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脉·聚焦中考】2025年中考科学专项冲刺限时精练 精练01 溶解度相关问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准把脉·聚焦中考】2025年中考科学专项冲刺限时精练 精练01 溶解度相关问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11 11:12:4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精准把脉·聚焦中考】2025年中考科学专项冲刺限时精练
精练01 溶解度相关问题
01 溶解度
1、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
(1)四个关键词: 、 、 、 ;
(2)溶解度就是 , 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 ;
(3)溶解度单位为 ;
(4)公式: 。
2、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 的一种物理性质。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尺度,是溶解性的 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溶解度越 ,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 。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溶解度/(20 ℃) <0.01 0.01~1 1~ 10 >10
溶解性分类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举例 氯化银、碳酸钙 氢氧化钙 氯酸钾 硝酸钾、氯化钠
3、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而明显增大,如: ;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 ;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
4、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
下表列出了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02 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与 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
变形公式: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3、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
(1)溶质的质量分数只是 ,没有单位,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一般与温度、溶液的多少无关。
(2)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就越大,溶液的浓度也越大。
(3)公式中溶质的质量是指 的溶质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4)溶液的质量是该溶液中溶解的全部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 。
(5)计算时上、下质量 。
(6)同一温度下,同一溶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 。
此时:溶质%=×100% 溶质%=×100%(S表示“溶解度”)
03 物质的结晶
1、有规则的 是晶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 从溶液中 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的物质,如氯化钠(溶液较小);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的物质,如硝酸钾。
注: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小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01 溶解度
1.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带来许多乐趣,还可以提升我们的科学思维。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完成了“蛋壳水晶”的工艺品。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注:不考虑水分蒸发) 硫酸铜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4.3 20.7 28.5 40.0 55.0
A.①中热水的主要目的是加快硫酸铜粉末的溶解
B.②中通过搅拌可以使④中蛋壳内得到更多的晶体
C.③中的溶液始终是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D.该实验的原理是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2.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各20g,分别加入到四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情况如表(温度保持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4.2 2 0 9.2
A.所得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丙溶液
C.所得四种溶液的质量关系为:甲=乙=丙=丁
D.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丁>甲>乙>丙
3.当条件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如图是有关的实验操作及溶液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Ⅲ一定是加溶剂
B.甲加入溶质后该溶质的溶解度增大
C.丙的溶质质量分数最高
D.该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4.小金学习了有关溶液的知识后,对A物质的溶解性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结合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可得,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
(2)根据该实验,小金判定乙烧杯中的A溶液是该温度下饱和溶液,无需再进一步实验判断,请问支持他这样论断的证据是    。
02 溶质的质量分数
5.在学校科技节中,小科制作了一个“天气瓶”。该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情况反映温度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瓶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丙
D.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6.2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31.6克。在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加入20克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如图甲;再加入20克水,充分搅拌后如图乙;再加入10克水如图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乙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甲→乙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7.如图所示为蒸发硝酸钾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下列溶质质量分数与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8.据表氯化钠、碳酸钠在0~40℃四个温度区间的溶解度数据,以及所学的相关知识,可知甲、乙、丙、丁四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 36.3 36.6
碳酸钠 7 12 22 40 49
A.乙>甲>丁>丙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甲=乙>丁>丙
9.NH4Cl、KNO3是两种盐。已知30℃时,NH4Cl的溶解度为41.4g,KNO3的溶解度为45.8g。取这两种盐各22g,按图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盐A是NH4Cl
B.①中加入5g水,搅拌并恢复至30℃,就可使未溶的盐A全部溶解
C.②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②中22g溶质全部溶解在50g水中,其溶质质量分数为44%
03 结晶的方法
10.如图所示,在分别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放入KNO3充分溶解,则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t1 t2
KNO3的溶解度(g/100g水) 60 90
A.甲、乙混合后为t1℃的不饱和溶液
B.乙升温至t2℃,溶液质量增加
C.乙、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丙降温至t1℃,有晶体析出
11.取等质量的A和B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最终丙、丁烧杯中析出固体A的质量大于固体B(忽略水的损失)。
(1)溶液静置前后,用激光沿任一方向照射甲、乙烧杯中的溶液,发现光在溶液中均沿直线传播,这说明溶液具有的特点是    。
(2)推测1:40℃时丙烧杯中A的溶质质量分数与丁烧杯中B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
   B%(填“>”或“<”)。
(3)推测2:80℃时A、B物质的溶解度   (选填:“A大”或“B大”或“无法确定”)。
12.某小组在做粗盐结晶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结晶颗粒大,有的结晶颗粒小,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同学猜测结晶的颗粒大小可能与蒸发温度有关。
【记录数据】
蒸发温度 室温 40℃ 50℃ 60℃ 70℃ 80℃
颗粒大小 最大 较大 较大 中等 较小 小
颗粒大小是否均匀 差异大 差异大 有些呈片状 差异大 有些呈片状 差异大 有些呈片状 均一 均一
【实验结论】(1)根据表格,小组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交流讨论】(2)小组同学曾在盐场,看到过晒盐工人在烈日下(地表温度在45℃左右)的“结晶池”盐田中“打花”,请你结合表格中实验结果简要说明什么是“打花”:   。
【深入思考】结晶时为什么温度会影响晶体的颗粒大小?
