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素养综合练
一、选择题
[2023·河北卷]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图1点P所示。任意点O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图1所示。图2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 )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
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
2.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图2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辽宁卷]人口流动包括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依据人口流动空间范围,将其划分为跨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三种方式。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起重要作用,但持续的人口流动造成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下表为2011—2018年我国中小城市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据此完成3~4题。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跨省 0.39 0.42 0.38 0.36 0.36 0.36 0.36 0.37
省内 跨市 0.29 0.27 0.30 0.31 0.30 0.30 0.29 0.28
市内 跨县 0.32 0.31 0.32 0.33 0.34 0.34 0.35 0.35
3.表中数据反映中小城市( )
A.2011—2014年跨省和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变化趋势相同
B.2015年和2016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数量相同
C.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
D.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
4.中小城市应对人口净流出,可以( )
①发展劳动力节约型产业 ②鼓励返乡创业 ③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 ④放宽落户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3·广东卷]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
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
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
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
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
6.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 )
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
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
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
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
[2023·海南卷]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下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
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8.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
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2023·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9~11题。
9.下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11.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
[2023·浙江6月卷]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级行政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据此完成12~13题。
省级行 政区 流入人 口/万人 流入 率/% 流出人 口/万人 流出率/%
甲 155.1 2.5 1 152.1 18.9
乙 1 618.7 25.1 236.2 3.7
丙 339.1 13.1 60.3 2.3
丁 100.2 4.2 241.4 10.0
12.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 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 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13.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级行政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新疆 B.乙——安徽
C.丙——浙江 D.丁——吉林
二、综合题
14.[2024·江苏徐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在实现了“搬得出”之后,如何“稳得住、能致富”成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近年来,青海省尖扎县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发展思路,在尖扎县城附近,依黄河建德吉村,集中易地搬迁了附近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藏族群众近千人。随着整体搬迁的推进,很多原来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流。下图为尖扎县位置图。
(1)结合图分析青海省人口分布特征。
(2)试从劳动力角度,说明浅、脑山区经济落后的原因。
(3)指出政府针对搬迁村民“稳得住、能致富”所做的主要工作。
(4)简述村民回流对德吉村的积极影响。
15.[2024·安徽芜湖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两大经济区。预计到2030年,两地区将要接纳近3亿人口,其中长三角地区接纳人口将达到2.13亿。近些年,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下图示意1980—2003年长三角地区各市人口变化情况。下表示意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主要地理事项比较(2020年统计)。
地区 耕地资源面 积/104km2 GDP总 量/亿元 高校数 量/所
长三角 地区 3.25 244 713.18 495
珠三角 地区 0.69 89 523.93 199
(1)指出1980—2003年长三角地区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2)说明安徽省务工人员大量外迁对该省的有利影响。
(3)分析与珠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接纳人口数量较多的原因。
第一章素养综合训练
1.A 2.D 解析 第1题,读图2可知,1966—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往图的右方移动,少子化和红利化明显;路径上下变化不大,说明年轻化或老龄化趋势不明显。综上所述,A正确。第2题,如果我国总和生育率由1.3逐步提升到2.1,那么少年儿童比重应逐步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左移动;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老年人口的比重会逐步上升,老龄化的程度会逐步加深,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上移动。综上所述,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上方移动,④符合题意,D正确。
3.D 4.A 解析 第3题,2011—2014年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下降,2011—2014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二者变化并不相同,A错误;材料中为三种方式流动人口的比例,其总数并不确定,B错误;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基本持平,变化较小,C错误;从表格数据来看,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D正确。故选D。第4题,发展劳动力节约型产业可大量节约劳动力,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可缓解因人口净流出而导致的劳动力不足问题,①正确;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主要是因为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往大城市,鼓励返乡创业能够吸引中小城市人口回流,有利于缓解人口净流出现象,②正确;人口净流出导致中小城市人口减少,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主要是缓解人地矛盾,而目前中小城市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放宽落户政策可以吸引外来人口落户,但中小城市对外来人口吸引力不大,对缓解人口净流出作用不大,排除③④。故选A。
