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怜悯是人的天性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1
了解卢梭及其作品
2
3
探究文章的论证特点
4
了解本文写作的相关背景
了解作者
PART 01
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
卢梭
法国十八世纪
卢梭(1712—1778)
了解背景
PART 02
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1753年,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卢梭参赛,撰写了本文。
该书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作者认为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揣测到了矛盾斗争会发生对立面转化,以及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到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又认为每人有少量私有财产是社会平等的基础。该书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可看作是卢梭全部思想的基础,并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绪论。该书虽然没有入选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但它标志着卢梭的思想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时期。
本课关联知识点
PART 03
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次运动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启蒙运动
怜悯
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怜悯是人的天性
这个标题既简洁又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表明了文章论述的中心。
天性
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解释题目
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的。
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该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
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著的《社会契约论》;
而在思想体系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怜悯是人的天性
走进文章
PART 04
01
02
03
阐述人的自然状态,引发对自然状态的理解和思考。
第1段
批驳霍布斯观点,提出论点“怜悯是的天性”。
第2-3段
论述怜悯心起到的作用:派生人类的社会美德、缓和自爱心,助于人类相互保存。
第4-5段
文章分层
卢梭认为:“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赞同。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和谐相处,人们能满足最低的生存需求。正是因为文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远超于生存需要之外的过分的需求和欲望,人变得理性、冷漠、自私,这无疑是―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从这个方面来说,卢梭的观点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卢梭认为:“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不赞同
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从自然到文明、自然本能到理性的进步是一种必然。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带来自私、冷漠等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的东西并非完全是这种进步造成的,人类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束缚来消除这些影响。从这个方面来说,卢梭的观点无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文章核心论点是什么?请找出提出该论点的语句。
文章的中心论点即标题:怜悯是人的天性
提出该论点的语句(第2段):
“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
第一段
文章的第一段中讲到两种人:在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人。本段中所说的“最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也指的是在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在自然状态中的人就是后文所说的野蛮人,作者把社会化之前(也就是私有制产生以前,原始社会时期)的自然状态下的人类称为野蛮人,社会化之后(私有制以后)的人类称为文明人。
可分四层
第一层:告诉我们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无所谓善与恶。
第二层:从生理意义上解释美德和邪恶。
第三层:用一连串的追问,揭示文明人的美德与邪恶给他们带来的坏处、伤害度。
第四层: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更幸福。谴责文明人虽然有彬彬君子之外表,却没有美德的内在。文明人总是与他人作比较,效仿他人,依赖他人,追求金钱与地位。此问句引发人们的思考,当然,处在自然状态,比处在被动状态要更幸福。
第一段中其实告诉我们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品性。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原初为善的状态,是一种人类无知的状态,是一种包含有自然同情的状态。而文明人出于某种原因重视全世界所有人的目光,他们更多地是通过别人的赞许而不是自己的肯定来对自己感到满意。
第二部分(第2—3段)
①人天生是恶人 。
②人是邪恶的。
③认为他对同类没有任何义务。
④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先:
批驳霍布斯
的错误观点
驳论文
先破后立
再: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1)霍布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
(2)卢梭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第三部分(第5段)
文章第5段指出了怜悯之心有哪些重要作用/意义?
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在训导人们方面,强调"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的原则。
潜移默化熏陶人的心灵
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需要的东西。
缓和人的自私与冷漠
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卢梭和孟子都对人类的同情怜悯心做了深刻的阐发。孟子将怜悯心视为人性的重要善端,以及人的本质特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卢梭也说“怜悯心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请试着比较两人观点的异同点。
课堂延伸
孟子与卢梭身为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思想家、教育家,两者的思想都不一而同地肯定人性善的主张。
相同点
二者在立论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体系和结论不同。
不同点
孟子从“四端说”开始,强调“贤者能勿丧耳”。
就是说人们只有谨守道德本性,通过自律的方式来维护善性;而国家则需要引导这种善性,通过教化来发扬善性、抑制恶性,即所谓“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卢梭尽管善性的发端和孟子差不多,但其衍生的理论却更像荀子的观念。他强调以善治权、以善扬善,强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限制来达到维护善性的目的。这就是《社会契约论》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类似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环境决定论。这是一种他律道德。
1
教师总结
《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篇文章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具有启发意义。
下节课见!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