查阅资料发现:在结晶过程中,晶体表面不断有新的食盐微粒加入,同时晶体表面食盐微粒也不断溶解,总的趋势是加入到晶体表面的食盐微粒的数量要多于溶解的微粒,这样晶体才能不断增大,当晶体不再增大时,这两者就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3)请你再举一例我们学过的动态平衡的例子:   。
【综合比较】(4)请你比较在制备硫酸铜晶体和精制粗盐时,结晶方法有什么不同:   。
1.20℃时,在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g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甲>丙>乙
C.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
D.升高温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大
2.20℃时,在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加入20克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加图甲;加入20克水,充分搅拌后如图乙;再加入10克水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中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乙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乙→丙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3.欲培养硫酸铜晶体颗粒,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①配制70℃下的硫酸铜饱和溶液;②烧杯中出现浑浊现象,用脱脂棉进行过滤,直至澄清为止;③静置冷却,选出几何形状完整的小晶体;④将小晶体放入70℃下的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如此反复操作几次,晶体长大,获得大块晶体。
此实验中使小晶体长大的主要方法是(  )
A.蒸发溶剂结晶 B.冷却热饱和溶液
C.过滤法 D.沉淀法
4.如图所示,在“观察结晶”实验中,将饱和硫酸铜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有晶体析出。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所用的饱和硫酸铜最好是常温下的溶液
B.观察是否有晶体析出,可以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
C.该实验主要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析出晶体
D.滴到玻片上的溶液,需要10滴以上
5.小吴同学在完成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实验时,为了获得大的硫酸铜晶体,采取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法,下列选项中有关的做法和现象错误的是(  )
A.选择热饱和硫酸铜溶液比用冷的饱和溶液效果好
B.选择几何形状完整的小晶体作为晶核,对晶体的生长更有利
C.晶体长大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会变为无色
D.重复以上图中实验步骤,晶体会越长越大
6.20℃时,在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加入20克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如图甲;加入20克水,充分搅拌后如图乙;再加入10克水如图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溶液是20℃的饱和溶液
B.乙溶液中的溶质为20g
C.乙→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7.为探究一标签破损的氯化钠溶液浓度,某同学取出部分溶液在恒温下进行如图所示的一系列操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为不饱和溶液 B.第三次析出固体的值X=4
C.②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D.③和④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8.小明向烧杯中依次加入20克食盐,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若实验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40克
C.③和④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④中再加水50克,仍有6克食盐未溶解
9.如图为对某固体物质的溶液恒温蒸发操作的实验记录,已知该固体析出时不带结晶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丙、丁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丁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D.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为30g
10.用MgCl2溶液喷洒路面可融雪。已知20℃时,MgCl2的溶解度为54.6克,若按表中数据配制溶液(温度均为2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MgCl2的质量/克 40 50 60 70
H2O的质量/克 100 100 100 100
A.①所得溶液,其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2:7
B.②所得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C.③④所得溶液均为20℃时MgCl2的饱和溶液
D.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④所得溶液
11.用MgCl2溶液喷洒路面可融雪。已知20℃时,MgCl2的溶解度为54.6克,若按表中数据配制溶液(温度均为2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MgCl2的质量/克 40 50 60 70
H2O的质量/克 100 100 100 100
A.①所得溶液,其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2:7
B.②所得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C.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④所得溶液
D.④所得溶液为20℃时MgCl2的饱和溶液
12.已知KNO3在20℃、30℃时的溶解度分别为31.6g、45.8g,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中KNO3的质量分数为10.0% B.Ⅱ中溶液是30℃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
C.Ⅱ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Ⅰ中的2倍 D.Ⅲ中有KNO3晶体析出
13.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小金将80℃含水120克的硝酸钾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摄氏度) 20 40 50 60 80
溶解度(克) 31.6 63.9 85.5 110 169
A.C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6%
B.B所得溶液一定是80℃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C.只有将温度升高到80℃时,才能将C中的硝酸钾固体全部溶解
D.A溶液的质量为222克
14.实验室有一瓶溶质质量分数未知的氯化钠溶液,现取出部分溶液,进行如图所示的一系列操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烧杯①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图中X的值为4
