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真题专练
(23-24六年级下·陕西汉中·期中)阅读。
那个星期天(节选)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 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绽”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在选文中的括号里可组词为 。
2.赏析句子。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三个“ ”写出了“我”专注的神情,同时也表达出“我”内心 的感受。
3.选文中画“ ”的句子为什么写两遍“怨我”?
4.作者说“这一次不能原谅”,他不能原谅什么?
5.作者最后明白了什么?
6.(23-24六年级下·山东临沂·期中)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固: 或: 于:
(2)这段话出自《 》,是 (作者)于1944年9月8日在追悼 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
(3)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读一读画线的句子,体会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第一个“死”字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 之情,可以换成“ ”“ ”等词语;另一个“死”字表达了对法西斯的 之情,可以换成“ ”“ ”等词语。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两种人的鲜明态度。
(4)这段话强调树立“ ”的生死观。
7.(23-24六年级下·陕西西安·期中)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②“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③“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④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⑤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⑥“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⑦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⑧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⑨“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
⑩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1)请为选段加一个小标题。(不超过6个字)
(2)阅读文中画线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加点词表现了什么?)
②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选段中的李大钊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简单写一写。
(4)小杜在学完这篇文章后,对李大钊先生的敬佩之意愈发深重,他邀请你和他一起办一期“走进李大钊”的板报,请你仿照例句,为这份板报续写一段文字。
他像一盏灯,照亮了混沌的世界;他像一颗星,点亮了晦暗的夜空;
他像一座山, ;他像一粒火种, 。
(23-24六年级下·甘肃平凉·期中)课内阅读。
《匆匆》节选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8.本文选自《匆匆》,作者是 。
9.这段话中作者分别用“ ”和“ ”比喻过去 的日子,这样比喻的作用是 。
10.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句子。
(1)“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中“痕迹”是指 。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中的“赤裸裸来到这世界”指 ;“赤裸裸地回去”指 。
11.请写出两句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12.(23-24六年级下·湖南湘西·期中)课内选文。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 ,从我脚边 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了。
(1)选文出自课文《 》,作者是 。
(2)按课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填空。这里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的情状。
(3)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4)朗读这段话的感情基调是 。
A.豪迈
B.坚定
C.感伤
D.惊讶
(5)请用上与时间有关的名言、诗句或语句,给伙伴写一两句话。
13.(23-24六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中)课内阅读。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②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③①“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几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
⑤②“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⑥“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⑦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选文写的是什么场景?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为: 。
(2)阅读选文中两个画“﹏﹏﹏”的句子,体会八儿的馋样。
