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025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025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4 14:3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A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4·湖南株洲月考]下图示意四幅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剪纸作品。读图,完成1~2题。
1.四幅剪纸作品中不能反映人文地域文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图中地域景观所呈现的文化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顺应自然 B.②—中西融合
C.③—御外凝内 D.④—江南文化
[2024·山东日照期中]意大利东南部小城阿尔贝罗贝洛濒临地中海,有着全球独此一家的特鲁利建筑,这种民居无柱无梁,里外白色,墙体用遍地可见的小块石灰石、房顶用片状的岩石堆砌而成,石墙厚,屋顶高。下图为特鲁利民居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特鲁利民居采用石灰石建房,主要考虑(  )
A.防潮防蛀 B.防御地震
C.就地取材 D.抵御野兽
4.“石墙厚,屋顶高”的建筑风格是为了(  )
A.排泄雨水 B.防寒保暖
C.调节气温 D.保持美观
[2024·河北邢台期末]下图为浙江某一以姓氏命名的古村落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各类建筑主要建造于清朝时期。建设宜居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地政府计划对该村落进行改造。据此完成5~6题。
5.推测该古村落(  )
A.位于低山丘陵区
B.地形平坦,黑土层深厚
C.没有祠堂建筑
D.“大户人家”多居住在南部
6.当地政府在对该村落进行改造时,计划建一个方便村民进行小型公共活动的绿化区域,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24·陕西宝鸡月考]读巴黎圣母院和北京故宫景观图,完成7~8题。
7.以上两幅图体现了建筑物在哪方面的差异 (  )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以上都不是
8.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地域文化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自然环境的差异
[2024·四川泸州期末]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1为浙江水乡乌镇景观图,图2为重庆过江索道景观图。据此完成9~10题。
图1
图2
9.下列表述不属于地域文化特点的是(  )
A.区域性 B.相对稳定性
C.独特性 D.创新性
10.下列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有(  )
①建筑风格 ②生活水平高低 ③宗教信仰 ④消费习惯 ⑤习俗 ⑥教育水平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1.[2024·安徽芜湖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冰和雪都是热的不良导体,但冰较雪更加厚实、坚固。冰的反射率达50%,新雪的反射率则在80%以上。在某些地区,因纽特人用冰雪建造出结实又实用的冰屋。
材料二 冰屋呈现为穹顶结构,屋内温度为10—15 ℃,而冰屋本身却不会融化垮塌。精心制作的圆顶冰屋很坚固,一个成年男子可以站在冰屋上而不会使其塌陷。下图为某地区冰屋景观图。
(1)推测冰屋主要的分布地区,并说明理由。
(2)推测冰屋内温度高于冰点,但冰屋却不会融化倒塌的原因。
(3)推测冰屋分布区居民的主要生产和出行方式。
B组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4·山东青岛期末]传统村落长坑村,位于福建省永泰县,地处高海拔山区,平均海拔800米,长年云雾缭绕,湿润多雨,森林覆盖率高。当地传统民居大多是土木结构,土墙外壁贴挂整齐的杉木板,这种古建筑被专家形象地称为“穿裙子的土楼”,为全国独有。近年来,长坑村大力发展茶树种植。新栽种的茶树多离村落较远,而村中的古茶树多种在附近耕地的埂边。据此完成12~13题。
12.村民在土墙外壁贴挂杉木板,主要目的是(  )
A.冬季保温 B.夏季隔热
C.防雨渗入 D.美观耐用
13.与古茶树相比,新栽种的茶树多离村落较远,其主要原因是(  )
A.避免影响古茶树生长
B.便于对茶树进行灌溉
C.方便进行新茶外运
D.满足对种植面积的需求
[2024·河北秦皇岛期末]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下表为三个省级行政区的民谣。据此完成14~15题。
省级行政区 民谣
甲 四季衣服同穿戴,老太爬山比猴快
乙 帕帕头上戴,秦腔吼起来
丙 窗户糊纸纸在外,大缸小缸腌酸菜
14.甲、乙、丙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
A.山西、北京、上海
B.云南、陕西、黑龙江
C.陕西、黑龙江、云南
D.江西、内蒙古、贵州
15.“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丙地农村地区常见的习俗,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
A.冬季寒冷,新鲜蔬菜较少
B.气候湿热,蔬菜容易腐烂
C.海拔较高,蔬菜运输不便
D.城镇化水平高,需求量大
[2024·湖南衡阳期末]新疆吐鲁番盆地某村庄传统民居的窗户少而小,许多窗户洞口会做成朝向室内的喇叭口,面朝风向的一些窗户会在最外侧安装小木门。下图示意喇叭口状窗洞。据此完成16~18题。
16.该地传统民居窗户少而小的主要原因有(  )
①夏季减少室内太阳辐射 ②夏季增强室内通风
③冬季减少室内太阳辐射 ④冬季增强室内保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当地窗户设计成喇叭口状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室内采光 B.减少风沙进入
C.节省建筑材料 D.提高美观效果
18.当地安装小木门的窗户,主要朝向(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19.[2024·江苏苏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共有世界遗产100余项,这些世界遗产遍及非洲多个国家。马达加斯加被称为“世界五大必游目的地之一”,“蓝山行宫”是马达加斯加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王宫坐落山顶,为木质结构,建筑在石砌的台基上。尼罗河流域是非洲世界遗产较丰富的区域。