C.烧杯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D.烧杯③和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15.某学习小组开展了“制作棒棒糖“的项目化学习,过程如下:
(1)“快速晾干筷子,析出少量晶体”是通过    的方法结晶的。
(2)制作棒棒糖时,小明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接着就进行过滤等后续操作,5天后却没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没有晶体析出。棒棒糖制作失败的原因:最初配制的蔗糖溶液是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16.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实验③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填“是”“不是”或“无法判断”)。
(2)实验①②③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出来)。
17.表格是氯化铵与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铵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硝酸钾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将100克60℃时的氯化铵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0℃,两者析出晶体  (填“氯化铵较多”、“硝酸钾较多”或“无法确定”)。
(2)如图中M是氯化铵或硝酸钾中的一种,按图进行相关操作,其中A、B、C、D四个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精准把脉·聚焦中考】2025年中考科学专项冲刺限时精练
精练01 溶解度相关问题
01 溶解度
1、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
(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4)公式:S=×100(克)
2、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种物理性质。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溶解度越大,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溶解度/(20 ℃) <0.01 0.01~1 1~ 10 >10
溶解性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举例 氯化银、碳酸钙 氢氧化钙 氯酸钾 硝酸钾、氯化钠
3、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升高 而明显增大,如: 硝酸钾 ;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 氯化钠 ;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如: 氢氧化钙 。
4、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列表法。
下表列出了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02 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
变形公式: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
3、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
(1)溶质的质量分数只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一般与温度、溶液的多少无关。
(2)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就越大,溶液的浓度也越大。
(3)公式中溶质的质量是指实际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4)溶液的质量是该溶液中溶解的全部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
(5)计算时上、下质量单位要统一。
(6)同一温度下,同一溶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此时:溶质%=×100% 溶质%=×100%(S表示“溶解度”)
03 物质的结晶
1、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是晶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溶液较小);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注: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小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01 溶解度
1.【答案】C
【解答】解:A、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①中热水的主要目的是加快硫酸铜粉末的溶解和增大硫酸铜的溶解度,故A错误;
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系,所以②中通过搅拌不可以使④中蛋壳内得到更多的晶体,故B错误;
C、③中的溶液始终是硫酸铜的饱和溶液,故C正确;
D、该实验的原理是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B
【解答】解:A、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可知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溶剂质量相同而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大,所以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故B正确;
C、溶剂质量相同而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丁,所以20℃时四种物质溶液的质量关系为:丙>乙>甲>丁,故C错误;
D、四杯溶液中溶剂的质量都为50g,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丁,所以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D
【解答】解:A、由乙到丙的操作可知,温度升高,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操作Ⅲ不一定是加溶剂,也可能是升高温度的方法,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甲加入该溶质后,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得到乙溶液,甲加入溶质后,温度不变,则该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甲、乙、丙、丁中,溶剂质量相等,丁中溶质质量最多,则丁的溶质质量分数最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乙到丙的操作可知,温度升高,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该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答案】(1)增大;
(2)实验步骤中往乙杯溶液继续加50克A物质,最终溶液质量还是150克。
【解答】解:(1)丙→丁,温度升高,丙中不能继续溶解的50gA物质能全部溶解,则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小金判定乙烧杯中的A溶液是该温度下饱和溶液,无需再进一步实验判断,请问支持他这样论断的证据是实验步骤中往乙杯溶液继续加50克A物质,最终溶液质量还是150克。
故答案为:
