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1 15:1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
1.根据语境补写诗句
古诗文意蕴丰富,表意隽永。文人善用修辞:《过零丁洋》“①,②”一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现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表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难以挽回。岑参巧用比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③,④”一句以春景写冬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文人尤好用典:李白“⑤,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表达诗人期望得到明主赏识的心愿;刘禹锡“⑥,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对故友的思念以及人事变迁的感叹。除此之外,古诗文中的名句也时常运用在现代场景中:人们常常用《出师表》中“⑦,⑧”来形容一个人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常用《送东阳马生序》中“⑨,⑩”来表现注重精神追求而不存乎物质享受。
二、基础知识综合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2025年,中国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 )的火花。南北非遗瑰宝——潮阳剪纸与白纸坊太狮,在传承人手中 ① (huàn)发新生。剪纸艺人陈小燕通过华为主题摇签获得“平安喜乐”的灵感,将五路财神元素融入蛇年剪纸,如同( ),让原本就充满年味的剪纸艺术更加生动鲜活。太狮传人杨敬伟则借助华为音乐非遗专区的超清音效,在百年古乐中锤炼舞狮技艺。华为技术 ② (fù)予非遗传承全新活力。超高清影像还原狮舞须发细节,令人叹为观止;云端空间珍藏师徒珍贵记忆,使之( );阅读平台为创作注入书卷灵气,使其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当鸿蒙应用打破时空壁垒,非遗不再囿于方寸纸间。剪纸纹样随指尖绽放云端,太狮雄姿借荧屏跨越山河。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让年味浸 ③ (rùn)着每个人的心田,增强文化自信,更让非遗记忆在数字时代永续流传。啊!这场千年文明与当代科技的对话,正书写着传统文化最鲜活的现代表达。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金碧辉煌 锦上添花 老而弥坚 B.金碧辉煌 雪中送炭 历久弥新
C.璀璨夺目 锦上添花 历久弥新 D.璀璨夺目 雪中送炭 老而弥坚
(3)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就”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件事原本就他一个亲历者,别人不知个中原委也在情理之中。
B.婚礼的各项工作已经就绪,只等新人的到来,见证这浪漫时刻。
C.他很喜欢一边品尝着家常菜,一边就着啤酒,这让他倍感温馨。
D.他记得幼儿园就建在前面的胡同里,可新改的道让回忆落了空。
三、名著阅读
3.名著阅读交流。
人生之路,有“舍”有“守”。请仿照示例,结合名著相关情节阐述《简 爱》中主人公身上体现的“舍”和“守”。
示例:人生之路,有“舍”才有“守”。鲁智深见义勇为、锄强扶弱。他向素不相识的金氏父女伸出援手,主动舍弃自己的钱财,帮助他们离开;为给金氏父女讨还公道,舍弃了安稳的生活。鲁智深的“舍”,“守”住了仁义之心。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 别
李白
寻阳①五溪水,沿洄②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③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注】①寻阳:都名,即江州,今为九江市。②沿洄: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这里指逆流而上。③南中:地方名,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
4.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颈联的画面。