材料二 左图为非洲世界遗产分布图。右图为“蓝山行宫”景观图。
(1)描述非洲世界遗产的总体分布特征。
(2)分析“蓝山行宫”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3)说出尼罗河上、下游世界遗产类别的差异,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A 2.C 解析 第1题,桂林山水是自然景观,不能反映人文地域文化,A符合题意;江南水乡、福建土楼、北京四合院能反映人文地域文化,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第2题,桂林山水是自然景观,A错误;江南水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B错误;我国南方传统土楼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C正确;北京四合院不是江南文化,D错误。故选C。
3.C 4.C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石灰岩广布,特鲁利民居采用石灰石建房,主要考虑就地取材,C正确;石灰石的透水性较好,防潮作用小,A错误;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但石头房不能防御地震,B错误;该地位于石灰岩分布区,土层薄而贫瘠,生物量不是很多,特鲁利民居采用石灰石建房不是为了防御野兽,D错误。故选C。第4题,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考虑适应气候特征。由材料可知,当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排泄雨水要加大屋顶的坡度,与墙厚顶高无关,A错误;该地冬季气候温和,无需防寒,B错误;该地夏季炎热干燥,昼夜温差大,“石墙厚,屋顶高”可以降低白天室内温度,提高夜晚室内温度,C正确;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石墙厚,屋顶高”不是为了保持美观,D错误。故选C。
5.A 6.A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该古村落的建筑大部分为砖石结构,古代建造房屋一般是就地取材,说明该地石头多,应为山区,A正确;我国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B错误;该古村落以姓氏命名,说明是聚族而居,我国古代家族观念较强,聚族而居的村落一般都有宗族祠堂,C错误;“大户人家”一般是指较为富有的家庭,富有的家庭可购买木材,建造更为舒适的木结构房屋,故图中木结构建筑应为历史上“大户人家”居住地,在北部,D错误。故选A。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古村落建筑主要建造于清朝时期。图中甲地的土木结构建筑经久历远,历经风雨的土墙破损较为严重,保护价值不大,且土墙不易于修葺维护,甲地位于村落中心地带,因此最可能在此地修建方便村民进行公共活动的绿化区域,A正确。故选A。
7.B 8.A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两幅图在建筑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巴黎圣母院属哥特式建筑,故宫则处处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B符合题意;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和地域组合指建筑的空间分布与组合,两幅图片并未显示,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第8题,巴黎圣母院属于哥特式建筑,其建筑结构主要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该建筑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格的等级制度等,因此两种建筑结构因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不同,与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D 10.C 解析 第9题,材料信息表明,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因此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创新性不是其主要特点,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第10题,建筑风格、宗教信仰、习俗等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是地域文化明显的体现,①③⑤符合题意;生活水平高低、消费习惯和教育水平往往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具有多变性,独特性不强,一般对地域文化的体现度不高,②④⑥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1.答案 (1)冰屋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主要是北极地区)。理由:纬度较高,气候严寒,地表植被稀疏(或无),缺乏其他建筑材料,但冰雪丰富,利于就地取材;冰雪的反射率较高,不易融化,坚固耐用,这与当地地理环境特征相适应;保温性极佳,且成本极低。
(2)冰屋内热量较高,融化的水会顺着内壁流下,外部气温较低,使内部融化的水重新冻结;圆顶结构,不易倒塌。
(3)冰屋分布区气候严寒,当地居民无法耕种,多以捕鱼、打猎为生;当地终年积雪较厚,居民出行一般以雪橇为交通工具,以驯鹿或雪橇犬为主要出行动力。
解析 第(1)题,冰屋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主要是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及周围亚、欧、北美三洲的部分陆地,纬度高,终年寒冷,地表植被稀疏(或无),缺乏其他建筑材料,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有建造冰屋所用的材料,利于就地取材;由材料可知,冰雪的反射率较高,不易融化,坚固耐用,这与当地地理环境特征相适应;由材料“冰和雪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可知,冰屋保温性极佳,且成本极低。第(2)题,当屋内温度较高时,冰屋内层会融化,水会自上而下流淌,而冰屋外部气温较低,所以那些流下来的水又会被冻结成冰;由材料“冰屋呈现为穹顶结构”可知,冰屋为圆顶结构,很坚固,不易倒塌。第(3)题,冰屋分布区气候严寒,当地居民无法耕种,多以捕鱼、打猎为生,主要猎捕海生动物(主要是鳕鱼、海豹、海象、鲸等)和陆地哺乳动物(驯鹿、白熊、麝牛、极地狐和北极熊等)为食。当地终年积雪较厚,居民出行一般以雪橇为交通工具,以驯鹿或雪橇犬为主要出行动力,故狗拉雪橇和海豹皮小艇、独木舟等成为主要出行方式。
