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二节 第1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与世界城镇化进程--2025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二节 第1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与世界城镇化进程--2025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4 14:3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城镇化
第1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与世界城镇化进程
A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4·河北邢台月考]城镇化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现代化,城镇化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据此完成1~2题。
1.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C.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D.城镇的数量和规模
2.截至2019年底,中国城镇化率为60.6%。下列现象中,与中国城镇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
A.城镇人口比重增加
B.水体、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C.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D.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2024·陕西宝鸡期中]读下图,完成3~4题。
3.据图推算,2010年发展中国家的总人口最接近(  )
A.37.5亿 B.47亿
C.56.5亿 D.67亿
4.发达国家出现部分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现象,其原因是乡村和小城镇(  )
A.传统文化保留较好
B.就业机会多
C.生活成本低
D.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
[2024·安徽巢湖期中]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下表为2021年上海市与湖北省的社会经济相关数据。据此完成5~6题。
省级行政区 上海 湖北
人口自然增长率/% -0.92 -0.88
城镇人口比重/% 89.3 64.1
人均生产总值/万元 17.3 8.7
三大产业结构/% 0.2∶26.5 ∶73.3 8.3∶41.7 ∶50.0
5.衡量上海与湖北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 B.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C.三大产业结构 D.城镇人口比重
6.导致湖北与上海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增长率 B.经济发展水平
C.工业发展规模 D.城镇人口规模
[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一般来说,县域内人口流出越多,该地区城镇吸引力越弱,而近年来四川县域城镇化中,却呈现了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的情况。下图为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  )
A.就业机会 B.家庭团聚
C.公共服务 D.生活成本
8.未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增长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收入返还减少
B.农村人口减少
C.城镇环境恶化
D.房价增长过快
[2024·山西晋城期中]都市圈建设演进主要指都市圈形成后各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圈域范围的扩大,以及都市圈建设过程中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某发达国家都市圈建设大致分为雏形阶段—加速阶段—成熟阶段。下图为该国都市圈建设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该都市圈建设阶段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10.该都市圈建设阶段,人口集中程度(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城镇化过程示意图
不同国家的城镇化过程示意图
(1)各国城镇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国处于城镇化的哪一个阶段 近20年来各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3)各国城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B组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4·湖南长沙期中]重庆从巴国时期的自由聚落发展到现代国家级中心城市和西部特大城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自由分散阶段(远古到巴国时期)、强力聚集阶段(巴国到战国时期)、良性聚集阶段(明清时期)、有机分散阶段(20世纪初到现在)。下图为重庆市从巴国时期到当前的城市空间形态变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推测重庆市聚落从自由分散到强力聚集过程中,影响其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数量 B.政治环境
C.耕地面积 D.科技水平
13.重庆市实施有机分散的发展模式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是(  )
A.减少城市硬化面积
B.避免占用大量土地
C.简化城市的功能区
D.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2024·黑龙江牡丹江期末]“郊区化”指因城市中心在交通、住房、环境、安全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高收入人口迁移至郊区居住。“绅士化”现象指在政府政策影响下,高收入阶层从郊区迁入市中心并取代原有低收入阶层,城市出现居住空间重构。下图示意昆明主城区街区高收入人口居住空间结构,阴影区高收入人口聚集程度高。(注:北教场为优质教育区域)读图,完成14~15题。
14.据图推测对昆明主城区高收入阶层集聚区形成影响最小的区位因素是(  )
A.居住纯度和经济收入
B.居住环境优越
C.办公便利和人口密度
D.优质教育便利
15.结合图文材料,有关昆明主城区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圈层地域的街区高收入人口比例分布差异较小
B.传统中心区不再受高收入人口的青睐,符合“郊区化”模式
C.高收入人口比例较高的街区都集聚分布在外圈层
D.吸引高收入人群向主城区集聚,符合“绅士化”机制
16.[2023·河南安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贺州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农业地级市,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城市,农村人口占比高。与周边城市相比,该市成立最晚,城市规划起步较慢,是唯一地区生产总值没有达千亿的市,城镇化水平也与全国、全区人均生产总值差距较大。截至2016年底,贺州市工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属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而同时期全国已迈入成熟的工业化时代,全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贺州市人口2010年为195.4万人,2015年为202.6万人,2020年为200.7万人。下图示意2010—2020年贺州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1)概括2010—2020年贺州市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2)分析2010—2020年贺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的成因。
(3)试为加快推进贺州市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出合理建议。
第1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与世界城镇化进程
1.C 2.A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常以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标志,C正确。第2题,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城镇人口比重必然增加,A正确;城镇化不一定会出现水体、绿化面积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的现象,B、C、D错误。故选A。
3.C 4.D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为26.12亿,城镇化水平(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2%,通过计算可知,2010年发展中国家的总人口约为56.5亿,C正确。第4题,发达国家部分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这种现象属于逆城市化,主要原因是城市环境问题突出,而乡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且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D正确。与传统文化保留较好、就业机会多、生活成本低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5.D 6.B 解析 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D正确。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越大,城镇化水平越高,B正确。
