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第四单元《过大孤山小孤山》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干云霄 干:触及
B、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
C、尝加营葺 营葺:修缮
D、溯流行七百里 溯流:逆流而上
答案:B
解析:信:确实,实在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等到抛锚停船后,作者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
B、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作者认为,从峭拔秀丽上看,小孤山不能和它们相比。
C、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在作者看来,这也是一种奇观呀!
D、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但长江从湖口分出的一支称为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水的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答案:B
解析:从峭拔秀丽上看,它们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答案:B
解析:ACD为判断句,B为状语后置句。
4、下列各句对“以”的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复以小艇游庙中
C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答案:D
解析:、D、而且,其余为“用”。
5.下列名句默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B.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苏轼《赤壁赋》)
C.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答案:C
解析: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C项,“连”应为“兼”,原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故选C。
6.下列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女也不爽 ②夙兴夜寐 ③夫人之相与 ④长太息以掩涕兮
⑤复得返自然 ⑥亦将有感于斯文 ⑦处分适兄意 ⑧感慨系之矣
A.①③⑤⑦⑧ B.①③④⑥⑦ C.②③⑤⑦⑧ D.②④⑤⑥⑧
答案:B
解析:“爽”:古义指差错,今义指爽快;“夫”,古义句首发语词 ,今义指人的妻子;“ 掩涕”是掩面哭泣,今义涕指鼻涕;“斯文”古义指这篇文章,今义指很有涵养;处分古义处理,今义惩罚犯错的人。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义的差别,大致有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感彩变化、词义转移、如本题本题中“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
7.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解释,只有一个错误的一项是( )
A.抱布贸(交换)丝 不遑(无暇)启居 将(愿,请)子无怒
B.体无咎(灾祸)言 总角之宴(快乐) 忧心孔(很)疚
C.竞周容以为度(态度) 多谢(辞别)后世人 常(平常)在于险远
D.始适(刚刚)还家门 茂林修(密布)竹 或取诸怀抱(胸怀抱负)
答案:A
解析:A项,遑:闲暇;B项,全对;C项,度:法度、准则;谢:告诉;常:副词,常常;D项,适:女子出嫁;修:高。所以选A。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契阔谈?,心念旧恩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长乐王回深父
答案:B
解析:A项,于—吁,感叹词;泮—畔,边岸;C纫—韧,坚韧;?—宴,欢乐,欢聚;D冯—凭,乘;父—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所以选B。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②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B.①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②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C.①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D.①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答案:C
解析:①动词,出行;②名词,行为。
