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第2课时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A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4·辽宁盘锦月考]读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码③②①表示的城市用地类型依次是( )
A.住宅、工业、商业 B.工业、住宅、商业
C.商业、工业、住宅 D.商业、住宅、工业
2.城市中土地用于何种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活动的( )
A.规模大小 B.经济效益
C.环境效益 D.社会效益
[2024·湖北十堰月考]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简图。读图,完成3~4题。
3.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甲、乙、丙、丁对应合理的是( )
A.商业区、风景区、电子工业区、居住区
B.商业区、化工工业区、居住区、风景区
C.商业区、居住区、食品工业区、风景区
D.商业区、居住区、风景区、钢铁工业区
4.该市开通高速公路后城市形态发生变化,产生M功能区,其布局原则符合( )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环境最优 D.地价最优
[2024·江苏南通期中]北极村位于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市,定居人口以林木工人为主。近十年来,北极村重点发展主题旅游,兴建大规模民宿区,并将原先自发形成的停车场、售票处等游客接待设施外迁,在游客接待区与民宿区之间“留白”。下图示意北极村目前的空间结构。据此完成5~7题。
5.推测近十年来,北极村减少最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林地 B.耕地
C.水域 D.住宅用地
6.该地大规模民宿区未建在其北部的半岛上,主要是为了( )
A.改善地基条件 B.便于游客抵达
C.增加旅游空间 D.减轻生态干扰
7.游客接待区与民宿区之间的“留白”未来最适合建设( )
A.林木产品工厂 B.跨境旅游基地
C.豪华度假庄园 D.冰雪主题公园
[2024·广东深圳期末]平城区起源于大同古城,目前为大同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现代煤炭资源开采加快矿山周边城镇化的发展,大同形成了“主城中心+独立工矿城镇”双轨发展的空间与产业格局。下图示意大同市城市建成区空间结构。据此完成8~9题。
8.云冈区的支柱产业最有可能是( )
A.现代农业
B.重化工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生产性服务业
9.大同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依托平城区,有利于( )
A.扩大建成区范围 B.提高城镇化水平
C.增强主城辐射力 D.提升交通通达度
10.[2024·江西抚州统考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老城区道路狭窄、设施落后、功能分区不明确等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该城市跨江西进,大力建设城市新区,并对老城区部分老旧居民小区进行了拆除。下图示意该城市用地规划方案。
(1)指出在该城市新区规划中,甲地作为商业用地的原因。
(2)该市计划在乙、丙两地中选丙地建设工业园区,请说明理由。
B组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4·河南濮阳期末]国际大都市区往往存在人口相对密集、职住失衡等问题。不同都市区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来优化职住关系。下图为北京和东京都市圈不同圈层(按半径5千米、15千米、30千米划分)常住人口和就业岗位密度比较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推测北京5千米内圈层就业岗位密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租高,产业少 B.常住人口密度低
C.高校科研机构多 D.历史文化保护
12.支撑东京核心区职住关系高度分离的关键条件是( )
A.发达的轨道交通 B.繁荣的商业经济
C.灵活的政府政策 D.高昂的房租价格
[2024·安徽芜湖期末]亚运会场馆在主办城市中的空间分布情况于赛前引导城市建设,赛时影响赛事进行,赛后又作用于城市空间发展与转变。有学者基于21世纪以来亚运会场馆与城市空间关系,提出场馆分布的三种模式(下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这三种模式中,对城市土地开发带动作用( )
A.最强的是分散式
B.最强的是内置集群式
C.最强的是拓展集群式
D.三种模式一样强
14.制约内置集群式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条件 B.基础设施
C.周边环境 D.用地成本
[2024·福建三明期末]乡村重构主要受到政府力、社会力、市场力和其他驱动力的影响,乡村重构过程会带来乡村空间、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转变,包括土地利用结构转变、物质空间功能转变、土地发展权流转、社会关系网络重构等。下图为乡村重构过程分析框架。据此完成15~16题。