①句①是对八儿的 描写,从八儿连叫两声“妈”和说的“才”字,可以感受到八儿 的心情。
②句②是如何表现八儿的馋样的?请从描写方法、重点词语等角度简单分析。
(3)选文中三次提到粥“叹气”,下面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
B.粥的“叹气”其实就是八儿的叹气,这三处叹气都是八儿极度伤心失望的心情写照。
C.锅中的粥不断“叹气”,写出了腊八粥逐渐黏稠、咕嘟冒泡的样子。
(23-24六年级下·四川眉山·期中)阅读片段,完成下题。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4.《为人民服务》是 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 同志而做的演讲。
15.本段的中心句是: 。
16.请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 或: 于:
17.从本段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3-24六年级下·辽宁鞍山·期中)课内阅读。
【材料一】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 , 。”为 卖力,替 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 和 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材料二】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哪些不必要的牺牲。
18.以上材料一选自 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写的《 》。
19.请将【材料一】中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0.对【材料二】中“死得其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死得比鸿毛还轻。 B.死得比泰山还重。 C.死后得到了所有的东西。
21.关于本文的写作方法,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记叙文,文中多次引用名人名言,使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B.这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说明文。文中使用了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不同的人死的价值是不同的。
C.这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对比等方法逐层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表达更有说服力。
(23-24六年级下·广东汕尾·期中)课内阅读。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______。”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22.把文段“ ”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23.给下列的多音字补充音节,并且组词。
剥 ( ) ( )
削 ( ) ( )
24.选段的第二、三、四句分别运用了 、 、 的方法来说明“ ”的观点。
25.你是怎么理解司马迁说的这句话?请你用现代文写一写。
26.像张思德同志这样的人还有哪些?请你列举一个来仿写。
因为 是为 而死的,所以他的死是 。
(23-24六年级下·山东潍坊·期中)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活动,六一班要利用阅读成果装饰学校“世界文学名著长廊”。请根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我从那个可爱的小山谷边上往下走了一点路去踏青,心中暗暗涌起喜悦,不过其中也夹杂着我的苦恼的思想。喜的是想着这些全都是属于我所有的:我是这整个原野的不得废黜的国王和主宰者,拥有所有权,我要是有后裔的话,就可以完完全全地传给他,就像任何一个英格兰的领主处理他的领地那样。我看到这里有大量的可可树、柑橘树、柠檬树和香橼树,但是因为全都是野生的,所以几乎都不结果子,至少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然而,我采的绿色酸橙却不但美味可口,而且有益于健康。我后来用酸汁兑水喝。这样,它就变得非常滋补,而且凉爽提神。我发现,现在我有活儿干了,来采集水果和运回家去。我决定贮存一批酸橙、柠檬和葡萄,供我雨季享用。我知道雨季快要来了。
27.这段话出自世界名著《 》,作者是 。
28.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我”对土地和权力的野心。
B.说明这块原野上除“我”之外,没有其他人。
C.这块原野“我”可以任意使用、管理。
D.用幽默的口吻来调侃当前荒岛的境况。
29.文段中写道:“心中暗暗涌起喜悦,不过其中也夹杂着我的苦恼的思想。”
“我”喜的是:① ;② 。
“我”苦恼的是:① ;② 。
30.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男孩子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为什么这么说?写写你的看法。
31.跟随优秀文学作品的脚步,可以发现更广阔的世界。请填写一张阅读卡,和他人分享你的世界名著阅读收获,上面这本名著除外。
世界名著阅读卡
(1)最喜欢的书籍《 》
(2)我喜欢的原因是
(3)最喜欢的内容是
(4)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
32.(23-24六年级下·山西吕梁·期中)阅读。
《汤姆 索亚历险记》(节选)
①汤姆提着一桶白粉浆,环顾院墙,所有的快乐烟消云散,用长刷蘸满白浆,开始刷墙。刷了几刷子后,刷过的墙和那一大片未刷的墙相比,并没好到哪里。他沮丧地坐到树下,那些自由的男孩们就该出来玩了,倘若让他们看见自己在刷墙,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击中了他的大脑,那简直就是个伟大的创意!汤姆顿时觉得畅快多了。
②他沉住气,又一次拿起刷子刷起墙来。不一会儿,本出现了,走了过来。汤姆没有出声,像一位艺术家一样,又后退几步满意地欣赏一番,偶尔还补上两刷。本终于忍不住打断了他:“喂!看来你不得不干活儿了。对吧?”
③“这叫干活儿?”汤姆一脸不屑,“这也许是干活儿,也许不是。反正我挺乐意的。”
④“这么说,你喜欢干活儿?”
⑤“喜欢干?你以为每个男孩都可以随时得到刷墙的机会吗?”
