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第二单元《扬州慢》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有误的一项是( )
A.《扬州慢》“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91字以上。词中的“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B.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姜夔(1155─11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用了拟人的手法。
D.姜夔的《暗香》、《疏影》,语出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学、文化常识知识,要注意课堂内外古代汉语知识的积累,养成多读、多记、多理解的习惯。分析可知,C.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反了。
2.选出对“解”字解释错误的一组(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了解)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理解)
C.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慢》(解下,卸下)
D.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促织》(解开,使分开)
答案:A
解析:A项: 解答。
3.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
B.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C.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将诗句意思读懂,正确揣摩诗句所表达的情感。题中,除B项是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外,A.C.D三项表达的都是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4.找出下面下组中与例子同类的一项( )
《雨霖铃》 《如梦令》 《扬州慢》
A.《凉州词》 B.《忆江南》 C.《秋浦歌》 D.《敕勒歌》
答案:B
解析:例子均为词牌,故选B,A项迷惑较大。
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夜:连夜)
B. 沛公今事有急 (急:危急之事)
C. 亡去不义 (义:合于义)
D.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义:道义)
答案:D
解析:义:合于义
6.下列各选项中作家与作品配对有误的一项是( )
A.屈原/《湘夫人》/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B.陆游/《拟行路难》(其四)/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C.李白/《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答案:B
解析: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7.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B.王勃,与杨炯、王维、骆宾王一起并称为“初唐四杰”。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C.杜牧是唐代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代表作有《阿房宫赋》《锦
瑟》等。
D.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词风豪放,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代表作有《扬州慢》等。
答案:A
解析:B初唐四杰没有王维,应为卢照邻;C《锦瑟》不是杜牧作品,而是李商隐的作品;D《扬州慢》不是辛弃疾作品,而是姜夔的作品。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由于俄彼尔姆市夜店违犯消防条例使用劣质烟火制品,使得夜店发生大火,酿成大祸。
B、中国国奥队在东亚运动会男足小组赛中,以0-3不敌韩国队,搜狐记者探访了输球的国奥球员感到内疚与羞愧。
C、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D人类如果从地球上突然消失,那么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答案:C
解析:A介词湮没主语,“由于”和“使得”去掉其一。B句子杂糅,“国奥球员”既是“探访”的宾语,又作了“感到羞愧和内疚”的主语。D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如果”应放在句首。
9.下面诗歌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琵琶行》以叙送别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B.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明明妻子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作者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
C.《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化用了东晋祖逖北伐抚摸当年亲手种植的柳树落泪的典故,辛弃疾感叹时光飞逝,韶华易逝。
D. 姜夔的《扬州慢》写于金兵南侵后,姜夔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而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答案:C
解析:C项,“祖逖”应该为“桓温”,作者意在控诉南宋统治者不能任用人才,使得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中欧光伏贸易争端暂告一段落,但光伏企业国际环境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未来我国光伏行业如何发展,尚无法盖棺定论。
B.日本和印度的海军装备发展,会得到美欧西方国家或者俄罗斯的帮助,这会让他们有捷径可走。不过在航母这样的战略装备上受制于人,那整个国家战略也必然是仰人鼻息的。
C.面对上网成瘾的孩子,家长一定要给予重视,更要放松心态,等闲视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一定要保持阳光心态,切切不能“一看他那样我就烦死了”。
D.由罗振玉、王国维及其门生为主体的“罗、王之学”,肇始于1910年代的甲骨学界,在1928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首次科学发掘殷墟前,即已形成并蔚为大观。
答案:B
解析: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仰人鼻息:指依赖别人的呼吸来生活,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主,此处正确;A盖棺定论: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就会出现客观的定论,对象只能是人,不能用来形容事件,对象错配;C等闲视之:指把其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与前面的“重视”前后矛盾,语义内涵不明;D蔚为大观: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多指文物等,此题似是而非。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二十四桥仍在, , 。(姜夔《扬州慢》)
答案:波心荡|冷月无声
解析:本句要注意“荡”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 。(屈原《离骚》)
答案: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解析:本句要注意“骥”“骋”“骐”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只是朱颜改”;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 , , 。”
答案:雕栏玉砌应犹在|波心荡| 冷月无声
解析:本句要注意“雕”“砌”“荡”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 ”描写了战后萧条之景。
答案:尽荠麦青青
解析:本句要注意“荠”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李白《将进酒》中有一句突出表现诗人对富贵豪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是“ ,但愿长醉不用醒。”
答案:钟鼓馔玉不足贵
解析:本句要注意“馔”“鼓”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周邦彦《苏幕遮》中“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描写荷花的神韵,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答案:叶上初阳干宿雨
解析:本句要注意“宿”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答案:塞上胭脂凝夜紫
解析:本句要注意“凝”“塞”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 ,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答案:楚天千里清秋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答案:纵豆蔻词工
