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四单元《西门豹冶邺》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四单元《西门豹冶邺》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0.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5 14:5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第四单元《西门豹冶邺》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莫言在中国文坛上虽非________,但其文学才华和艺术创造力令人瞩目。他的小说创作以乡土气息和农民本位为主线,塑造了余占鳌、上官氏、西门闹等率情任性的农民形象。小说《丰乳肥臀》,运用________的艺术概括力,通过上官鲁氏这个母亲的遭遇,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母亲的伟大与宽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纯以文学水平而言,莫言获奖________。
A.出类拔萃 不同凡响 实至名归 B.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名副其实
C.鹤立鸡群 出神入化 名副其实 D.鹤立鸡群 不同凡响 实至名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可根据词义及具体语境分析,鹤立鸡群:像鹤站立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出类拔萃,意指品行、才干大大高出同类而拔尖。不同凡响:意为不同于一般的声响。多形容人或事物的出众、出色。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实至名归:做出了实际的成绩,就会得到应有的声誉。名副其实,谓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故选D。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学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来,我国各地名人故里争夺战可谓“烽烟四起”, , 。
, , 。 。
①其实名人故里之争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
②比如老子故里之争、曹雪芹故里之争等
③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由权威学术机构去认证来引导民众的方式
④比如在英国,也有各种各样打着莎士亚旗号的旅游景点
⑤连小说中的“浪荡子”西门庆的“故里”都有人在争
⑥但当地的政府会告诫游客只有经过英国莎士比亚中心认证的名胜古迹方是货真价实的
A.②⑤④①⑥③ B.②⑤①④⑥③ C.⑥④①②⑤③ D.⑥④③①②⑤
答案:B
解析:②承接横线前一句,⑤承接②,①④⑥紧密相连,③结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门外传来了孙老师的说话声,我走出去一看,原来黄老师和他谈话呢。
B.林莉同学的学习成绩在全校是很突出的,在我们班上也是拔尖的。
C.由于这次事故,北京西路宛平路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小时。
D.一个作家选择结集或选集的方式重印自己的作品,无非是想使它保留得长久。
答案:D
解析:A“和”可理解为介词或连词 B应先班级后学校 C去掉“为此”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____________,满庭乌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寒气偏归我一家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小院地偏人不到
答案:D
解析:从押韵角度说,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即可排除C.B;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2.4.6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平仄,那么,A项是仄平平,B项是仄平仄,C项是仄平仄,D项是仄平仄,即排除A项;从内容讲,这首诗是司马光辞官后居洛阳时所作。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雨泽下注(流入) 迨(等到)诸文异爨 客逾(越过)庖而宴
B.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妪(婢女)每谓余曰 以手阖(关闭)门
C.墙往往(到处)而是 殆(大概)有神护者 其制(修建)稍异于前
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大类(很像)女郎也 余既为此志(志向)
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课本所学知识。B项错误是:“妪”是年老的女人;D项错误是:“制”是“形式,规制”;D项错误是:“志”在这里是“记”的意思,指这篇文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
B. 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
D.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丹不忍心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答案:B
解析:B项:通过;A:向西进军,向西;C:如果,立即;D:率领,因为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大意是说,作为君子不要在意物质享受,而应勤勉做事,谨慎说话,到有道之人那里去匡正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说得上是好学。
B.林黛玉年龄不大,但在贾府事事谨慎,处处留心。周瑞家的给贾府各姑娘送宫花,最后才送到黛玉这里;黛玉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正跟人生气,即便是黛玉来了也拒绝开门。面对这些冷遇,黛玉都十分克制,不以为意。
C.《白光》中的陈士成和孔乙己一样,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穷困潦倒,因偷窃行为被人打断了腿;而陈士成在屡试不第之后梦想发财,疯疯癫癫地到处寻找地下埋藏的金银,最后在西门外的万流湖里淹死了。
D.《墙上的斑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清兵卫与葫芦》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叙事者并非故事中的人物,而是站在故事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识记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B项,黛玉性格极度敏感自尊,不可能对这些“冷遇”不介意。“送花”“敲门”分别见原著第7回、第26回,周瑞家的、晴雯均非故意,都是误会。所以选B。
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 除臣洗马(免除) 伯劳东飞燕西飞(比喻人的离散)
B.苟顺私情(如果) 吾妻来归(旧时女子出嫁) 一骑红尘妃子笑(跑得飞快的马)
C.寻蒙国恩(不久) 区区不能废远(形容感情恳切) 再休此处栖迟(留恋)
D.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个挨一个) 形影相吊(牵绊)
答案:C
解析:A除,拜官授职;B骑,一人一马; D递,交替。
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的社会没有训练家长怎样培养孩子,”他为此痛心疾首:“这或许是个悲剧。”
B.“斧由檀木镶柄而成,斧形优美流畅,取名为‘断水斧’(初名‘惊天斧’),霸王爱之若命,即成西楚之珍器——国宝。”(《西楚探秘》351页)
C.一年来,学校先后开设《图书发行学概论》《图书发行企业管理》《图市市场信息学》等十几门课程,培养了各类学生2900余名。
D.一个认真的作者总是要弄清楚,他所引用的事实材料是否可靠?他所引用的文献材料是不是恰如原意?