12.C 13.D 解析 第1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长坑村地处高海拔山区,长年云雾缭绕,湿润多雨,该地传统民居大多是土木结构,因此,村民将杉木板嵌于土墙外,形成保护层,使雨雾无法渗入到土墙中,C对;该地位于福建省,纬度较低,当地冬季气温也相对较高,A错;当地长年云雾缭绕,湿润多雨,太阳辐射较弱,无需隔热,B错;早期建筑主要考虑实用性,美观不属于主要目的,D错。故选C。第13题,由材料可知,长坑村地处高海拔山区,耕地少,耕地资源极其宝贵。新栽种的茶树,种植规模大,以出售获取经济收益为目的,村落附近以耕地为主,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种植,因此在离村落较远的地方进行种植。所以新栽茶树离村落远是满足对种植面积的需求,D对。故选D。
14.B 15.A 解析 第14题,“四季衣服同穿戴”说明当地气温年较差小,最可能是位于低纬度地区或高原高海拔地区,“老太爬山比猴快”说明当地的地势起伏较大,人们常年奔走山路,综合选项可知,甲最可能是云南;戴帕可防寒、防风沙,可拭汗,这说明当地冬冷夏热,多风沙,且根据秦腔可以判断乙为陕西;“窗户糊纸纸在外”说明当地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若将窗户纸糊在窗户内部,室内暖而湿的水汽遇到窗纸易凝结成水珠,易将窗纸损坏,故“窗户糊纸纸在外”,酸菜是传统东北美食,综合选项可知,丙为黑龙江。综上所述,B正确。第1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丙地是黑龙江,东北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难以越冬,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过冬,A正确。传统腌制蔬菜是在冬季,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候并非湿热,B错。东北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地区,海拔并不高,C错。注意题干信息“农村地区常见的习俗”,故与城市需求关系不大,D错。故选A。
16.B 17.A 18.D 解析 第16题,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传统民居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温度高,小窗户有利于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室内,减少室内温度升高,①正确;促使通风应该扩大墙壁窗户,②错误;冬季温度低,应该增加室内光照,③错误;窗户少而小,在冬天时有利于阻止室内热量流失,保持室内温度,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④正确,②③错误,B正确。故选B。第17题,当地窗户小、墙体厚,为了减少窗洞侧面的墙体遮挡阳光,设计朝向室内喇叭口状窗洞,从而增加室内采光,A符合题意;当地传统民居的窗户少而小,可以减少风沙进入室内,但窗洞设计成喇叭口状与防风沙无关,排除B;设计成喇叭口状并不能明显节省建筑材料,排除C;传统民居主要是居住功能,提高美观效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故选A。第18题,由材料“面朝风向的一些窗户会在最外侧安装小木门”可知,新疆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所以该类窗户朝向西北方,故选D。
19.答案 (1)非洲世界遗产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在大陆沿海(沿海岸线)和河流流域(沿河)分布较为集中。
(2)地势高,利于通风散热,安全性好;屋顶坡陡,利于排水;石木建筑,就地取材。
(3)上游:主要类别为自然遗产。下游:主要类别为文化遗产。
建议:自然遗产设立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和修复工作;
保护两种类别的遗产都应增强公众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加强国际合作;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计划;制定保护与发展规划;加强监测和管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非洲世界遗产分布特征从总体来看,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的特点;非洲世界遗产集中分布在大陆沿海、海岛地区和沿河地区;东非高原、北部地中海沿岸和尼日尔河流域分布相对集中。第(2)题,“蓝山行宫”是马达加斯加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该岛东部,气候湿热,王宫坐落于山顶,地势高,利于通风散热,同时坐落于山顶有利于军事防御,安全性好;该岛东部为热带雨林,“蓝山行宫”为木质结构,建筑在石砌的台基上,便于就地取材;马达加斯加东部降水丰沛,由图可知,“蓝山行宫”屋顶坡陡,利于排水。第(3)题,读图可知,尼罗河上游世界遗产类别主要为自然遗产;尼罗河下游世界遗产类别主要为文化遗产。对尼罗河上、下游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建议可从宣传与意识教育、科技、行政、法律和财政等方面提出。两种类别的世界遗产都应加强宣传与意识教育,向公众传达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增强公众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并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由于有些文化和自然遗产跨越了国界,加强国际合作也是保护世界遗产的必要措施;政府应加大资金、科技投入,加大世界遗产的修复、维护力度;世界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应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保护与发展规划;保护世界遗产,各国政府应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管理机构,加强监测和管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