解析:本句要注意“蔻”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怎敌他晚来风急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 阅读姜夔的《扬州慢》,完成小题。
扬州慢
[南宋]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下列对这首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的繁华街道,用以反衬眼前荒凉的景象。
B.“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声衬静,突出扬州的空寂凄凉。
C.下阕写杜牧俊赏,才华横溢,旨在表达作者对杜牧由衷的敬佩。
D.本词虚实结合,虚写扬州过去的盛况,实写扬州今日的萧条。
答案:C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厌恶说到战争,可见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残酷战争的痛恨(或:对人民的同情)。
解析:(1)C作者写杜枚是为了反衬扬州今日的残破(2)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王安石政治上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该词作于此期间。
(1)请结合词的上片具体分析作者归隐后的境况。
答案:词人所居庭院长满了青苔,门前铺满了洁白的沙子,婉转的小溪流淌着,主人喜欢悠闲的日子,很少出门,家中也少有人来访。表现词人政治上失意之后归隐生活的冷清寂寞。
(2)“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与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都写出花儿独自开放、凋谢无人欣赏的寂寞。②都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人的思想情感,新颖别致。都以反问的语气强化出深沉的意蕴。
解析:(1)抓住重点词来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这里要注意描述性的述语。然后点出作者的情感。显然能有几人来这一反问表时很少有人来,所以冷清寂寞。(2)为谁?问的是自己,想为国却不能,只能自开自落。一个问句蕴含着多少无奈呀。同样两句都为问句,两句都用花做代指。答题时指出这两句诗的相同之处,如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等方面。
四、阅读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灯下草虫鸣
潘纤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呜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他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鸣,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然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1)简要赏析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答案:运用排比、拟人、对比(或“衬托”)的修辞手法,用春天鸟声、夏天蝉声的浮躁张扬和冬天雪声的单调孤寒衬托出秋虫声的独特魅力。(意思对即可)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①自然中的秋虫声,极富韵律美,触发人们不同的诗意情感。②文学中的秋虫声,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感慨。③生活中的秋虫声,充满温馨,令我内心宁静。
(3)简要分析第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这一段写了秋夜树下女子唱曲的情景,表明了虫声可以使萧瑟的秋天变得生动,(1分)丰富了文章内涵,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灯下草虫鸣”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以诗句为题,渲染了诗意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②线索的作用。文章围绕题目,写了自然界、《诗经》里、生活中的秋虫声,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虫声钟爱之情。③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用心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的温馨与美好。(意思对即可)
表现手法
解析:(1)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白所谓赏析语句,主要需从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方面去分析。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排比、拟人、对比(或“衬托”)的修辞手法,起的作用是:用春天鸟声、夏天蝉声的浮躁张扬和冬天雪声的单调孤寒衬托出秋虫声的独特魅力。(2)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一语中“哪些角度”和“充满诗意”这两个词进行分析。文本从三个角度表现了秋虫之声充满诗情画意:首先,文本前三段写自然中的秋虫声极富韵律美,以此触发人们不同的诗意情感。其次,文本第④段着力写文学中的秋虫声具有文学的抒情美。第三,文本最后两段生活中的秋虫声充满温馨。(3)要分析此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核对文本结构的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一段写了秋夜树下女子唱曲的情景,表明了虫声可以使萧瑟的秋天变得生动,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从对文本结构方面的作用看,此段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4)回答此题,可从标题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和对结构文章的作用两方面分析。在表现文章主旨方面,以诗句为题,渲染了诗意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用心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的温馨与美好。在结构文章方面,这个标题起到了文章线索的作用。
五、语言文字运用。
24.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1)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案:这幅漫画讽刺了学科歧视(学科瘸腿)的现象;
(2)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写一则短评,50字以内。
答案:长期下去将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下降,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必须捍卫语文学科的地位。
解析:本题是图文转换题。做这类题时,首先明白图画内容,要注意采用从上到下的顺序,有什么东西,写着什么字,或什么人在做什么。漫画上有三个人物形象,一个健全人质疑被录取之人,被录取之人,一腿粗(英语)一腿细(语文),拄着拐杖。录取方回答“我们考英语不考语文,英语更重要。”接着理解漫画的寓意,录取方录取了一个残疾人即英语好而语文不好的人,却不录取健全人,讽刺的社会学科歧视(学科瘸腿)的现象现象,比较明显。最后针对歧视语文这一现象发表看法,如此种做法会带来的危害,发出呼吁等。
25.阅读下面的新闻,用一对偶句概括新闻事实(30字以内),然后对新闻进行点评(50字以内)。
这个夏天,山西忻州16岁少年尹俊龙为激励“癌症母亲”活下去而保证考上清华大学的“生死约定”感动网民,而他最终考上清华大学却打算放弃学业、打工挣钱救母的事迹更令人动容。
2010年,尹俊龙的母亲尹春燕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巨大的不幸降临到这个幸福的家庭,之后,高昂的医疗费用压得他们全家都喘不过气泰。懂事的尹俊龙得知母亲打算放弃治疗后就和母亲“谈判”。俊龙知道母亲希望他考上清华、北大,就跟妈妈协议说:“妈妈你要好好活着,我一定考上清华、北大。”就这么一句简单的协议,让他们母子携手走过了与命运抗争的三个年头。
如今,尹俊龙的事迹被媒体披露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人都表示愿意助他圆梦清华。 2012年8月3日上午,由忻州市教育局、母校忻州一中和社会爱心机构等共同捐助的40286元钱交到了他们手中。
答案:概括:懂事少年誓考名校激励母亲,爱心人士力助学子圆梦清华。
点评:山西少年考清华激励病母,让人动容。这无不体现了精神力量的伟大。人,之所以为人,不是为了吃喝而活着的,人不能没有精神,在精神力量的支撑下,一个人才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得更远。(亦可以从孝心和慈善的角度点评)
解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首先要明确要求,是标题、导语还是概括信息,字数要求多少。新闻类的要求就是“5W”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结合具体要求适当选取。答题是一定要找到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如本题能成为新闻的事件是“为激励“癌症母亲”活下去而保证考上清华大学”,“忻州市教育局、母校忻州一中和社会爱心机构等共同捐助”。本题选取的信息是“何人”(尹俊龙、爱心人士),“何事”(激励母亲、救助),注意用对偶句和字数限制。点评要围绕事件中心,既要评论“尹俊龙”的行为,也要评论“爱心人士”的行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1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