1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B.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
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D.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答案:D
解析:A项,前“说”通“悦”,喜爱;后“说”通“脱”,解脱。B项,前“数”是“多次”之意;后“数”是“几”之意。C先个,前“适”是“依照”之意;后“适”是“出嫁”之意。D项的“贸”和“市“都是“买”之意。
11.下列各项与例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A.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例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D项,例句与D项为宾语前置句,A状语后置句;B被动句;C定语后置句。所以选D。
1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一项的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 B.汝是大家子
C.何以解忧 D.而今安在哉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B项,判断句;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所以选B。
1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一项的是( )
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B.狗吠深巷中
C.为仲卿母所遣 D.渐见愁煎迫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B项,省略句;ACD三项均为被动句。所以选B。
14.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暮去朝来颜色故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会盟而谋弱秦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答案:C
解析:A.颜色-容颜;故排除A。B.博学-广泛地学习;故排除B。D.爱-吝惜,故排除D。所以选C。
1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未之有也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无乃尔是过与 D.又闻子规啼夜月
答案:C
解析: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例句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A是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B是状语后置,“于上青天难”。C是宾语前置,“无乃过尔与”。D是省略句,“又闻子规啼(于)夜月”。故选C。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赤壁赋》)
答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解析:本句要注意“飘”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赤壁赋》)
答案: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本句要注意“沧”“粟”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答案: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
解析:本句要注意“庭”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荆轲刺秦王》)
答案:为变徵之声
解析:本句要注意“徵”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答案:携来百侣曾游
解析:本句要注意“携”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阅读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吃西瓜 冷清秋
不了,真不了。打个嗝,全是西瓜味。
你不好意思说你撑得弯不下腰, 够不着地上的工具。这怎么说得出口。
可怎么能怪自己嘛。大热天,恰又口渴。也不是没吃过,没今儿这般敞怀罢了。最主要还是心里舒畅。做这行,形形色色啥人没见过,可这么热情善良,见面就递着西瓜和笑脸还是头一遭。
原本是拒绝的。组里也规定维修人员到客户家不许吃东西,可眼瞅着那堆积的笑意从皱纹里一圈圈漾出来,托西瓜的手不停颤抖,总觉得不接过来吃掉,就对不住人家。好在吃进肚子里,组长看不见,他也不能扒开嘴检查不是。违规就违规吧。
当然是喜欢的。能不喜欢嘛?那么甜,那么爽口。但天地良心,大口解决的原因绝不是贪图好吃。是想快点结束好干活。组长给制定计分制。上门维修一户一张积分卡,月底按劳付酬。这耽搁下去的可都是自己的钱。三两口吃完,你抹下嘴去找工具。
