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测评--2025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测评--2025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4 15:3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共48分)
[2024·浙江衢州期末]下图为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迁入路线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 B.气候
C.地形 D.植被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成为亚洲人口重要迁入地的原因是(  )
A.文化相近
B.自然环境更加优越
C.自然灾害较少
D.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2024·辽宁鞍山期中]自20世纪20年代起,日本开始向巴西移民,至今移民已达200万人。下图为日本移民在巴西的分布示意与巴西人口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日本移民主要分布于巴西(  )
A.南部高原 B.北部平原
C.沿海地区 D.偏远地区
4.巴西吸引日本移民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环境承载力 B.气候条件
C.产业结构 D.传统文化
[2024·山西临汾期中]下图为我国不同海拔的面积比重和人口比重统计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各海拔分段比较,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 (  )
A.>3 000米的区域 B.500—1 000米的区域
C.100—500米的区域 D.≤25米的区域
6.图中信息表明,我国(  )
A.人口分布较均匀
B.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丘陵区
C.人口随海拔升高递增
D.高原地区都地广人稀
[2024·安徽芜湖期中]人口分布受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影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在人口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下图中的甲、乙、丙、丁示意2020年我国山东、山西、西藏、新疆四个省级行政区的面积和人口数量。据此完成7~8题。
7.甲、乙、丙、丁依次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山东、山西、新疆、西藏
B.新疆、西藏、山东、山西
C.山东、新疆、山西、西藏
D.山西、山东、新疆、西藏
8.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迁入人口少于乙
B.乙人口空间分布均匀
C.丙人口密度最小
D.丁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
[2024·浙江丽水期末]下图为2022年湖南省外出人口主要流向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外出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据此完成9~10题。
9.湖南省大量人口外流对当地的影响是(  )
A.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
B.留守儿童的比例下降
C.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D.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10.与浙江、上海相比,广东省对湖南外出人口更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有(  )
①工资水平高 ②空间距离近 ③土地价格低 ④文化差异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4·四川泸州期末]L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区面积达95.5%,辖103个村(含6个居委会),是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2015年该县户籍人口为23.78万人,常住人口为22.91万人。下图示意L县自西向东不同区域人口流动状况。据此完成11~12题。
注:人口流动活跃度(实线)=(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
人口流动强度(虚线)=(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
11.甲、乙、丙、丁为该县的四个县域功能区,以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偏远山区 B.乙——主城近郊区
C.丙——主城远郊区 D.丁——主城区
12.L县村域人口流动活跃度西部显著低于东部,可能是西部(  )
A.自然灾害较多 B.工业发达
C.教育医疗设施差 D.人均耕地多
[2024·福建莆田期中]胡焕庸线不仅是我国的人口分界线,也是自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界线。有学者为深入研究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将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细化为3个梯度。下图为长江经济带胡焕庸线及亚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Ⅱ、Ⅲ区域人口密度差异及影响其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Ⅱ大于Ⅲ,地形 B.Ⅱ大于Ⅲ,气候
C.Ⅱ小于Ⅲ,土壤 D.Ⅱ小于Ⅲ,河流
14.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效措施是 (  )
A.扩大开放程度,促进要素流动
B.大力开发资源,发展工业生产
C.鼓励生育,缓解人口的老龄化
D.实行精耕细作,提升农产品品质
[2024·河南开封期中]下图为西亚某国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该国环境人口容量较低。据此完成15~16题。
15.影响该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交通 D.文化
16.提升该国环境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人工降水
C.移民外迁
D.改善灌溉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综合题(共4大题,共52分)
17.[2024·贵州贵阳期中](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东通陕西、西达新疆,省级行政中心兰州处于西北地区的“十字路口”,是该省最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下图示意甘肃省人口空间分布。
(1)描述甘肃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4分)
(2)说明气候对甘肃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6分)
(3)简析兰州人口密集的社会经济原因。(6分)
18.[2024·河北秦皇岛期中](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俄罗斯人口分布图(单位:人/km2)。
材料二 “圣图线”是俄罗斯的人口分界线。受自然环境、开发历史、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影响,俄罗斯“西欧洲密、东亚洲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将长期存在。研究2010—2017年的人口数据发现,俄罗斯的人口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莫斯科州外围区域却成为俄罗斯人口减少最快的区域之一。
(1)简述俄罗斯的人口分布特征。(4分)
(2)专家普遍认为俄罗斯目前的人口数量远小于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试说明理由。(6分)
19.[2024·湖南邵阳期中](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村空心化是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为破解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空心村问题,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与传统单纯依托需求侧发力的增长方式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对供给体系结构的改革调整增加有效供给。
材料二 下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空心村整治关系图。
(1)分析空心村产生的原因。(5分)