5.这首诗最后两句是如何巧妙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时秋潦①,涛濑②涨恶。萧铣以李靖未能下③,不设备。诸将亦请江平乃进,靖曰:“兵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④,是震雷不及塞耳,仓卒召兵,无以御我,此必擒也。”李孝恭从之。萧铣之罢兵营农也,才留宿卫⑤数千人。闻唐兵至,乃悉见兵出拒战。孝恭将击之,李靖止之曰:“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⑥,不若且驻南岸,缓之一日,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未易当也。”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有删改)
[注]①潦:大雨。②涛濑:波涛急流。③萧铣、李靖:隋末唐初名将。此处指渡水作战。④乘水傅垒:趁着江水高涨到达(萧铣的)营垒。⑤宿卫:皇帝的警卫人员。⑥策非素立:并非预先制定好的计谋。
6.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解释
蔑不胜矣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①消灭;②末,末尾;③无,没有。(《古代汉语词典》) (1)
李孝恭从之 词语推断法:言听计从 (2)
乃悉见兵出拒战 课内迁移法: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3)
7.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兵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
B.兵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
C.兵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
D.兵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未易当也。
9.曹刿和李靖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文本及所学知识概括并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赤水河畔怀想
马毅杰
①冬日的贵州北部,云层低垂,阳光稀照,清冷湿润。浅灰色的天幕笼罩着山川峻岭。
②一路前行,浮动的云雾从车身前飘过,群峦的头顶显露于眼前。透过车窗往下看:村庄、农田、树木、河流,似乎都变成了航拍镜头下的微缩景观。这里交通的发达,让你都不敢想象它是修建在崖高谷深、重峦叠嶂、山地与丘陵面积高达92.5%的贵州,是修建在我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
③不觉间,我们已经来到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的习水县西部、赤水河中游东岸的千年古镇——土城,这是“中国作家看习水”采风活动的第一站。驶过古风古韵的土城,中巴车向一条山间公路纵深而去。随着车子缓缓停下,映入眼帘的是一簇一簇的杜鹃花,在蓝天下静默着,庄重,肃穆。这里,是我们要拜谒的第一个地方——青杠坡镇烈士陵园。
④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面对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大兵压境,中央决定撤离遵义北上。当红军到达土城古镇时,敌人已尾随而至,就在古镇东北方约3公里的青杠坡,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打响了。由于情报有误,尾随的敌军大大超出情报数字的几倍,并有援军从四面扑来。红军与数倍于自己的敌军鏖战,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参谋长刘伯承亲自上阵,分别率领红三、红五军团,向敌人发起几次冲锋,战斗进行到白热化的程度……
⑤站在青杠坡,听着讲解员详尽的讲述,我仿佛置身于硝烟滚滚、炮火连天的战场;我仿佛看到朱总司令手握驳壳枪,在枪林弹雨的前沿战场指挥;我仿佛听到红军将士撼天震地的呐喊……
⑥青杠坡战役,红军重创了尾随之敌,但由于敌众我寡,红军损失惨重。中央战地紧急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果断决策:撤出战斗,北渡长江改为西渡赤水。前面是来势汹汹、步步紧逼的敌军,背后是河面宽阔、波涛汹涌的赤水河,3万红军如何能在一夜间快速渡河,成为决定红军命运最关键的一步棋。在“四渡赤水纪念馆”,我看到3扇老旧门板,深黑色的,斑斑点点的。它让时间转瞬回到1935年1月28日那个十万火急的夜晚。
⑦听说红军要在赤水河上搭建浮桥,土城老百姓二话不说,立刻行动,出船只,卸门板,拿绳索。百姓们将一块块厚重的门板,扛到赤水河畔。在军情如火的情况下,红军的纪律更是严明:租船,必付租金;借东西,必打借条;使用老乡家的门板,必用银圆或等值的物资补偿,并在每扇门板上都写上记号,以备乡亲们之后认领。土城百姓无不感念:天下哪有这样仁义、守信的军队?这真正是咱自己的队伍啊!
