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2)
第3章 物质的特性
复习巩固
1、物质的变化包括 和 。
它们的本质区别是 。
2、物质的性质可分为 和 。
物理性质是物体不需要发生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颜色、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属于 ,
化学性质是物体在发生 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3、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中:
A.液氢燃烧 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C.液氢可以做燃料 D.液氢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3)属于实验现象的是 ;
(4)属于物质用途的是 。
B
A
D
C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
新课教学
思考:你知道建筑桥梁时桥面上为什么要设有伸缩缝吗?
建筑桥梁时桥面上设有伸缩缝,其作用是能够缓解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桥梁伸缩变形。
说明温度变化会使得物体发生物理变化,如物质的状态、密度等发生变化。
新课教学
视频:桥面上的伸缩缝
新课教学
我们给冰块加热,冰块吸收热,逐渐熔化成水。
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最后沸腾,水变成水蒸气,
一、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这是因为熔化和沸腾需要从外界吸收热。
反之,高温的水蒸气冷却,水蒸气放出热,逐渐液化成水,
甚至凝固成冰,
这是因为物质液化和凝固时要放出热。
新课教学
当温度改变时,物质会发生物理变化,如物质的状态、密度等发生变化。
上述现象说明:
温度的变化除了使物质发生物理变化,会不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新课教学
1.取5g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观察硫酸铜晶体的颜色。
2.用酒精灯边加热边移动,控制温度,观察硫酸铜晶体颜色变化。等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
蓝色晶体
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
新课教学
3.将固体移入烧杯中,用滴管逐滴加入少量水,观察固体颜色的变化。
白色粉末又逐渐变成蓝色
4.继续往烧杯中加20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温度升高。
新课教学
视频:硫酸铜晶体的实验
新课教学
加热硫酸铜晶体实验说明了什么?
加热说明这个反应需要从外界吸收热。
蒸发皿内蓝色硫酸铜晶体变为白色无水硫酸铜,其实是发生了如下的反应:
硫酸铜晶体 无水硫酸铜粉末+水
(蓝色) (白色)
加热
由此可知,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新课教学
往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发生了如下的反应:
无水硫酸铜粉末+水 硫酸铜晶体
(白色) (蓝色)
温度升高,表示此反应会放出热。
由此可知,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的转化。
新课教学
二、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
怎么判断物质发生了变化?
其实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许多变化都伴有一个或多个现象,比如:
颜色的变化
无色透明的硝酸铅溶液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黄色沉淀
颜色的变化和生成沉淀
“钢水”出炉
温度变化
新课教学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着一些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
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温度(吸热或放热)、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方面寻找证据,
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的规律,
并利用物质变化的规律造福人类。
新课教学
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活动1.分别取少量的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铁丝:银白色,颜色较暗的固体;铜片:紫红色的固体;镁条:灰黑色的固体。
2.用砂纸轻轻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并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打磨后的铁丝:银白色的固体;
打磨后的铜片:紫红色光泽的固体;
打磨后的镁条: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固体。
新课教学
3.试一试,用手能否折断少量铁丝、铜片或镁条,观察并记录现象。
铁丝、铜片或镁条都能折断。
4.将1cm长的铁丝、铜片和镁条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再向3支试管中各倒入少量白醋,观察并记录现象。
镁条和镁条逐渐溶解,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镁条反应更剧烈
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新课教学
5.问题讨论:
哪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请说出判断的依据。
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
折断铁丝、铜片或镁条。
物理变化:
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判断依据:
化学变化:
铁丝、镁条与白醋反应。
判断依据:
金属变少并且出现大量的气泡,
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新课教学
视频: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木炭燃烧的现象:
发出白光,剧烈燃烧,放出热量
小结:物质变化的证据
根据物质的颜色、状态、温度(吸热或放热)、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
当堂检测
1、下列变化中,与其它三种有本质区别的一种变化是( )
A .鸡蛋变臭 B .分离空气制取氧气
C .碘加热升华 D. 西瓜榨成西瓜汁
A
2、拿一只小烧杯,将它靠近嘴边,张开口对着烧杯内壁哈气,如图甲,可以发现杯内壁出现了水雾。点燃打火机,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如图乙。一段时间后,同样可见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变化( )
A.都是物理变化
B. 都是化学变化
C. 前者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 后者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D
当堂检测
3、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5克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反应完全后,将反应后固体移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B.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入水,颜色仍为白色
C.加热的条件下,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变成白色粉末
D.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温度会升高
B
当堂检测
4、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能结成冰,水在加热时能变成水蒸气,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有一位同学把一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又有一位同学将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请从中找出:
(1)水的一种化学性质:
。
(2)水的一个物理变化:
。
(3)水的化学变化:
。
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
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
板书设计
3.3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
1、温度对物质性质影响:
2、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3、物质变化的证据:根据物质的颜色、状态、温度(吸热或放热)、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复习第3章内容,准备第3单元测试3.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2)课后检测
班级 姓名
1.关于温度对物质变化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B.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一定降低
C.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一定加快
D.物体的质量越大,温度越高,其所含的热量越多
2.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
A.颜色改变 B.发光、放热 C.有气体产生 D.有新物质生成
3.某同学点燃蜡烛并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如图,下列能作为蜡烛发生化学变化证据的现象是( )
A.出现蜡油 B.蜡烛变软
C.杯壁出现水珠 D.蜡烛体积减小
第3题图 第4题图
4.拿一只小烧杯,将它靠近嘴边,张开口对着烧杯内壁哈气,如图甲,可以发现杯内壁出现了水雾。点燃打火机,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如图乙。一段时间后,同样可见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变化( )
A.都是物理变化
B. 都是化学变化
C. 前者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 后者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5.下列变化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铁丝放入白醋中溶解,产生气泡 B. 铁丝织网
C. 铁网编筐 D. 铁片抽丝
6.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5克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反应完全后,将反应后固体移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B.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入水,颜色仍为白色
C.加热的条件下,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变成白色粉末
D.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温度会升高
7.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质生成,而且还伴随能量变化。以下能量变化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A. 电水壶通电放热
B.蜡烛燃烧发光
C.煤燃烧火力发电
D. 鞭炮爆炸发声
8.电子消毒橱中的臭氧发生器在消毒过程中,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成臭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B. 氧气和臭氧都属于单质
C.相同质量的氧气和臭氧所含分子数目不同
D. 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9.镁带投入到食醋中,能证明其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①镁带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②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③溶液的温度略有升高 ④食醋气味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2017年哈佛大学科学家在《科学》杂质上发布了获取金属氢的相关报告。将微小的固态氢置于488 万个标准大气压下,氢气分子破裂为氢原子,由氢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氢。金属氢具有金属的性质,储藏着巨大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金属氢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金属氢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相同
C.制造金属氢的过程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D.构成固态氢和金属氢的微粒相同
11.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能结成冰,水在加热时能变成水蒸气,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有一位同学把一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又有一位同学将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请从中找出:
(1)水的一种化学性质: 。
(2)水的一个物理变化: 。
(3)水的化学变化: 。
12.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请回答:
(1)变化I表示的是______变化。(已知:●代表氧原子,○代表硫原子)
(2)图1中显示的是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
(3)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4)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______可分,而______不能再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C D A B A D C A
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
12.(1)化学 (2)混合物 (3)C (4)分子 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