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西高考历史训练(3)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考古资料显示,商代的青铜器出土主要分布在河南,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出土分布很广,其中以王畿所在的陕西、河南出土最多。诸侯国的铜器也有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如燕、鲁、卫等。边远地区如巴蜀、吴越等古国西周时期的铜器,其兵器、工具多保留本地土著的传统,礼器和乐器的形制受中原周器的影响较大。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青铜成为维系统治的唯一纽带 B. 青铜器只限于王族地区
C.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辐射 D. 青铜器的实用功能增加
2.如图是中国西晋末年的南迁示意图。此次南迁后( )
A. 南北对峙中南朝占优势 B. 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
C.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D. 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3.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
A. 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 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 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 缔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
4.印欧人迁徙亚平宁半岛的原因、亚平宁半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迁徙过程中形成的特点使古罗马走出了一条与其他文明不同的形成、发展道路,古罗马文明被深深打上了印欧人种的烙印,成为印欧文化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 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 B. 奠定了罗马帝国扩张的基础
C. 打破了人类相互隔绝的状态 D. 奠定了欧洲传统国家的格局
5.下表是西汉郡守(部分)的籍贯与任职地情况统计。这种做法( )
姓名 籍贯 任职地 姓名 籍贯 任职地
黄霸 淮阳郡 扬州郡、颍川郡 文翁 庐江郡 蜀郡
龙伯高 京兆 零陵郡 郅都 河东郡 济南郡
李武 颍川郡 东郡 王尊 涿郡 东郡
A. 反映出官吏派遣具有随机性 B. 旨在削弱外朝的影响力
C.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 源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6.唐高宗时期,将军权善才被举报砍伐了昭陵的柏树,高宗下诏“(善才)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大理寺丞狄仁杰拒不奉诏,并多次奏请“罪不当死”,最终权善才免死止官。这说明当时( )
A. 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B. 皇权和相权相互制约
C. 行政体系相对完备 D. 援礼入法遭到了破坏
7.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乃自立,为(楚)武王”。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 )
A. 强化分封体制 B. 维护周王权威 C. 完善礼乐制度 D. 实录历史真实
8.“(近代)官机作价五十万两入局,另招商股五十万两……无论盈亏,按年提官利,剩余则按股均分。”
——张骞《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报告》(1899年)
学者汪敬虞指出:“大生纱厂早期‘官利制度’虽保证股东收益,却使企业背负固定支出,挤压再生产资金,折射民族工业在传统资本逻辑与现代化生产间的深层矛盾”。结合材料,判断学者认为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19世纪末的中国民族企业( )
A. 实业家借助股份制突破封建生产关系束缚
B. 官商合营模式有效抵御了列强的资本入侵
C. .稳定股东信心加大了企业内循环的管理活力
D. .传统盈利模式阻碍工业资本积累与持续发展
9.以考试录用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最先允许女子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法案是( )
A. 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 B. 1929年《公务员任用条例》
C. 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 D. 1929年《考试法》
10.周恩来评价:该制度对团结抗日、推动全国的民主化,反对蒋介石的一党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还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该制度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 B. 人民代表大会制 C. 特别行政区 D. 三三制原则
11.如图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给农民的证书,党发放这些证书的共同目的是( )
A. 打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基础 B. 实现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 推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D. 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
12.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单方面宣布埃及为保护国,战后迫不得已同意埃及独立。但是“既有英国军队和许多英国顾问驻在埃及,而且有一个英国人来做埃及军队的西尔达尔(总司令)”。对此解释合理的是,一战后( )
A. 埃及成为君主立宪国家 B. 埃及仍是英帝国殖民地
C. 英国仍在埃及享有特权 D. 埃及尚未建立革命政党
13.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材料表明作者
A. 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 突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C. 反对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D. 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14.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说道:“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 )
