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1 11:4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知识链接,能够复述王羲之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
文化常识。(重点)
2.通过背诵知识清单,识记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咸、次等),会翻译
重点句子。(重点)
3.通过梳理第一、二段的行文脉络,分析作者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
快乐心境。(难点)
自主学习:5
①3min快速默读知识链接了解词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相关文
常”。
②2min快速浏览背诵全文,梳理文章大意,初步体悟作者情感,
完成本文的“学习提示”,明确文本需掌握的重点内容。
要求:双手持学案,大声背诵,及时补充标画。

走进作者
王 羲 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 字
逸少,东晋书法家,祖籍琅玡临沂(今属山
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
贵族,少有美誉,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就有美誉,
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因
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
《兰亭集序》神龙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飘若穿云,矫若惊龙
走进作者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他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尤其
檀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且才学过人,乐游山水,爱
道家之学,喜结交名士。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
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从小跟随当时著名
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渡江北游名山,博采
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yóu)。“兼
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的高度。《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
笔势,以为“飘若穿云,矫若惊龙”。他的《兰亭集
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王羲之在诗文创作上也是高手,其文用笔洗练,
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主要作品有《王右军集》。
坦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chī jiàn)
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
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
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
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
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
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
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
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旧作女婿的美称
墨池传说
王羲之7岁开始练习书法,
勤奋好学。 17岁时, 他把父亲
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
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
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
黎明,不知写完了多少墨水,
写烂了多少笔头。他每天练完
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
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勤奋学习
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
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
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
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
“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
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
“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
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
回家。
体现他书法艺术的高超以及他对鹅的独特喜爱
入木三分
王羲之逸闻之四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
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
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
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
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
三分。
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
解深刻,透彻
解 题


为东晋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
南郊名胜。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时
建有驿亭,因而得名。其地有湖,“湖南有天
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水经注·浙
江水》)。
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
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
为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宴集流连之地。


集结成集
一种文体
解 题

序,又名“序言”“前言” “引言”,是古文体的一种,同
“跋”是一类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题跋”。其作
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
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等,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 ,
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
劝勉之意,是为赠序,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用以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
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
篇幅文章。“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①书序:为书做的序言
《伶官传序》《史记· 太史公自
序》
②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
③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送李愿归盘谷序》
④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
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
《琵琶行(并序)》《孔雀东南飞》
写作背景
兰 亭 集 会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
等40余人在兰亭集会。集会上为了增加趣味,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
解 题

“自序”,是作者自己写的序,多是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
经过、旨趣和特点;
“代序”“他序”,是别人代写的序,多是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
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赠序”,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送
东阳马生序》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前面都有一段序。
学习提示
王羲之纵情山水,叹死生之至大;陶渊明辞官返乡,欲乘化
而归尽。从雅集欢会、山水田园中,他们领悟到生命的哲
理,体现了魏晋文士的旷达
《兰亭集序》从文人雅集写起,寥寥数语,将良辰
写得韵味悠长。但描写曲水流觞之乐并非作者的
真正意图,他很快沉浸到对
等问
题的思考中,发出了一连串的叹息。阅读时要循着作者的
思路,理解他富于哲理的思考,感受文章
特点。
魏晋时期道家思想流行,王羲之也深受影响,在本文中他
对庄子的生死观有取有舍,阅读时注意体会其中的深意。
癸(ɡuǐ)丑会稽( kuài jī)修禊( xì)
湍(tuān)流流觞( shānɡ)管弦( xián)
骋(chěnɡ)怀形骸( hái)感慨系( xì)之
嗟悼(jiē dào )彭殇( shānɡ) 趣舍万殊 ( q)ū

一契()
整体感知
人生感慨

阐释人生
结集缘由
写作背景
社 会 背 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社会陷入
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百姓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浓厚的死亡意
识笼罩着这一时代的人,他们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士大夫们不满现状,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
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正是在这种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
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着的追求和留恋。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
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
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
崇高声誉。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合作学习6mins
1.组长带领组员翻译学案翻译
句子,字字落实。
2.组议【合作探究】的主观题

疏通文意
第 一 段
指永和九 即农历三
山的北面 古代民俗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形作名,
贤士
景物互
相衬托
状语后置
全,都 全,都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形作名,
把…作为

长,高
少者和老
(于者)左右,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列坐(于)其次。虽无丝竹
省略句 省略句 使动,使……流 酒杯 以次相坐 旁边 即使
省略句
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名作动,喝 尽情 深远高雅的情思
泛指音乐

