”一番。老屋不消失,故乡就不会消失,游子就能随时满怀期待地归去。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09期,有删改)
18.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文章第 段写到父亲的梦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为什么要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答案
1、A 2.C 3.A 4.B 5.C 6.C 7.B 8.C 9.示例: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 10、(1) 中国梦,从老百姓的住房梦开始 (2)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11. ①. 让我放鞭炮 ②. 浇水使牢实 ③. 勤劳、质朴,踏实肯干,不服输
12. 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忘我的劳动精神
13. 示例:最能打动我的是父亲在泥水匠来之前,就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表明了父亲的认真、勤劳,也表明父亲是一个有计划的人。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也要有所规划,有的放矢,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14、按时摇铃 违背学校规定,私自卖糖给学生
15、“回响”一词传神地写出高北溟老师所授的归有光的古文,对“我”写作产生的影响之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16、结构上:开篇的校歌引出五小,引出心心念念的一切回忆;结尾的校歌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使行文结构更严谨;内容上:校歌表达对小学生活的热爱(眷恋;怀念);对母校(老师)的感激(感恩);对少年的期望(希望少年不要忘记母校、老师的恩情)。
17、示例:本文通过回忆自己曾经就读的县立第五小学,那里有美丽的环境,令人尊敬的老师,平凡的校工詹大胖子,他乐于助人而又有很多的小缺点,那段时间生活简单而又美好。而詹大胖子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负责上下课的钟声,这一次次的钟声,记录了作者当时那段平凡而又令人怀念的生活,同时,又见证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很多年之后,作者再次回到这里,原原来熟悉的一切都没有了,岁月就像一口钟,在它之后,一切都在默默地改变,但心中美好记忆,却能永远存留。一次次敲响本文借岁月的流逝,表达了对曾经那段美好岁月的深深怀念以及对这所小学和恩师的深深感恩。从这篇文章我感受到要好好的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美好,一切都会改变,只有记忆是永恒的。
18、“我”陪父亲回去给老屋换瓦及“我”的感受。
19、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屋比作“孤寡老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屋的孤独、寂寞、沉默。
20、与前文“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形成呼应,交代了父亲坚持要回去给老屋换瓦的原因,并为下文“我”的抒情作铺垫;同时,表现了父亲对老屋的挂念,对故土的怀念。
21、①父亲做梦梦见老屋被雨漏倒了,灶台也毁了,自己回去后没地方住;②老屋是父亲不能失去的根,父亲对老屋充满深情;③老屋不消失,故乡就不会消失,游子就能随时满怀期待地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