⑥本被震住了,他停止了吃苹果,专心注视着汤姆。汤姆认真地刷着,他强烈要求汤姆让他也刷一阵。
⑦汤姆刚准备把刷子递给他,又立刻收了回去:“哎呀!这可不行,波莉姨妈对这面墙要求太高,可是她只信任我。”
⑧“求求你,让我试试吧,我保证仔细刷。”
⑨“倘若是后院的墙壁,我想姨妈也不会在意,问题是现在刷的是临街的墙面。我怕万一失手,她会怪罪我的。”汤姆越说越玄乎。
⑩本心里痒痒得不行:“我一定会很小心的,要不,我把这个苹果给你,你就让我刷刷吧。”汤姆心里美滋滋,却装出百般不情愿的样子,把刷子递给了本。
当本在阳光下干活儿累得大汗淋漓的时候,汤姆则躲在树荫下一边乘着凉吃着苹果,一边盘算着算计别的男孩。街上不断有男孩经过,但最后都心甘情愿地留下来刷墙。本过后是比利,然后又换了约翰尼,他们都用自己心爱的玩具来换取这难得的干活儿机会。看着手里猛然增长的财富,汤姆得意非凡。
(1)随着短文情节的发展,汤姆的感受产生了变化,请你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汤姆为什么一再拒绝本刷墙的要求?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汤姆想吊起本的兴趣
B.汤姆喜欢刷墙这个活儿
C.汤姆害怕被姨妈怪罪
D.汤姆担心本刷的不好
(3)短文写汤姆诱惑本刷墙时很详细,写算计其他人时很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你与小宇同读了《汤姆 索亚历险记》后交流感受。
小宇:我认为汤姆有些虚荣,到处调皮捣蛋,惹是生非,一点也不乖。
你:我觉得评价人物的角度不能单一,从短文中 的事情来看,汤姆还是个 的人。
(23-24六年级下·四川眉山·期中)阅读片段,完成下题。
①“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②“是啊!孥孥说得对。”
③“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④“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⑤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⑥“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33.选文中出现了一个拟声词——“噗”,“噗”在文中用来形容 的声音
34.“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这句话不仅说明八儿是个 的小孩子,还反映了八儿 的特点。
35.选文用小标题概括如下:八儿想吃腊八粥—— —— 。
36.选文写八儿猜想锅中的一切,根本目的是( )
A.说明腊八粥的品种特别繁多。
B.说明锅中的一切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C.说明八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很有才华。
D.从侧面烘托出八儿迫切地想吃腊八粥的心理活动。
37.“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这锅中的一切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你写一写。
(23-24六年级下·河南平顶山·期中)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②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那个星期天】
38.划线句子①中,“漫长”是指 ,“急遽”是指 ,这体现了 ,这种写法叫融情于景。
39.结合课文内容,结合“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分析划线句子②的表达效果。
40.时间转瞬即逝,同学们也在悄然长大,你对成长是什么感受?怅然若失?欢欣雀跃?……请你从“直接抒情”和“融情于景”中,选择一种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的成长感受。
(23-24六年级下·河南平顶山·期中)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的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②……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⑤……
⑥“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⑦“呃……”他惊异的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经进了他的眼中。
⑧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的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腊八粥】
41.“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文中八儿的“馋样”在沈从文的笔下是那么可爱。而正是这些“馋样”,把“等粥”表现的很详细。
细读文段,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八儿的“馋”,找出一处语句,并写上批注。
文中语句:
批注:
42.除了“馋样”写的详细,对粥的描写的也很细腻,请你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三个视角任选其一,用第一人称具体夸一夸腊八粥的美味。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喝粥时的心理。
