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1 09:3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的整个历史衍化过程,其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我们今天研究诸子之学,要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接着讲”无法局限于原来的范围,因为它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应该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和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更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材料二: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就是“远施周遍”的爱。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阻止“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墨子·兼爱中》)的霸道行为,使穷苦人民和弱小的诸侯国家能摆脱灭亡的命运。“兼爱”着眼于实利,没有停留在空泛的道德说教上。对穷苦人民“兼爱”,就要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非命下》),就要做到“为万民兴利除害”。对弱小国家“兼爱”,就是竭力帮助它不受大国的侵略。
“兼爱”说是对儒家“仁爱”说的突破。孔子的学说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亲亲”(爱其亲人)为本。人有亲疏之别,因此爱也有薄厚之分。墨子突破儒家“仁爱”的保守性和狭隘性,让人无亲疏、无等级、无差别的完全平等的“兼爱”,把人民从原来作为被“爱”的陪衬角色确立为被“爱”的主体对象,甚至要求君主也做到“爱民谨忠、利民谨厚”。这与古代的大同思想相通或相同。
大同思想起源于三皇时代,孔安国在《尚书序》中解释说,“《三坟》是伏羲、神农、黄帝等三皇的典籍,言大道也;《五典》是少昊、颛顼、高辛、帝尧、虞舜的典籍,言常道也”。这里的大道、常道即指“大同社会”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诗经》里也有所体现,如《诗经·魏风》中的《硕鼠》篇,主题就是希望找到“安居乐业、劳有所获、永无悲号”的“乐土”。这里虽然没有说“大同”一词,但向往乐土的美好理想就是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大同思想在《墨子》一书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墨子的“兼爱”思想,给大同社会绘制了详细的蓝图,最后在《礼记·礼运》中才得以有完整的表述。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历代贤人志士为此前赴后继。其中最著名的是康有为和孙中山。康有为写了《大同书》,设想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很高。国界消灭,全世界统一于一个“公政府”之下,没有战争。政治上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没有贵贱等级。男女完全平等,家庭已消灭,不存在父权、夫权压迫。孙中山的大同理想主要内容是:土地国有,大企业国营,但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存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两个阶级继续存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改善,国家举办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孙中山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终生奋斗的理想,他说,努力普及博爱思想,使“地尽五洲,时历万世,蒸蒸芸芸,莫不披其泽惠”成为“人类之福音”。可见,孙中山的“博爱”思想是超越国界的。
今天,大同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类文明的文化遗产,对解决全球发展的难题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李广星李之文《论墨子的兼爱大同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着讲”注重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主要是为了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为后继的思想发展提供理论之源。
B.“接着讲”不仅要突破诸子之学原有的内在品格,还要突破诸子之学原有的思想范围,并实现与西方思想的逐步融合。