(2)推测空心村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3分)
(3)分析空心村问题的整治对城市或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4分)
20.[2024·广东梅州期中](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缩写,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曾是国家确定的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 000毫米以上。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2011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布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1)说明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点,并分析自然原因。(5分)
(2)说明西海固生态移民迁入地应具备的条件。(5分)
(3)从人口容量、生态环境角度,说明部分居民外迁对西海固地区实现脱贫的积极意义。(4分)
第一章测评
1.B 2.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可知,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燥,不适合居住,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读图,东南部降水量超过800毫米),适宜居住,因此气候是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B对;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其次西南沿海地区人口也比较集中,但其他沿海地区人口稀少,因此地形不是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C错;土壤、植被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A、D错。故选B。第2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方向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迁移特点为外籍工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成为亚洲人口重要迁入地的原因是亚洲与澳大利亚之间迁移距离较短而不是文化相近,且澳大利亚经济发展水平更高,D对,A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为经济原因,而非自然原因,B、C错。故选D。
3.D 4.A 解析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国土面积小但是人口众多,而巴西地广人稀,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移民主要分布在巴西的偏远地区,D正确;南部的巴西高原分布的日本人较少,北部是亚马孙平原,不适宜人类居住,沿海地区主要是巴西本土人口居住,排除A、B、C。故选D。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西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而日本国土面积狭小,故巴西吸引日本移民的主要因素是土地资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大,A正确;巴西大部分国土地处热带,气候条件不优越,日本的产业结构更为完备,文化因素会影响移民,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C、D。故选A。
5.D 6.B 解析 第5题,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读图可知,在海拔≤25米的区域,面积比重最小,人口比重较大,所以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海拔≤25米的区域,D正确;大于3 000米的区域面积比重大,而人口比重小,人口密度最小,A错误;500—1 000米的区域面积比重和人口比重相当,人口密度不大,B错误;海拔100—500米的区域人口比重较大,面积比重也大,人口密度相对较小,C错误。故选D。第6题,图示信息表明,我国平原、丘陵地区(海拔低于500米)的面积比重大约是25%,人口比重超过70%,说明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A错误,B正确;随海拔升高,人口比重减少,数量减少,C错误;黄土高原地区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大,D错误。故选B。
7.C 8.D 解析 第7题,根据四个省级行政区的总人口和总面积,可计算出四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其中山东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气候、经济、交通条件好,行政区面积小,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最大,对应图中的甲;乙行政区面积最大,为新疆;山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要优于西藏、新疆,行政区面积小,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位居第二,应是图中的丙;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上,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较差,行政区面积大,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最小,对应图中的丁。综上可知,C正确。第8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为山东,经济发达,区位条件好,迁入人口数量多于乙(新疆),A错误;乙为新疆,人口空间分布受水资源影响,人口分布不均,B错误;丙为山西,人口密度不是最小,C错误;丁为西藏,人口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D正确。故选D。
9.A 10.D 解析 第9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南省外流人口主要为务工人员,多为年轻人,年轻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加剧,A正确;大量务工人员流出,会增加留守儿童比例,B错误;人口流出,能够减轻湖南省生态环境压力,C错误;大量人口外流,劳动力减少,人才流失,不利于经济发展,D错误。故选A。第10题,据图可知,湖南省邻近广东省,空间距离较近,文化差异小,有利于人口流入广东省,②④正确;浙江、上海、广东经济均较为发达,工资水平均较高,工资水平高不是主要原因,①错误;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故选D。
11.C 12.B 解析 第11题,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的甲人口流动强度基本稳定,说明甲的人口变化较小,但是甲与丙有相似特征,丙的人口流动强度虽然为负值,但是流出相对较少,由此可知甲是主城近郊区,丙是主城远郊区,C正确,A错误;若该地区为主城区,应是人口向该地区流入,则人口流动强度应为正值,所以乙应该是主城区,B错误;丁的人口流动强度为负值,而且丁人口流动活跃度是最高的,由此可以判断出丁的人口流出较多,说明该地区应属于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D错误。故选C。第1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西部地区主要是城区,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教育医疗设施较好,所以人口活跃度较低,B正确;东部地区主要是偏远山区,自然灾害较多,交通不便,教育医疗设施较落后,耕地面积小,农业收入有限,人口流出多、流入少,人口流动活跃度较大,A、C、D错误。故选B。
13.A 14.A 解析 第13题,Ⅱ区域包含成都、重庆和昆明等城市,覆盖成渝城市群的主体,人口密度较大;Ⅲ区域主要为神农架、巫山和云贵高原等地形区,山地众多,交通不便,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所以,人口密度Ⅱ大于Ⅲ,C、D错误。Ⅱ区域平原和高原面积较大,地势起伏较小,耕作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而Ⅲ区域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耕地面积小,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因此影响Ⅱ、Ⅲ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A正确。两区域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错误。故选A。第14题,扩大开放程度,促进要素流动,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A正确;大力开发资源,发展工业生产,会加大环境压力,不利于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B错误;鼓励生育,缓解人口的老龄化,会加大环境压力,不利于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C错误;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而提升品质的相关作用较小,D错误。故选A。
