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05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专项训练(全国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项05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专项训练(全国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1 07:4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05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节选自《卖油翁》)
【乙】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节选自《碎金鱼》)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 B.及守荆南回/及鲁肃过寻阳
C.尔安敢轻吾射/安能辨我是雄雌 D.睨之,久而不去/旦辞爷娘去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汝 父 教 汝 以 忠 孝 辅 国 家 今 汝 不 务 行 仁 化 而 专 一 夫 之 伎 岂 汝 先 人 志 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4.乙文对你的启示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文,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曰:旧说梅圣俞④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
(选自苏轼《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
【注释】①顷岁:近年间。②孙莘老:即孙觉,苏轼好友。③欧阳文忠公:宋代文学家欧阳修。④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梅”。
5.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博士 古今异义
(2)尝乘问以文字问之 课内迁移法:尝射于家圃
(3)自工 查阅词典法:①工匠;②精巧;③善于;④通“功”,功效。
(4)疵病不必待人指摘 参考成语:吹毛求疵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
7.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孙权与欧阳修于“师者”一职,皆可谓令人感到“尤有味”。结合【甲】【乙】两文,试探究其原因。
8.【甲】段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请阅读下列选文并完成各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①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②待之,君宜顾③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④?”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⑤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⑥之,拊⑦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
注释:①尚:还,仍然。②故意:这里指原来的态度、眼光。③顾:拜访。④虞:意料,预料。⑤因:于是,就。⑥就:靠近,接近。⑦拊:轻拍。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即更刮目相待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卿言多务,孰若孤?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11.【乙】文中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先是 ,吕蒙给他出谋划策之后,鲁肃的态度转为 。
12.【甲】【乙】两文中,鲁肃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否相同?谈你的理解。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许衡①好学
许衡,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文义,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指功名)耳!”曰:“如斯而已乎?”
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于日者③家见《书》④因请借宿手抄归。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亲身体验,努力践行),言行必揆(kuí 揣摩)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食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岂无主乎?”
帝欲相(任……为丞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灵前,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有改动)
【注释】①许衡:元初理学家、教育家。②凡:总共。③日者:古时以算卦为业的人。④《书》:指《尚书》。
13.根据所给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文言字词 方法 解释
(1) 帝欲相之,以疾辞 成语推断法:义不容辞 辞:
(2) 师谓其父母曰 课内迁移法:权谓吕蒙曰(《孙权劝学》) 谓:
(3) 如斯而已乎 课内迁移法:逝者如斯夫(《论语》) 斯:
(4) 或问之 查阅字典法:①或许;②有的,有的人;③有时 或:
14.请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停两处。
尝 于 日 者 家 见 《书》 因 请 借 宿 手 抄 归
1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如是者,凡更三师
B.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C.因往晓之 尝于日者家见《书》因请借宿手抄归
D.帝欲相之,以疾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
17.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的善劝体现在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明确“学”的方法目的,最后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鲁肃赞学”也可看出孙权善劝。
B.许衡的好学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质疑,不满足于表面的知识,总是追问老师书旨义,还体现在 求学若渴、 借书手抄和昼诵夜思、身体力行方面。
C.甲乙文都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甲文用鲁肃惊叹和结友衬托吕蒙的学有所成,乙文用老师惊奇、更换老师和学士聚哭、世人敬重衬托许衡的学识情操。
D.甲文“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邪”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吗”。表现出孙权对吕蒙推辞的不悦和责备,又体现了孙权对吕蒙寄予厚望的恳切之意。乙文“如斯而已乎?”中的“乎”,表反问语气,译为“吗”。表现了许衡并不满足于此,而有远大的志向。
同学们整理教材资料时,发现以下三篇古诗文都是关于“读书”的,请帮他一起整理、完成以下学习单。
【甲诗】
偶 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乙文】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唯,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丙文】
元稹读书
元稹,长安人也。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稹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
18.字词·积累: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见往事耳 ( )
②但当涉猎( )
③取而疾走( )
④尝取旁舍儿书( )
19.关联·梳理:下面各项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B.讳疾忌医 取而疾走(《元稹读书》)
C.肃遂拜蒙母 遂毕身不忘(《元稹读书》)
D.及鲁肃过寻阳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20.重点·理解: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
21.比较·分析:甲乙丙三文都与读书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孙权劝学》启示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迟,而《偶成》更侧重于劝诫大家 ,此诗中“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一句,更是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 。
22.小语和小文对元稹“取旁舍儿书”和“见《诗经》取而疾走”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小语:元稹这种迫切学习知识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佩啊。
小文:热爱学习是好事,但是他这种做法根本就是偷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①能背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①迨:到;等到。