15.图中乡村重构过程中,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是( )
A.社会主导乡村的发展方向,市场和政府政策紧随社会的变化而调整
B.市场主导乡村的发展方向,政府政策和社会紧随市场的变化而调整
C.政府主导乡村的发展方向,市场和社会紧随政府政策的调整而变化
D.经济主导乡村的发展方向,政府、社会、市场紧随经济变化而变化
16.乡村重构对乡村空间、经济、社会的影响有( )
①乡村土地利用结构由以单一的农业用地为主转变为多种用地类型并存 ②用地类型与功能趋向多样化,形成了新的城乡混合土地利用空间形态 ③产业发展趋向多元化,出现了新的产业,形成多种产业并存与发展的格局 ④社会关系网络疏离化,人们之间交往减少,原来的熟人关系网络也被冲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2024·四川南充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中的居住区逐渐出现建筑设施老化、环境风貌杂乱、治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成为居住品质低下的老旧居住区。城市老旧居住区的空间分布与建设时序、功能区划、土地价格等因素息息相关,且老旧居住区具有“传染”性,呈集聚分布态势。下图示意哈尔滨市区街道层面的老旧居住区空间分布。
(1)判断甲地附近主要的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说明该地居住区老化度高的原因。
(2)哈尔滨老旧居住区多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有人建议有序引导老旧居住区住户向松花江北岸迁移,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第2课时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B 2.B 解析 第1题,距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反之越低。由市中心向城市外围功能区的一般分布规律是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根据各地的地租水平和商业、住宅、工业付租能力的不同,可以判断图中③②①分别是工业、住宅、商业用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城市中土地用于何种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活动付租能力的高低,即经济效益,而规模大小、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C 4.B 解析 第3题,甲位于市中心,面积小,所以为商业区;乙位于商业区外围,且面积最大,为居住区;丙临近居住区,位于城市外围,且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所以不存在环境污染或污染较小,结合选项可知,丙为食品工业;丁距离城市较远,且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所以不存在环境污染,应为风景区。综上所述,C正确。故选C。第4题,M附近有汽车站、火车站、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但存在汽车尾气等的污染问题,B正确,C错误;M远离市场,A错误;M交通便捷,地价并不是最低,D错误。故选B。
5.B 6.C 7.D 解析 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地主要分布于山区;该地临近河流,地势平缓,发展耕作条件较好,近年来可能存在侵占耕地发展旅游业的现象;该地为了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仍需保留湿地和水域;随着北极村旅游业的发展,民宿区住宅用地增加。故选B。第6题,由图可知,目前的民宿区和其北方的半岛都位于黑龙江沿岸,地基条件差异不大,排除A;两地距离较近,对外交通条件差异不大,排除B;将最有特色、最宝贵的最北部土地(半岛上土地)留作旅游开发,可以增加旅游空间,C正确;区域内生态环境差异不大,在任何位置建设大规模民宿区都应减轻对生态的干扰,排除D。故选C。第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设林木产品工厂不利于保护森林资源,排除A;北极村聚落等级较低,不适合作为跨境旅游基地,排除B;豪华度假庄园占地面积大、资源消耗多,不利于环境保护,排除C;冰雪主题公园符合区域特点,且放在入口处能强化区域旅游特色,D正确。故选D。
8.B 9.C 解析 第8题,结合材料可知,云冈区依托煤矿矿山,发展煤化工产业,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业地域,与主城区形成双轨发展的空间格局,B正确。故选B。第9题,多个中心合一,提高了土地紧凑度和利用率,不利于扩大建成区范围和提高城镇化水平,A、B错误。多个中心合一,有利于增强主城综合辐射力和吸引力,C正确。容易造成中心地区的交通拥堵,D错误。故选C。
10.答案 (1)接近市中心,地价最高,商业付租能力最强;交通通达度高,利于开展商业活动;靠近居民区,有利于居民购物和参与商业活动。
