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0 23:1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上学期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共48分)
1.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内涵共分为五期。相较于第一期文化时期,第二期文化时期出现了石锄、石矛头等新型工具和“黍”;第三期文化时期出现了新型收割工具-陶刀;第四期文化时期陶刀和陶纺轮的数量骤增,并出现了模制制陶技术和搓捻细线的技术等。材料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姜寨()
A.手工业发展程度已超越农业
B.陶器制造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C.原始经济呈现不断发展态势
D.农业与纺织业已经紧密结合
2.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
3.汉初,“邮”主要根据地形及地区间差异而设置,“十里置一邮。南郡江水以南,至索南水,廿里一邮......北地、上、陇西,卅里一邮”;对于“邮”的职能,“邮各具席,设井磨。吏有县官事而无仆者,邮为炊;有仆者,叚(假)器,皆给水浆”。这表明汉初“邮”的设置()
A.利于南北沟通 B.优化地方管理
C 加强中央集权 D.体现汉承秦制
4.宋朝,在选拔各级官员的科举考试中,法律被列为必考内容。宋太宗曾诏令各州县官要“习读法书”,县官任满后要“于法书内试问”,对那些全不知者,要“量加殿罚”。这表明宋朝()
A.统治者对法家思想比较推崇 B.科举考试的程序日益走向完善
C.变革科举制以维护专制统治 D.重视法律在维护统治中 作用
5.两宋市舶条法规定,市舶司要对所有货物(外国贡物除外)先进行抽解,即从舶商货物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国家的税收。未经抽解,舶商不能私取货物。经过抽解后,政府还会强制购买部分或全部的货物,此举称为“博买”。这一制度()
A 规范了贸易市场秩序 B.打破了抑商政策
C.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 D.增加了财政收入
6.如表是甲午战争后部分督抚(将军)关于矿务的相关言论。由此可知,当时()
地方督抚(将军) 言论
四川总督鹿传霖 “金、银两矿,若概由商人集股承办,官仅抽一二成充课,则利悉归商,无裨帑饷”
云贵总督崧蕃 “云南地处边瘠,兵燹后,实鲜富商大贾,若不先发官本,商民仍多观望”
吉林将军延茂 “省城设立矿务公司,招商集股,统归官办”
A.矿务经营模式发生明显变化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C.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发展矿业
D.财政困难推动晚清矿务开采
7.下面是1885年清政府设立的电报线一览表。据此可知,这些电报线的设立()
年份 电报线名称 经过主要城市 经费 主办人
1885 沈阳边门线 沈阳一凤凰城一边门 40000 李鸿章
1885 四川云南线 汉口-泸州-成都-蒙自 300000 李鸿章、岑毓英
1885 奉天珲春线 奉天-吉林-珲春 130000 希元、李鸿章
A.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服务于爱国救亡运动的需求
C.有利于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
D.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8.据《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在1940年,华北日军战斗伤亡达3.6万余人,其中2.8万人为八路军杀伤......1940年以后,华北日伪军的“扫荡””行动更加野蛮,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这表明()
A.局部反攻成效显著致使日军疯狂反扑
B.敌后作战的胜利引发日军战术的调整
C.正面战场的配合推动敌后局势的变化
D.日军战略失误导致抗日形势发生转变
9.下图反映了1954年到1955年英国对华贸易状况的发展。推动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英国对华贸易状况(单位:万美元)
A.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B.日内瓦会议顺利召开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
10.中共八大肯定“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这反映出我党()
A.尝试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B.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开始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着力解决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11.在古罗马,大道上往往矗立着很多专门刻有地名和距离的里程碑;从奥古斯都开始,有的里程碑碑文前部为皇帝头衔,后部为两地地名和距离,有的里程碑则仅有皇帝头衔而无地理标识。这一变化()
A.折射出罗马政治体制的变革 B.说明罗马境内经济联系加强
C.证明了罗马统治范围的扩大 D.表明罗马对行省的控制削弱
12.雅克·韦尔热在《中世纪大学》里说:“15世纪末欧洲的大学与13世纪的大学已有较大差异。从经常因暴力冲突而分裂,但富于活力和独特生活的独立行会、研究和教学的发源地,退居为服务于国家的职业培训中心,并由国家严密控制。”雅克·韦尔热意在强调()
A.国家支持大学的发展 B.大学对职业培训的贡献
C.大学的独立性遭削弱 D.城市自治助推大学发展