(1)增大;
(2)实验步骤中往乙杯溶液继续加50克A物质,最终溶液质量还是150克。
02 溶质的质量分数
5.【答案】B
【解答】解:A、乙、丙中有樟脑晶体存在,说明是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饱和溶液,甲没有樟脑晶体存在,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示可知,甲中樟脑完全溶解,乙中樟脑晶体比丙中少,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丙,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示可知,甲中樟脑完全溶解,乙中樟脑晶体比丙中少,甲、乙、丙中溶剂的质量相等,则甲>乙>丙,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图示可知,“天气瓶”在降温时,瓶内会出现晶体,温度越低,析出的晶体越多,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6.【答案】D
【解答】解:A、2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31.6克,则20℃时,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加入20克硝酸钾,最多只能溶解15.8克硝酸钾,则甲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20℃时,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加入20克硝酸钾,最多只能溶解15.8克硝酸钾,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0克﹣15.8克=4.2克;而再加入20克水,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克6.32克,则乙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甲→乙过程中,溶液由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7.【答案】B
【解答】解:由蒸发硝酸钾溶液的过程,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①溶液转化为②溶液,没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变大;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②溶液转化为③溶液,③中有氯化钠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②与③都是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应该相等;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温度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④是升高温度后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④>③,观察图像,B符合变化过程。
故选:B。
8.【答案】C
【解答】解:由表格中数据可知,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7g,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6g,则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7%,乙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7%;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7g,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9g,则丙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5%,丁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5%。则甲、乙、丙、丁四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甲=乙>丁=丙。
故选:C。
9.【答案】D
【解答】解:A、30℃时,NH4Cl的溶解度为41.4g,KNO3的溶解度为45.8g。取这两种盐各22g,分别加入50g水中,分别最多能溶解20.7g氯化铵、22.9g硝酸钾,则盐A是NH4Cl,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①中剩余氯化铵固体的质量为22g﹣20.7g=0.3g,30℃时5g水最多能溶解氯化铵的质量为41.4g2.07g,则加入5g水,搅拌并恢复至30℃,就可使未溶的盐A全部溶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A选项的解析,②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②中22g溶质全部溶解在50g水中,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0.6%,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03 结晶的方法
10.【答案】C
【解答】解:A、t1℃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最多溶解硝酸钾60g,甲、乙均为饱和溶液,混合后为t1℃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t1℃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最多溶解硝酸钾60g,乙为恰好饱和的溶液,乙升温至t2℃,溶液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t1℃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t2℃硝酸钾的溶解度为90g,加入的硝酸钾均能全部溶解,乙、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D、t1℃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丙降温至t1℃,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1.【答案】(1)均一、稳定;
(2)<;
(3)无法确定。
【解答】解:(1)溶液静置前后,用激光沿任一方向照射甲、乙烧杯中的溶液,发现光在溶液中均沿直线传播,说明溶液具有的特点是均一、稳定。
(2)丙、丁烧杯中溶剂的质量相等,最终丙、丁烧杯中析出固体A的质量大于固体B,40℃时丙烧杯中A的溶质质量分数与丁烧杯中B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B%。
(3)由题意,取等质量的A和B两种物质进行实验,没有说明加入固体的质量,无法确定8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B物质的质量,则80℃时A、B物质的溶解度无法确定。
故答案为:
(1)均一、稳定;
(2)<;
(3)无法确定。
12.【答案】(1)结晶的颗粒大小与蒸发温度有关。
(2)“打花”就是把呈片状的固体打碎。
(3)两个物体在一条直线同方向、以相同速度行驶时,这两者就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4)制备硫酸铜晶体时,在室温下进行,以取得大颗粒硫酸铜晶体;精制粗盐时,加热蒸发进行,以取得较小、均一的食盐颗粒。
【解答】解:(1)根据表格,小组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结晶的颗粒大小与蒸发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结晶的颗粒大小与蒸发温度有关。
(2)小组同学曾在盐场,看到过晒盐工人在烈日下(地表温度在45℃左右)的“结晶池”盐田中“打花”,结合表格中实验结果可知,“打花”就是把呈片状的固体打碎,有利于食盐水的蒸发。
故答案为:“打花”就是把呈片状的固体打碎。