形作名,
盛况
陈述,叙

文 化 常 识 积 累 :
修禊:
古代传统民俗,于夏历三月上旬(魏以后始固
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由女巫导演,于三
月上巳沐浴除灾祈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
雅聚的经典范式。
其中以发生在晋唐会稽郡山阴城(今绍兴越城
区)的兰亭修禊和长安曲江修禊最为著名。
疏通文意
译 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之初,(我们)
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行修禊之事。众多贤
士全来参加,少者老者都聚于一处。(兰亭)这地方
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翠竹,又有清澈
湍急的溪流,映衬萦绕在亭子左右,引(溪水)作为
流觞的曲水,(大家)列坐在水边。即使没有音乐伴
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深远
高雅的情思。
疏通文意
第 二 段
定语后置
的标志



众,多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自然界 用来……
的万物 的
晴朗
定语后置
纵目观
赏。
值得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开畅胸怀。
骋,开畅,
舒展。
欢乐、的确、
喜乐 确实
尽情享受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阵阵,温暖舒畅。抬头观览广大的宇宙,
低首细察众多万物,借以纵目观察,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
确实是令人愉快的啊。
时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时节难得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目的:修禊事
聚地清雅
欢欣之事
名士相聚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环境优美
环境: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活动有趣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
感慨: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悦目赏心
寻“ 乐” 之由
2.阅读1、2段,分析“信可乐也”的原因有哪些。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气宜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景色清幽(风物美)
名士集聚,场面盛大
活动雅致(人物盛,
吟咏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酣畅尽兴(视听娱)
小结 “ 信可乐也” ,因何而乐?
乐的
1.同道相逢
在这样一个与自己的
味高度
表层原因
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
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人的
想当然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
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
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深层
重生命的
典礼,
。作者观宇
宙之大,察品类之盛,感慨于大自然神奇的造化,这些忘情的
快乐是健康生命的赏赐。所以,乐的根源是:以生为乐。
1.又有清流急湍, 左右,引 流 曲水,列坐其 。
2.虽无
之盛,一 一咏,亦足以畅叙 。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 之盛。
,足以 视听之娱,
可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咸:全,都
次:次序
信:实在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D.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答案:C 次:旁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从时间、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等六方面记叙了这次盛会的状况。
B.“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
“暮春之初”,交代了聚会的时间,领起下文由“天”“气”而及“宇宙”。
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景美,是乐;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可谓情真,也是乐。
D.第2段叙述兰亭集会时的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作者用词简洁,惜墨如金,艺术风
格淡雅。
解析:C C项,“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情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为景美。
3.理解性默写
(1)人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王羲之《兰亭集序》
中有与之相似的感叹:
(2)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场,
极尽视听的乐趣:
(3)刘禹锡《陋室铭》中,
”两句描绘的宾客尽是文人雅
士、贤德之人;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是群“贤
情感
分析(用原文词句回答)
人贤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良辰
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
赏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
乐事 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
幽情
思“ 痛” 之因
魏晋人的生死观成因
1.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人们感到生死难以把握。
2.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天下名士,少有王者”——《晋书》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读通鉴论》
3.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
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
疏通文意
第 三 段
省略句
状语后置
一俯一仰之间,
比喻时间短暂
寄托
有人 相当于“之于”
依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晤谈、对谈。悟, 寄托,
互相交往
心怀
虽然
同“晤”,面对
托付
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
放纵,不受拘束。
形骸,人的躯体
同“取”

状语后置
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
(感到)高
兴和满足
往昔,
指自然 从前
取独
求得 发生,
连接
痕迹

引起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
最终,
到末

况且,
长,高
何况
久,陈旧 尚且
规定的时日,
期限
指“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形作名,
大事
判断句
疏通文意
译 文
人们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
心里话; (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自由
放纵。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躁动的不
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欢喜,心里一时感到自得,(就感到)高兴
和满足,(竟然)没想到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所得的事物已经厌倦,
心情也随情况的变化而起变化,感慨就随之有所不同了。从前感到欢欣
的,很快就成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这些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
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于消灭!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
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啊!
思“ 痛” 之因
3.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第三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由“乐”
而“痛”的情感变化
俯仰之间,老之将至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之痛
世事无常之痛
往事不在之痛
生死难测之痛
作者在欢乐中意识到,快乐都是暂时的,一旦得到了满足,就会感觉兴味
索然,人对欲望的追逐永远无法停止,而外在世界的流转又无法掌控,个体生
命的归宿是死亡(终期于尽)。“死亡”如此强大又无法抗拒,个体生命如此
渺小、脆弱,因而作者发出“死生亦大矣”的叹息。
疏通文意
第 四 段
明白。一说
是消解、释
怀的意思。
发生,
原因,
观看,观

