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苏幕遮》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苏幕遮》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5 14:4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第三单元《苏幕遮》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拮据(jié) 收敛 苦心孤诣(yì) 人声顶沸
B.臆测(yì) 凋零 义愤填膺(yīng) 长途跋涉
C.躯壳(ké) 地窖 惟妙惟肖(xiào) 深恶痛嫉
D.黝黑(yǒu) 狼籍 浩瀚无垠(hàn) 吹毛求疵
答案:B
解析:解题方法: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A、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C、躯壳(qiào) 躯壳指身体,对精神而言。躯壳并不是贬义词,但是它却让人产生了一种轻视的感觉。D、狼藉:形容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2.给下面三组内容配对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举案齐眉 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③红泪 ④司马青衫
A.孟光王嘉《拾遗记》范仲淹《苏幕遮》 白居易《琵琶行》
B.薛灵芸 苏轼《满庭芳》王嘉《拾遗记》 范仲淹《苏幕遮》
C.孟光苏轼《满庭芳》王嘉《拾遗记》 白居易《琵琶行》
D.薛灵芸 王嘉《拾遗记》苏轼《满庭芳》 范仲淹《苏幕遮》
答案:C
解析:举案齐眉:是汉时梁鸿和妻子孟光的故事。每当丈夫梁鸿回家时,妻子孟光就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视丈夫的脸,总是把盘子托的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后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很有礼貌,很平等,是赞美夫妻美满婚姻的专用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语出北宋苏轼的《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红泪:《拾遗记》中说,魏文帝(曹丕)所爱的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之时,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世因而称女子的眼泪为“红泪”。
司马青衫:出于处白居易《琵琶行》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用来形容极度悲伤。
3.有一首词的上阙是这样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请判断这首词的词牌是哪一项?( )
A.声声慢 B.苏幕遮 C.江城子 D.念奴娇
答案:B
解析: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钟鼓馔玉zhuàn   岑夫子cén   奔流bēn
B.扪参历井shēn    噫吁嚱xī    轻裘qiú
C.砅岩转石pēng    恣欢谑xuè   殷红yīn
D.烹羊宰牛pēng    将进酒qiāng   恣睢suī
答案:C
解析:殷红yān
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由于杜甫与他诗风相近,人们并称他们为“李杜”。
B.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苏幕遮”等;题目要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赤壁怀古》等。
C.《李凭箜篌引》、《梦游天姥吟留别》、《长恨歌》都是乐府诗。后来,由于词也是按谱填写且可以清唱,所以,词的别号也叫“乐府”,如《东坡乐府》。
D.唐代诗人杜甫有“诗圣”之称,李白有“诗仙”之称,王维有“诗佛”之称,李贺有“诗鬼”之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作品的记忆判断选项与原作品的细微差别,A项,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是完全不同的。故选A。
6.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欧阳修《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运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D.整首曲词,借对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答案:B
解析:“欧阳修”错,应为范仲淹,同时,《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通过对深秋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 )色的描绘,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衍,原名沈端先,著名剧作家,创作和改编的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林家铺子》,《包身工》被誉为报告文学的“里程碑”,鲜明的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B.韦庄的《菩萨蛮》与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一,都有借写江南的美景抒发对江南的热爱和依恋之情。而周邦彦的《苏幕遮》,以咏荷花为中心,以荷花为写作重点,层层烘托,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C.海因里希 伯尔是英国作家,获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名作有《火车正点》、《流浪者,你若来到斯巴……》,选入课本的短篇小说有《在桥边》。
D.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高老头》《欧也妮 葛朗台》等名作艺术地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将中外作家作品结合起来考试,如果平时不注意识记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无法准确判断出答案。海因里希 伯尔应为德国作家。
8.对几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范仲淹《渔家傲》上片写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