43.在《腊八粥》一文中,作者详写了等粥的过程,略写了 的过程。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是
44.在写本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时,你详写了 ,略写了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 。
(23-24六年级下·河南平顶山·期中)阅读《匆匆(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②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例例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③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45.对画“ ”的部分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时间多的是,像汪洋大海。
B.在时间的大海里,属于“我”的时间太少了,表现了作者的哀伤。
C.过去的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无声无息,消逝得那么快,表现出作者的无奈、惆怅。
46.阅读选文第二自然段,在你认为正确的一项后面打“√”。
(1)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日常生活细节,不仅说明日子去得匆匆,还说明作者平时无所事事,生活空虚。( )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不断流逝的时间,让读者仿佛听到了时间轻盈、活泼的脚步声,也仿佛听到了作者心灵的颤动。( )
47.“我掩面叹息”是因为 。展开想象,“我”在叹息时可能会说:“ 。”
48.选文第三自然段用一连串的问句 (直接 间接)表达了作者对 的惋惜与感叹,这样的表达方式的好处是 。
49.时间是宝贵的,当你看到很多同学浪费时间的时候,你会用名言“ ”劝诫他们。
(23-24六年级下·广东惠州·期中)阅读理解。
出庭作证(节选)
①法庭上的每一张脸上都呈现了一种迷惑的惊疑神色,甚至包括波特在内。汤姆站起来往证人席上走时,每一双眼睛都含着惊奇的兴趣盯着他。这孩子吓坏了,看上去不知如何是好。他首先宣了誓。
②“汤姆·索亚,6月7日大约午夜时分你在哪呢?”(1)汤姆看了一眼印江·乔埃的脸,铁青可怕,他的舌头一下子就发硬了。听众凝神屏息地听着,可是他的话就是说不出来。但是过了一会儿,这孩子缓过一点儿劲儿来,勉强用力弄出一些声音,使得听众中的部分人听见了:“在墓地里!”“请把话说大声一点儿。别害怕。你当时在……”“在墓地里的。”(2)印江·乔埃脸上掠过一丝冷笑。“你是在霍斯·威廉姆斯的墓地里吗?”“是的,律师。”“请讲下去——提高一点儿声音。离墓地有多远?”“就像我离你这么远。”“你是藏起来了,还是没有?”“我藏起来了。”“藏在哪里?”“藏在墓地边上那些榆树后面。”(3)印江·乔埃几乎是不易察觉地震动了一下。
③“有人和你在一起吗?”“是的,律师,我是和……”“等等——稍等一会儿。先别提出你同伴的名字。到了适当的时候我会让他出庭的。你带着什么东西去的?”汤姆犹豫一下,看上去有些慌乱。“说下去,我的孩子——别顾虑。说实话总是受人尊敬的。你带着什么到那儿的?”“只带了一只……一只……死猫。”场上出现了此起彼伏的笑声,法庭制止下去了。“我们终会把猫的尸体出示给法庭。现在,我的孩子,把所发生的一切告诉我们——用你自己的方式讲出来——别漏掉什么,也别害怕。”
④汤姆开始说起来——开头还有点儿吞吞吐吐,但是随着他对这个话题的投入,他的话讲得越来越流畅自如了;没过多一会儿,全场鸦雀无声,只有他的声音了;每双眼睛都紧紧地盯着他;听众张着嘴,屏住呼吸,一字不落地听着他的话,顾不上时间过了多久,完全被这个令人入迷的故事吸引住了。汤姆把积蓄在心头的郁闷情绪说到高潮时,他说:
“……”
⑤咔嚓!像一道闪电一样,印江·乔埃从窗户跳了出去,冲开所有阻拦他的人,一下子跑得无踪无影了!
——节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
50.《汤姆·索亚历险记》是 国文学大师 (作者)的代表作,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儿童文学作品。
51.一部优秀的小说,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细品短文三处划线部分,作者分别运用了 、 、 的描写方法,生动刻画了印江·乔埃这一人物形象前后的变化:凶狠,无视一切→ →
52.多多在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后,梳理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不过还有一部分未完成,请你帮帮他吧!
墓地惨案→离家出走→ → →顺利脱险→找到宝藏
53.汤姆在法庭上站出来作证,指出 才是杀人凶手,被冤枉的彼得最后被无罪释放,从上述情节可以看出汤姆是一个 的人。
(23-24六年级下·河南南阳·期中)阅读《那个星期天》选段,完成练习。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54.从选文中找出与下面的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耽误—— 阴郁——
55.“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这句话中的“我”不哭不闹,默默地看着,表现了“我” 。
56.选文的最后,“我”这时到底明白了什么?