⑧夜色浓重的赤水河上,奇迹般搭建起来的两座浮桥,像巨龙出岫,像彩虹横跨。3万红军顺利完成了渡水行动,从此,它成为红军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这简陋的用几条破旧的木船、门板、毛竹、绳索搭就的浮桥,是红军走过的路,更是我们不能忘怀的路。
⑨缓步行走在被先烈热血浸染的土地上,耳畔响起《长征组歌》: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⑩天空飘下一阵雨丝,轻柔、舒缓、温润。我慢慢向大山四周仰望,浓翠葱茏的青杠坡下,陵园的四周,杜鹃花的枝条一年又一年编织着,严严实实,青枝上的红花,在冬日里傲然绽放……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描写汽车在山顶穿云过雾,暗示在贵州修路不易。
B.第三段直接点明作者此次行程的目的及写作本文的原因。
C.本文按照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行文线索组织安排材料。
D.文章在回顾革命历史时,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11.第三段和最后一段都写到“杜鹃花”,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2.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土城老百姓二话不说,立刻行动,出船只,卸门板,拿绳索。
(这里运用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2)夜色浓重的赤水河上,奇迹般搭建起来的两座浮桥,像巨龙出岫,像彩虹横跨。
(这个比喻句本体是“两座浮桥”,请写出喻体并分析作用。)
13.文中用了大量篇幅回忆红军革命的历史事件,请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底蕴厚,发展底气足
①在北京,既传统又时尚的园博园“京彩灯会”,以光影为笔、色彩为墨,点亮了夜空,勾勒出文化的融合之美。在山西,应县木塔、小西天、晋祠等古建筑引来游人如织,文化的厚重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在贵州,“村BA”“村超”“村马”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热闹非凡,文化的动态之美让人精神振奋。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既激发了消费活力,提升了经济效益;也提供了精神动力,丰富了群众生活。可见,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
③文化聚人气,带动消费。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全国国内出游7.65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7008.17亿元,与去年同比、较2019年同期均实现较快增长。又如,被麻辣烫带火的甘肃天水,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3104.1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77.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95%和43.92%。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成为旅游业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
④文化润人心,增进福祉。从城市街巷游到文博场馆游,从农耕文化体验到沉浸式智慧文旅创新,从追随红色足迹打卡到跟着演出、短剧去旅行,群众文旅需求日益精细化、个性化、多元化,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推动文旅产业优化供给和服务。放眼神州,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助力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方能“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⑤文化底蕴厚,发展底气足。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涵养;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⑥文博场馆人潮涌动,文艺演出好戏连台,数字文化新鲜有趣……今天的中国,锦绣山河文脉绵延。不断发挥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必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以北京园博园“京彩灯会”等生活实例引出话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第三段以甘肃天水的麻辣烫为事实论据,论证了“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观点。
C.第四段从多个角度阐释了群众文旅需求日益精细化、个性化、多元化的现象。
D.第八段号召大家要不断发挥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15.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6.以下材料作为论据,适合放在文章第四段还是第五段?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2024年6月,“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中,参观者不仅能看到铜虎头龙身像等2021年新出土的文物,还能通过AR技术沉浸式体验古蜀文明的魅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24.11.8)
【材料二】
①视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推出“5分钟看一部电影”“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等栏目,力图把倍速带入经典阅读之中,引发争议。
②陕西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牛鸿英认为网络带来的文化传播和消费审美方式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过去的时代慢,所以是沉浸式阅读。当时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文化生产的内容,是追求主题意义的经典时代。”她认为今天可称之为后经典时代,就是碎片化、快速的,信息量大的,但其实是在孕育一个新的审美快感。她认为后经典时代,有助于更多信息的碰撞,带来创意更新的来源,也产生了更多更新的体验,会加速生命体验的浓度和强度。
③“如果始终处在倍速体验中,长此以往人们的思辨性和思考性会不会受到影响?”西安心沁源心理中心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郑敏一直担心的是:倍速阅读习惯可能会让人越来越热衷于迅速知道问题最突出的核心点,让自己快速做出判断和理解。这种倾向性的心理需求,就是想要很快得到结论,不想用太多时间进行深度理解和思考。她认为这种思维习惯是节省了时间,获得了高效率,但同时思考、理解功能可能会下降。
(摘编自《“倍速”时代大众何去何从》)
【材料三】
①有些东西可以“倍速”,但有些东西却无法“倍速”也不能“倍速”,而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习是如此,工作也是如此。要想真正得到某个方面知识的精髓,或者是掌握某项技能的精要,靠“倍速”是无法如愿的,而只能依靠沉下心来,耐住性子,真正投入到学习和训练当中,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最后才可能获得成功。
②近期调查显示,87%的人愿给生活节奏“减速”,获取更多闲暇时间,那该如何实现呢?面对繁重的任务,要做合理的规划,让我们有张有弛,保证有一定的休息时间,以此提升效率、休养身心。良好的兴趣爱好可助放松身心,像阅读、绘画、运动、旅行等,能于忙碌里寻得乐趣、忘却压力。另外,我们要时常与亲人好友相聚,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动,亲密关系能给予情感支撑与满足,帮助我们面对压力时收获理解与帮助。
(摘编自《北青报·“倍速人生”别错过了路边的风景》)
1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受访者中有超过四成的人选择“倍速生活”是为了提高时间利用的效率。
B.倍速追剧、倍速阅读的流行,说明倍速模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日常。
C.后经典时代已经到来,它有助于增强生命的浓度和强度,提供更多创意。
D.郑敏认为倍速阅读危害很明显,她是反对倍速阅读成为主要的阅读方式。
18.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数据显示,有87.8%的人选择时不时给生活降点速。他们做这样选择的原因有哪些?