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B.范仲淹《苏幕遮》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C.《雨霖铃》下阕 “念去去”二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用“去去”二字叠用,更显示出悲怆的声
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道路修远。
D.柳永《望海潮》中,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
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答案:D
解析:D.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反映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并非表现作者的反感。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遭遇近5年来最强冷空气袭击,中国北方多地出现大风降雨天气。中央电视台预计,未来三天,这股冷空气将继续南下,影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
B. 法国工人在大罢工一个星期后,法国社会经济运转出现了严重迟缓。马赛街头垃圾堆积如山,炼油厂工人封堵油库使法国几乎断油,交通也大受影响。
C.从国际社会的发展看,社会转型期一般都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显期;而我国目前的矛盾凸显,主要是因为一些政府部门不作为造成的。
D.夜郎国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它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存在约300年,之后神秘消失。其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
答案:A
解析:B.成分残缺。应把“在”提到“法国工人”之前。C.句式杂糅,“主要是因为”和“……造成的”杂糅,应删去其中一个。D.偷换主语,“它的历史”不能和后面的谓语成分“存在约300年”“神秘消失”搭配。应在“存在约300年”前加上主语“这个小国”。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和,音hè,同声相应,唱和)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答案:C
解析:攻下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答案:羁鸟恋旧林
解析:本句要注意“羁”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答案:沧海月明珠有泪
解析:本句要注意“沧”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答案: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生”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答案:赢粮而景从
解析:本句要注意“赢”“景”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答案:师之所存也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
答案:侵晓窥檐语
解析:本句要注意“檐”“窥”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本句要注意“樯”“橹”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答案: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解析:本句要注意“僮”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答案: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答案:驽马十驾
解析:本句要注意“驽”“驾”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文后题目。
(一)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二)系裙腰
张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1)两首词都写到了同一个意象是什么?但时间有别,《苏幕遮》写的是什么?《系裙腰》写的是什么?
答案:荷 夏荷 春荷。
(2)两首词分别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系裙腰》的“问何日藕、几时莲”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苏幕遮》抒发思乡之情,《系裙腰》抒发相思盼团圆之情。
《系裙腰》运用双关手法,“藕”与“莲”分别谐音双关为“偶”与“怜”,词句表面写荷花何日生藕,何日产莲,实际是写不知何时能与心上人团圆,得到心上人的爱怜。
解析:(1)此题较为简单,第一个横线处可以从周词“一一风荷举”,张词“东池始有荷新绿”看出,两词写到的相同意象为:荷。《苏幕遮》写的是“一一风荷举”“五月渔郎相忆否”夏荷;而《系裙腰》写的是“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春荷。
(2)此题问题很明确,第一问问的是情感,周词“故乡遥,何日去”抒发思乡之情;张词“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抒发相思盼团圆之情。
2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杂诗
[清]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注]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注] 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1)这首诗写夏末秋初之“凉”,别开生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先写自身的触觉,身下枕簟凉爽宜人;再写好雨送我入梦,梦境依旧清凉,奇妙地写出了“凉”的惬意。
(2)“万荷叶上送秋来”和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相比,在描写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别写出了荷叶的什么特点?
答案:陈诗从听觉角度来写,周词从视觉角度来写。陈诗写出了雨打在荷叶上所形成的声势,周词写出了荷花在雨水晒干后亭亭玉立的风姿。