C.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清晰的历史渊源,它超越了儒家“仁爱”的保守和狭隘,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思想的创造性。
D.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有超越国界建设“大同社会”的理想,但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二人提出的设想有着很大的区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内涵完全不同又无法分离,二者呈现出辩证统一的关系。
B.要实现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有必要把“诸子之学”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C.材料二多次引用《墨子》的原句来阐释“兼爱”思想,这本身就是“照着讲”的体现。
D.“兼爱”大同思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所以中国历史选择儒家作为正统思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C.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D.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4.为什么说墨子的兼爱思想“给大同社会绘制了详细的蓝图”?请结合材料二举例说明。
5.面对当前全球发展的“四大赤字”(指治理、信任、和平、发展赤字),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呼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四个坚持”:坚持公正合理,坚持互商互谅,坚持同舟共济,坚持互利共赢。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医归来
徐全庆
肖玉楼看见了一个人,一个五年前被他医死的人。
那人下意识地想躲开,但看肖玉楼正直直地盯着他,就僵在了那里。那人说,我还活着,你好像并不惊讶。
肖玉楼淡淡一笑。
肖玉楼是远近闻名的神医。“肖玉楼出手,药到病除”,连几岁的孩子都知道这句流传甚广的话。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无论多重的病,只要肖玉楼还给你开方子,那就还有救。若肖玉楼摇了头,病人就死了心,回家等死了。在当地,肖玉楼就是一尊神。
但这尊神就差点毁在这个人手上。
那天,肖玉楼的诊所来了一个女人,破旧的衣服,满身的灰尘,一脸的焦急。女人进屋就跪在地上说,肖神医,求求你去救救俺当家的。原来,女人的丈夫得了病,起初并不重,请了几个大夫,却越看病越重,如今已奄奄一息了。
肖玉楼平时以坐诊为主,也出诊,但一般都在十里内。女人住在几十里外,这么远的距离,肖玉楼极少出诊。但见那女人一脸渴求,肖玉楼稍一犹豫,还是随着女人去了。
病人躺在床上,身上盖着厚厚的被子,眼已睁不开了。肖玉楼看了看病人,开始把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但肖玉楼常常只用一个“望”字,病情复杂时才把脉。肖玉楼把脉极快,往往病人才感到他的手搭在自己手腕上,他就已结束了。神医就是神医。这天,肖玉楼的手在病人手腕上一搭,眉头皱了一下,但随即恢复正常。然后,他就开了个方子,递给女人说,去抓药吧。
女人的眉头展开了,出门时又回头问了一句,都是什么药,得多少钱呀?
肖玉楼明白女人没钱了。以前肖玉楼也常遇到这种情况,就不收病人的钱,病人什么时候有钱了再给,他从不催要。有的病人能拖上几年才付清费用,有的实在困难,肖玉楼就给免了。肖玉楼说出那几味药的名称,好在都不太贵。你先赊着吧,肖玉楼说,要是赊不着,就去我那儿抓吧。
女人虽不识字,但对药还是略有了解,疑惑地说,之前的大夫都说俺当家的得的寒症,你怎么开的是治热症的方子?
肖玉楼说,他手足冰凉,腹痛腹胀,看似寒盛症候,但脉搏气势流畅,里热壅盛,这是似寒实热。女人迟疑道,他们都错了?肖玉楼仰头看向屋顶,说,他们也配当医生?你放心抓药吧,三天后若还不好,我倒贴你十块大洋。
几日后,女人再次登门。俺当家的死了。她声音很轻,像枯叶随风而落。肖玉楼好似寒冬腊月耳边突然响起炸雷,整个人立刻呆住了。
肖玉楼再次来到女人家中,女人的丈夫果然已死了。我治死人了?我治死人了!肖玉楼面如死灰,目光空洞。
肖玉楼把一百块大洋交到女人手上时,女人躲闪着肖玉楼的目光,把头埋得很低。
回到家中,肖玉楼立刻摘掉了肖氏诊所的牌子,从此杳无音信。
一年后,肖玉楼才回到家乡,重新挂起肖氏诊所的牌子。肖玉楼完全没有了神医的派头。望闻问切,每一样他都很认真。方子开好,他会再看一遍才交给病人。碰到危重病人,他还会亲自煎药。但他很少坐诊,常常背着药箱四处游历。
他其实是在找一个人。
现在,他终于找到这个人了。肖玉楼盯着那人,见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分明变成了乞丐。你不是有一百块大洋吗?肖玉楼问。
那人说,早被我败光了。
肖玉楼说,我一直想不明白,你到底用了什么高明手段,能在我面前诈死成功?
