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卷(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50分,每题2分)
1.这一宣告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长期侵略,并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密切关系。……随着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1950年夏,冷战的焦点从欧洲转移至东亚。“这一宣告”指的是( )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新中国的成立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长期侵略,并建立了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密切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B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在1953年,打击美帝国主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完成是在1957年,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见下图),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图中C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国共产党领导
C.北伐的胜利进军 D.国共第二次合作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1949年中国共产党下成立新中国,因此C阶段会上升,B项正确;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故不在C段,排除A项;北伐的胜利进军在1926-1927年,与题干中C段1921-1949年不符,排除C项;第二次国共合作是1937年-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间范围与C段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诗词或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下列诗词或歌曲中,与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的是( )
A.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翻身农奴把歌唱,驱散乌云见太阳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D项正确;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排除A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体现了“一五计划”时期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排除B项;翻身农奴把歌唱,驱散乌云见太阳,体现了西藏人民翻身解放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这是一场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战争,首战两水洞、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都是这场战争中的典型战役。这场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是( )
A.杨靖宇 B.董存瑞 C.黄继光 D.雷锋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的“首战两水洞、塵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壮烈牺牲。 C 项正确;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在抗日战争中领导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排除 A 项;董存瑞是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英雄战士,排除 B 项;雷锋是“解放军好战士”,是在社会主义经建设的火热年代,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排除 D 项。故选C项 。
5.1952年底,我国彻底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一现象出现的法律依据(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土地改革法》 D.《土地改革法大纲》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所以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土地改革法》,C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没有涉及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主要是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中国土地法大纲》是 1947 年颁布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的依据,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1951年进藏的人民解放军受到西藏群众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朝鲜战争的作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的场景
A.解放中国全境 B.改革土地制度
C.巩固新生政权 D.反抗外来侵略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与题干中三幅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翻身获得解放,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抗美援朝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捍卫了新中国和朝鲜的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三者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C项正确;目前台湾问题还未解决,因此解放中国全境说法错误,排除A项;改革土地制度与第一幅图和第三幅图无关,排除B项;反抗外来侵略与第一、二幅图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小燕子,穿花衣……,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这首歌曲在20世纪50年代广泛传唱。与歌词中“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的地理分布发主要集中发在(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西北地区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20世纪50年代”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重工业的主要成果比较集中于东北地区,A项正确;一五计划的重点在东北地区,并非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北地区,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
8.某班将模拟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你作为新闻发言人,可以发言的内容是( )
A.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
B.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C.汇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喜讯
D.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重要意义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作为新闻发言人,在模拟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可以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重要意义,D项正确;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排除A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B项;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非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9.“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的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人民公社化大运动
C.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歌谣中的“单干”是指土地改革后,农民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活动。“合作社”是指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可知,题干歌谣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A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虽然也建立了合作社,但与题干中“单干邀伴变互助”不符,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村、组)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1953-1956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下面表格数据变化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年份 全民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手工业合作化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答案】D
【详解】据材料“1952-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结构表”并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我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而1956年三大改造后期,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占主体,资本主义经济消失,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结果,D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不全面,排除A项;国家通过公私合营和赎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B项;国家号召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是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1.好的县委书记总的标准,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也是古往今来老百姓对地方官的美好期许。下列人物中,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的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县委书记的榜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到了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C项正确;石油工人王进喜被称为“铁人”,排除A项;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排除B项;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排除D项。故选C项。
12.五一劳动节,同学们参观了当地举办的建国后英雄模范人物展,看到以下一组图片。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
A.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 B.勇于战斗、乐观主义精神
C.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 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当时的建设者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他们身上体现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D项正确;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是建党精神的内涵,排除A项;勇于战斗、乐观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排除B项;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排除C项。故选D项。
13.下表是我国1950—1980年城镇人口比重表。下面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时期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1950—1980年城镇人口比重表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市镇人口(万人) 百分比 世界平均百分比
1950 55196 6169 11.2 28.8
1960 66207 13073 19.7 33.9
1970 82992 14424 17.4 37.5