7.C 8.B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本地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为求学、陪读、养老等社会服务行业,所以影响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公共服务,C正确。由图可知,当地人口以老人、儿童和其他人群为主,青壮年劳动力迁出较多,说明当地就业机会少,A错误。由图可知,当地家庭分离现象较为严重,B错误。本地生活成本比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低,主要是因为当地收入水平较低,而收入水平低不利于人口迁入,D错误。故选C。第8题,导致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为求学、陪读、养老等社会服务行业,随着农村人口的外迁,农村人口减少,求学、陪读、养老的需求较少,使其县域城镇化水平增长潜力较小,B正确。外出的青壮年在迁入地难以市民化,收入返还不会减少,A错误。城镇环境恶化、房价增长过快是城镇化速度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容易导致的问题,不是未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增长的阻力,C、D错误。故选B。
9.C 10.B 解析 第9题,②时期都市圈空间结构基本为“点—线”构成的核心与外围结构,结构简单,为雏形阶段;①时期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圈域内中小城市间形成合理有序的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结构趋于合理,为成熟阶段。②③①正确,C正确。故选C。第10题,从图中看,雏形阶段资源都流向核心城市,且核心城市的圈最大;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资源除流向核心城市外,还流向次核心城市,因此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是雏形阶段。人口集中程度②>③>①,B正确。故选B。
11.答案 (1)不同国家城镇化开始时间不同,发达国家城镇化比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早,英国尤其早,美国次之,日本第三,印度第四,巴西开始最晚。
(2)目前,英国、美国、日本、巴西处于城镇化的成熟阶段;印度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快;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出现过度城镇化、滞后城镇化问题。
(3)发展“生态城市”“紧凑型城市”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等。
解析 第(1)题,据不同国家的城镇化过程示意图可知,各国城镇化的开始时间不同,发达国家城镇化比发展中国家起步早,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城镇化起步最早,美国次之,日本第三,印度第四,巴西开始最晚。第(2)题,结合城镇化过程示意图可知,城镇化率>70%为成熟阶段,目前英国、美国、日本为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进程后期的成熟阶段;巴西为发展中国家,因出现虚假城镇化,也处于城镇化进程后期的成熟阶段;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2000年城镇化率为20%左右,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目前印度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到了后期的成熟阶段,速度较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等;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在缓慢发展或者加速发展阶段,发展速度快;有些国家出现过度城镇化问题或滞后城镇化问题。第(3)题,各国十分重视城镇创新和城镇质量改善,积极发展“生态城市”“紧凑型城市”,并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等新理念。
12.B 13.D 解析 第12题,重庆市聚落从自由分散到强力聚集过程发生在远古到战国时期,距今时间较远,该时段受区域政治环境的影响,军事活动频繁,聚落强力聚集有助于抵御外敌入侵,B正确;该时期人口数量、耕地面积会对其聚落空间形态产生一定影响,但这并不是影响其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该时期重庆市科技水平较低,科技水平对聚落形态的形成影响较小,排除A、C、D。故选B。第13题,重庆市实施有机分散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这能够有效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城市问题,减轻中心城区的交通、住房、医疗等压力,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D正确;城市功能区进行有机分散,可能会增加城市硬化面积、占用大量土地,排除A、B;有机分散的发展模式并不一定会简化城市的功能分区,且为保障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可能会在每个分散的区块内布局相似的功能区,排除C。故选D。
14.C 15.D 解析 第14题,据图可知,市中心和郊区新城皆有高收入区分布,有部分高收入阶层从郊区搬到市中心,说明办公便利性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市中心与郊区人口密度差异大,但都有高收入区分布,说明人口密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符合题意,故选C。第15题,受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的制度因素驱动,加之主城区自身位置优越吸引优质人才流入,因而形成昆明主城区高收入人口集聚区,这符合“绅士化”现象,D正确;高收入人口比例在三环和新城区域最高,主要在外圈层,但市中心也有分散分布,各圈层人口比例分布差异较大,A、C错误;传统市中心仍然有高收入区,并且新城高收入人口邻近市中心区域,B错误。故选D。
16.答案 (1)贺州市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城镇化水平提升速度较慢;城镇化总体规模较小;城镇化质量不高。
(2)贺州市工业化程度低,城镇缺少大规模产业支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弱,造成城市人口集聚慢,制约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贺州市传统农业占比大,城镇商贸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不发达,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少,直接影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贺州市经济实力弱(经济总量小且增长缓慢),政府难以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影响城镇容纳人口的数量;贺州市城市规划起步晚,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化水平低,难以辐射带动区域城镇化发展。
(3)合理规划城镇,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镇品质;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加快产城融合,吸引更多农业人口进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解析 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信息可知,贺州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农业地级市,农村人口占比高,与周边城市相比,该市成立最晚,城市规划起步较慢,城镇化质量不高;贺州市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城镇化提升速度较慢;城市人口在200万左右,城镇化总体规模较小。第(2)题,结合材料“贺州市工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属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可知,贺州市工业化程度较低,城镇缺少大规模产业支撑,第二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导致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意愿降低,制约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贺州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农业地级市,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城市,城镇商贸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不发达,从事相关产业的人较少,这对该地城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贺州市与周边城市相比,是唯一地区生产总值没有达千亿的市,其经济实力薄弱,政府难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来带动该地城镇化的发展;贺州市由于城市规划起步较晚,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化水平低,难以辐射带动区域城镇化发展。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镇化发展需要不断增加城市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来聚集人口,从而达到提高城镇化水平的目的;贺州市城市规划起步较晚,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城镇,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镇品质;由于当地生产总值较低,政府需要加大社会融资,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该地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是传统的农业地级市,因此可以加快产业融合,吸引更多农业人口进城;该地政府也可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该地城镇公共服务水平,以此来达到增加城镇人口吸引力的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