答案:B
解析:A.缺主语;“实施目标”动宾搭配不当。C.主客倒置。D.“饭不热了”有歧义。
10.下列各组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 晤面    食不果腹    瞑目    扶摇而上
B. 分辨    闻过饰非    晦朔    无动于中
C. 贪焚    忠贞不逾    抉择    运筹帷幄
D. 船舷    无耻滥言    梳装    荼毒生灵
答案:A
解析:B项闻→文,中→衷;C项焚→婪,逾→渝;D项滥→澜,装→妆。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 。”
答案:多于在瘐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
解析:本句要注意“瘐”“缕”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李白在《 》诗中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
答案:蜀道难|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解析:本句要注意“巅”“钩”“眉”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答案: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谗”“蔽”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柳永在《 》词中写道:“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
答案: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解析:本句要注意“凝”“噎”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
答案:是以就极刑而毫无愠色
解析:本句要注意“愠”“毫”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间关莺语花底滑, 。
答案:幽咽泉流冰下难
解析:本句要注意“幽咽”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风萧萧兮易水寒, !(《刺客列传》)
答案: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本句要注意“还”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酌贪泉而觉爽, 。
答案:处涸辙而相欢
解析:本句要注意“辙”“涸”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 ,佳木葱荣而可悦。
答案:丰草绿缛而争茂
解析:本句要注意“缛”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西当太白有鸟道, 。
答案:可以横绝峨眉颠
解析:本句要注意“颠”“眉”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 ,山长水阔知何处。
答案:欲寄彩笺兼尺素
解析:本句要注意“笺”“兼”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阊门①
[元]顾 瑛
阊门西去是阳关②,叠叠秋风叠叠山。
便是早春相别处,如今杨柳不堪攀。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②阳关:此处指离别之地。
(1)请概括“叠叠秋风叠叠山”一句中两个“叠叠”的含义。
(2)两首诗都写到了“柳”,但表现的心情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天凉路远;出行艰辛。(意思对即可。)
(2)①顾诗借秋柳衰败,写出离别之时的凄清,表现了诗人的孤苦与伤感之情。②王诗借春天雨后柳色之新,写出送别之时环境的清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轻快。(意思对即可。)
解析:(1)先理解“叠叠”的意思, 层层重叠的样子。“叠叠秋风”指天已变冷,“叠叠山”指路途遥远。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先立足全诗分别理解这个意象的具体含义,第一首诗里的“柳”是秋柳,秋柳衰败寄托诗人离别时的伤感之情;第二首诗里的“柳”是春天的柳,并且是雨后的柳,给人一清新之感,衬托诗人内心的轻松。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分析时,逐句抓住景物形象进行概括,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四、阅读题
2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家乡的桥
陈根生
①苏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生我养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这一片波光粼粼之上。
②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桥是水乡的天使。可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哪一刻离得开桥?别看这么个小县城,有名有姓的桥就有五十六座!家乡流传着一副对联,至今铭记不忘。上联是:冒家姐姐看迎春,一(益)人丰乐;下联是:白衣奶奶拜观音,万佛愿修。这上联指:冒家桥,姐姐桥,迎春桥,一(益)人桥,丰乐桥。这下联指:白衣庵、奶奶庵、观音堂、万佛庵、愿修庵。二十二个字便巧妙地联结了古城里五座桥、五所庙,而且刻画得有姿有态、有情有趣,令人拍案叫绝。这副趣联是哪位文人学士的大作已不可考,但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家乡人民对桥的感情,比桥下的水都深都长!
