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二单元——《积雨辋川庄作》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对王维《积雨辋川庄作》,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辋川是王维隐居的地方,辋川庄是他在辋川的宅第。但他不是全隐,而是亦官亦隐。
B.首联写农家无忧无虑的生活,连雨季节,山下农家的炊烟在丛林上空缓慢升腾,在东边的田地里,农家正在蒸藜炊黍,准备饭食。
C.颔联写自然景色。广漠无际的水田上,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幽深茂密的树林中,黄鹂在婉转的歌唱。这一联体现了“诗中有画”的意境:白鹭、黄鹂,视觉色彩分明;白鹭飞飞,动态鲜活,黄鹂鸣啭,声音动听;“漠漠”,水田空蒙,“阴阴”,夏木葱茏,同时又有连雨后的滋润气象。
D.颈联的“习静”,“清斋”,写出了诗人表现了山中隐居的生活。尾联的“争席罢”“更相疑?”则表现了诗人免除世俗烦扰,安于山林之乐的洒脱情怀。
答案:B
解析:“在东边的田地里,农家正在蒸藜炊黍,准备饭食”错。“蒸藜炊黍饷东菑”一句的意思是“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
2.下面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B.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C.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D.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答案:D
解析:“东风知我欲山行”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C.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D.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ABC项都是比喻,D项拟人。
4.下列选项中关于《再别康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的语言,多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表达了诗人的深情。
B.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的感情,语意完全相同,没有变化,但正是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C.“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D.诗人以“西天的云彩”为别离对象,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在气氛创造方面,诗人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又选取了“云彩”“青荇”“星辉”等意象,给人以一种清新感。
答案:B
解析:“语意完全相同,没有变化”,错误。在这里,语意同中有异,又进了一层。
5.下列对联与人物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A.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苏东坡
B.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贺
C.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 千秋永祀老诗翁。
——白居易
D.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屈原
答案:C
解析:A.辛弃疾 B.李白 D.白居易
6.下列语句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
①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②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④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A. 李清照 李 白 苏 轼 司马光
B. 李 煜 曹 植 辛弃疾 司马迁
C. 柳 永 苏 轼 苏 轼 司马光
D. 李清照 白居易 辛弃疾 司马迁
答案:D
解析:《漱玉集》是李清照的作品集,她对金石也颇有研究。浔阳水,江上离情可让人想起《琵琶行》,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诗句。信史是写史,照人寰,成绩显著,所以是司马迁。
7.下列诗文中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怅寥阔,问沧茫大地,谁主沉浮? /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B.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愁怅 / 像梦中飘过 一支丁香的
C.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D.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 复为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答案:D
解析:A项 苍茫 寥廓 ; B项,惆怅 C项,榆阴 笙箫 D项,变徵 慷慨 瞋目 本考点重点考查的,是那些常用但又极易混淆的字,主要表现在:同音形近字、多音多义字、容易误写的成语。
8.下列对联都与诗歌作者有关,与其他三句不是指同一作者的一项是( )
A.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B.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落花春。
C.花溪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D.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答案:D
解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题中,D项,是白居易,其他为杜甫。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可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张若虚、骆宾王。其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赞为“顶峰上的顶峰”。
B.盛唐时期是唐诗创作的高峰,名家辈出,既有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王维、孟浩然,也有边塞诗的代表高适、岑参,更有“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C.祭文是古代文体,最早是用来祭祀山川神灵的祝文,后来范围扩大,祈祷神灵、凭吊古迹、哀悼往事旧物、悼祭亲朋友人,都可以“祭”标题。唐代韩愈《祭十二郎文》就是悼祭亲人的祭文名篇。
D.《新五代史》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新五代史》与薛居正等主编的《旧五代史》都进入了“二十四史”。