解析:(1)炎夏已逝,秋凉将至。“暑气微消秋意多”,爽身清凉的感觉,令人惬意称心。对此,历代诗人笔下都有喜气洋洋的吟咏。陈文述的这首诗,对秋凉降临的描绘别出心裁,创造了一个清丽奇趣的意境,令人难忘。“水窗低傍画栏开”,临水敞窗,这是感受秋凉最敏感的典型环境。“枕簟萧疏玉漏催”,簟,竹席。萧疏,凉爽之意。白居易诗云:“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秋凉爽身的快感,首先来自寝卧的枕席。讲得浅白,人人同感,倍增亲切。(2)“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这是两句别致精彩的好诗,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一夜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凉到梦境,看似无理,实则多情。梦境犹凉,形容凉得温存,凉得亲昵,凉得体贴入微,凉得惬意称心。这两句诗对秋凉的描绘巧思奇妙,已入化境。元代盍西村《莲塘雨声》中有诗句云:“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写的是荷上雨声,惊破好梦;陈文述写的是荷上雨声,为梦送凉,一动一静,悉成妙谛。荷叶细雨,是诗人描写秋凉的钟情对象。夏日将尽,“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苏轼)初秋来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秋夜方长,“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秋残冬至,“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来鹄)荷是秋色的使者,雨是凉意的先声,描写动人,全因情景贴切。意境创造的成功,全在景真意切,景真意切方能境丽情长。荷叶细雨,与秋凉同位。荷叶送秋声,雨声凉入梦。一旦“荷尽已无擎雨盖”(苏轼),荷枯雨歇,秋天也就结束了,冬天已经来临。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题
2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文章有删改)
(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
答案:①第2段“民国初年,战乱频繁”交代的时代背景。②父亲兄弟四人个个身高马大,有足够的力量制服甚至打残贼人,为下文贼人被发现时的恐惧做铺垫。③父亲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从侧面看出贼人是迫于生活不得已才去偷米,为下文祖父对贼人的宽恕做铺垫。④正因为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所以兄弟几人对贼人偷米才那么愤怒。(答出两点即可)
(2)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答案:①“浑身颤抖,面无人色”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贼人被发现时的害怕与紧张。②通过“攥”这个动词表现出贼人虽然被发现,但迫于生计不愿放弃米袋的心理。③“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贼人对祖父宽恕他的感动。④由前一句的“攥”着米袋到后一句的“提”着米袋以及“低着头”这些动作的变化,表现出贼人从害怕到羞愧的心理变化过程。(答出两种心理并做简单分析即可)
(3)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祖父是一个经验老到、细心睿智的当家人: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贼。②祖父是一个宽容的人:祖父没有为难贼,反而放走了贼。③祖父是一个善良、慈悲、有生活智慧的人:祖父不仅放走了贼,还给了贼一袋米和铜钱。④祖父是一个淳朴、厚道的人:祖父知道送鱼是贼的报恩方式,但担心吃垮了人家,所以用在门板上刻鱼代替送鱼。⑤祖父是一个体谅别人又善于教育子孙的人: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答出三点即可)
(4)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答案:①家徽折射出困难时期人性的善良和宽容。②家徽象征着对别人遭遇困难的体谅。③家徽表达了美德传家的教育理念。④家徽彰显了知恩图报的美德。
赏析作品的内涵
解析:(1)此类问题,不能单看一段内容,要先阅读全文,找到全文中与文段内容的意义相关点,比如本段写家境的提到人员状况,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勉强维持温饱”生活困境,皆下后文相关内容有关,找到这些关系点,分析说明文段的铺垫作用。
(2)阅读全文,找到此句在文中的位置,抓住答点“贼人的心理变化”,根据具体的情节来分析。说明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从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来分析概括句的描写作用。“心理变化”,说明贼人不只有一种心理,可摘取句中表现贼人动作行为的字词,具体分析其心理表现,说明其变化。(3)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如本文中的情节“祖父发现”,可以看见祖父是一个细心的人,而祖父最终却放去了贼,一袋米和铜钱,又能说明祖父是仁慈厚道的人。其它以此类推。(4)首先要了解文中所说的“家徽”是什么,即“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再了解它“不寻常的来历”,与贼人送鱼报恩有关。为什么贼人送鱼报恩?阅读文中有关情节,即可了解“家徽”包含着善良、宽容、知恩图报等丰富的含义。
五、语言文字运用。
24.请根据周邦彦《苏幕遮》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描绘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不超过60字。
答案:示例:一夜小雨,清晨初霁,满满一池塘的荷亭亭玉立,擎着它们圆圆的伞盖,雨珠儿映着晨光,随风流转,悄然滴落,奏出曼妙的旋律。
解析:这是一道语句扩展的题目,注意核心事物描写,特征明显,语言连贯,文意完整,不要写成简单的联词成句的文字游戏,要有意境。
25.仿照示例,要求结合课本上古代诗歌(如杜甫《蜀相》、李清照《一剪梅》、陆游《书愤》、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周邦彦《苏幕遮》、李煜《虞美人》等)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写句子,构成排比。
诗歌是什么?是一首永恒的歌。
是太白蜀道的一声长叹,     ,    。
诗歌是什么?是一段深深的情。
慈母手中纺织亲情 , 。
答案:是丞相祠堂的一种追思 是独上兰舟的一片闲愁,是北望中原的一腔愤激
夜归鹿门寻觅闲情 鸟雀风荷牵引乡情 春花秋月见证愁情
解析:根据上文看一看出,填写的内容应该和诗句联系起来(《蜀道难》),并且还要和诗词中反映出的情感联系起来(长叹),第二部分说诗歌是“情”,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和情有关,把诗句和情联系起来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1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