2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B.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C.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D.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24.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方法 加点词 参考 词义
课内迁移法 (1)患记问不若人 孰若孤 (1)若:
(2)温公尝言 尝射于家圃 (2)尝:
课内迁移法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爱不释手 (3)释: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26.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①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②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③之而不为报④。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⑤,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寻:不久。②书:书信。③让:责备。④报:回复。⑤露布:公开的文告。
2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不辞而别 B.自以为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C.能手执马鞍桥 各执一词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品学兼优
28.补全下列“文言知识积累卡”。
文言知识积累卡片 (1)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正常的语序为: 翻译: (2)朗读释义:永乃发愤读书。 用“/”划分朗读节奏: 永 乃 发 愤 读 书 翻译:
29.请结合【甲】文分析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进步惊人的原因。
30.阅读【乙】文,有同学认为主人公傅永的表现可以用【甲】文中“非复吴下阿蒙”来形容,你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司马光《孙权劝学》节选)
【乙】
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②。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七下自读课本,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益:进益,长进。②鸱枭:猫头鹰,古人视之为恶鸟。
【丙】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孰若孤( )
(3)恶之如鸱枭( )
(4)人疾之如仇敌( )
3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34.西天取经过程中,孙悟空的行为常常引起唐僧的不满。假如唐僧想劝诫孙悟空多看书多学习,你觉得上述材料中哪则材料的方式比较好,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①。既灭烛,闻主人媪②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③。”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选自《国史补》)
【注释】①逆旅:旅店。②媪(ǎo):老妇,指下文“妇”的婆婆。妇:指儿媳。③伏局:认输。
3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微颔之 但当涉猎
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宿于逆旅
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自谓天下无敌
D.良宵难遣 康肃笑而遣之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2)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
3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38.从甲文“ ”一句和乙文“ ”一句中可以看出陈康肃公与王积薪都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辽人常越境而汲①,灌亲中画界堠②遏其来辽人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③,敌惊以为神,逡巡④敛去。
陪辽使射于玉津园,一发破的⑤,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尔。”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帝赐酒劳之。
(选目《宋史·何湿传》,有删改)
【注释】①汲:取水。②中画界堠(hòu):划定边界。③镞(zú):箭头。④逡巡:顷刻。⑤的:靶心。
39.下列关于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担而立”中“释”指放下,与成语“如释重负”中的“释”,意义不同。
B.“一发破的”中的“的”与成语“有的放矢”中的“的”,意义相同。
C.“但手熟尔”中的“尔”与“以礼让客尔”中的“尔”,意义相同。
D.“整弓复中之”中的“复”与“复投之”中的“复”,意义相同。
4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射于家圃”中的“于”与“陪辽使射于玉津园”中的“于”,意义相同。
B.“以我酌油知之”中的“以”与“敌惊以为神”中的“以”,意义相同。
C.甲文作者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D.“陈康公善射”中“射”是“射箭”,与礼乐御书数称为“六艺”。
41.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卖油翁认为陈尧咨“善射”的原因是“无他,但手熟尔”。
B.甲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了卖油翁技术高超又气定神闲的人物形象。
C.乙文中何灌在陪同辽使射箭时,注意把握分寸,礼让使节。
D.乙文虽仅用正面描写表现何灌的射技高超,但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42.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
灌亲A中画界堠B遏其来C辽人D忿而E举兵F犯我
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②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44.陈尧咨和何灌都“善射”,请说说两人是如何对待自己“善射”本领的。
联读《罗守仁》《卖油翁》,完成下面小题。
罗守仁
罗守仁湛古学①,困于场屋②,改习拳。年四十,因事如广西,至梧州,宿古寺。遇一僧,年耄矣,尚矍铄,与语甚洽,因及技击,言时颇露矜色。僧请一试,罗遂起舞。僧斜睨,微笑曰:“美则美矣,然不能胜老僧也。”因起作势,使罗扑之。罗旋舞而进僧挥以手罗退盈丈而颠。笑曰:“何如?”罗知技未进,请执弟子礼,凡三年,学成而归,设馆于羊城以授徒。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
【注】①古学:科举功令文字如策论、律赋、经义、八股文、试帖诗以外的经史学问。②困于场屋:意思是一直在科举中失利。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任务一:通读文本识句读
4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罗 旋 舞 而 进 僧 挥 以 手 罗 退 盈 丈 而 颠
任务二:解释字词明句意
46.参考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只写词义。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释义
因事如广西 【查阅字典法】①依照;遵从。②往;到 去。③顺;符合。 (1)如: (填写序号)
与语甚洽 【结合语境法】结合语境,这一句补充省略成分后,应该为“(罗守仁)与(僧)语甚洽。” (2)语:
言时颇露矜色 【词语推断法】颇有成就 (3)颇:
学成而归 【联系课文法 】归来见天子(《木兰诗》) (4)归:
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因起作势,使罗扑之。
任务三:联读分析知主旨
48.罗守仁与《卖油翁》中的陈康肃公有相似地方,请联系两篇文章,填写下表。
人物 人物神态 人物心理 原因
陈康肃公 “自矜” 骄傲自得 “① ”
罗守仁 以为技精
卖油翁 “睨” ② “惟手熟尔”
老僧 ③
告诉我们道理 ④
苏轼抗疫
嘉祐四年,轼拜①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②,复得赐度僧牒③,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tiào)常平米,多作饘(zhān)粥④药剂,遣使挟医分坊⑤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⑥(póu)羡⑦缗⑧(mín)得二千,复发橐(tuó),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⑨钱粮待之。
【注释】①拜:授予官职。②三之一:三分之一。③牒:公文。④饘粥:稀饭。⑤坊:街巷。⑥裒:聚集。⑦羡:剩余。⑧缗:古代货币计量单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⑨畜:通“蓄”。积聚、储藏。
49.根据下边“橐”字的演变过程,并联系上下文猜测“橐”在文中的意思( )
A.草药 B.口袋 C.鼓风吹火器 D.货币
50.下列选项中“之”的意思与文中“杭,水陆之会”的“之”一样的是( )
A.稍畜钱粮待之。 B.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C.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D.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51.苏轼在杭州抗疫时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① ② ③ ④
