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4·陕西榆林期末)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2017年,武汉市打响了全国人才争夺战第一枪。下图为2000—2022年武汉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增量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2020—2022年,武汉市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对该市产生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
A.改善生态环境
B.留守儿童问题加剧
C.制约经济发展
D.社会服务需求增大
2.2017—2019年武汉市户籍人口增量明显较前期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经济 B.家庭 C.政策 D.文化
(2024·福建福州高一期中)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单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该地区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数量最大
B.③时期人口出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④时期当地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D.⑤时期老年人口比例很小
4.④时期以后人口净迁入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变化
B.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口迁入量减小
C.经济落后,大量人才外流
D.留守儿童问题使父母返乡务工
(2024·山东烟台期中)出生地与登记地发生分离的人口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下图为武汉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读图,完成5~6题。
5.武汉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 )
A.西南地区 B.华东地区
C.北方地区 D.周边省级行政区
6.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差异
B.地域开放程度差异
C.人口迁出数量差异
D.与沿海较发达地区距离远近差异
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
人户分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人户分离”现象包括两种形式,是指“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2021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约5亿。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有人无户(籍)”现象相对普遍的是( )
A.北京市 B.重庆市
C.四川省 D.云南省
8.造成广大务工人员“人户分离”的根本原因是( )
A.教育水平差异
B.婚姻因素
C.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经济水平差异
(2024·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月考)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完成9~11题。
9.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10.“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
A.缓解人地矛盾
B.改善环境质量
C.降低住房价格
D.带动服务业发展
11.超高速进行中的老龄化使得曾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逐渐转变为“银色产业的圣地”。据测算,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将超美国总人口数。最主要原因是( )
A.出生率低 B.死亡率低
C.老龄化严重 D.人口基数大
(2024·黑龙江大庆月考)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示意某年北京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据此完成12~13题。
12.北京市外来人口来源的特点是( )
A.地理位置邻近省份较多
B.中西部地区省份比例高
C.沿海省份迁入人口较多
D.东北地区迁入人口较多
13.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北京市带来的影响是( )
A.提升了城市等级
B.提高了人口素质
C.激活了城市活力
D.完善了基础设施
14.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对人口迁移而言,属于拉力的因素有哪些 属于中间阻力的因素有哪些 (写字母即可)
(2)图中表示的人口迁移,是目前哪类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3)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人口迁出对迁出地有什么意义
第二节 人口迁移
1~2.1.D 2.C 第1题,由图可知,2020—2022年武汉常住人口增量减少但大于户籍人口增量,为人口净迁入,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社会服务需求增大,D正确。人口大量迁入,加大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压力,可能加剧环境污染,A错误。迁入人口中主要是大学生等青壮年,可缓解武汉人口老龄化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加剧、制约经济发展是迁出地的问题,B、C错误。故选D。第2题,2017年武汉市人才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人才落户,使户籍人口明显增加,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政策,C正确。武汉为湖北省省级行政中心,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但经济不是人口增量明显变大的因素,A错误。家庭、文化的影响不会这么剧烈,B、D错误。故选C。
3~4.3.B 4.A 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①时期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迁入率之和大于0,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人口总量不是最大,故A错。③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人口出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故B正确。④时期人口净迁入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和大于0,说明该地人口数量为增加状态,当地人口数量不是最小值,故C错。⑤时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说明人口出生率低,且经历了④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时期,说明该地区青少年人口比例较小,老年人口比例较大,故D错。所以选B。第4题,读图分析可知,④时期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说明该地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进而说明该地经济发达,劳动力短缺,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外迁,就业机会减少,导致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减少,故A正确。不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迁入量减小,故B错。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才,故C错。就业机会少,生活成本提高等原因,使农民工返乡务工,故D错。综上所述,选A。
5~6.5.D 6.D 第5题,根据图示省级行政区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可知,武汉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周边省级行政区。第6题,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与沿海较发达地区距离远近差异,安徽距离沿海较发达地区近,人口迁往沿海较发达地区多,迁往武汉的人口数量少。
7~8.7.A 8.D 第7题, “有人无户(籍)”现象主要是指离开户籍地到某地居住但未取得当地户籍的现象,即人口流入现象,该地一般经济较发达;结合选项可知,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北京市。故选A。第8题,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提供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有所差异,使得广大务工人员离开户籍所在地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从而造成“人户分离”, D正确;教育水平差异、婚姻因素是“人户分离”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A、B错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会减少人口流动,因此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不是造成“人户分离”的根本原因,C错误。故选D。
9~11.9.C 10.D 11.D 第9题,“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以上材料信息可知,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是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C正确。“生活方式型移民”与地区间经济水平、就业机会、投资政策的差异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第10题,“生活方式型移民”追求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要求服务行业类型齐全,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D正确。人口迁入,会加重迁入地的人地矛盾,降低环境质量,A、B错误。人口增加,住房需求量增大,会提高当地的住房价格,C错误。故选D。第11题,中国总人口数在14亿左右,而美国在3亿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将超美国总人口数,最主要原因是人口基数大,而不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老龄化的原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13.12.A 13.C 第12题,据图分析,北京市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河北、河南与山东,河北、河南与山东距离北京地理位置相对较近,所以北京市外来人口来源的特点是地理位置邻近省份较多,A正确。第13题,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北京市能够为北京市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有利于激活城市活力,C正确。
14.解析 第(1)题,拉力因素是指迁入地一种或多种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结合示意图判断C、D、E属于拉力因素;中间阻力因素是在迁入地与原居住地之间不利于人口迁移的因素,A、B属于中间阻力因素。第(2)题,图中显示人口是由农村迁往城市,是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第(3)题,人口迁出会使迁出地人口减少,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也会对合理利用迁出地的剩余劳动力、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作用。
答案 (1)C、D、E;A、B。(2)发展中国家。(3)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并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