13.15世纪,“阿拉伯酒”在欧洲传播,虽然它在禁酒的阿拉伯有千年的饮用历史,但却来源于非洲。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其原料在亚洲和美洲开始广泛种植。今天,“阿拉伯酒”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欧美尤其受欢迎。这说明()
A.酒精饮料的世界市场庞大
B.殖民扩张决定地区饮用习惯
C.需求推动咖啡豆种植传播
D.茶叶经阿拉伯商人传向世界
14.如图为尼德兰画家马赛斯创作于1529年的作品《放贷者和他的妻子》。画中的放贷者正仔细地称量着金币,妻子手里翻着圣经,目光则注视着丈夫手中的钱币。该作品能够反映()
A.拜金主义成为普遍现象 B.价格革命冲击封建秩序
C.道德观念摆脱宗教束缚 D.社会变革影响世俗生活
15.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理性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理性没有能力创造出合乎理性的社会秩序,理性无法跳出它赖以生长的社会和传统来对社会进行规划和设计,社会制度、法律、道德等都不应也不可能处于完全理性之下。这一观点()
A.强调应发挥社会 自我调节功能 B.深刻地批判了理性主义的合理性
C.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D.迎合了早期殖民扩张时代的需要
16.1981年,围绕苏联铺设通往西欧的天然气管道,欧美之间迸发激烈争执,美国政府下令在欧洲的美国企业阻止管道重要零件的运输,欧洲人则指责美国一方面阻止欧苏贸易,另一方面又把谷物卖给苏联。这场争执的主要原因是()
A.石化燃料污染成为国际性难题 B.欧盟寻求独立的政治立场
C.美国试图要垄断苏联商品市场 D.欧苏缓和冲击了欧美关系
二、综合题(共2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台,学纠察官邪,肃式纲纪。大事则廷辨(朝堂案议),小事则奏弹(上奏、弹劾)。-(元)脱脱《宋史》
材料二《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
-颜钧《颜钧集》卷5《箴言六章》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征。谈谈你对这一治理模式的认识
(3)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智慧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科技赶超战略,并明确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技术援助方式是主要途径,引进的重点是电力、冶金、机械、军工;60年代中国的技术战略转向自力更生,同时开始寻求从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引进技术,涵盖了石油、化工、电子和精密机械等领域,仍以成套设备引进为主;70年代中国制定了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总价达43亿美元成套设备的“四三方案”。这些大规模的集中引进夯实了我国技术设备基础,加速了我国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康荣平、杨英辰《新中国技术引进40年述评》等
材料二 19851989年我国技术引进的合同数(单位:项)
年份 关键和成套 设备引进 技术许 可 顾问咨询和 技术服务 合作生产
1985 419 314 54 38
1986 312 306 77 34
1987 261 235 54 25
1988 208 169 46 10
1989 190 96 27 11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
-摘编自贺俊等《创新体系与技术能力协同演进:中国工业技术进步7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在引进技术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技术引进方面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技术引进的成功经验。
19.【国家安全与国防观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东濒茫茫苍海,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国自古以来的统治者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内治和对少数民族的防御上。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较周边地区先进,促使中国形成了半封闭的文化环境。特别是统治中国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对外是“修文德以来之”,这种思想使得中国的统治者和臣民守国土而不求于海外。中国资源和物产极其丰富,没有向外的经济利益,也不可能向海洋拓展,逐渐形成重北轻南、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
-摘编自王素娟《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海权》
材料二与古代国防主张有所不同,近代官员学者的国防观念,实为一步步发展变化。起初,他们只是单纯追求坚船利炮,提倡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后发展为学习其制造方法,进而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再发展到羡慕西方经济模式,试图以振兴工商业来提振国民经济,提升国防水平。李鸿章认为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如今东南的万里海疆,各国通商传教来去自如,实乃“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海防关乎京师重地,属于“固本”,海防若是不备,实属心腹大患。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一面呼吁“铁血之主义”,一面期盼“尚武之国民”,认为除此则“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19世纪晚期,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常规航行时为实测3733匹马力,航速15.26节,自持力为25天左右,在当时属于一流水平。