52.众所周知,苏轼乃大文豪,选文中的他,又是个怎么样的人?请简要评价。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海瑞)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②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③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④。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⑤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⑥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脱粟:糙米饭。②曩:从前。③橐tuó:袋,行囊。④斋醮:斋戒祀神。⑤趣(cù):通“促”,赶快,赶紧。⑥忤:违反
5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肉二斤 市:集市
B.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 尝:曾经
C.顾左右曰 顾:看、回头看
D.此人素有痴名 素:向来,平素
54.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迁淳安知县 汝亦知射乎
B.宗宪子过淳安 及鲁肃过寻阳
C.发橐金数千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D.是不遁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5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怒驿吏,倒悬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昨闻海令为母寿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宗宪无以罪 以钱覆其
D.待罪于朝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5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写了海瑞没收总督胡宗宪之子的钱财和冒死上疏皇上两件事,表现其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敢作敢为。
B.海瑞认为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以此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
C.海瑞发现了那人的行囊里有数千两银子,将银子收缴到国库里,并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D.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海瑞家中的僮仆知道大难临头,全都逃跑了,只有海瑞没跑,体现出社会的世态炎凉。
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③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堵:墙。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③纵:放开。
57.下面对本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二精通拳术,但很傲慢。 B.卖蒜老头让杨二吃了苦头。
C.卖蒜老头名字叫做卖蒜叟。 D.卖蒜老头有真功夫且谦虚。
5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旁睨而揶揄之 睨之久而不去(欧阳修《卖油翁》))
B.叟能如是乎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C.能以一死成君之名 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D.杨故取势于十步外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59.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霜,节节干霄①,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②也;依于石而不囿③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谓余为解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
(选自郑板桥《画竹题记》)
【注】①干霄:直冲云霄。②生:本性,天性。③囿(yòu):局限。
60.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蕃”,《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帅番声,草茂也,引申为“众多”。由此可知,“可爱者甚蕃”中“蕃”的意思为“多”。
B.“蔓”在“青树翠蔓”中是“藤蔓”的意思,互文印证,可知“不蔓不枝”中的“蔓”也是“藤蔓”的意思。
C.“竹之体,瘦劲孤高”中“瘦劲孤高”是对竹子外形的形容,根据语境推断法,“竹之体”的“体”是“形体、体态”的意思。
D.查阅词典,“依”有以下义项:①靠着;②倚仗;③顺从。结合语境,可知“依于石而不囿③于石”中的“依”是“依靠、靠着”的意思。
6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竹其有知,必能谓余为解人。
6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
B.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
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D.乙文作者从竹之体、竹之枝、竹之节、竹之根诸角度替竹传神写生,寄寓着作者“不为俗屈”的士君子的气质。
63.清代学者符曾说:“凡花之妙,在于香色。而竹则无色无香,独妙于韵。盖香色易知而韵难知,宜赏韵者鲜矣。”而莲、竹皆非“凡花”,周敦颐盛赞莲是“花之君子者”,郑板桥也称竹“似乎士君子”。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莲、竹之韵分别体现在何处。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③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④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袁枚《子不语·卷十四》)
【注释】①堵:墙。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③取势:摆好姿势。④纵:放开。
6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释担而立 释:放下
B.睨之久而不去 睨:瞪眼睛
C.咳嗽不绝声 绝:断,停止
D.傲之曰 傲:傲气,傲慢
6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我酌油知之 以拳打砖墙
B.以杓酌油沥之 老人鼓腹纵之
C.而钱不湿 负蒜而归
D.但微颔之 但见杨双膝跪地
66.翻译下列句子。
(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67.乙文中的杨二相公与甲文中的陈尧咨有什么共同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文,完成小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释】①蹊(xī):踩踏,践踏。② 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68.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而已,罢了)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C.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又) D.冕小儿,恬若不见(好像)
6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字用法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B.笑而遣之
C.已而复如初 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7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71.请根据要求答题。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先用“/”断句,划两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王冕僧寺夜读》,有删改)
【注释】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然,坦然。
7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孰若孤
(2)肃遂拜蒙母
(3)冕因去
(4)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7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74.吕蒙和王冕在读书上有所成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对曰:“好长剑。”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②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子曰:“栝③而羽之,镞④而砺之,其入之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而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揉,此处是加工的意思。③栝(kuò),箭的末端。④镞(zú),箭头。
7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1)卿言多务,孰若孤( )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3)孔子问曰:“何好?”( )
(4)狂马不释策( )
7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徒 谓 以 子 之 所 能 而 加 之 以 学 岂 可 及 乎
7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子路曰:“学岂有益哉?”