③家乡的桥,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无论是古朴的砖木桥,还是厚重的石板桥,都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画框里出色的一笔。桥洞里的水总是缓缓地、静静地,跨着轻盈的碎步,踏着舒徐的旋律;流着银杏的壮伟、刺槐的蓬勃;淌着楝(liàn)树的秀丽、杨柳的婀娜。于是水也妩媚了,桥也风姿了。一位摄影家曾来拍过照,水上桥拱是半个圆,水下倒影是半个圆,合起来似一轮满月,作品题名“圆洞替月”。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贴切,因为水呀,桥呀,全都影影绰绰在夜色迷茫中,月色氤氲中,改为“月朦胧桥朦胧”不是更逼近一首上乘的诗么?
④家乡的桥,人们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走过桥便翻阅了一份辉煌的履历。南门红桥得名于一支太平军曾经威风凛凛地经过桥上;北门奉安桥得名于人民群众自发悼念中山先生;东门集贤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它可是因宋代城里连续出了王维熙、王观、王觌、王俊、王咸、王正纲祖孙叔侄五代状元、进士而建造的,每一块石板、石条都曾煊赫一时!西门的雁桥也不是一座普通的木桥,它是石姓三兄弟因隔河来往不便而建的,取名雁桥表示兄弟友爱如雁,清康熙状元胡任舆写过一篇《雁桥记》,至今读起来每个字都滴着浓浓的兄弟情。
⑤家乡的桥呀,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稚嫩,桥栏上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我往昔的岁月像落叶似的一片片飘落在桥面凹凹的缝缝罅罅里……上小学、中学我走的都是迎春桥,上大学后在外面转悠了几年,回来依旧走迎春桥。迎春桥是座十六七米长、六七米宽的古老石桥,东桥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庙,小时候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母亲总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悄悄到土地庙里烧炷香,然后一路低声喊着“娃儿哎——回来哟!”“娃儿哎——跟妈回家哟!”喊进了巷子,喊进了家门,一直喊到娃儿的床头,还要我从被窝里抬起昏沉沉的头答应一声“噢——到家了!”才算灵验。是母爱感动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老两口发慈悲,还是小孩子本来就有耐受性?休息这么半天一夜也就自然痊愈,总之第二天一早就又背上书包跨过迎春桥上学去了。
⑥我走在迎春桥上每每怦然心动,更主要是因为桥两边栏杆上嵌着两块条石,一块刻着六个字:“愿天常生好人”,另一块还是刻着六个字:“愿人常行好事”,多少年风吹雨打下来,至今仍清晰可见。我每行至此,触目所及,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仿佛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路边用苍凉而恳切的语调殷殷叮嘱后辈。这“二愿”并不是那位捐银造桥的明朝知县的创作。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说,豫章的一家旅馆墙壁上有人题了十二个字:“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后来他的一个叫彭执中的长辈,又受到此语的启示,自己立下一条生活准则:“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其实,我又何必如此多言呢!每当人们急匆匆地赶到岸边,这桥就挺身而出,把两岸连接起来,替人们排忧解难,静静地,默默地,不要谁道声谢,不望谁报个恩。
⑦我深爱着家乡的桥……
(1)文章第三段语言灵动、意境优美,请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对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要点:①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出流水的轻盈、妩媚;②衬托,用银杏、刺槐、楝树、柳树来衬托桥的风姿,突出家乡的每一座桥都是出色的风景。③句式整散结合。
(2)作者为什么深爱着家乡的桥?统观全文作答。
答案:①家乡的桥给江南水乡的人们提供了交通方便。②家乡的桥景色优美,富有诗情画意。③家乡的桥记载了家乡的辉煌历史。④家乡的桥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⑤家乡的桥记录了感人的亲情。⑥家乡的桥给作者以深刻的教益。
(3)“家乡的桥”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请从实用、历史、人文、道德教化角度中的任意一角度,对家乡的某座桥进行评价。
答案:示例: ①历史:南门红桥得名于一支太平军曾经威风凛凛地经过桥上;北门奉安桥得名于人民群众自发悼念中山先生;东门集贤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它可是因宋代城里连续出了王维熙、王观、王觌、王俊、王咸、王正纲祖孙叔侄五代状元、进士而建造的。 ②人文:西门的雁桥是石姓三兄弟因隔河来往不便而建的,取名雁桥表示兄弟友爱如雁,清康熙状元胡任舆写过一篇《雁桥记》,至今读起来每个字都滴着浓浓的兄弟情。 ③实用:上小学、中学我走的都是迎春桥,上大学后在外面转悠了几年,回来依旧走迎春桥。迎春桥东桥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庙,小时候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母亲总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悄悄到土地庙里烧炷香。 ④道德教化:迎春桥上两边栏杆上嵌着两块条石,一块刻着六个字:“愿天常生好人”,另一块还是刻着六个字:“愿人常行好事”,每行至此,触目所及,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意思对即可)
