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导学案(无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石钟山记》导学案(无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1 10:4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请送至5-105 印1300
《石钟山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说理性游记散文叙议结合的艺术,体会其缘事说理的文笔之妙与理性之光。
3.领略作者在游历中体现的求真求实的精神,明确“见闻之知”的时代价值,培养求真求实的品格。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苏轼生于1037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自幼接受良好家庭教育。嘉祐二年进士及第。一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仕途坎坷。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自请外任,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等职。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神宗病逝后,苏轼被重新启用,又因新旧党争,屡次请求外任。元祐八年,苏轼遭变法派人士打击,五次贬官,流放至惠州、儋州。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1101年病逝于常州,南宋时,宋孝宗追谥文忠,特赠太师。
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齐名,代表宋代散文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为宋代尚意书风代表,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传世墨迹有《祭黄几道文》等。绘画开启写意绘画先声,擅画墨竹,传世画作有《枯木竹石图》等,著作集有《东坡七集》等。
2.苏轼故事
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想试试苏轼的才学,便邀请他到家中作客。欧阳修有意出了一个上联:“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让苏轼对下联。苏轼稍作思考,对出下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欧阳修听后,对苏轼的才学赞不绝口。
与佛印的趣事:苏轼与佛印禅师交往密切。一次,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轼听后很得意,又说:“那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吗?像一堆牛粪。”佛印笑而不语。苏轼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说:“哥哥,你输了。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你心中有牛粪,所以看他像牛粪。”苏轼听后,恍然大悟。
修筑苏堤:苏轼任杭州知州时,西湖因长期没有疏浚,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利和景观。苏轼带领军民大力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根、淤泥在湖中筑成一条贯穿西湖南北的长堤,还在堤上种植了芙蓉、杨柳等植物,既解决了水利问题,又为西湖增添了美景,后人称之为“苏堤”。
写作背景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 ,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
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今属河南),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 (今属江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补充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 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关于它命名的由来历来有三种意见。
(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持此说。
(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有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出声音。唐代李渤持此说。
(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俞樾持此说。
5.文体知识.记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可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又称“杂记”。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人墓碑记》。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核舟记》《病梅馆记》。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石钟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始于魏晋,到了唐代,经过元结、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践,山水游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记的新风格。
游记,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6.明确字音
彭蠡(lǐ) 郦(lì)道远 桴(fú) 铿(kēng)然 栖(qī)鹘(hú) 磔磔(zhé) 鹳(guàn)鹤 噌(chēng )吰(hóng) 穴(xué)罅(xià) 涵澹(dàn) 窾(kuǎn)坎(kǎn) 镗(tāng)鞳(tà) 如乐(yuè)作焉 汝识(zhì)之乎 无射(yì)
探究文本
第一段:引用《水经》交代石钟山的位置,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表。
人物 得名由来 态度 依据
郦道元
李勃
2.2.二说均疑,“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可以互换吗?
3.第二段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
4.作者对石钟山月夜绝壁之景有着精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5.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
6.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什么道理?
合作学习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