78.【乙】文子路以“南山之竹”天生便可刺穿犀牛皮的现象是想说明什么道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A 2.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 3.(1)(老翁)见陈康肃(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2)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 4.《碎金鱼》启示我们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我们工作学习中的一种资源优势,不应像陈尧咨那样进行炫耀宣扬,要学会谦逊的进行为人处事。
【导语】这篇文言文对比阅读通过【甲】《卖油翁》与【乙】《碎金鱼》两个文本,立体化塑造了陈尧咨(康肃公)的形象。甲文通过“卖油翁”的旁观视角,以“惟手熟尔”揭示技艺本质;乙文则借母亲训诫,从“忠孝辅国”的高度批判其沉溺箭术。两文形成递进关系:甲文展现其技艺自负,乙文暴露其政德缺失。叙事手法上,甲文善用动作描写(睨/颔/沥油),乙文侧重语言交锋(母子对话),共同完成对“德才兼备”的批判,体现古代“德才兼备”的价值取向。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虚词。
A.句末语气词,同“耳”,罢了/人称代词,你;
B.都是“等到”;
C.都是“怎么”;
D.都是“离开”;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根据乙文“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的句意为,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其中“汝父”为主语,“教”为谓语,“汝”为宾语,“以忠孝辅国家”为教导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句式结构,其后应断开;“汝不务行仁化”为主谓结构,“而”作为转折连词,“专一夫之伎”作为谓语补充表示“汝”的现状,构成完整的主谓句式,其后应断开;“岂……耶”作为一个完整的反问结构,应独立存在。
故正确的断句为: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发矢:射箭;但:只是;颔:点头。
(2)每:常;以:用;为:作为;罔不:无不。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分析可知,荆南是交通要道,每天都有宴会,陈尧咨常常以射箭为乐,这里可以看出他不务正业、贪图享乐,再结合“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分析可知,陈母认为陈尧咨不致力于施行仁化之政,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教育了他,说明自己的长处不应该当作自己炫耀的资本,应该谦虚的做好本职工作。
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的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陈尧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尧咨说:“荆南是重要的地方,常常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座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于是)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5.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曾经 精巧 缺点,毛病 6.(1)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比喻不要用旧眼光来看人。
(2)梅圣俞的诗名满天下,大概是亲自实践了这种说法的效果吧。 7.孙权以自身为例劝学,注重引导;欧阳修强调 “勤读书多为文”,注重实践。两人都以亲身体验指导他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8.通过鲁肃的惊叹侧面表现吕蒙进步。启示:学习能改变人,要重视学习。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展现了孙权劝学与欧阳修论写作的智慧。【甲】段以孙权劝吕蒙读书为线索,通过对话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吕蒙从“吴下阿蒙”到“才略非凡”的转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乙】段则通过欧阳修与孙莘老的对话,揭示了写作之道在于“勤读书而多为文”,并以梅圣俞的实践为例,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两段文字虽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师者”的引导作用,展现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刻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根据古今异义法:“博士”的今意:最高一级学位。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意: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通过课内迁移法:“尝射于家圃”中的“尝”指曾经。我们推断“尝乘问以文字问之”中的“尝”同样表示“曾经”,“尝乘问以文字问之”的意思是:曾经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
(3)联系查阅词典法:“工”的义项为①工匠;②精巧;③善于;④通“功”,功效。结合“自工”的意思:才能写得精巧。可知,“工”意为“精巧”;
(4)根据成语推断法:“吹毛求疵”指吹开皮上的毛寻找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疵:瑕疵,小毛病。据此推断“疵病不必待人指摘”的“疵”理解为“瑕疵,毛病”。
6.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即:就。更:另、另外。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2)满世:满天下。盖:大概。身试:亲自试验。之:的。效:效果。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甲】文“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孙权首先结合吕蒙的实际情况,指出对吕蒙的希冀,即了解历史;然后以“卿言多务,孰若孤”来对吕蒙因军中事务多而推辞的原因,予以回绝;最后孙权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自身经历来证明读书的益处,读书的重要性,以自身的说法,劝告吕蒙要读书;
根据【乙】文“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文,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可知,欧阳修直接将自己多年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勤读书,多写作,在反思中不断的精进,现身说法;
可见两文中的孙权、欧阳修均是现身说法,以自身为例来传授经验方法,所以显得更加有意味。
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感悟启示。
一问,结合【甲】文“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鲁肃与吕蒙论议后,大为惊叹,感慨吕蒙如今的才干和谋略已非昔日可比。由此可知,作者没有直接描述吕蒙学习后学识进步的具体表现,而是借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展现出吕蒙学识有了显著的进步。
二问,作答此题,先分析吕蒙前后的变化,之前吕蒙以事务多推辞学习,后来听从孙权建议开始学习并取得大进步。思考这种变化能给人带来哪些感悟,如学习对人的成长、改变的重要性等方面。
示例1:学习能让人不断成长,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新知识,提升自我。
示例2:人不能因一时的局限而放弃学习,只要肯学,任何时候都能取得进步,应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乙】
近年来,孙莘老认识了欧阳修,曾经找机会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且多写文章,自然就会写得精巧。世上的人(总是)担心自己写的文章少,又懒得读书,每写出一篇(文章),就希望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必等着别人来指出,写得多了,自己自然就能发现它的问题。”这是欧阳先生拿自己曾经亲身体验的方法告诉别人,所以特别有意味。《苕溪渔隐》说:过去传说梅圣俞每天必定写一首诗,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都没有改变过。梅圣俞的诗名满天下,大概就是亲自实践了这种说法所收到的效果啊。
9. 重新 知晓事情 10.(1)你说事物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2)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11. 轻视 尊重和亲近 12.相同,都是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
