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7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7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1 10:5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三中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2025届初三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科目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复习 授课人
课题 专题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化探索专题时,已积累一定历史知识,知晓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但知识体系碎片化,对各事件内在联系理解不足,如不清楚洋务运动与后续变革的关联。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初步分析能力,能简单剖析单一事件,但难以挖掘深层因果和逻辑,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也较弱。在知识迁移运用上存在欠缺,面对新情境题目,无法灵活运用所学解答。学习态度和习惯有差异,部分学生兴趣浓厚,部分觉得枯燥被动学习。多数学生缺乏有效学习方法,习惯死记硬背,不擅整理知识、构建框架,课堂上主动思考和提问较少。心理上,中考压力使学生产生焦虑,基础薄弱的学生易有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可能因求胜心切,忽视知识内在联系,导致知识掌握不牢,这些都需要教师关注并引导。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中国近代化探索各事件的因果。洋务运动,是在内外交困下,地主阶级引进西方技术求富强,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时空观念:帮学生梳理各探索事件的时间、空间脉络,把它们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中理解。使学生能准确定位历史事件,把握近代化进程。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研究企业创办资料、维新派文章等,让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论证观点,做到论从史出,加深对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历史解释:鼓励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评价新文化运动,既要看到它解放思想的意义,也要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看法的片面性,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解释历史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讲述仁人志士的奋斗事迹,张謇 “实业救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其明白当代青年的使命,增强为民族复兴努力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各阶段探索的内容、影响及相互联系。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在近代化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近代化探索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转变的深层原因。 全面客观地分析各探索活动失败或成功的根本因素及历史价值。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情境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分享个有趣的历史现象。如今我们出行有飞机、高铁,可在 19 世纪 70 年代,火车、轮船刚传入中国。它们不仅改变出行方式,还对社会影响深远。这背后正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那时起,中国从经济到政治,从思想到社会生活,历经一系列重大变革。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段历史,探究先辈们在困境中如何摸索前行,开启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的学习。 通过列举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这一贴近生活又有趣的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课堂讲授 (一)专题概要 从这份概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多元性和渐进性。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不同阶层的人们进行了多种尝试。洋务运动开启了经济近代化的进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致力于政治近代化,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近代化,而社会生活和教育文化的近代化也在同步发展。这些探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化的丰富画卷。 (二)重点讲解 考点1.1经济近代化 —— 洋务运动 1.展示内容:呈现关于洋务运动的表格,包含背景、时间、目的、口号、代表人物等信息;展示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的图片。 讲解内容: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当时,清王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入侵。为了挽救统治,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自救运动。他们以 “自强”“求富” 为口号,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则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这些洋务派代表人物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征程。 2.展示内容:展示关于洋务运动的结果、性质、作用、破产原因的表格。 讲解内容:洋务运动最终破产了,它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从性质上看,它是一次失败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但洋务运动也有积极作用,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政治制度。此外,洋务派内部的腐败、顽固派的阻挠破坏以及外国势力的挤压,也导致了它的失败。 考点 1.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展示内容:以时间轴形式呈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展示大生纱厂、南通博物苑、大生企业系统构图等图片,介绍张謇的贡献。 讲解内容: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洋务运动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张謇带头走上 “实业救国” 道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 “短暂的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但在日本侵华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严重打击。张謇创办了众多企业和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展示内容:展示材料一(华人在上海创办丝厂与法国商人丝厂的对比)、材料二(民族资本主义轻重工业比重图)、材料三(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分布);呈现洋务企业与近代民族工业比较的表格。 讲解内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存在诸多问题,如资金少、规模小、设备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不平衡,多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通过洋务企业与近代民族工业的比较,我们能发现它们在根本目的、形式、性质、工业类型、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考点 2.1治近代化 —— 戊戌变法 1.展示内容:展示关于戊戌变法的表格,包含背景、序幕、发展、高潮、内容(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及影响等信息;展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的图片及相关言论。 讲解内容:戊戌变法发生在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1895 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发动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之后,他们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时务报》《国闻报》影响较大。1898 年 6 月 11 日,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变法进入高潮。变法在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裁撤冗官冗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2.展示内容:展示戊戌变法的结果、性质、目的、失败原因、影响、认识等内容。 讲解内容: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等 “戊戌六君子” 被捕遇害,戊戌变法失败。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目的是通过变法,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过分依赖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缺乏群众基础,同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这也让我们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考点 2.2政治近代化 —— 辛亥革命 1.展示内容:展示关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表格,包含时间、主要力量、概况、影响等信息;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讲解内容: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新军成为主要力量。新军工程营起义后,夺取军械库,占领武昌城,进而夺取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 11 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武昌起义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2.展示内容:展示辛亥革命的结果、性质、意义、局限性等内容。 