答案:A
解析: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0.下列对课文中语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西厢记》)
——此句看似平易但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意味深远。
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庄子用浅水不能漂浮大舟的比喻,暗示大鹏鸟的高飞是需要条件的,也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
C.“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认为自己有贪生恶死的“私心”,如果平庸地死了,自己的文章就不可能在后世显露,他为此感到遗憾和痛苦。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作者认为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实为虚妄之词,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答案:C
解析:“认为自己有贪生恶死的‘私心’错误。”此处的“私心”是指探求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著书立言,流传于后世。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 。《积雨辋川庄作》
答案: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解析:本句要注意“啭”“鹭”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奈何取之尽锱铢, ?使负栋之柱, 。《阿房宫赋》
答案:用之如泥沙 | 多于南亩之农夫
解析:本句要注意“亩”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答案: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
解析:本句要注意“筵”“觞”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 。《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空中闻天鸡| 迷花倚石忽已暝
解析:本句要注意“倚”“暝”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孔子曰:“不知命, ;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 。”(《论语》)
答案:无以为君子也|无以知人也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解析:本句要注意“觞”“幽”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披绣闼,俯雕甍。 ,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答案:山原旷其盈视 | 川泽纡其骇瞩
解析:本句要注意“纡”“骇”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积雨空林烟火迟, 。漠漠水田飞白鹭,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答案:蒸藜炊黍饷东菑 | 阴阴夏木啭黄鹂
解析:本句要注意“藜”“菑”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答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解析:本句要注意“稀”“鹊”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此地有崇山峻岭, , ,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解析:本句要注意“激”“湍”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①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③,松下清斋折露葵④。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 ①蒸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②菑: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③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季开花,朝开暮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④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
(1)王维的诗讲究“炼字”,“积雨空林烟火迟”中的“迟”很有意味,请简要赏析它的作用。
答案:一个“迟”字,不仅写出了天阴地湿、空气潮润,炊烟缓缓升起的情景,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2)苏轼曾评说“味摩诘(王维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赏析这首诗的“诗中有画”的绘画美。
答案: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一白一黄,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写动态,一写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典型地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这是一种绘画美。
解析:(1)“积雨空林烟火迟”中的“迟”的意味考查属于练字,先回答“迟”字的含义,再回答情感——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2)赏析这首诗的“诗中有画”的绘画美,注意写景的方法: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景物的动态等。
2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二)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②人, 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③劳远梦,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 积雨浮舟减石鳞④。
便合与官充水手, 此生何止略知津⑤?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②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③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④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⑤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颔联中的“惶恐”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诗《 》,此诗中包含地名“惶恐”的一联是什么?