【导语】甲文以孙权劝学为切入点,展现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乙文则通过鲁肃过蒙屯下,体现吕蒙的才略提升。两文均围绕吕蒙展开,多角度刻画其成长,从侧面反映学习的重要性,且语言简洁,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性强。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就用新的眼光看待。更:重新。
(2)句意: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见事:知晓事情。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卿,君对臣、上对下的爱称。言,说。多务,事务繁多。孰,谁。
(2)才略,才干和谋略。及,达到。此,这。
1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乙文“肃意尚轻蒙”可知,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先是轻视。
根据“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母,结友而别”可知,吕蒙给他出谋划策之后,鲁肃的态度转为尊重和亲近。
1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鲁肃为吕蒙才略进步之大而惊讶,进而愿与之结友。根据乙文“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可知,鲁肃对吕蒙的才略深感佩服,于是与吕蒙“结友”。可见两文中鲁肃与吕蒙“结友”都是因被吕蒙才略折服。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在到陆口去的时候,经过吕蒙所在的驻地。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于是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出乎意料的事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但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座席走近吕蒙,拍他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13. 推辞 对……说 此,这 有的人 14.尝于日者家见《书》/因请借宿/手抄归 15.A 16.(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2)(老师)于是辞别离开,父母强行挽留老师都没能留住,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 17.D
【导语】《孙权劝学》通过孙权劝诫吕蒙学习的对话,展现了孙权作为一位明君的智慧与远见。孙权不仅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还以自身为例,强调了学习的实际益处,最终成功说服吕蒙开始学习。文章通过鲁肃的惊叹和结友的情节,侧面衬托了吕蒙学有所成的巨大进步。全文语言简洁,对话生动,既体现了孙权的善劝之道,也展示了吕蒙的虚心接受和快速成长。文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身处高位的人来说,学习不仅是为了提升个人能力,更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
《许衡好学》通过许衡自幼好学的故事,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与对道德的坚守。许衡不仅在学习中善于质疑,追求深层次的理解,还在乱世中坚持借书手抄、昼诵夜思,体现了他的勤学精神。文章通过老师对他的赞赏、更换老师的情节,以及他拒绝无主梨的行为,突出了许衡的学识与高尚品德。全文通过多个侧面描写,展现了许衡在学识与道德上的卓越成就,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品德在乱世中的坚守与影响。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1)根据成语推断法:“义不容辞”的意思是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不做推辞。“帝欲相之,以疾辞”的意思是元世祖想任命他为宰相,但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据此可知“辞”的意思是“推辞”;
(2)根据课内迁移法:“权谓吕蒙曰”意思是孙权对吕蒙说。“师谓其父母曰”意思是老师对他的父母说。据此可知“谓”的意思是“对……说”;
(3)根据课内迁移法:“逝者如斯夫”意思是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般,昼夜不停地奔腾向前,一去不复返。“如斯而已乎”的意思是就是这样罢了。据此可知“斯”的意思是“这”;
(4)根据查阅字典法:“或”有以下几种意思,①或许;②有的,有的人;③有时。“或问之”的意思是有的人问他。此处应选②有的,有的人。
14.本题考查句子断句。
句子“尝于日者家见《书》因请借宿手抄归”的意思是曾经在别人家里见到《书经》的注疏,于是就请求留宿下来,亲手抄写下来。整句可以分解为两个主要部分:“尝于日者家见《书》”是完整的句子,描述了许衡在日者家中见到《书》的情景,它的后面要断开;“因请借宿手抄归”说明了他因此请求借宿并手抄该书的行为,“因请借宿”是介宾短语,它的后面也要断开。因此,合理的停顿应在“见《书》”和“因请”之间,据此可断句为:尝于日者家见《书》/因请借宿/手抄归。
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副词,重新/动词,更换;
B.都是连词,“于是,就”;
C.都是连词,“于是,就”;
D.都是介词,“用”;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 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岂:难道;卿:你;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同“耶”,翻译为“吗”;
(2)遂:于是,就;辞:辞别;强:强行;是:这样;凡:总共;更:换;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选项表述有误,“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邪”应该是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而不是疑问语气;乙文“如斯而已乎?”中的“乎”,表疑问语气,译为“呢”,而不是反问语气,译为“吗”;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
许衡,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
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曾经在别人家里见到《书经》的注疏,于是就请求留宿下来,亲手抄写下来,然后回去。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
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元世祖想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以自己有病 (为理由)辞谢了。许衡去世后,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 (灵前)痛哭,也有从数千里外赶来在墓下痛哭的人。
18. 了解 只,只是 跑 曾经 19.C 20.①与读书人分别一段时间,就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兄长您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
②出门就用骡马驮着书跟随自己,回家就秉烛夜读直到天亮。 21. 珍惜美好时光,努力向学 (夸张、比喻、用典)任意一个 时光流逝之快 22.示例一:我同意小文的说法,爱读书固然是好事,但他这种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元稹因为自己家贫无书就去偷邻家孩子和自己外家的书,这是不可取的。偷窃是道德问题,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偷窃的借口,学知识之前先要学会做人。
示例二:我同意小语的看法,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元镇的好学,虽然他当时有偷书的行为,但他是为了学习,而且他的家庭也确实非常贫困,偷窃别人的书也是万般无奈下的行为,真的情有可原。而且他后来的成就也非常大,这完全可以让我们忽略他以前犯下的小小错误。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读书”主题精选了三篇古诗文,构成一个层次丰富的学习单元。甲诗《偶成》以朱熹的哲理诗展现时光易逝的紧迫感;乙文《孙权劝学》通过历史故事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丙文《元稹读书》则以人物轶事展现求知的执着精神。三篇文本在内容上形成互补:从珍惜时光到劝学励志,再到刻苦求学的具体实践,层层递进地诠释了读书的价值。选文兼顾了不同文体(诗、史传、笔记),语言风格各异,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又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空间。
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
