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1 10:4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郡中学 2024 - 2025 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
卷答案
一、选择题(48分)
1. D。材料中提到“都城镐”“把被征服地区的财产分配给亲属和其
他盟友”“属国定期朝觐、上缴赋税和贡品、提供军队等”,这些符
合西周分封制的特征。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
诸侯,诸侯要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的继承制度;封君封臣制是中世纪欧洲的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
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均与材料不符 。
2. A。秦朝“禁”是指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目的是统一思想;
汉朝“尊”是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了统一思想,
巩固统治 。“依法治国”“保障民生”“选贤任能”均与“禁”和
“尊”的目的不符 。
3. C。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并且在经济、文化等
方面有所发展,如大运河的开凿等,但存在时间短暂,二世而亡,所
以“繁荣短暂”能准确概括隋朝的特点 。“暴政而亡”只强调了隋
朝灭亡的原因;“实现统一”不全面;“开拓创新”不是对隋朝最准
确的理解 。
4. C。材料中“范阳节度使反”“陷两京”“肃宗起灵武”等信息表
明该事件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唐朝由盛转衰 。东汉军阀混战与材料无关;明朝迁都北京是为了加
强北方防御;金与南宋对峙是在北宋灭亡之后,均不符合材料所述史
实 。
5. C。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分化事权,导致
官员数量大量增加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改革和发展科举制会使文
臣数量增加,但不是官员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与辽、西夏政权对峙
主要是军事方面的应对,和官员数量大量增加关系不大 。
6. D。诗句“胡人有妇能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体现了元朝时期少
数民族妇女能说汉语,汉族女子也能弹奏胡琴,反映了元朝时期民族
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少数民族的汉化”
表述片面;材料未体现疆域版图扩大和边疆冲突加剧 。
7. A。《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
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本草纲目》是药学巨著;《天工开
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农政全
书》是农学著作,它们都是对古代科学技术经验的总结 。“手工技
艺精湛推陈出新”不能概括《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农业技
术全面总结推广”不能涵盖《梦溪笔谈》和《天工开物》;“医学领
先世界不断发展”只符合《本草纲目》 。
8. B。清朝乾隆时期,官员因编写推广甘薯的书籍而晋升,乾隆帝多
次劝谕百姓种植玉米,这些体现了政府重视推广高产作物 。玉米、
甘薯当时并未成为主粮;推广高产作物不能说明人地矛盾得到解决;
材料主要强调作物推广,未体现农业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
9. B。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从广州打到北京,俄
国从北方割占中国大片领土,中国丧失北方大片领土 。闭关锁国政
策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
争后;清廷完全沦为列强侵华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 。
10. C。从材料“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基督教文
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结合为特点”“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标”可
知该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
激发民众反帝爱国热情的是义和团运动;开启近代工业化进程的是洋
务运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 。
11. C。《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款让人们捐输金获取官职,
导致因捐输而得官职者众多,加速了清廷官僚的腐败 。材料未体现
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扩大列强资本输出和推动教育制度变革 。
12. B。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苏格拉底的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都体现了对自身认知的反思;
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苏格拉底的“真正的知识
会引导人行善,知识即美德”都强调道德与善的重要性 。“吾日三
省吾身”体现了自我反思,与苏格拉底善于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相
呼应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强调学习乐趣;“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对他人言行的判
断,均与表格内容不符 。
二、非选择题(52分)
13. 观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边疆治理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 。
论述:汉朝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之后,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
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
好关系。同时,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了许多都督府,加强对边疆的管
理。元朝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如设立宣政院管理西
藏,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综上,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为边疆治理创造了条件,而有效的边疆治理
又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14.
(1)联系:汉唐时期商业发展为国家财政提供重要支撑,商业税收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原因: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繁,
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
(2)论证:明代中期以后,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品数量和品种增
多;商人队伍壮大,出现了许多商人群体;商业竞争激烈,商业活动
喧闹,这些都表明中国出现了“商业革命” 。商人群体:晋商、徽
商 。
(3)通商情况:乾隆末年,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
弥补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影响: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清政
府财政危机;银贵钱贱,加重百姓负担;严重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
康,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 。
15.
(1)主要因素: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对外殖民
扩张 。影响: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市场,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国家走向衰落 。
(2)原因:材料二认为是中国朝廷不能以确定方针处理对外事务,
排外情绪被朝廷抚绥和鼓动,列强所受损害和威胁引发联合行动 。
评价:这一观点片面。列强 1900 年采取联合行动(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的根本原因是进一步瓜分中国,扩大侵略权益,镇压义和团运动
只是借口 。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
主权和利益 。
(3)社会阶层: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爱国官
兵(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官兵) 。评价:这些反抗斗争显示了中国
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英勇精神,沉重打击了列强的侵略和
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
力量 。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原因,这些斗争大多以失败告终 。
16.
(1)不同:洋务派主流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郭嵩焘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借鉴西方政治制度 。政治
制度:君主立宪制 。
(2)时务学堂是湖南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1897 年在长沙创办。维
新派人士梁启超等在此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了蔡锷等一批具有
新思想的青年 。这表明时务学堂传播了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培养
了人才,推动了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
(3)科技革新:第二次工业革命 。认识:西方近代化对中国产生了
多方面影响 。美孚洋行在长沙的建筑采用西方流行风格,与中式建
筑形成对比,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冲击;其销售石油产
品改变了当地传统照明和能源使用方式,影响了民众生活,说明西方
近代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 。同时,这也体现了中西方近代
化过程中的碰撞与融合,西方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
化进程,但也伴随着侵略和掠夺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