答案:《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首联对比极富特色,请赏析。
答案:①“七千里”“十八滩”极言离家路途之远之险,“二毛”“一叶”表现作者垂暮孤苦飘零,以数字构成强烈对比,表现诗人的艰难处境。
(3)诗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案:刻画了一位暮年远谪、饱尝人生凄苦(写处境艰危、历尽人生劫难等皆可)而又顽强坚韧、豁达豪放的诗人形象。
象、意境类题目
解析:(1)此题考查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只要能够记准相关知识,便不难作出解答。注意书写正确、规范。(2)回答此题,需要注意结合诗句作一分析,联系诗下注释内容作一分析,结合主旨,简单赏析,把握对比手法的灵活运用以及技巧等。(3)要分析诗人形象,简单地结合诗句作一分析即可。注意诗的最后一句以及诗下注释内容和主旨,作一归纳概括。
四、阅读题。
23.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构思的诞生几乎没有雷同的。要解释构思的产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重比喻。一些极其复杂的事情,若用比喻来加以解释,往往能收拨云见天的效果。有一次,人们问天文学家金斯我们的地球有多大年纪了。“你们想像一下,”金斯回答说,“有一座巍峨的大山,比方说吧,高加索的厄尔布鲁山。你们再设想一下,有一只小麻雀在山顶上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啄着这座山。这只麻雀把厄尔布鲁山啄光需要多长的时间,地球就已存在多长时间了。”
至于有助于领会构思是怎样产生的比喻,就简单多了。构思好比闪电。电日日夜夜在地面的上空积累,一旦空气中的电达到了饱和状态,一朵朵洁白的积云就会变成阴森的积雨云,于是从积雨云的稠密的带电的水汽中,便会爆发第一道火花——闪电。几乎紧接在闪电之后,一场暴雨便会倾泻而下。
构思就如闪电,产生于人的满含思想、感情和记忆的印痕的意识之中。所有这一切是逐步地、慢慢地积累的,等到电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导致放电的现象。这时,意识这个被整个儿压缩的,还多少有点混乱的世界,便会诞生闪电,也就是说诞生构思。构思之得以产生同闪电之得以产生一样,往往只需要一个极为轻微的推动力。可能是一次偶然的相逢,可能是印在心中的一句话,可能是一场梦,可能是远方的呼声,也可能是水滴映射出来的阳光或者是轮船的汽笛声。
列夫 ·托尔斯泰看见了一株断掉的牛蒡,便爆发了闪电:产生了描绘哈吉·穆拉特的那部令人惊叹的中篇小说的构思。然而,托尔斯泰要是从未去过高加索,也没有听说过哈吉·穆拉特的事迹,那么牛蒡就无从触发他这个构思。唯其因为托尔斯泰心里对这个题材已有所酝酿,所以牛蒡才引起了他必要的联想。
如果说闪电好比是构思的话,那么豪雨就是构思的体现。体现为形象与语言的和谐的洪流。体现为书。
但是跟明亮的闪电不同,构思最初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构思只可能逐步成熟,逐步吸引作家的才智和心灵,逐步趋于周密,趋于复杂化。但是所谓“构思酝酿”的过程却全然不像某些幼稚的人所想像的那种样子。这绝不表现为作家抱住脑袋坐在那里向壁虚构,或者独自一人像个狂人似的口中念念有词地踱来踱去。构思的形成和充实是个不间断的过程,每日每时,随时随地,在一切偶然的事件中,在劳动中,在我们“转瞬即逝的生命”的喜怒哀乐中,不停地进行着的。要想使构思成熟,作家决不可脱离生活,一味地去“苦思冥想”。相反,只有始终不渝地接触现实,构思才得以绽出鲜花。
(摘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有删减)
(1)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那种样子”指的是什么样子?作者认为构思的过程应该像哪种样子?
答案:A.抱住脑袋坐在那里向壁虚构,或者独自一人像个狂人似的口中念念有词地踱来踱去。或者:脱离生活,一味地去“苦思冥想”。
B.作家决不可脱离生活,一味地去“苦思冥想”。相反,只有始终不渝地接触现实,构思才得以绽出鲜花。
(2)请概括本文作者认为构思产生的过程。
答案: A.人的意识之中逐步地、慢慢地积累思想、感情和记忆的印痕。
B.需要一个极为轻微的推动力,我们周围世界,我们身上一切都可能是推动力。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观点态度。联系“那种样子”的前后文,可用原文回答。从“这绝不表现为”或最后一句话可得出作者的观点态度。(2)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答题区间在第三自然段,从“产生于”“ 往往只需要”等关键字眼可得了答案。
五、语言文字运用。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段话。
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的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展现了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请展开想象,加以描写,表现诗句的情景和意境。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不超过100字。
答案:广漠空濛,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荫然深秀的密林中,广利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真是一幅鲜活的立体图卷!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的运用和生动形象的表达能力。对诗句的转换性描写题,要全面理解诗歌的主题,不能断章取义的解释诗句,语言要符合原诗的意境主题。注意提示“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王维的这首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所以语言要表现景色的优美。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25.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
“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出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又如,“ ”,意在 。再如,“ ”,意在 。以上这些话,借助“半”字,生动地道出了耐人寻味的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
答案:示例:又如⑴“妇女顶起半边天”,既表现出社会对妇女作用的赞许,又体现出女同志们的自信自强。⑵“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意为成功往往不是孤立的,离不开配角和他人。
再如,⑴“对孩子藏起一半爱”,表明家长真正懂得爱孩子。⑵“做事有决心等于成功了一半”,则道出了“意”和“行”的辩证法。
解析:本题注意的是原句用的带半字的熟语,然后对熟语加以解释,所以,所写句子也要按照这个结构来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10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