A. 中共正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 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城市
C.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到全新阶段 D. 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必要性
15.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A. 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 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C. 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D. 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16.如表是我国部分学者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由此可知( )
学者 评价
赵翼(清) 孝文帝一味学习汉族制度礼仪,丢弃了鲜卑族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国势因此由盛而衰
白寿彝 通过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庄辉明 孝文帝“汲汲于用夏变夷”,完全接受了中原封建文化及其价值观,而全未虑及其不良成分之腐蚀性,并为之付出了将本民族消失于与汉族融合过程之中的代价
A.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结论 B. 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C. 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 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宋代的主要城市
主要城市 概况
京口(今江苏镇江)、吴江、绍兴 兼有纺织业和商业
平江(今江苏苏州)和咸都 纺织业十分发达,又是地区商业都会
泉州、广州 当时主要的对外贸易中心
景德镇和河北曲阳、河南临汝 主要陶瓷产地
邢台、彭城(今江苏徐州) 主要冶铁中心
陵井监(今四川仁寿) 主要产盐地
鄂州(今湖北武昌)
真州(今江苏仪征) “盖川、广、襄、淮、浙贸迁之会”
两淮、江渐诸路的主要货物集散地,商税收入之多“不可思议”
材料二宋朝对人民生活的若干必需品,如盐、茶、酒、矾、香、醋等,实行征榷制度,即由政府专卖。官府对上述物品的征榷形式不同。有的是交给民户生产,由国家预先贷给生产者一定的本钱,全部产品归国家收购,再由国家销售,或由经榷货务同意的商人销售,如茶、大部分盐、矾等;有的是由国家控制部分产品的销售。农产品不在征榷之中。农产品主要包括粮食、茶叶、蔬菜、水果等,以及部分布帛或丝和麻。不同农产品流向城市的方式有所不同。粮食和布帛在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且产地分散。农户大都将多余的粮食运到附近的墟市或镇市上出售或在行铺交换其他物品,行铺汇集到一定数量后再贩运到邻近城市乃至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有相当一部分粮食(主要是米)还要由东南地区等主产地远途贩运到首都。多余的布帛也多在墟市或镇市上出售或交换。多余的丝、麻则被农户拿到镇市上卖给机户,或由商贩收购后卖给机户,机户织成布帛后再由商人收购贩运到城市。而茶叶和水果等往往集中于特定的地区,由商人贩运到全国各地销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的主要类型。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工商业发展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以金银作为储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纸币化的货币制度实践,确属人类货币史上的首创。元朝历代皇帝即位后,都要对蒙古军事贵族进行大规模的赏赐,这是一种源自蒙古汗国时代的传统,窝阔台汗就常用白银赏赐臣下。蒙古贵族还利用自身权势侵占了许多元朝官营的金银矿产,导致政府的金银税收锐减,正常途径的金银储备补充来源几近断绝。 13世纪阿拉伯世界白银短缺,白银价格高昂,一时间集中在蒙古贵族手中的白银经“斡脱”商人之手大量地流向国外。元朝在征服南宋后,又进行了多次海外远征,巨额军费开支,无疑导致大规模的货币超发。
——摘编自李晓《元朝纸币制度的选择、运行与崩溃》
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为打破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领导各苏区银行大力开展红色金融的各项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下发的《关于借贷暂行条例的决议》明确规定:“取消和废止一切高利贷形式的借贷,过去高利贷的契约完全宣布无效并焚毁之”。同时,召集私人股金创办合作社,使农民卖米买货不为商人剥削,而农村贮藏资本得以收集,使金融流通。国家银行采取银本位制,发行国家货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章程》明确规定:“发行纸币,至少须有十分之三之现金……为现金准备”。贷款对象主要有公营企业、合作社和劳动人民,贷款用途只限于生产,不贷款用于纯消费。
——摘编自冷泠《中央苏区红色金融的实践及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纸币制度崩溃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区红色金融建设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殖民主义制度的出现到殖民主义体系的最终形成,其间存在着一个较长的过程……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欧洲列强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加热衷于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为了协调欧洲列强在非洲的利益之争,1884年11月15日~1885年2月26日,英、法、德、比、俄等15国在柏林召开会议,就列强在非洲的殖民活动,通过了一个颇为有名的“有效占领”原则。柏林会议的召开和有效占领原则的制定“标志着欧洲在非洲的扩张从此有了国际法”。在此基础之上,各个彼此分制的殖民地最终成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体系,并且也促使了以中心与外缘这一构架为基本内容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摘编自高岱《论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与构成》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获得了独立和解放,殖民体系逐渐瓦解。在这一进程中,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政策发生了变化,老殖民主义政策演变为新殖民主义政策。“新殖民主义不进行直接统治,而是承认政治独立,采取各种方式尤其是蔽的方式进行间接支配,达到控制、干涉与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目的”。“新殖民主义在一定情况下也会采取赤裸裸的武装入侵的手段。”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转变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