符契
引起
原由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
从前,往

叹息哀伤。
悼,悲伤。
乃,因而
意动。把……
看作相等
状语后置
判断句
取独
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
意动。把…… 虚妄 未成年而 虚妄
看作一样 荒诞 死去的人 之谈
陈列,
排列

判断句
意态,情趣
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
陈述,当时, 记述, 差异, ……的 表推测,大
抄录 即使
叙述 那时
陈述
不同 原因 概,或许
相同,
一样
有感于斯文。
感慨,感

状语后置

疏通文意
译 文
(我)每当看到古人(文中)(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
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了于心。(我)本来
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
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因此
(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姓名),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
不同、世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后世的读
者,也将由这些诗文产生(一样的)感慨吧。
思“ 痛” 之因
4.在第四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密切联系的一句话,对于作者
的生死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古人: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齐彭殇
作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事迁(世事无
常)
景陈(往事不
再)



人生感慨:“欢乐有尽,人生短暂”“死生亦大
矣”
古人
时人 一死生 齐彭殇
作者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痛”是个体的,是感性的,是浅层情感的直观表现;
“悲”是人类共有的,是理性的,是深层情感的内在体

作者悲古人,因为他的生命体验和古人何其相似;作者
悲后人,因为后人读其文章和他读古人文章的感受会是一
样的。人生代代无穷尽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作
者悲叹的是人面对生死的局限性,文章的高妙之处也在于
揭示了这种局限性。

5.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深入探究作者生死观的真正内涵。
①魏晋人士人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
调很浓。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此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
“齐彭殇”
②作者在对生死的思考中,反对魏晋人“一死生”“齐彭殇”的消极态度,
悟得了生之可贵,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
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
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③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和
世人的思想主流。劝诫当时及后世的人们热爱生命,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达标案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言一室之内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齐彭殇为妄作
D.其致一也
悟:通“晤”,面对面
兴:高兴
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致:情趣
1.B(兴:发生,引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二段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
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B.选文第三、四段笔锋一转,变为议论、抒情,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
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C.作者在文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他肯定老
庄“齐生死”的观点,在生命观上与老庄的道家思想完全一致。
D.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C (否定了老庄部分思想,生命观不一致。)
3.理解性默写
①在《兰亭集序》中,“
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
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
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
②在《兰亭集序》中,写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句
子是:“况修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表定语后置
不知老之将至
用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的
文学常识
符 契
符,又称符契,或符节。是
古代朝廷调动军队或发布命令的
信物,通常用竹板或金属制成,
上面刻着文字,剖分为两半,一
半留在朝廷,一半由将帅持有。
它是权力的象征,具有绝对服从
的意义。
成语积累
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感慨系之:感慨的心情联系着某件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
惠风和畅:惠风,和风。和畅,温暖舒畅。指微风拂煦,和暖舒畅。
茂林修竹:茂密的树林,高大的竹子。形容自然环境十分优美。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游目骋怀:指放眼四望,舒展胸怀。
天朗气清:形容天空明朗,空气清新。
修短随化:修,长;化,指自然。(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一觞一咏:觞,古代酒具,这里指饮酒;咏,赋诗。一边饮酒,一边赋诗。
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 形作名,贤士
少长咸集
形作名,少者,老者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形作名,盛况
引以为流觞曲水
使动,使···流
一觞一咏
名作动,喝酒
死生亦大矣
形作名,大事
意动,把···看做一样;
把···看做相等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而妄作
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句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省略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
悟言一室之内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而妄作 判断句
其致一也 判断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句
一词多义
①求得
及其所之既倦
②到,往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③代词
犹不能以之兴怀
④结构助
词,的
昔人兴感之由

⑤取独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⑥宾前标志 何陋之有
⑦定后标志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⑧音节助词 久之
⑨限定范围 悟言一室之内
意态,情趣 其致一也
依靠 或因寄所托
听妇前致词
说,回答
达到
接续
依照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趁着,趁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致
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

获得,得到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就,于是
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
致使,使得
招请,招集
因袭,遵循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原因,机会 于今无会因
不爱珍器重宝
肥饶之地,以
致天下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