-摘编自徐寅、熊剑平《近代国防思想的初步形成》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我国海军防御范围逐渐从近岸领域转移到利益攸关的近海领域。进入 21世纪,海洋成为各国合作竞争的“新空间”,海洋的重要性更为凸显。这就要求我国海军不仅要有近海作战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有在实现远洋护卫方面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威胁的能力。2008年,中国海军首批前往亚丁湾护航,标志着中国海军走出黄水、跨过浅蓝、走向深蓝的航向。2012年,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服役,这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此次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第一次有了远洋纵深打击能力,中国海军向深蓝迈出了重要一步,2019年,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诞生。
-摘编自周于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防观念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海军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15世纪中叶以前属于陆地的历史,15世纪中叶至20世纪属于海洋的历史,而空域的历史刚刚经过一个世纪。
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2025届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C: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不同时期出现新型工具、农作物及技术进步,体现原始经济不断发展。材料未对比手工业与农业发展程度;仅陶器制造业进步不能说明其占经济主导;虽有农业和纺织工具出现,但未体现二者紧密结合。
  2.A:西周至秦汉,“家” 从政治单位变为社会生产、生活单位,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打破士大夫宗族组织,使小家庭成为普遍社会基本单位。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峻法,材料未体现;西周已实行宗法制;战国和秦朝儒家思想受打击。
  3.C:汉初 “邮” 根据地形和地区差异设置间距,服务于公文传递,沟通朝廷与地方联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未涉及南北沟通;“邮” 主要服务公文传递,非优化地方管理;未体现与秦制对比。
  4.D:宋朝科举考试将法律列为必考内容,要求官员习法并考核,表明宋朝重视法律在维护统治中的作用。宋朝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非推崇法家;县官任满对法律的考核不属于科举程序,也不能体现科举制变革。
  5.D:宋代市舶条法的抽解和博买制度,抽取税收和强制购买货物,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材料未涉及市场秩序;宋代未打破抑商政策;抽解与博买不利于海外贸易发展。
  6.B:甲午战后部分督抚关于矿务的言论,体现地方官员不积极认可商办矿务,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当时矿务经营仍为官督商办,未变化;部分地方政府对商办矿业态度消极;材料未体现财政困难与矿务开采的关系。
  7.C:1885 年清政府设立的电报线涉及多个区域,有利于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这些电报线是清政府设立的,并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材料未提及与爱国救亡运动的关系;当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8.B:1940 年八路军在华北打击日军,之后日军 “扫荡” 更野蛮,说明敌后作战胜利引发日军战术调整。1940 年处于战略相持阶段,非局部反攻;材料未提及正面战场配合;材料强调八路军作战影响,非日军战略失误。
  9.B:1954 年日内瓦会议,中国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会,展示了和平外交政策,助推英国对华贸易发展。抗美援朝 1953 年结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 年提出;万隆会议 1955 年召开。
  10.A:中共八大肯定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思想,突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表明中国共产党尝试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中共十四大之后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阐述计划和市场关系。
  11.A:古罗马里程碑碑文变化,将皇帝头衔放在前面,反映罗马皇帝权威增强,折射出罗马政治体制由共和到帝制的变革。材料强调碑文变化,非便利交通贸易;不能仅从碑文判断罗马统治范围扩大;罗马帝国时期加强了对行省的控制。