②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但:只,只是。
③句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走:跑。
④句意:曾经拿邻居家孩子的书。尝:曾经。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辨析。
A.动词,推托/动词,辞别;
B.名词,疾病/副词,快速;
C.相同,都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
D.介词,等到/动词,来得及;
故选C。
20.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即,就;更,另,另外;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何,为什么;见事,知晓事情。
(2)重点词:出,出门;则,就;以,用;入,回家;秉,举着;达旦,直到天亮。
21.本题考查诗词理解。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诗人用切身体会告诫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因其“易老”故“不可轻”,可见惜时之重要。说明应该珍惜自己美好的年华,努力学习,切莫让可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溜走。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意思是: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未觉池塘春草梦”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把“春草”人格化。“阶前梧叶已秋声”采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两句把想象中池塘边丛生的春草和台阶前凋零的梧叶,构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季节变化之快,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虚度的时间过得飞快的特点,劝诫人们每一寸光阴都要好好珍惜。
22.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明确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我同意小语的看法。元稹“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取旁舍儿书”和“见《诗经》取而疾走”是因为他那时家里穷,不能向老师学习,家里无书可读,他才采取“偷书”的“下策”,他偷书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有所成就,摆脱现状,他的所作所为情有可原;联系“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可知,元稹虽然被父亲责罚,但他依旧带书到田里读。因为热爱读书,他后来的成就也非常大,这可以让我们忽略他以前犯下的小错误。
示例二:我同意小文的说法。“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写元稹偷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写元稹在邻居家药笼中看到一本《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元稹虽然好学,但是这种不问自取的行为本质上是偷盗的行为,是错误的举动。我们不能因为家中贫穷就选择偷盗,这是道德问题,学习知识就是为了成为有德行有学识的人,偷盗的行为是不对的,在学习知识之前要学会堂堂正正做人。
【点睛】参考译文:
【乙文】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丙文】元稹读书
元稹是长安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曾经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邻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只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长安,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元稹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用骡马驮着书跟随自己,回家就秉烛夜读一直到天亮。他的勤奋到了这种程度,人们都赞叹不已。
23.A 24.(1)比得上 (2)曾经 (3)放下 25.(1)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2)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26.甲文通过卖油翁倒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高超技艺,告诉我们反复苦练、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通过司马温公“用力多”“咏其文”“思其义”勤学苦读的事例告诉我们勤学苦练才能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道理。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由两则典故组成,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甲文以卖油翁“惟手熟尔”的朴素哲理,揭示了技艺精进的本质在于反复练习;乙文则通过司马光“用力多者收功远”的苦读经历,强调专注与坚持的重要性。两则故事都指向“熟能生巧”的核心思想,但甲文侧重外在技艺的磨练,乙文注重内在记忆的深耕。文章运用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使说理生动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寓教于事的传统智慧。
2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分析句意可知,“群居讲习”点明情境,“众兄弟既成诵”是完整的主谓句,“游息矣”和“既成诵”存在先后关系。故断句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故选A。
24.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
(1)联系课内迁移法:“孰若孤”句意:谁比得上我?若:比得上。据此可知,“患记问不若人”中的“若”理解为“比得上”,“患记问不若人”句意: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2)联系课内迁移法:“尝射于家圃”句意:他曾经在家里场地射箭。尝:曾经。据此可知,“温公尝言”中的“尝”理解为“曾经”,“温公尝言”句意:司马光曾经说。
(3)联系课内迁移法:“爱不释手圃”句意:因喜爱某物而舍不得放下。释:放下。据此可知,“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中的“释”理解为“放下”,“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句意: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
25.本题考查译句。
重点词语:
①无他,没有别的;惟,只,只是;尔,罢了。
②其,他;乃,就。
2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卖油翁练就了高超的倒油技术,是因为他勤练才能做到这个地步的,本文告诉我们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根据乙文中的“用力多者收功远”“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可知,温公认为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大。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故本文同样告诉我们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有所收获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他曾经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技不很精湛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得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27.D 28.(1)正常语序:蒙以军中多务辞。翻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2)断句:永/乃发愤读书。翻译:(傅永)于是发奋读书。 29.示例: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有目的、有选择性地读书,只学习其中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30.认同。理由:“非复吴下阿蒙”指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意在赞赏一个人进步显著。乙文中傅永勇武过人但文化水平低、学识不足,经过发愤读书,广泛涉猎,使其文武双全,成为才干过人的一代良臣。