死的是我双胞胎哥哥。那人说。
竟然是这样啊。肖玉楼说着,一脸疑云终于散去。
那人低下头说,都怪我鬼迷心窍。我老婆听说你离家出走后,天天和我生气,不久就气死了。我也没脸待在村里……
肖玉楼挥挥手说,不说这些了,你身上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那人点点头。
肖玉楼说,怪我当年医术不精,把脉又不细。其实我当时就已发现,你的脉象与一股滑脉有细微差别,却想当然地认为是你连续服错药所致。误以为治死了你,我摘掉诊所牌子,遍访名医,苦读医书。一年后我才知道自己错了。你的身上应有两种热症,我只治了一个。但我能确信没有医死你。你身上应该还有一种我没见过的病,我找你,就是为了治好它。
那人扑通跪倒在地。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肖玉楼是远近闻名的神医,他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对没钱看病的人从不催要看病钱,如果病人实在困难,就免除费用。
B.肖玉楼“医死”病人之后,摘掉了肖氏诊所的牌子,遍访名医,苦读医书,一年后重新挂牌营业,但已没了神医的派头。
C.五年前被肖玉楼“医死”的那人利欲熏心,为了钱,不惜与妻子、哥哥串通做局行骗,后来败光了骗来的一百块大洋,做了乞丐。
D.女人躲闪着肖玉楼的目光,把头埋得很低,表明她良心未泯,觉得欺骗神医心中有愧,后来她常和丈夫吵架也说明了这一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开头就写肖玉楼与五年前被他“医死”的人相逢的情景,使情节曲折有致,且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B.本文善于利用巧合,肖玉楼碰到的人恰好有个双胞胎哥哥,那个人的哥哥恰好去世,这才瞒天过海,骗过了肖玉楼。
C.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肖玉楼原先过分自信,后来谦虚认真;女人原先违心骗人,后来因良心发现,气绝身亡。
D.本文结尾交代了被“医死”的是双胞胎哥哥,肖玉楼寻人只为了帮忙治病。这样的结尾属于欧·亨利式结尾。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9.请结合全文,分析题目“神医归来”的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悲之,智若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后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受A其璧B而假之道C晋D已取E虢F还G反H灭虞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B.“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
C.“假”,意思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
D.材料二中的“伐”与材料一“举兵伐郑”中的“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齐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之兵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14.《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苏 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②。
素面常嫌粉涴③,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为悼念侍妾王朝云而作,绍圣元年苏轼贬谪惠州时,只有王朝云相从。②绿毛么凤:又叫“倒挂子”,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③涴(wò):玷污,弄脏。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骨那愁瘴雾”,是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多发之地,但是却不怕瘴气的污染和侵袭,开篇只为盛赞梅花的风姿神韵。
B.“素面常嫌粉涴”,极言岭南梅花的洁白形象,它是不屑于用铅粉来装饰的,若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梅花本来的美好姿容。
C.“高情已逐晓云空”,“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D.苏东坡的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花喻人,真正达到了花与人浑然相融的妙境。
16.本词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是悼亡词,但两首词的艺术手法却大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月照花林皆似霞。,应照离人妆镜台。
(2),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
(3)料得年年肠断处,,。
(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仁者不忧,。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常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18.下列语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
B.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C.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
D.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19.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
B.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
D.这位选评者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20.文中有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牢牢”“常常”“轻轻”,说说它们和“牢”“常”“轻”相比,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认为“知足者富”“知足不辱”。鲁迅却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习近平总书记也说:“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B