解析:(1)解答此题,一要注意按题干所说的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赏析,而要根据画线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分析。画线句子写的是桥洞里的水,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银杏、刺槐等的衬托,写出了流水的轻盈和妩媚。在句式上,用的是整齐和谐的整散结合形式。(2)回答此题,一定要按照题干要求“统观全文”,然后再分点陈述。题目问“为什么”,就得找作者深爱家乡的桥的原因。统观全文,第2段就写“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点除了“桥就是家乡的路”这个特点:桥提供了交通方便。第2段又写“(家乡的桥)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这实际是在写家乡的桥景色优美。第4段开头就说“家乡的桥,人们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这是在说桥记载了家乡的历史。第5段说“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稚嫩,桥栏上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暗喻家乡的桥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第5段还写了母爱,从亲情的角度来写的。第6段写作者每次见到桥上的文字,就“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这又是从受到教益方面来写的。(3)这是一道很开放的试题。解答时一要注意题干中“从实用、历史、人文、道德教化角度中的任意一角度”这一要求,二要注意题干中“家乡的某座桥”这个要求。就是说,角度只需选一个,桥也只需选一座,但必须是文中所说的“家乡的桥”。实际上,这些桥的名字在文章开头就已经举出了一些,在第4和第6两段也写了一些。答题时只要根据这些文字,再加上适当的想象,就可得出答案了。
五、语言文字运用。
23.从下面这段文字中提取关于“强迫症”的主要信息,80字以内。
几乎所有人都有这种经历:比如有时会有一首歌老在脑海里响起,或者出门后总在担心屋门是否忘记锁了,煤气、电器是否关好,甚至会因此回家检查。如果程度较重,持续时间长,同时引起严重焦虑等情绪障碍的话,就是患上了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状一般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前者表现为患者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后者表现为患者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计数、反复洗手等。有人因为反复洗手,以致手上有一股浓重的肥皂味,有人甚至把手都洗出血来。
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出现各种强迫症状。强迫症与患者的个性特点紧密相关,比如: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谨小慎微、固执等,具备这些不良个性特征容易患强迫症。目前国内的患者大约有500-1000万,80%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
答案: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是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的,与患者的不良个性特征相关,多于25岁前发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解析:首先分析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第一段是说强迫症的表现,第二段主要内容为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第三段的主要内容为:迫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患者大约有500-1000万,80%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然后根据题干字数要求进行压缩即可。
24.仔细观察下面这幅端午节LOGO图片,写一段文字说明画面内容,要求语言简明、准确,有条理。
答案:图片中主体外形像个粽子,也是篆体人形,一个人坐在船上,手握着桨在划船。说明端午节主要活动是赛龙舟、吃粽子。主体部分下面是三个汉字“端午节”,再往下是大写的英文“Dragon Boat Festival”,意思是“龙舟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一定要审清答题要求,是说明画面内容。解答本题时图片说明要完整,说明主体、文字、英文以及之间的关系;主体的解释说明要清晰,粽子、划龙舟的篆体人形;说明的语言要有层次性和条理性。
25.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个单句介绍某市的概况(40字内)
材料一:某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材料二:某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机场开通国内十多条航线。
材料三:某市景色优美,有景区被评为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材料四: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我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答案:某市是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解析:不仅要要求高度概括以适应字数要求,还要注意单句,排列好定语的顺序。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各1分,句式和语言各1分。压缩语段的解题思路一般分四步:(1)看清题目要求,看它要求我们怎样压缩。(2)仔细阅读原文,分析内容要点,把握中心。(3)将概括归纳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删除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即“去粗存精”。(4)对保留的内容进行文字加工,使其语言规范,文字贯通,符合字数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12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