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环境与发展 第1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2025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单元 环境与发展 第1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2025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4 12:4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4·河南焦作期中)2023年1月16日9时许,随着一组崭新的电客车从滁州市相官车辆段缓缓开出,滁(安徽滁州)宁(江苏南京)城际铁路正式进入热滑试验,标志着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的联调联试和开通运行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滁宁城际铁路线路全长约55.35千米,设站17座。滁宁城际铁路作为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其建设和运营有着重要意义。据此完成1~2题。
1.滁宁城际铁路沿线设置多个站点的主要原因是 (  )
A.增加运营收入 B.便于居民通勤
C.提高运行速度 D.降低运行成本
2.滁宁城际铁路通车的意义有(  )
①推进滁宁交通基础建设互联互通 ②加强长三角与皖江城市带的联系 ③促进滁宁两地货运交通 ④直接提升滁州城市等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024·广东东莞检测)渤海通道建设前,渤海海峡阻隔了山东半岛与辽中南两大区际城市群的物流联系,陆上物流通道呈现C形格局。只考虑公路和铁路物流,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后,两大区际城市群的物流联系通道发生了变化。图1、图2分别为渤海通道建设前、后区际城市群的物流联系通道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渤海通道建设前,在区际城市群之间的物流联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是(  )
A.青岛 B.丹东
C.大连 D.锦州
4.渤海通道建设后对通道门户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  )
A.辐射范围扩大 B.人才高度集中
C.城市等级提升 D.城市职能增加
TOD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理念倡导公共交通与城市功能的整合,使公交、轨道站点真正成为组织城市生活的中心。下图为我国部分城市轨道TOD水平图。据此完成5~6题。
5.城市轨道TOD数量指数较高的地区位于上海、深圳、南京等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质 B.气候 C.人口 D.技术
6.东莞轨道交通处于起步阶段,按照TOD理念分析,东莞的发展方向是(  )
①公交、轨道站点的高密度、混合型建设 ②在公交、轨道站点周边创造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环境 ③创造24小时活力的街区,使公交、轨道站点真正成为组织城市生活的中心 ④扩大城市规模 ⑤推广新能源汽车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2024·江苏扬州高一期末)避险车道(下图)是为了使速度失控的车辆驶离正线,安全减速,在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专用车道。京昆高速雅安—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段,地理环境复杂,被称作“天梯高速”。2020年4月20日,雅安—西昌段扩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会在西昌举行。据此完成7~9题。
7.京昆高速雅安—西昌段沿途设有多个避险车道,主要是因为该路段(  )
A.大雾天气多 B.地势起伏大
C.地质灾害多 D.桥梁隧道多
8.影响雅安—西昌段扩容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气候 B.科学技术
C.地形 D.社会经济
9.雅安—西昌段扩容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  )
①保护当地环境 ②加强民族团结 ③促进经济发展 ④完善交通网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
乡村聚落的重组是一个社会经济过程的反映。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乡村聚落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传统聚落空间的改变甚至消失。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化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最显著的变化是(  )
A.新建聚落沿河分布
B.聚落等级提升
C.聚落由分散到集中
D.聚落内部功能分区明显
11.该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变化,有利于(  )
①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②合理布局村落,改善环境质量 ③完善交通设施,方便居民出行 ④促进城乡一体化,扩大城乡差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京杭运河的开凿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使德州段的运河、码头也更加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京杭运河德州段因水源枯竭而断航。读德州市位置图,完成12~13题。
12.后来德州市发展速度缓慢,其主要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商人大量外迁
C.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市场需求减少
13.下列有关交通条件对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德州市空间形态南北扩展,京杭运河成为德州市的唯一发展轴
B.京沪高铁的修建不会影响德州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C.德州市可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D.京沪高铁的兴建可能引起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镇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办公、商业、文化、教育、高密度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下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据此完成14~15题。
14.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重点解决城市    这一问题。(  )
A.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
B.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
C.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
D.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
15.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
B.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
C.布局商业网点,发展中心商务区
D.避免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
(2024·天津武清高一月考)站城融合是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中心,通过空间的合理构建与功能的协调整合,在确保交通功能运行良好的同时,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下图示意站点客流—城市功能空间促生关系。据此完成16~18题。