15.B 16.D 解析 第15题,材料表明,西亚某国人口主要分布在该国西部地区,该国位于西亚阿拉伯半岛西南部,气候干旱;该国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形较为单一,A错误;西部高原海拔较高,受西南季风影响,迎风坡降水较多,水源充足,B正确;该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C错误;该国地处阿拉伯半岛西南部,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国内文化相似度高,D错误。故选B。第16题,该国降水整体偏少,且纬度低,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无法实施植树造林,A错误;该国晴朗天气日数多,云层薄,云量少,不具备人工降水的条件,B错误;迁出人口不会提升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当地环境和资源有关,和人数无关),即不会提升环境人口容量,C错误;改善灌溉条件,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农业生产更加稳定,环境人口容量提高,D正确。故选D。
17.答案 (1)人口分布不均衡,东南部人口密集(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北部人口稀少。
(2)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冬季气温较高,人口密度较大。西北部地区降水较少,气温较低(冬季寒冷),人口密度较小。
(3)开发历史悠久,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甘肃省人口分布不均衡,东南部人口密集,甘肃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部;西北部人口稀疏,人口分布较少。第(2)题,气候主要指气温和降水。甘肃省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属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更大,降水较多,纬度更低,受冬季风影响较小,冬季气温较高,人口密度较大。反之西北部地区处于非季风区,降水较少,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受冬季风影响较大,冬季寒冷,人口密度较小。第(3)题,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其他因素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等。兰州为甘肃省省级行政中心,开发历史悠久;兰州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经济发达;兰州陆路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较高。
18.答案 (1)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衡;西部稠密,东部稀疏;南部稠密,北部稀疏;西南侧人口密度大,东北侧人口密度小。
(2)俄罗斯国土面积广阔,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较高;俄罗斯经济较为发达,科技发展水平较高;临近海洋,海运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所以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由于俄罗斯目前的人口数量较少,地广人稀,因此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远远大于目前的人口数量。
解析 第(1)题,描述人口分布特征主要从分布是否均匀,哪多哪少的角度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俄罗斯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西部地区人口较多,东部地区人口较少,南部地区人口较多,北部地区人口较少,总体来说,西南稠密,东北稀疏。第(2)题,分析人口合理容量主要从当地的资源、技术与对外开放程度等角度来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俄罗斯国土面积广阔,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因此能够容纳的人口较多,人口合理容量较高;俄罗斯经济较为发达,科技发展水平较高,对资源的利用率较高,浪费的资源较少;临近海洋,海运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可以进口国外的资源,所以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由于俄罗斯目前的人口数量较少,土地面积大,地广人稀,因此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远远大于目前的人口数量。
19.答案 (1)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产生人口流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务工人员无法融入城市;传统的攀比心理,回村建新房。
(2)年久失修的房子存在安全问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阻碍农村的经济发展。
(3)对城市:避免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或对乡村: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避免潜在的矛盾纠纷。)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较大,农民进城务工产生人口流动;由于城市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务工人员有极少数成为城市市民,很多人无法融入城市;由于传统的攀比心理的存在,农民返乡后回村建新房,导致旧宅基地闲置,出现空心村。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旧宅基地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存在倒塌等安全问题;旧宅基地闲置、新宅基地外扩,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阻碍农村的经济发展。第(3)题,表明观点说明理由即可。对城市:乡村空间优化,统一规划建房,整治空心村可以避免产生城市出现社会治安问题;同时农民进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繁荣。对乡村:乡村空间优化,统一规划建房,改善乡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可以减少由于宅基地问题潜在的矛盾纠纷。
20.答案 (1)特点:资源环境承载力低。自然原因:地形崎岖,耕地不足;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2)水资源较丰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3)使人口容量趋于合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生态系统得以修复。
解析 第(1)题,材料“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说明西海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从材料“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 000毫米以上”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自然原因是山大沟深,地形崎岖;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第(2)题,生态移民迁入地是自然和社会环境良好,能够容纳更多人口的地区。生态移民迁入地应水资源丰富;耕地资源面积较大;人口密度较小,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受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较多;靠近西海固地区,风俗习惯相近。第(3)题,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数量减少后,有利于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人口容量恢复到合理水平,可以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利于西海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人口数量减少,可以更好地开发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