1980 98705 19140 19.4 38.2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改革开放的实行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中“1950~1980年城镇人口比重表”可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为19.4;占世界平均百分比38.2,由此得出,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时期是198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1949年,与题干中1980年没有必要的联系,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完成是在1957年,无法解释1970~1980年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原因,排除B项;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是在1952年,无法解释1960~1980年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4.这次会议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局面,使它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的起点。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项正确;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良好开端,排除A项;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5.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595亿斤,增至2013年的60194万吨。中国农业实现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包产到户的实施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595亿斤,增至2013年的60194万吨”可知,从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在农村实行了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D项正确;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1952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一五计划是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进行的,题目考查的是农业生产,排除B项;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1978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农村放宽政策,把土地借给农民种粮种菜,生产度灾,随后皖东一些地区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材料叙述的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978 年”“安徽”“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在安徽凤阳小岗村等地试点的情况相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分开等,改革对象是城市的企业,与材料中农村地区 “包产到户” 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1980 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主要涉及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等方面,和农村的包产到户没有关系,排除C项;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关于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侧重于整体经济运行模式的变革,与材料中 1978 年农村包产到户的内容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17.下图是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情况,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C.上海浦东新区的建立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详解】观察图示可知,2001年之后,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度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按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履行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从而促进了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大幅度提升,D项正确;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是1980年,1985年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均与题干特指2001年之后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1995年5月,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了自由贸易、金融商贸、出口加工、高科技、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现代生活等多个各具特色的功能开发小区。上海浦东的发展得益于( )
A.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边境城市的开放 D.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成为接受外资、发展经济的重要地区,大大推动了浦东经济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A项正确;经济特区设立于1980年,不包含浦东新区,排除B项;浦东不属于陆地边境城市,排除C项;浦东不属于内陆省会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
1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报告中这段话是针对我国某一方面工作做出了精心的部署。“某一方面”指的是( )
A.思想文化建设 B.军队改革 C.民主政治建设 D.党的建设
【答案】D
【详解】据题干“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可知,报告中提到的政治建设统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这些都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要素,D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了党的建设,未涉及思想文化建设,排除A项;军队改革属于国防建设,与党的建设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民主政治涉及公民权利、决策机制、实现形式与法制保障等多个方面,与题干反映的党的建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三者的共同点是( )
A.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B.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C.借鉴苏联建设经验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正确分析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三者都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别开创了我国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A项正确;坚持工农武装割据只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相符,与其余两个道路无关,排除B项;借鉴苏联建设经验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等相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关,与其它道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1.全面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的文件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和经验教训作出了正确结论和科学总结,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和主要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我国已同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开展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了近万亿美元的投资。这反映我国( )
A.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持续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可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强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题干中主要体现的是经济合作方面的内容,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系不紧密,排除A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我国与外部的经济合作,而非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排除B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一带一路”中我国与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3.歌曲《我的一九七八》中这样唱到:“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年,老爸说那一年变化可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歌词中“安徽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指的是( )
A.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分田包干到户 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这种方式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也就是歌词中“安徽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所指的内容,C项正确;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时间是在1950—1952年,与1978年时间不符,且不是“包干”形式,而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三大改造时期,时间是1953—1956年,是将农民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不是“包干”形式,排除B项;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其特点是“一大二公”,强调集体劳动和统一经营,与“包干”的分散经营形式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
24.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最大胆行动”指的是( )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D.开放14个沿海城市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84年”“开放整个海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因此被国际媒体称为“最大胆行动”,D项正确;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与题意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1985年,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5.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
①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
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③企业要坚持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为主,提高创新能力
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D项正确;企业要坚持自主创新、自力更生,提高创新能力,③不符合题意,分别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作战》 图1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材料三
图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3分)
(2)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作战”的原因。(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2分)
(4)结合所学知识,给上述材料拟一个主题。(3分)
【答案】(1)形势:国内,经济凋敝(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原因: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干涉,把战场推进至中朝边境,威胁中国安全。
(3)事件: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主题: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详解】(1)形势:根据材料一中“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可以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是:国内,经济凋敝(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事件: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可以得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指的是抗美援朝。
影响:根据材料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 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可以得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作战”的原因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干涉,把战场推进至中朝边境,威胁中国安全。