(2)丙地位于城市外缘地区,地价较低;位于与盛行风垂直方向的郊外,对城区大气污染少;靠近河流,用水便利;位于河流下游,可减少对城市水源的污染。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靠近老城区,位于图中核心位置,因此得出结论:甲接近市中心,地价最高,商业付租能力最强。由图可知,甲处多条公路交会,交通通达度高,利于开展商业活动。由图可知,甲紧邻居民区,有利于居民购物和参与商业活动。第(2)题,由图可知,丙位于城市外缘地区,地价较低。根据材料可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因此盛行风向为东南风和西北风,丙位于与盛行风垂直方向的郊外,对城区大气污染少。由图可知,丙靠近河流,用水便利;位于河流下游,可减少对城市水源的污染。
11.D 12.A 解析 第11题,受历史文化保护的影响,北京5千米内圈层形成了行政区,与其他大都市区比较,就业岗位密度偏低,D正确。第12题,东京就业人口高度集聚在核心区,居住近少远多,为缓解职住关系问题,需发展轨道交通做支撑,与经济、政策、房租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C 14.D 解析 第13题,读图可知,分散式布局新建场馆少,对城市土地开发带动作用最弱,A错误;内置集群式新建场馆主要集中分布于城市主城区内,主城区开发程度已经较高,因此对城市土地开发带动作用弱,B错误;拓展集群式新建场馆主要位于主城区外围,且集中分布,有助于带动主城区外的土地开发,对城市土地开发作用最强,C正确,D错误。故选C。第14题,内置集群式新建场馆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内,主城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故二者都不是制约因素,A、B错误;城区周边环境差异不大,故不是制约因素,C错误;因新建场馆主要位于主城区,随着经济发展,地价上升,用地成本上升会影响场馆的建设规模,D正确。故选D。
15.C 16.A 解析 第15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乡村重构主要受到政府力、社会力、市场力和其他驱动力的影响,政府力对市场力和社会力赋予利益,起到主导作用,主导乡村的发展方向,而社会力和市场力属于政府力的核心行动者,紧随政府政策调整而变化,C正确。第16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乡村重构将乡村土地空间利用类型由单一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多种用地类型并存,用地结构多样化,形成了新的城乡混合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促进本地区出现新的产业类型,形成多种产业并存与发展的格局,①②③正确;乡村重构并没有使社会关系疏离化,人们之间的交往仍然较为密切,排除④。故选A。
17.答案 (1)工业区。哈尔滨为老工业基地,郊区工业开发较早,配套居住区建筑年代较长;(随着老工业基地衰败,)工厂停产、人口外迁,居住区缺乏维护;改造迁移成本高。
(2)居住区为城市规模最大的功能区,本身常常集中连片分布;同一片居住区开发时间接近,老化程度相当;居住区老化加速人口外迁,降低区域经济活力;“传染”导致邻近的居住区(口碑也下降)地价难以上升,维护动力不足,加速周边居住区老化。
(3)赞同。疏解住宅用地空间,减轻中心区的土地压力;松花江北岸环境优美,老化程度低,开发潜力大;松花江北岸用地充足,地价较低,能够获得较大的补偿面积,改善住房品质;带动松花江北岸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或不赞同。保留原住民能够保护传统街区的文化记忆;松花江北岸与主城区隔江相望,交通不便,且基础设施与生活便利程度与主城区相比存在差距;通过建设高层建筑等方式能够解决原地回迁对土地的压力等问题;搬迁将改变生活习惯,部分居民搬迁意愿较低。)
解析 第(1)题,甲地位于近郊,居住区老化程度呈现孤岛状高值。哈尔滨为东北老工业城市,郊区适合发展工业,早期的工厂占地面积较大,在厂房附近配建了居住区,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工业的衰败,工厂周边的居住区逐渐老化。第(2)题,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居住区为城市建成区中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本身多呈集中连片分布。其次,为降低联系成本,城市的开发往往是连续蔓延式,同一片居住区开发时间接近,老化程度相当。根据材料可知,老旧居住区具有“传染”性,这可能使老旧居住区地租较低、口碑较差,从而导致一整片区域的吸引力较弱,附近的其他居住区也开始疏于管理维护,加速周边居住区的老化。第(3)题,若回答赞同,则由图知老旧居住区集中分布在松花江南岸主城区,迁至松花江北岸可以疏解居住用地空间,减轻中心区的土地压力;松花江北岸开发晚,受工业发展影响小,故北岸环境优于南岸,因开发晚,居住区的老化程度低,开发潜力大;松花江北岸空间大,地价相对较低,搬迁至江北可获得较大的居住面积,改善住房条件;搬迁至江北可促进江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若回答不赞同,则由于江北为新建区,在初期,基础设施与生活便利程度与主城区相比存在差距;与原居住地有松花江相隔,交通不便;搬迁带来的生活习惯的改变,使部分居民特别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不愿搬迁;为保留对原传统街区的文化记忆而不愿搬迁;可以采用建设高层建筑的方式来缓解土地压力大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