(3)两个物体在一条直线同方向、以相同速度行驶时,这两者就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故答案为:两个物体在一条直线同方向、以相同速度行驶时,这两者就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4)请你比较在制备硫酸铜晶体和精制粗盐时,结晶方法不同:制备硫酸铜晶体时,在室温下进行,以取得大颗粒硫酸铜晶体;精制粗盐时,加热蒸发进行,以取得较小、均一的食盐颗粒。
故答案为:制备硫酸铜晶体时,在室温下进行,以取得大颗粒硫酸铜晶体;精制粗盐时,加热蒸发进行,以取得较小、均一的食盐颗粒。
1.【答案】A
【解答】解:A、20℃时,在各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克甲、乙、丙三种纯净物,充分溶解后,甲中不溶解的物质最多,丙其次,乙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甲、丙一定是饱和溶液,乙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剂质量相等,溶解的溶质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乙>丙>甲,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故选项说法错误。
C、乙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因此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无法确定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升高温度,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2.【答案】C
【解答】解:A、20℃时,在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加入20克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加图甲,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则甲中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加入20克水,充分搅拌后如图乙,剩余的硝酸钾全部溶解,乙中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故选项说法正确。
D、乙→丙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答】解:硫酸铜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所以此实验中使小晶体长大的主要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故选:B。
4.【答案】B
【解答】解:A、由于硫酸铜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实验时所用的饱和硫酸铜最好是高温下的溶液,以利于硫酸铜晶体的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B、观察是否有晶体析出,可以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实验主要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晶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滴到玻片上的溶液,需要1滴即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5.【答案】C
【解答】解:A、硫酸铜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选择热饱和硫酸铜溶液比用冷的饱和溶液效果好,故A正确;
B、根据结晶原理,晶体的生长是溶质在外界加入的晶种表面不断堆积的结果。原有晶体形状不规则,溶质不断堆积后形成的晶体也不规则。所以在晶体里选择几何形状完整的小晶体作为晶核,对晶体的生长更有利,故B正确;
C、硫酸铜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降温时溶液中会有晶体析出,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然是硫酸铜溶液,还是蓝色,故C错误;
D、在晶体里选择几何形状完整的小晶体,用线把一粒晶体绑好,悬吊在饱和溶液里,静置过夜。如此反复操作几次,晶体就越长越大,故D正确;
故选:C。
6.【答案】C
【解答】解:A、20℃时,在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加入20克硝酸钾,充分搅拌后,硝酸钾固体有剩余,则甲溶液是20℃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加入20克水,充分搅拌后,剩余的硝酸钾固体全部溶解,则乙溶液中的溶质为20g,故选项说法正确。
C、乙→丙,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7.【答案】C
【解答】解:A、①蒸发10g水,析出2g固体,②蒸发10g水,析出4g固体,说明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4g固体,则①为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
B、烧杯③是饱和溶液,则蒸发10g水,会析出4g固体,则第三次析出固体的值X=4,故B正确;
C、烧杯②中析出固体,烧杯②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4g固体,则②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8.6%,故C错误;
D、③和④溶液均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8.【答案】B
【解答】解:A、由题意,实验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向烧杯中依次加入20克食盐,100g水中最多能形成136g溶液,则②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A选项的分析,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形成136g溶液,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136g﹣100g=36g,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③和④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③和④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形成136g溶液,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食盐,④中再加水50克,能再溶解18g食盐,仍有20g+20g+20g﹣36g﹣18g=6克食盐未溶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9.【答案】C
【解答】解:A、乙中的溶液蒸发10g水,析出固体1.5g,再蒸发10g水后,又析出固体(4.5g﹣1.5g)=3g,由此说明,乙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
B、丙、丁中的溶液均为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丙、丁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
C、由上面分析可知,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3g固体,则丁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3.1%,故C错误;
D、由上面分析可知,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3g固体,则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为100g=30g,故D正确;
故选:C。
10.【答案】C
【解答】解:A、①所得溶液,其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0:100=2:5,故错误;
B、②所得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故错误;