【导语】这篇文言文对比阅读选材精当,通过吕蒙和傅永两个历史人物的学习故事,展现了“学以广才”的永恒主题。【甲】文以孙权劝学为引,通过鲁肃的惊叹侧面烘托吕蒙的蜕变;【乙】文则通过傅永从“不能答书”到“兼有才干”的转变,突出勤学苦练的成效。两文均采用先抑后扬的叙事手法,语言简洁有力,人物对话生动传神。选文在展现文言特色的同时,也传递了中华文化重视学习、崇尚进取的价值理念,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2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推辞/离别,告辞;
B.好处/更加;
C.拿/坚持;
D.都意为“都”;
故选D。
28.本题考查文言句式及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为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2)“永乃发愤读书”意为:傅永于是发奋读书。主语“永”与“乃发愤读书”之间停顿,故停顿为:永/乃发愤读书。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蒙乃始就学”可知,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吕蒙虚心听取孙权的建议,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刻苦学习,因而进步惊人。结合“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吕蒙可能还采取了孙权的建议,广泛地学习并挑选对自己有益的读书。言之有理即可。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非复吴下阿蒙”指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意在赞赏一个人进步显著。结合乙“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可知,傅永起初虽勇武过人但学识不足,叔父洪仲严厉地责备他后他决定广泛阅读认真学习,最终取得惊人进步。因此,傅永的表现可以用“非复吴下阿蒙”来形容。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年幼的时候就跟随他的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不久又投奔到南方。他有气魄和才干,勇武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叔父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31. 推辞 谁/哪个 厌恶 像,如同 32.夫 / 学 者 / 所 以 求 益 耳 33.(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34.手法要点示例:甲孙权主要通过自己的读书经历,现身说法(明确学习必要性/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降低学习要求等)来劝吕蒙学习。孙悟空心高气傲,这样劝说,既为其保留了面子,又能起到劝诫的效果
乙颜之推主要通过举生活中傲慢自大的反例(考生答比喻或其他正确的方法也可)劝学习要谦虚忌自大。孙悟空本领高强,盲目尊大,这样劝学也能起到约束的作用。丙朱熹通过春、秋两季景物的快速更替的方法(考生回答对比/比喻/夸张/化虚为实手法也对),劝珍惜时间。孙悟空好强要面子,这样劝诫较为委婉,也能起到作用。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学习的重要性。甲文《孙权劝学》通过孙权劝诫吕蒙读书的故事,强调了学习对个人成长的益处;乙文《颜氏家训》则从反面警示,指出学习不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人们应谦虚谨慎;丙文朱熹的《偶成》则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时光易逝、学习不易的感慨。三则材料相辅相成,既展现了学习的积极意义,也警示了学习中的误区,整体上形成了对学习的全面思考,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辞。
(2)句意: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孰,谁、哪个。
(3)句意:像厌恶猫头鹰一样厌恶他。恶,厌恶。
(4)句意:别人像对待仇敌一样厌恶他。如,像、如同。
3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罢了。
分析:“夫”是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在句首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朗读时应停顿;“学者”在这里是“学习的人”“做学问的人”的意思,是句子表达的主体,“所以”表示“是用来……的”,“求益”表示目的“求得长进”,“学者”与后面“所以求益”在语义上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学者”后应停顿;“所以求益耳”表达完整的意思,阐述学习的目的。
故断句为: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
3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但:只,只是。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罢了。(2)如此:像这样。以:用。自损:损害自己。无学:不学习。
3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材料中孙权劝说吕蒙时,先言明“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强调学习对吕蒙当前身份和职责的重要性,点明学习的必要性。又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表明事务繁忙不是不学习的借口,即便像孙权这样事务缠身,也能通过读书获得很大益处,同时降低对吕蒙学习的要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并非让吕蒙成为饱学之士,只是希望他通过广泛阅读了解历史。孙悟空本领高强,在取经途中自恃武力,有时行事冲动。唐僧若借鉴孙权的方式,向孙悟空说明学习对他更好完成取经任务、应对各种艰难险阻的重要性,以自身经历表明即便忙碌也能学习,同时不给他过高的学习压力,只要求他广泛了解知识,这样既照顾到孙悟空好强的性格,为其保留面子,又能让他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从而达到劝诫效果。
乙材料里颜之推指出“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通过描述一些人读书后傲慢无礼,最终被众人厌恶的反例,强调学习应保持谦逊的态度。孙悟空武艺超群,一路上降妖除魔,导致他常常心高气傲,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唐僧利用此材料,向孙悟空列举这些因学习而傲慢自毁的例子,能让孙悟空直观地认识到自身骄傲自大的问题所在,明白如果继续这样,即便有一身本领,也会因性格缺陷而遭人反感,从而起到约束他行为、劝诫他学习谦逊的作用。
丙材料朱熹的《偶成》中“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运用春、秋两季景物快速更替的对比,化抽象的时间为具体可感的季节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时光流逝之快,从而劝人珍惜时间学习。孙悟空取经之路漫长,但其性格急躁,且好强要面子,对时间的宝贵可能缺乏深刻认识。唐僧若引用朱熹的这首诗,以委婉的方式向孙悟空揭示时光的易逝,让他意识到在漫长的取经途中,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提升自己,等青春不再,想要学习也难有成效,这种委婉的劝诫方式符合孙悟空的性格特点,不会引起他的抵触情绪,更易让他接受珍惜时间学习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乙】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罢了。我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辈,轻慢同辈;别人像对待仇敌一样厌恶他,像厌恶猫头鹰一样讨厌他。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习。
【丙】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景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35.D 36.(1)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的本领难道不精湛吗?
(2)美好的夜晚难以打发,可否下一局棋。 37.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38. 从甲文“公亦以此自矜 ”一句 和乙文“ 自谓天下无敌 ”一句中
【导语】甲文《卖油翁》和乙文《国史补》都展示了技艺娴熟与自满情绪的对比。甲文通过陈康肃的自矜与卖油翁的淡然对比,揭示了技艺精湛来源于熟能生巧的道理,而非天赋异禀。乙文则通过王积薪对棋艺的自信与老妇子下棋的高超技巧对比,体现了谦虚学习的重要性。两篇文章都强调了谦逊和不断学习的重要,同时也讽刺了自满和轻敌的态度,赋予了深刻的人生启示。
3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副词,只;
B.都是介词,在;
C.都是代词,自己;
D.动词,排遣,消遣/动词,打发;
故选D。