  12.C:15 世纪末欧洲大学从独立行会、研究和教学发源地,变为国家严密控制的职业培训中心,独立性遭削弱。材料强调大学独立性减弱,非国家支持其发展;材料突出国家对大学的控制,非大学对职业培训的贡献;未提及城市自治与大学发展的关系。
  13.C:咖啡原产非洲,经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殖民扩张时期,为满足欧洲市场需求,咖啡豆在亚洲和美洲广泛种植,说明需求推动咖啡豆种植传播。材料讨论的是咖啡,非酒精饮料;殖民扩张未决定地区饮用习惯;材料未提及茶叶传播。
  14.D:1529 年《放贷者和他的妻子》反映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后,人们关注财富,追求现世幸福,说明社会变革影响世俗生活。一幅画不能证明拜金主义成为普遍现象;材料未体现价格革命对封建秩序的冲击;“道德观念摆脱宗教束缚” 说法绝对。
  15.A:18 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设计的社会秩序未必合理,主张尊重社会自身发展脉络,发挥社会自我调节功能。材料只是指出理性主义调节社会秩序的不足,非批判其合理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 17 世纪;材料观点是对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国家干预思想的反思。
  16.D:1981 年欧美围绕苏联铺设通往西欧的天然气管道产生争执,原因是欧苏缓和冲击了欧美关系,威胁美国霸权。材料争端原因不是石化燃料污染;欧盟成立于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反对欧苏经济联系,非与苏联进行贸易。
  17.
  (1)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机构独立,权责分明;检查范围广;以轻制重;大事廷辨,小事弹奏,分类处置。
  (2)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征:强调德治与法治并重,通过社会教化提升民众道德修养,增强社会凝聚力,同时制定法律维护社会秩序。认识:这种治理模式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传统法治实质上是人治,服务于皇权,权力集中,缺乏民主监督,具有时代局限性。
  (3)启示: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民主;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民主监督,权力制衡;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举。
  18.
  (1)阶段性特征:50 年代主要从社会主义阵营引进;60 年代开始寻求从欧洲国家引进技术;70 年代从美国引进技术设备。成因:50 年代 “一边倒”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实施);60 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70 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2)变化:以引进关键和成套设备为主;方式多样化;重视引进技术服务;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性下降。
  (3)成功经验: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9.
  (1)中国古代 “重陆轻海” 国防观念形成的原因: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统治者精力集中于内治和防御少数民族;儒家思想以德治国,对外主张 “修文德以来之”;中国资源物产丰富,缺乏向海洋拓展的经济动力;长期内陆发展模式形成的历史传统。
  (2)近代国防观念变化的原因: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先进技术和文明的冲击;有识之士的探索和倡导;近代工商业发展,经济结构变化。
  (3)改革开放后中国海军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防御范围从近岸转移到近海领域;作战能力提升,具备近海作战和远洋护卫能力;装备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航母等先进舰艇服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如亚丁湾护航,提升国际影响力。
  20.示例一:
  见解:赞同材料中 15 世纪中叶以前属于陆地的历史这一观点。
  理由:15 世纪中叶前,世界各文明相对孤立,亚欧大陆主要文明发展和影响力集中在陆地,如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有限贸易,罗马帝国陆地扩张。当时海上交流困难,海上贸易规模小,人类文明发展重心在陆地。
  21.示例二:
  见解:赞成 “15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属于海洋的历史” 这一观点。
  理由: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通过海上扩张和贸易竞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海洋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纽带;政治上,拥有强大海军的国家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通过海上军事力量建立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文化上,海洋贸易和殖民扩张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交流融合。所以这一时期海洋在多方面影响世界,属于海洋的历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