  2.C
  3.D
  4.(示例)①兼爱思想打破了亲疏和等级之间的差别,是《礼记 礼运》中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思想的来源。②兼爱思想打破了穷富界限和强弱界限,对穷苦人民和弱小国家兼爱,是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思想的来源。
  5.(示例)①“四个坚持” 是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的体现,是墨子、康有为、孙中山等人思想的延续,具有 “照着讲” 的特征;②“四个坚持” 的目标是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是解决当前全球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具有 “接着讲” 的特征。
  6.C
  7.C
  8.①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心理。女人报丧的声音很轻,暗示了她内心很虚;肖玉楼闻讯后,如寒冬腊月在耳边响起炸雷,写出了他的不相信。②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肖玉楼为了履行诺言,再次来到女人家中,看到女人丈夫已死,于是赔钱、摘牌、遍访名医,一年后成为真正的神医。
  9.①指肖玉楼外出学习一年后重新挂起肖氏诊所的牌子的事实。②经过学习,肖玉楼的医术得到提高,回归本心,没有了神医的派头。③经过变故,肖玉楼的医德得到提升,真正成为一位德艺双馨的神医。
  10.CFG
  11.B
  12.C
  13.(1)大王的军队在和秦、晋的战争中被打败,丢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队软弱的表现(2)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
  14.不矛盾。①《韩非子 喻老》中 “自见之谓明” 的 “见” 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强调内在的自我认知。②而《老子》中 “自见者不明” 的 “见” 应该通假为 “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强调外在的自我表现。
  15.A
  16.(1)《江城子》:①虚实结合,上片入梦前的思念以及梦醒后的感慨为实写,下片设想相逢的情景及梦中相见的悲喜为虚写,整首词虚实相生,衬托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 “明月夜,短松冈”,借助凄冷幽独的景物描写,于对写中展现作者无限的悲凉和落寞之情;③细节描写,“小轩窗,正梳妆” 这一亲切而又熟悉的细节描写,写出了妻子在作者心中的永恒印象,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2)《西江月》:借物抒情 (咏物寄托),作者将梅花的 “玉骨”“冰肌” 与王朝云的高洁丽质相融,“高情已逐晓云空”,然而如此美好的女子已然成空,点明主旨,表达出作者的悼亡之思、凄然伤怀之情。
  17.江流宛转绕芳甸;可怜楼上月裴回;天生我材必有用;烹羊宰牛且为乐;明月夜;短松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8.D
  19.B
  20.①三个重叠词语 “牢牢”“常常”“轻轻” 与 “牢”“常”“轻” 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②“牢牢” 是牢固的意思,比 “牢” 的程度更甚,能突出家的踏实感之重。③“常常” 是经常的意思,比 “常” 频率更高,突出了妈妈的叮咛、唠叨对孩子的影响之深。④“轻轻” 是轻微之意,突出了家给 “我” 的踏实感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
  21.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在和秦、晋的战争中被打败,丢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队软弱的表现;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在表皮上,不治怕会加深。”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走了。桓公说:“医生喜欢医治没病的人来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公说:“您的病到肌肤了,不治就会进一步加深了。”桓侯不理睬。扁鹊走了。桓侯再次表示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到了肠胃,不治会更加厉害。”桓侯再次不予理睬。扁鹊走了。桓侯再次表示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药物熏敷可以治好;在肌肤,针灸可以治好;在肠胃,清热的汤药可以治好;在骨髓,属于主宰生命之神管辖的范围,没有办法了。现在君主病入骨髓,因此我就不再求见了。”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找扁鹊,扁鹊已逃往秦国了。于是桓侯死了。所以良医治病,趁它还在表皮就加以治疗,这都是为了抢在事情细小的时候及早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刚露苗头的时候,所以圣人应该及早加以处理。
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外流亡,路过郑国,郑国君主不以礼相待。叔瞻劝说道:“这是贤明的公子,您好好待他,可以积德。”郑君不听从。叔瞻又劝说道:“不好好待他,还不如杀了他,不要让他日后给我们带来祸患。”郑君又不听从。等到重耳返回晋国,起兵伐郑,大败郑国,夺取了郑国的八座城。晋献公用垂棘的宝玉相赠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大夫宫之奇劝说道:“不可借路。唇亡而齿寒,虞、虢互相救援,并不是在互相施恩。今天晋灭虢,明天虞必定会跟着灭亡。”虞君不听,接受晋国宝玉,借给晋军道路。晋在攻取虢后,返回路上就灭了虞。这两位臣子都抢在祸害刚露苗头时就想出了办法,但两位君主却不采纳。既然这样,那么公叔瞻、宫之奇也是郑、虞两国的扁鹊,但两位君主不听从他们的建议。所以郑国因此战败了,虞国因此灭亡了。所以《老 子》说:“事情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未露苗头时容易想法处理。”
材料二:
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