3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
(1)汝,你;亦,也;知射:懂得射箭、了解射箭;吾射:我射箭的本领;精:精湛。
(2)良,美好;宵,夜晚;难遣,难以消磨;棋,下棋。
37.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子结构、虚词及句意断开停顿。
本句话的意思:王积薪暗暗记住,第二天将婆媳的棋势重新摆试一遍,发现那两个人的棋艺水平都是自己无法达到的。“积薪暗记”是省略句,“明日复其势”的“其”指代“积薪暗记”的内容,“意思皆所不及也”是积薪的发现。故断句为: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38.本题考查内容提炼。
甲文主要讲述了陈康肃公因射箭技艺高超而自矜,后被卖油翁以“手熟”的道理所折服的故事;乙文则主要讲述了王积薪自认为棋术天下无敌,但在旅店中听到婆媳二人对弈的棋局后,发现自己的棋艺远不如人的故事。
在甲文中,陈康肃公因为射箭技艺高超,“当世无双”,所以“公亦以此自矜”,即他因此而自我夸耀,表现出骄傲自满的情绪。
在乙文中,王积薪因为棋术高超,“自谓天下无敌”,即他自认为天下没有对手,同样表现出骄傲自满的情绪。
因此,从甲文“公亦以此自矜”一句和乙文“自谓天下无敌”一句中可以看出陈康肃公与王积薪都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点睛】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王积薪的棋术高超,自认为天下没有自己的对手。打算去京城闯荡,在一家旅店借宿。熄灭蜡烛后,听见隔壁年老的主妇招呼她的儿媳说:“美好的夜晚难以消磨,可以下一局棋吗?”妇人说:“好的。”老太太说:“第几道下子了。”妇人说:“第几道下子了。”各自说了几十次。老太太说:“你输了。”妇人说:“我认输了。”王积薪暗暗记住,第二天将婆媳的棋势重新摆试一遍,发现那两个人的棋艺水平都是自己无法达到的。
39.A 40.B 41.D 42.BC 43.示例:①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②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44.示例:陈尧咨恃才傲物,自满之大,但终能认识到人外有人;何灌朴实谦逊,自信而不骄矜。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甲】【乙】两文段,分别展现了陈尧咨和何灌两位“善射”人物的形象。甲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揭示了陈尧咨自矜其射技,而卖油翁则以“手熟”回应,体现了技艺的精湛源于反复练习。乙文则通过何灌在边界冲突和陪同辽使射箭中的表现,展现了其射技高超且懂得礼让,塑造了一个既有能力又有风度的武将形象。两文均通过细腻的描写,突出了人物性格与技艺,同时传递了“熟能生巧”和“礼让谦逊”的哲理。
39.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A.“释担而立”句意:(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释,放下。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那样轻松,形容摆脱了繁重事务或消除紧张心情后感到轻松愉快;释,放下。两个“释”的意思相同。
故选A。
4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B.“以我酌油知之”句意: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借。“敌惊以为神”句意:敌人惊讶地把(他)当作神人。“以”与“为”连用,把……当做。两个“以”意义不同;
故选B。
4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D.根据“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陪辽使射于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尔。’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帝赐酒劳之”可知,乙文不仅有“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这样的正面描写来展现何灌射技高超,也有“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观者诵叹,帝帝赐酒劳之”等通过敌人的反应、观者的赞叹以及皇帝的赐酒等侧面描写来烘托何灌射术的精湛。本项“仅用正面描写表现何灌的射技高超”有误;
故选D。
4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何灌亲自在边界上划定界限并设置界堠,阻止辽国人越境前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发兵侵犯我们。
“灌亲中画界堠”表达何灌亲自在边界设置界堠;“遏其来”是说阻止辽人前来,与前文形成连贯动作;“辽人忿而举兵犯我”则是说辽人因被阻止而愤怒起兵侵犯。
故断为:灌亲中画界堠/遏其来/辽人忿而举兵犯我。
4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忿然,气愤的样子;安,怎么;轻,轻视。
②整,整理;复,又,再;诵叹,赞叹。;劳,慰劳。
4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可知,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借这种本领而自夸,体现了他恃才傲物、自满自大;根据“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能看出他对于卖油翁轻视自己射箭本领的愤怒,进一步表明他对自己射技的自傲。根据“康肃笑而遣之”可知,他在看到卖油翁高超的倒油技艺后,最终能认识到自己并非无所不能,人外有人。
根据乙文“陪辽使射于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尔。’整弓复中之”可知,何灌陪同辽使射箭,第一箭射中靶心,第二箭故意没中,在辽使质疑时表明是出于礼让,之后又能再次射中,这体现了他朴实谦逊,有高超的射箭本领却不骄矜,并且自信能射中靶心,所以自信而不骄矜。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借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乙】 何灌,字仲源,是开封祥符人。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阻止他们越境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发兵侵犯宋朝。何灌迎着敌军高高地射箭,每射一箭都射中目标,有的箭射在山崖石头上,箭头都能全部没入石头中,敌人惊讶地把他当作神人,顷刻间就退缩离开了。
(何灌)陪同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第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第二次射箭却没有射中。辽国使者说:“太尉不能射中了吗?”何灌说:“不是,我是出于礼仪让让客人你罢了。”他整理好弓箭再次射中了靶心,观看的人都赞叹不已,皇帝赏赐美酒慰劳他。
45.罗 旋 舞 而 进/ 僧 挥 以 手 /罗 退 盈 丈 而 颠 46. ② 交谈 很 回来 47.于是(老僧)作出姿势,让罗守仁扑向他。 48. 当世无双 不在意 美而无用 示例:不要有一点成绩就骄傲,强中自有强中手,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导语】这篇联读文本通过《罗守仁》与《卖油翁》的对比,展现了传统“技艺观”的深刻内涵。两文均采用“能者点拨”的叙事模式:罗守仁的拳法与陈尧咨的射术虽“自矜”,却都在高人(老僧/卖油翁)“睨视”下显露出局限。老僧“斜睨微笑”与卖油翁“但微颔之”的神态描写,共同传递出“大巧若拙”的哲理。文本最终指向“熟能生巧”的朴素真理,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罗守仁“请执弟子礼”的谦逊态度,较之陈尧咨“忿然”的反应,体现出对“学无止境”更深层的诠释。
45.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罗守仁旋转着舞动靠近,和尚一挥手,罗守仁便向后退了一丈多远,摔倒在地。“罗旋舞而进”描述罗守仁的进攻动作,是一个完整表意;“僧挥以手”是和尚做出的动作,与罗守仁的动作分开;“罗退盈丈而颠”则是罗守仁被和尚挥手之后产生的结果,又是一个独立表意。所以根据句子的主谓结构和表意完整性,故断句为:罗旋舞而进/ 僧挥以手/罗退盈丈而颠。
4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他因事前往广西。如,到、去。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知,选②。
(2)补充省略成分后,语意为:罗守仁与他交谈,十分融洽。语,交谈。
(3)颇有成就:很有成就。颇,很。根据词语推断法可知,“言时颇露矜色”中的“颇”也是“很”的意思。句意:罗守仁言语间颇为骄傲自负。
(4)归来见天子:回来拜见天子。归,回来。根据联系课文法可知,“学成而归”中的“归”也是回来的意思。句意:学成之后才回家。
47.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因,于是。作势,做出姿态。使,让。之,他。
48.本题考查文本分析。
①联系《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可知,陈康肃公“自矜”(骄傲自得)的原因是他射箭技艺高超,“当世无双” ,所以此空填“当世无双”。
②卖油翁“睨”(斜着眼看)陈康肃公射箭,结合原文卖油翁“但微颔之”以及他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