可对方显然误解了你的意思,又一块递了过来。你说不吃,伸出的手一挡,西瓜跌在地板上。正尴尬,对方却拾了起来,掌心蹭蹭再次递给你。盯着地板上的印迹,你的心里直犯嘀咕,接与不接都不是。得亏斜过来的那只手夺了去放在一边。
“噗嗤”一声儿你忍不住笑了,想起乡下的娘。娘就这样。小时候你吃饺子掉地上,娘叨叨着捡起来围裙上蹭蹭继续朝你嘴里塞。小么,也不知嫌弃,仍大口大口嚼地得劲儿。
又想起昨天那户。当时就要脱鞋进门来着,怕弄脏了地板,但是人家皱眉掩鼻连连摆手,并递过来塑料袋,示意你套脚上。你想说经常洗呢不臭。
可终究没说,说那干啥,没意思。
都吃啊。你憋半天说出来的却绕了道。你总是不会拒绝。
你吃,你吃。年纪大了吃不得这些呢。眯着眼,蜷在那儿的他温情地望,让你想起幼时经常放牧的那只老绵羊。
递过来的瓜瓤都触到了鼻子尖。你寻思,放回去谁还会吃啊。就这样“为难”着自己一块接一块。
眼瞅着就快完了,她居然一弯腰从桌下又抱一个来“咔嚓”成了两半。
脑子里“嗡”一声,腿就软了。搁谁抗得住啊?自进门嘴就没让闲。就是再盛情难却,可毕竟肚子的需求有限啊,它已经在向你告饶了。难不成还要继续“为难”不成。
不了,真不了,你摆着手。头发花白的她还不及你的肩膀高,正孩子般扁着嘴,盈着泪,和你对视。
你不自在。求救似地扭头望向屋里的另一个主人——那只老绵羊。他正卖力地摆弄着那风扇,颠过来倒过去地研究。你觉得好笑,说实在的若不是怕擅自脱岗会被投诉,你一刻都不想再呆下去了。
你踢踢脚下的工具箱。“咔咔”两声,老绵羊惊醒般站起来。你个蠢婆娘,老让人家吃什么西瓜啊,去,去端碗绿豆汁。老太婆哦哦地应答着去了厨房,你吐了口气。
要抓紧时间了,不然这么久还没回去,被组长扣分可就糟了。
然而, 你却发现其实已经不需你动手维修了——那风扇分明已经转了起来。可不是么,这呼呼飘来的风。你骤然想起刚才一直默不作声摆弄的他。真是笑话,来就吃西瓜,啥也没干,被人家抢了“生意”了。
这是个阴谋!不然干嘛一直拖延时间骗人吃西瓜。
啊啊,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吗?跳着脚涨红着脸的你无限惶恐。你不知道为什么惶恐,似乎是为了积分卡又似乎又不是。但可以明确,你愤怒了,发火了。
汗津津的钞票就是在这时递来的。
被烫了似的你一下子跳开,嚷嚷着问做什么?做什么?这算什么?什么毛病啊……
哦哦,脑子上的啊,每年都买西瓜啊……儿子像你这般大,会修电扇,都是那地震……他语无伦次地说着,去掰她拽着你衣襟的手。
她却不管不顾地念叨着伸出一只手来抚你的脸。指尖碰触那刻,整个世界都静止了。 风,柔柔的,手糙糙的。徐徐拂来,整个心尖都颤巍巍地疼。
又仿佛回到幼时,躺在田野里,蓝天下。酸酸涩涩的物质涌出来之前,你抓起了工具箱。
不就吃西瓜么,明天我再来。
(1).小说中的“你”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善良。不好意思拒绝老人的西瓜,理解老人把掉在地上的西瓜递给自己的做法,被“抢”了生意也只是涨红了脸,得知真情后还要再来。②敬业。大口吃西瓜,想快点干活儿;进门前脱鞋;不想擅自脱岗。③有自己的“私心”。想快点干活儿多挣积分;怕时间太久被组长扣分。
(2)小说中有大量出色、传神的细节描写,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案:①暗示或点明人物身份。如维修工进屋脱鞋,找工具箱表明其工人的身份;老太婆把掉在地上的西瓜在掌心蹭蹭,暗示老人把陌生的年轻人当成了儿子。②推动情节发展。如“老绵阳”卖力地摆弄风扇,风扇转了起来等,令人生疑:明明自己能修好,为什么还叫人来修呢?③表现人物心理与性格。如老太婆托西瓜的手不停颤动,表现了老太婆激动的心情;维修工踢脚下的工具箱表现了维修工不自在急于离开的心理。
(3)对维修工的“遭遇”,小说结尾才揭开谜底,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答案:结尾在意料之外:不让维修工修电扇,只是让他不停地吃西瓜;“老绵阳”自己摆弄电扇。如此拖时间,“抢”生意,读者也会与维修工一样认为其中必有“阴谋”。
又在情理之中:老人把维修工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前文做了多处铺垫:见面就递西瓜和笑脸;把掉在地上的西瓜拾起,掌心蹭蹭再次递过来;扁着嘴,盈着泪,和维修工对视。而这一切也让维修工想起了小时候娘捡起来掉在地上的饺子朝嘴里塞的画面。
解读
解析:(1)此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首先明确形象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注意分条。从不好意思拒绝老人的西瓜,理解老人把掉在地上的西瓜递给自己的做法可见“善良”的一面;大口吃西瓜,想快点干活儿,可见其敬业,同时又有点自私。
(2)解答此题从对塑造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以及表现主题等方面回答。维修工进屋脱鞋,找工具箱表明其工人的身份。如老太婆托西瓜的手不停颤动,表现了老太婆激动的心情;维修工踢脚下的工具箱表现了维修工不自在急于离开的心理。
(3)此题属于矛盾式的探究题。看似矛盾,实际上相辅相成,解答时要从人物前后的行为或自相矛盾的语言探因释疑。首先把握语句的内涵,其次要紧扣文本环境,最后应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等不同角度分析探究。
四、古诗文阅读