57.读选文中画“______”的句子,回答问题。
(1)“我”盼着什么?
(2)这里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23-24六年级下·河南许昌·期中)课内阅读
又过了几年,有一天,鲁滨逊看到三十多个野人乘着小木船上了岸。他们拖出两个倒霉的同伴,杀了其中一个人,另一个则挣扎着逃跑。他逃的方向正是鲁滨逊住所的方向。鲁滨逊决心救下这个逃跑的野人,于是开枪打死了追赶他的两个野人。他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了他的好帮手,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几个羊圈,晒了很多葡萄干。鲁滨逊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的想法。
58.鲁滨逊给他救下的野人取名“ ”,经过教化,野人成了他的 。
59.对语段中画“ ”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说明鲁滨逊已经适应了荒岛上的生活。
B.这句话说明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的时间很长。
C.这句话说明鲁滨逊在荒岛上过得很自在,他留恋这里的生活。
60.从语段中,你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
61.联系课文,想一想:从鲁滨逊战胜种种困难的非凡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62.(23-24六年级下·山东枣庄·期中)阅读课内选文,回答问题。
①一会儿,外而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A我的心剧烈地眺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②“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简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同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子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捡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③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④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同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⑤B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
⑥C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1)给这部分选文拟写一个小标题:
(2)选段中的三处划线句子分别采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句子A: 句子B: 句子C: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这一细节描写好在哪里?
(4)回忆课文,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3-24六年级下·河北唐山·期中)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
②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总样的脸。
③“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④“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⑤父亲眠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⑥“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⑦“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⑧“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⑨“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⑩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63.概括②——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
64.“伟大的力量”指的是: 。
65.联系上下文解释“会意”的意思。
66.抄写文中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这段话体现了李大钊怎样的品格?
67.如果删去对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对文章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影响?
68.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真题专练》参考答案
1. 纟 8/八 绽开 2. 排比 看着 焦急 3.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极度的后悔之情。 4.母亲明知道无法在天黑前洗完衣服,却还是推托洗完衣服带“我”去。 5.作者最后明白了这次出行将要泡汤了。
6.(1) 本来 有的人 表示比较
(2) 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张思德
(3) 崇敬 舍己为人 英勇殉职 憎恶 死有余辜 罪该万死
(4)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7.(1)父亲被捕时
(2) “剧烈”一词写出了“我”紧张的心情;“恐惧”一词写出了我害怕的神态。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敌人的凶恶残忍。
(3)表现了李大钊的沉着冷静、从容不迫。
(4) 踏实了躁动的内心 温暖了冷酷的世界
8.朱自清 9. 轻烟 薄雾 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时光易逝的特点 10. 生命的痕迹 婴儿光着身子降临这世界 没有在这个世界留下“痕迹”就走了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2.(1) 匆匆 朱自清
(2)跨过 飞去 溜走 闪过 排比、拟人 时光毫不留情地离开
(3)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作者巧妙地运用排比、拟人等手法,借用大自然中一些常见的景物或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4)C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3.(1)八儿盼粥
(2) 语言 急切 句②中“那我饿了”是对八儿的语言描写,从“那”字可以体会到八儿赌气撒娇,想方设法向妈妈讨粥吃的迫切;“要哭的样子”是对八儿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因不能吃粥而急得要哭的样子,把八儿的馋样写得惟妙惟肖。