19.请你根据材料给“倍速生活”的朋友提三点建议,让他们获取一定的闲暇时间。
七、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
“人是要做一点事情的。”这是南仁东生前常说的话。为了给“中国天眼”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台址,他踏遍了贵州大山里的所有洼地,一找就是12年。王艳华致力于环保事业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李娟通过电商销售水果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陈英华从事刺绣创作三十余年……
材料二: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迅《热风·四十一》
以上二则材料给你什么思考和感悟?请以《向上走》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的信息;不少于600字。
  2025年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闲来垂钓碧溪上;怀旧空吟闻笛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1)①焕;②赋;③润
  (2) C
  (3) D
  3.简 爱。人生之路,有 “舍” 有 “守”。简 爱追求自由、平等、尊严。她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坚决地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舍弃了爱情和安定的生活;她拒绝圣约翰的求婚,舍弃了看似高贵的地位。简 爱的 “舍”,是为了坚守她独立自主的人格尊严、自由平等的人生信条。
  4.金秋八月,我送你离去。清风吹过,岸边的芦苇发出了 “沙沙” 的声响,此情此景使我更加忧愁了。
  5.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或间接抒情),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流露了诗人目送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
  6.(1)无、没有
  (2)听从
  (3)全、都
  7.A
  8.(1)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夸大数目,一定报以实情。
  (2)现在如果着急攻打他们,他们一定会拼命死战,我们不能轻易抵挡
  9.①重视智谋与作战策略,深谋远虑;②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敌情;③懂得避其锋芒,选择合适的作战时机。
  10.B
  11.第三段描写杜鹃花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及作家们凝重的心情;最后一段描写杜鹃花突出其旺盛的生命力,象征先烈的精神永存,表达了 “我” 对英雄们的敬仰。(意对即可)
  12.(1)简洁明了,突出当年百姓为红军搭建浮桥捐物出力毫不犹豫,动作迅速(富有节奏感,营造渡河当夜情势紧急的氛围),表现了土城百姓心向红军,共渡难关的鱼水之情。(意对即可)
  (2)喻体是巨龙出岫和彩虹横跨,“巨龙出岫” 写出了浮桥的气势,“彩虹横跨” 暗示浮桥给红军带来希望,赞美了军民一心无所不能的战斗热情以及对胜利的期盼。(意对即可)
  13.①照应文章标题。标题 “赤水河畔怀想”,顾名思义就是怀念与赤水河有关的事件;②丰富文章内容。回忆了青杠坡战役和四渡赤水的经过、结果,增加文章的历史感和厚重感;③突出文章主题。通过两个历史事件赞美了红军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和军民鱼水情,表达对红军敬仰之情。
  14.B
  15.道理论证。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 “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 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
  16.适合放在第④段。第④段表达的观点是 “文化润人心,增进福祉”,材料提到了三星堆展览不仅展品众多,还通过 AR 技术增强观众沉浸式体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符合第④段的观点。而第⑤段 “文化底蕴厚,发展底气足” 是总结全文,呼应了文章的标题,与材料无关。
  17.A
  18.①很多人是因为外界的各种原因而被动地选择倍速生活;②可以避免造成判断力和理解力的下降;③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的精髓和技能的精要。
  19.合理规划繁重的任务;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
  20.略(根据作文要求,围绕 “向上走” 主题,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完成写作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