2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 黄大临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垂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黄大临,黄庭坚之兄。此词是词人在黄庭坚被贬宜州时所作。
(1)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痛?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路途的艰难遥远;②环境的凄凉惨淡;③兄弟年老,相会无期。
(2)词的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前两句实写送别的情景:长亭饯别,直至日暮;别语缠绵,语无伦次。(2分)后四句虚写别后的孤寂,山谷弟夜宿旅店,听雨打空阶,无法入睡。(2分)别后的孤寂,更加衬托了现实中送别的伤感。
解析:上片写离别在即。“千峰百嶂宜州路”,点明山谷被贬宜州事,“路”字表明已经登程。生离死别乃既成现实,已无可挽回。“千峰百嶂”实写道路崎岖坎坷,通往宜州道路之多山。语似平易,实即沉痛。山谷贬黔州时,黄大临亲送贬所。山谷《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诗云:“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痛苦经历唤起的回忆,不寒而栗。“天黯淡,知人去。”萧瑟凄清、使人愁绪顿生的环境,衬托了词人愁肠百结、悲愤欲绝的心情,创造了浓郁的别离气氛。“晓别吾家黄叔度”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喊。骨肉之情,手足之谊,屡遭挫折和磨难,亲弟弟又一次被“投荒万死”(《山谷诗集·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语),怎能不发出揪心之疼,从“天黯淡”至“晓别”,反映词人忍受痛苦的煎熬已经彻夜不眠。纵铁石心肠,读至此不能不为之涕下。“弟兄华发”是实指,时山谷58岁,黄大临当长数岁,均已垂垂老矣。两位老人怎能承受得了如此重大的打击,“远山修水”与“千峰百嶂”相呼应,给人道路险阻、途程遥远之感。疲惫憔悴的词人,背着沉重的负担,拖着滞缓的脚步,在盘曲的荒山僻岭中艰难困苦地行走着……其凄苦情状,历历在目。“异日同归去”长歌当哭,字字血泪,兄弟之间无缘今世相会,重逢只能九泉之下,语极悲怆。山谷经过长途跋涉,到宜州后仅一年,便怀着冤愤与世长辞了。“异日同归去”竟成为兄弟间的诀别之辞。
五、语言文字运用。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隐性就业正成为一种常态。就在最近,笔者居住的小区里来了一位保洁阿姨,依靠微信预订、微信支付,她独自完成了上门服务,而她并非供职于固定的劳务公司,每月却有稳定的客户,并能获得5000多元的劳动收入。① ?目前,② ,但类似现象却大量存在着。而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③ 。
答案:①这是不是也算一种“隐性就业”;②隐性就业的数量还无法统计;③隐性就业的数量还将迅速增长。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明确语段的主要内容,这一段主要说“隐性就业”,目前“隐性就业”的数量还不确定,但是以后会迅速增长。保洁阿姨的例子正是“隐性就业”的表现,根据第一空的问号可以确定第一空为反问句。根据“但”可以确定第二空内容。而第三空应是陈述“隐性就业”的前景。
24.欣赏漫画《观点不同》,按要求作答。
(1) 任选一个人,给他写一段简短的外貌特征,最少用到一种修辞方式,不少于50字。
答案:要求:突出特征,用语准确,修辞恰当。
(2) 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
答案:示例如下:a观点丰富但并不多彩;b多角度还要深辨别;c正确的认识来源于正确的方法;d真理具有唯一性。
解析:四个人物对一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9”竟然各有各的“观点”,是因为他们的姿势不同。解答第一问注意选取一人,描述其姿势,注意突出特征,用语准确,修辞恰当。第二问要联系现实,发挥联想和想象。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
2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
植物的花粉是很微小的, ① 。一朵棉花大约有花粉2万粒,一株包米的雄穗花粉多达5亿粒。两者花粉多少为什么相差这么悬殊呢? ② 。有些昆虫采蜜来传授花粉的植物,花粉的数量就少些,而借助风来传授花粉的植物,由于,损失较多,所以, ③ 。
答案:①但数量巨大 ②因为它们的传播方式不一样 ③花粉就多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语段内容,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概括作答。由第一空后面的数字很容易得出“但数量巨大”;第二空,由前句“为什么”和后面的“有些”“而”可知,应从“传播方式”这一原因角度概括;第三空是上句“由于”的结果,故应从“花粉就多”这一结果来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11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