(3)B
14. 毛泽东 张思德 15.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16. 本来、原来。 有的。 表示比较。 17.人本来就有一死。我们要做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人,这样才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18. 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 19.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人民利益 法西斯 剥削人民 压迫人民 20.B 21.C
2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3. bāo 剥皮 bō 剥夺 xuē 削弱 xiāo 削皮 24. 引用 对比 举例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5.人本来就是要死的,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26. 文天祥 大宋王朝誓死不投降 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27. 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 笛福 28.A 29. 这些全都是属于我所有的 原野上有大量的果树,酸橙美味,而且有益于健康。 “我”没有后裔 果树几乎不结果子 30.卢梭之所以说《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因为男孩子们好奇心强,喜欢冒险,也很淘气。在生活中就有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读了这本书,他们就受到了启发,变得勇敢、变得坚强、从而学会生存,学会独立,知道怎样解决困难,成为一个成功者。而且这本书中主人公就是以男孩的形象出现,很适合男孩子读。 31.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身临其境。 土人围攻、与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2.(1)想到刷墙的妙计
沮丧绝望 心里美滋滋 得意非凡
(2)A
(3)①主次分明,加深读者印象。②有详有略,不会显得啰嗦。③详略得当,能够突出重点。
(4) 汤姆故意不让本刷墙,提高刷墙的神秘感,让本认为刷墙是一种艺术,一种享受,从而吊起本想刷墙的欲望 聪明、机智
33.煮腊八粥时 34. 贪吃 淘气、天真 35. 八儿猜想腊八粥 八儿观察(看)腊八粥 36.D 37.示例:这锅中的红枣、饭豆呀……似乎因为加热感到异常的开心,时而还会发出“噗……”的声音,似乎在赞叹这样的场景是多么美妙啊!
38. 我等待的时间长 时间快速消失 急切的盼望妈妈带我出去玩 39.“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失”是融情于景的写法,表面写光线,其实指的是时光,时光一去不复返,我的一场期盼也落空了,“一派荒凉”指的是我内心的沮丧和失落,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自然的流露出内心的情感。 40.(直接抒情)时光飞逝,一晃而过,我们都长大了,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有多少顽劣淘气?又有多少谆谆教导?在绿荫如盖的凤凰树下,有多少争执吵闹?又有多少窃窃私语?成长,是迷茫时的痛苦?还是了悟时的欢欣?抑或,这说不清道不明,才是成长吧!
41.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 “进进出出”“都已预备整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小小的八儿,在灶边跑来跑去忙碌的身影。也仿佛看出八儿早就盼着吃粥了,已经迫不及待了。 42.(从小孩子的角度)腊八粥真好喝啊!栗子进嘴里,立刻就融化了,饭豆也软软糯糯的,大红枣甜丝丝的,喝上一大口,再喝上一大口,不用嚼,它自己粘乎乎的往肚里去,真想天天喝。 43. 喝粥 体现了八儿一家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腊八粥这一风俗的喜爱和赞美。 44. 包粽子 煮粽子、吃粽子 重点突出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能过“包粽子”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
45.C 46.(2)√ 47.时间流逝得太快 48. 直接 时光飞逝 更能打动读者,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49.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50. 美 马克.吐温 51.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嘲笑且不屑一顾 吃惊但故作镇静 52. 鬼屋探险 山洞迷路 53. 印江·乔埃 富有正义感
54. 耽搁 沉郁 55.乖巧和执着 56.母亲继续劳作,丝毫没有要带“我”出去的意思。随着天色越来越暗,天越来越凉,这漫长的一天终于就这样无果而终了。之前“我”一直怀着期待,一直在盼望,可现在“我”终于明白出去玩这件事,是不可能的了。 57. “我”盼着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玩。 作者采用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相结合的方式写“盼”的心情。
58. 星期五 好帮手 59.C 60.鲁滨逊是一个理性、勇敢,不怕困难,有顽强斗争精神的人。 61.人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遇到困难要积极想办法,不能被困难打败
62.(1)父亲被捕
(2)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3)这一处细节写出了李大钊的处惊不乱和视死如归的品质精神。
(4)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强化中心,表现对敌人的憎恨,更加突出对父亲遇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63.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见面 64.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65.领会了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66.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体现了李大钊坚强不屈、大义凛然、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品格。 67.删去外貌描写无法表现父亲在经历残酷折磨后坚贞不屈的样子,也就无法表现父亲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68.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父亲的被害日,从而体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