(3)事件:根据材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可以得出,材料三反映的是土地改革。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主题: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的面临的形势、材料二抗美援朝、材料三土地改革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和平环境;土地改革消灭了地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因此,可拟定主题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其它符合题意亦可)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记录:时代英雄(12分)
材料一 【英雄赞歌】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包括美、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分量。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
①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②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节选自《英雄战歌》
注:《英雄赞歌》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
(1)据材料一、列举两位“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战斗英雄的典型代表。(2分)从材料一的歌词①②中,选出你感悟最深刻的一句歌词(写出序号即可),并谈谈你的理解。(2分)
材料二 【建设模范】
1960年,他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发出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誓言,仅5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快纪录。有一次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井喷,被誉为为“铁人”。
1962年,他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他是解放军好战士,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和孜孜以求的“钉子精神”在社会上广泛弘扬,他的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位建设模范人物共同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4分)
材料三 【英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 的鲜明品格。”
(3)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认为应怎样践行“英雄”精神?(4分)
【答案】(1)代表: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孙占元、杨连第、罗盛教等。序号:①或者②均可理解: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和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抗美援朝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舍生忘死,以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安宁;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优秀品质: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克服困难;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乐于助人等。
(3)崇拜英雄,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学习英雄,加强品德修养;争做英雄,好好学习,增长知识见识;争做英雄,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争做英雄,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等。
【详解】(1)代表:结合所学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孙占元、杨连第、罗盛教等英雄人物。序号:①或者②均可。理解:结合所学从抗美援朝的精神品质、捍卫新中国的安全、人民的和平生活、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分析可知,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和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抗美援朝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舍生忘死,以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安宁;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优秀品质:根据材料二“发出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誓言”可知,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克服困难、自力更生;根据材料二“仅5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快纪录”可知,发奋图强、艰苦创业;根据材料二“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井喷,被誉为为‘铁人’”可知,无私奉献、不屈不饶、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根据材料二“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可知,爱国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据材料二“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和孜孜以求的‘钉子精神’在社会上广泛弘扬”可知,乐于助人。因此三位模范人物共同体现出的优秀品质是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克服困难;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乐于助人等。
(3)此问是开放式问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从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增强自身素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的角度来分析可知,崇拜英雄,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学习英雄,加强品德修养;争做英雄,好好学习,增长知识见识;争做英雄,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争做英雄,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等。
2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1978年12月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2013年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摘自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是什么会议的“讲话”?(2分)这次会议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决策?(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中国道路”指什么道路?(2分)这条道路是在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什么?(2分)该成果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2分)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二大。
(3)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九大。
(4)不断解放思想;坚持走中国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等。(言之有理答出2点即可)
【详解】(1)会议:根据材料一“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1978年12月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的报告。
决策: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道路: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道路”可知,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建设的正确道路。
会议:根据所学可知,1982 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理论:根据所学和材料三“ 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可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会议:根据所学可知,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如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解放思想、坚持中国道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不断解放思想;坚持走中国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等。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日报》1949-1955年的部分社论
时间 标题
1949年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1949年10月1日 万岁,新中国!
1950年7月16日 土改法带来幸福远景,关中农民无限喜悦
1950年11月6日 首都文艺界集会讨论,纷纷签名志愿抗美援朝
1953年春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9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陈月明《使命与主体:(人民日报)社论(1949-2008)的话语呈现》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2分)
【答案】示例一:历史事件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开国大典)。历史事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观点:民主政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论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等共同参加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标志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正式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建立民主政治不断探索,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民主政治逐步发展,不断完善。
示例二:历史事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历史事件2:土地改革
观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坚强领导力的政党。
论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但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外部有美国、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开展士地改革运动,使人民政权更加现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推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政党。
【详解】示例一:根据表格内容可选择历史事件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开国大典)。历史事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此可归纳出观点为:民主政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论述:可围绕观点,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影响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等共同参加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标志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正式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建立民主政治不断探索,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民主政治逐步发展,不断完善。
学生根据题干,也可以选择其它两个历史事件,提出相关的观点,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示例二:历史事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历史事件2:土地改革
观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坚强领导力的政党。
论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但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外部有美国、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开展士地改革运动,使人民政权更加现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推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政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