C、③和④溶液中溶质只能溶解54.6g,所得溶液均为20℃时MgCl2的饱和溶液,故正确;
D、③和④溶液中溶质都溶解54.6g,且溶液质量相等,即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④所得溶液,故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解答】解:A、已知20℃时,MgCl2的溶解度为54.6g,则①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0:100=2:5,故A错误;
B、已知20℃时,MgCl2的溶解度为54.6g,则②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故B错误;
C、③和④溶液中溶质都溶解54.6g,且溶液质量相等,即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④所得溶液,故C错误;
D、已知20℃时,MgCl2的溶解度为54.6g,则该温度下,向100g水中加入70gMgCl2并不能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解答】解:A、KNO3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该温度下,I中硝酸钾的质量为5g均溶解在50g水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100%≈9.1%,故A错误;
B、KNO3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即100g水中溶解45.8g硝酸钾达到饱和,50g水中最多溶解22.9g,该温度下,Ⅱ中溶液是10g硝酸钾溶解在50g水中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
C、Ⅰ中含有的KNO3的质量是5g,Ⅱ中含有的KNO3的质量是10g,溶剂的质量为50g,Ⅰ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9.1%,Ⅱ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100%≈16.7%,故C错误;
D、KNO3在20℃时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50g水中最多溶解15.8g,而降温前,50g水中只溶解硝酸钾10g,所以Ⅲ中没有KNO3晶体析出,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B
【解答】解:A、C中是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C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1.6%,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将80℃含水120克的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20g水,没有晶体析出,再降温至20℃,有硝酸钾晶体析出,过滤后得到102g硝酸钾固体,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则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1.6g+102g=133.6g;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69g,则B所得溶液一定是80℃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C烧杯中硝酸钾的质量为133.6g,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温度升高到60℃~80℃的某温度时,能将C中的硝酸钾固体全部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B选项的解析,A溶液的质量为120g+133.6g=253.6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4.【答案】C
【解答】解:A、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2g固体,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第二次蒸发10g水,再析出4g晶体,即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蒸发10g水,能析出4g固体,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A选项的解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蒸发10g水,能析出4g固体,图中X的值为4,故选项说法正确。
C、烧杯②中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8.6%,故选项说法错误。
D、烧杯③和④中溶液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5.【答案】(1)蒸发;
(2)不饱和。
【解答】解:(1)“快速晾干筷子,析出少量晶体”,水分蒸发,有晶体析出,利用的是蒸发结晶的方法;
(2)制作棒棒糖时,小明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接着就进行过滤等后续操作,5天后却没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没有晶体析出。棒棒糖制作失败的原因:最初配制的蔗糖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蔗糖晶体没有充分溶解。
故答案为:
(1)蒸发;
(2)不饱和。
16.【答案】(1)是;
(2)a<b=c。
【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最终能形成140g饱和溶液,即在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钾140g﹣100g=40g,实验②中加入的20g氯化钾,不能继续溶解,实验③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2)实验①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实验②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恰好饱和的溶液,实验③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则实验①②③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a<b=c。
故答案为:
(1)是;
(2)a<b=c。
17.【答案】(1)硝酸钾较多;
(2)A<B<C=D。
【解答】解:(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氯化铵的大,将100克60℃时的氯化铵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0℃,两者析出晶体硝酸钾较多。
(2)因为在60℃时,100g水中没有全部溶解60gM,由表中的数据可知,M物质是氯化铵。氯化铵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因为A和B均为不饱和溶液(均含水100g),且B中的溶质多,所以A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B;C是6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所以C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B(50℃时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而CD均为6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所以二者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即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A<B<C=D。
故答案为:(1)硝酸钾较多;
(2)A<B<C=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