——摘编自刘青建《试析发展中国家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兼论殖民体系瓦解的三个经济根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殖民主义体系最终形成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和新殖民主义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五”计划实施前后,全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蔬菜供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953年,第三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召开。会后,农村工作部强调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引导菜农有计划生产。1956年3月,国务院决定,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由商业部统一经营管理,商业部下设中国蔬菜公司具体负责经营,从而形成了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统购包销制的基本形式。
——摘编自陈礼军《新中国城市蔬菜供应体系变迁的历史考察(1949-1965年)》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城市几乎都存在蔬菜供应紧张的问题。 1984年10月,国务院强调“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1988年4月,上海市开始实行“双轨分流”试点改革,一部分蔬菜由购销站经营,执行规定的价格,亏损由国家承担;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场经营,自负盈亏。1988年5月,全国十城市蔬菜体制改革会议召开,强调要更多地用价值规律来指导蔬菜生产和供应。这些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蔬菜的需求,而且提高了菜农的收入,为蔬菜供销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林升宝《改革开放初期上海蔬菜供销问题及其应对》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解决蔬菜供销问题的共通之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蔬菜供销体制的阶段性变化及其影响。
1.C
2.B
3.C
4.A
5.C
6.C
7.B
8.D
9.D
10.D
11.B
12.C
13.D
14.D
15.D
16.A
17.【小题1】类型:手工业型城市;对外贸易型城市;商业型城市。
【小题2】原因:经济环境相对宽松,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农业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增强;手工业发展;区域经济的差异;统治者的支持;民族交往交融加强。
18.【小题1】原因:皇帝肆意封赏白银;贵族侵占金银矿产;商人大肆向域外倒卖白银;军费开支过大;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小题2】作用: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赢得了根据地人民对政权的认同;废除封建剥削,推动民主革命进程;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为军事胜利奠定经济基础;为之后的货币金融制度提供有益借鉴。
19.【小题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列强进人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扩张中的矛盾与勾结;西方列强召开柏林会议,形成为殖民扩张服务的国际法。
【小题2】表现: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和解放。
影响:有利于维持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独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使落后国家遭到干涉与掠夺;造成南北矛盾突出。
20.【小题1】共通之处:重视问题并积极应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关注供需平衡。
【小题2】阶段性变化:计划统购包销阶段(“一五”计划时期-改革开放前):“一五”计划时期,形成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统购包销制。商业部统一经营管理蔬菜供应,通过中国蔬菜公司具体负责经营。这种体制在当时是为了应对城市蔬菜供应紧张问题,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供应模式。计划与市场结合阶段(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后,蔬菜供销体制逐渐向计划与市场结合转变。如上海实行“双轨分流”试点改革,一部分蔬菜按规定价格由购销站经营,国家承担亏损;另一部分由交易市场经营,自负盈亏。全国十城市蔬菜体制改革会议也强调用价值规律指导蔬菜生产和供应,使市场机制在蔬菜供销中发挥作用。影响:积极影响:对居民而言:蔬菜供应得到改善,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蔬菜的需求,蔬菜种类和质量也可能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而逐渐丰富。对菜农而言:提高了菜农的收入。在计划与市场结合的体制下,菜农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通过市场交易部分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对经济体制改革而言:蔬菜供销体制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为其他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它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在体制改革初期,可能会出现市场秩序混乱的情况。如蔬菜价格可能会因为市场调节的不稳定性而出现波动,给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带来一定的困扰。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况会逐渐得到改善。
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