16.相比其他站点,高铁站最先实现站城融合的主要原因是(  )
A.客货流量较大
B.运输效率较高
C.运营时间较长
D.与城市联动强
17.站城融合发展促生城市功能空间,图中L示意的功能空间是(  )
A.交通换乘空间
B.居住生活空间
C.工业生产空间
D.娱乐休闲空间
18.站城融合发展的主要目的有(  )
①完善综合交通 ②优化城市空间 ③扩大城市规模 ④加强城乡协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布局简图,其中A、B、C、D为城市中的四地,有人据图作了如下判断和规划,你认为是否正确 并阐明理由。
(1)该城市的最大商业中心位于A地。
(2)该城市规划建设一个专业化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最佳位置应该在D地。
(3)就目前该城市的交通而言,铁路布局不合理。
第四单元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1~2.1.B 2.A 第1题,滁宁城际铁路为电客车,设置多个站点,主要原因与出行需求密切相关,不是增加运营收入,A错误;滁宁城际铁路为电客车,设置多个站点,可以连接多个居民点,B正确;站点增加与提高运行速度一般没有关系,C错误;设置多个站点,成本增加,D错误。第2题,滁宁城际铁路通车会带动周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推进滁宁交通基础建设互联互通,①正确;连接南京和滁州可以加强长三角与皖江城市带的联系,②正确;滁宁城际铁路为客运线,对货运没有影响,③错误;有利于滁州发展,但不能直接提升滁州的城市等级,④错误。A正确。
3~4.3.D 4.A 第3题,渤海通道建设前,渤海海峡阻隔了山东半岛与辽中南两大区际城市群的物流联系,陆上物流通道呈现C形格局,其中锦州位于C形格局的中间节点位置,物流联系较强,在区际城市群之间的物流联系中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第4题,渤海通道建设后对通道门户城市产生的影响是辐射范围扩大,区际城市群之间的物流联系加强,A正确;渤海通道建设主要涉及物流联系,和人才集中、城市等级、城市职能关系不大。
5~6.5.C 6.D 第5题,轨道交通主要在人口多、经济水平高的城市发展,故TOD数量指数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口和经济水平,C正确;地质、气候、技术也会影响轨道交通数量指数,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D错误。第6题,由材料可知,TOD理念倡导公共交通与城市功能的整合。因此,公交、轨道站点的高密度、混合型建设,在公交、轨道站点周边创造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环境,创造24小时活力的街区,使公交、轨道站点真正成为组织城市生活的中心是东莞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①②③正确。故选D。
7~9.7.B 8.D 9.D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避险车道是为了使速度失控的车辆驶离正线,安全减速。地势起伏大,特别是下陡坡时,会使车辆速度失控,需要设置避险车道,B正确;大雾天气能见度不高,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多,会破坏道路,无法通行,都不会使车辆速度失控,不是沿途设置多个避险车道的原因,A、C错误;桥梁隧道多是因为经过河流、山地多,出于减少河水猛涨破坏道路和缩短距离等目的而建设的,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第8题,扩容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这一段车流量增大,为减少交通事故而设置多个避险车道,D正确。气候、地形、科学技术等不是此次扩容的决定性因素,排除A、B、C。故选D。第9题,扩容工程可能破坏植被、占用土地,不利于保护当地环境,①错误;扩容工程实施后会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减少交通事故,完善交通网络,利于当地人们,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增加收入,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因此②③④正确。故选D。
10~11.10.C 11.A 第10题,材料中没有关于河流的信息,图中乡村聚落主要是沿着交通线分布,A错误;图示信息可以反映出聚落分布位置及聚落数量变化,不能反映出聚落空间等级的变化,B错误;聚落内部功能分区没有体现,D错误;图中聚落数量明显减少,且向某几个聚落集中,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由分散向集中变化的趋势明显,C正确。第11题,图示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从分散向集中变化,有利于整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该区域土地的利用效率,①正确;重组后的乡村聚落彼此之间距离适中,利于污染物的集中处理,有利于改善该区域的环境质量,②正确;重组后的乡村聚落大多分布在交通线路两侧,有利于完善交通设施,方便居民出行,③正确;乡村聚落的重组,并未体现出城乡的一体化,且乡村聚落重组有利于集中建设和利用基础设施,客观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④错误。
12~13.12.C 13.D 第12题,由于京杭运河德州段淤塞和水源枯竭,加之海洋运输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德州商业贸易逐渐衰落,发展速度明显变慢。第13题,交通条件对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京沪高铁的兴建可能引起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4~15.14.A 15.D 第14题,根据材料“建立集办公、商业、文化、教育、高密度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可判断,步行化城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重点解决城市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这一问题。第15题,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公共交通为中枢,可以避免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
16~18.16.D 17.A 18.A 第16题,一般而言,高铁车站与城市空间紧密融合,依托高铁客运站点及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将交通功能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衔接,形成铁路建设与城市发展联动效应,D正确;高铁站为综合客运枢纽,货物运输量极少,运输效率相对于航空港较低,与运营时间长短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第17题,据图可知,L示意的功能空间主要服务于中转客流,故其应为中转客流促生的交通换乘空间,A正确;其他选项与中转客流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第18题,站城融合是通过空间的合理构建与功能的协调整合,在确保交通功能运行良好的同时,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所以站城融合的主要目的有完善综合交通,优化城市空间,①②对;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带来新的城市问题,不是主要目的,③错;站城融合发展与城乡协作关系不大,④错。综上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
19.解析 第(1)题,A地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捷程度高,人流量大,适宜布局商业中心。第(2)题,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大,应布局在城郊且交通便利的地方。第(3)题,该城市铁路穿过市区,占地多,且噪声污染严重,布局不合理。
答案 (1)正确。A地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捷程度高,人流量大。
(2)不正确。D地离公路较远,且有铁路阻隔,交通便捷程度低。
(3)正确。铁路不应该穿过市区,因为会占用大量城镇用地,造成噪声污染,且影响铁路两侧的交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