5.B 6.C 解析 第5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升级的历史机遇,最早进行了对外开放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快速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珠江三角洲周边乡镇的人口产生持续性的拉力,附近村落的人口大量涌入珠三角城市群,其目的是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及收入报酬,B正确;前往海外寻亲访友是短暂性的人口流动,并非持续性外流,A错误;人口超过合理容量主要表现为环境恶化,资源不足,材料中并未体现,C错误;该地劳动力外流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老龄化加剧是人口外流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D错误。故选B。第6题,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产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型产业转型。由材料可知,该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可推测近10年来该地发展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和文创产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引村民回流创业、就业,C正确。
7.B 8.C 解析 第7题,对比2003—200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结合图中比例尺判断,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时间跨度相同,因此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大于中部,A错误,B正确;中部人口重心向东北移动,C错误;西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D错误。故选B。第8题,中部地区人口外流会影响其人口重心,A不符合题意;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都会影响中部地区人口迁移方向,从而影响中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B、D不符合题意;中部地区跨境贸易是经济活动,一般不会引起人口重心迁移,C符合题意。故选C。
9.A 10.C 11.B 解析 第9题,读图对比2010年和2020年的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规模的大小,①图符合题意,A正确。故选A。第10题,我国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因此市辖区为人口净迁入区,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错误,C正确;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多于市辖区,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错误。故选C。第11题,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
12.C 13.D 解析 第12题,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省际产业转移增加,省级行政区之间发展差距缩小,因此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C正确;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沿海产业升级加快,A错误;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沿海经济增速上升,B错误;省际交通条件改善,是省际人口流动的有利条件,不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原因,D错误。故选C。第13题,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丁流入率小于流出率,为人口净迁出区,应该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但新疆人口稀少,石油资源丰富,由于资源的开发,为人口净迁入区,与表中丙对应,A、C错误;吉林重工业基地衰退,人口大量迁出,D正确;乙人口大量迁入,应为东部沿海地区,应为浙江省,B错误。故选D。
14.答案 (1)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2)浅、脑山区位置偏远,教育落后,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青壮年劳动力不足。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生产生活;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生产生活技能;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4)村民回流增加劳动力,带回信息、资金、技术等,推动德吉村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老人等社会问题,提升村民幸福感。
解析 第(1)题,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体,气候较为寒冷,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整体人口分布不均。第(2)题,要求从劳动力角度进行阐释。浅、脑山区位于青海偏远地区,整体文化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能适应的工作有限。同时,由于该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其外出务工人员相对较多,存在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现象。第(3)题,该地区位置偏远,经济较为落后,故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便于当地生产的发展,同时由于教育水平有限,应加强该地文化教育的培训,提高当地劳动力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技能。由于该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开发经济的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当地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第(4)题,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中年轻劳动力不足,村民的回流能有效增加当地年轻劳动力。同时这些回流的劳动力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会带来外界的信息、技术及资金等,进一步推动德吉村的经济发展。同时年轻劳动力的回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留守儿童、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有助于村民幸福感的提升。
15.答案 (1)上海。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条件好;对外开放程度高;优惠政策吸引人口迁入。
(2)缓解人地矛盾,减轻环境压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或增加经济收入)。
(3)平原面积广阔,耕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高校集中,科技水平较高。
解析 第(1)题,从长三角地区各市人口变化图可以看到,上海市人口自1980年之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趋势,其迁入人口数量最多。上海位于我国长三角地区核心地带,是中国经济中心,经济水平高,企业众多,就业机会多。上海人均消费能力强,收入水平高,对人口的吸引力强。上海城市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其基础设施完备,教育、医疗条件更好。上海对外开放程度高,可为本地区提供更为广阔的资源。上海处于长三角地带,是中国较早的开放口岸之一,其经济和人口政策较为优渥,对人口的吸引力强。第(2)题,安徽省人口大量外迁,人口数量减少可以大大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质量,减轻环境压力。人口外迁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与发达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迁出人员习得先进经验和技术,使得劳动者素质进一步上升。外出务工可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第(3)题,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水平、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等因素影响。从表格中可以看到,长三角地区耕地面积更大。长三角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其平原面积广阔,耕地面积大,可获得更多的粮食资源。长三角地区GDP总量约是珠三角地区的三倍,其经济基础更好,产业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更高。长三角地区高校数量是珠三角地区的两倍多,其高校人才众多,科技力量更为雄厚,科技水平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