讲解内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经济上,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上,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然而,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知识拓展: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展示内容:以表格形式对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学习层面、思想主张、目的、性质、特点。 讲解内容: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学习西方的器物,主张 “自强”“求富”,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变法图强,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同样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以三民主义为思想主张,追求民主共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由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倡导民主与科学,追求民主和科学、改造国民性,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考点3:思想近代化 —— 新文化运动 1.展示内容:展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格,包含背景、开始时间、目标、兴起标志、学习层面等信息;展示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的图片。 讲解内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 1915 年 9 月 15 日。当时,中华民国建立后,西方民主、自由等思想观念传入,但袁世凯为维护专制和复辟帝制,掀起封建复古逆流。进步知识分子反思后认为,仅有政治改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其目标是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2.展示内容: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与科学,即 “德先生” 与 “赛先生”)、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内容(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等内容。 讲解内容: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主要阵地。在思想革命方面,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独裁和封建迷信愚昧;提倡新道德,抨击旧道德旧文化,认为旧的儒家封建伦理道德是 “吃人的礼教”。在文学革命方面,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把封建旧文学改造为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学。 3.展示内容:展示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的图片及相关事迹;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地位、作用、局限性等内容。 讲解内容:陈独秀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首倡 “文学革命”;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的文学语言;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营造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的学术氛围,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它也存在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且忽视人民群众,没有与广大群众相结合。 考点 4: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展示内容:展示关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表格,包含生活方式(交通、饮食等)、风俗习惯(剪辫、易服等)、特点(不平衡性,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等信息;展示民国时期上海街头的图片。 讲解内容: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也日益开放,出现崇洋逐新的趋向。在风俗习惯方面,辛亥革命后,人们的装束发生变化,剪辫、易服、劝禁缠足;礼节改为简单的握手礼、鞠躬;称呼改为 “先生” 等。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呈现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点。 考点 5:教育文化近代化 1.展示内容:展示不同时期新式学校的表格,包括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甲午战争后(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展示北洋大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京师大学堂旧址的图片。 讲解内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甲午战争后,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成立。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创办,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这些新式学校传播了西方先进文化知识,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2.展示内容:展示科举制度发展演变史的时间轴,呈现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统一学制的信息。 讲解内容: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历经唐、明等朝代的发展演变,到 1901 年,清政府决定废除八股文,1903 年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1905 年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 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废除。同时,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3.展示内容:展示报刊(《申报》《大公报》等)、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新华书店等)、文学艺术成就(鲁迅、郭沫若等的文学作品,齐白石、徐悲鸿的美术作品,聂耳、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以及电影发展)等内容。 讲解内容:报刊方面,《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还有《大公报》《新闻报》等也有重要影响。出版机构中,1897 年创办的商务印书馆规模最大,新华书店是解放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在文学艺术领域,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学家创作了众多优秀作品,齐白石、徐悲鸿在美术方面成就斐然,聂耳、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激励人心,电影也从无声发展到有声,留下了许多经典影片。这些都反映了教育文化近代化的成果。 (三)中考链接—共十四道中考题 以框架形式呈现中国近代化探索各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把握整体脉络。 详细介绍洋务运动的基本信息,让学生理解其兴起背景、目的及代表人物,为深入学习奠基。 分析洋务运动的结果、性质等,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洋务运动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局限。 通过时间轴展示发展历程,助学生梳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线索,了解其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运用材料与对比表格,深化学生对民族工业特点及与洋务企业关系的理解,提升分析能力。 呈现戊戌变法的过程、内容等,让学生清晰了解变法的发展脉络和具体举措。 深入分析变法失败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其在近代化中的价值。 介绍武昌起义的相关情况,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开端及对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作用。 剖析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对比四次探索,突出各阶段特征,帮助学生把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渐进性和内在联系。 阐述新文化运动背景等,让学生明白该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和时代需求。 讲解运动的口号、阵地和内容,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和主要活动。 介绍代表人物及贡献,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重要影响的认识。 展示社会生活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近代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增强历史代入感。 呈现新式学校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教育近代化的起步与发展,认识教育变革的意义。 介绍科举制变革,让学生清晰认识教育制度近代化的进程,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展示报刊等成就,使学生了解教育文化近代化的丰富成果,感受文化领域的变迁。
课堂小结 本次复习聚焦中国近代化探索,涵盖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多个领域。经济上,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在波折中发展;政治方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先后尝试变革政治制度,虽未完全成功,但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领域,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社会生活在交通、习俗等方面呈现近代化特征;教育文化上,新式学校兴起,科举制废除,报刊出版业繁荣,文学艺术也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曲折,各方面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决心。这些探索虽历经挫折,但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也让我们认识到国家发展需要不断革新,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