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第一单元《蜀相》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答案:D
解析:陆游立志于恢复中原而难以实现和诸葛亮一致,引起共鸣。
2.对《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开创,“济”扶助。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答案:C
解析:C项“‘频烦’即频繁,连续”解释有误,应为“多次地烦劳”;“‘两朝’指东汉和蜀汉”理解有误,应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3.选出对“堪”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能)
B.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愿意)
C.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 《孔雀东南飞》(胜任)
D.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 《与尹师鲁第二书》(忍受、经受)
答案:B
解析:B项:忍受。
4.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B.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C.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同,错落有致。
D.《聊斋志异》叙述的一些故事从内容上说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书中的许多细节又极具真实感,细腻而生动。
答案:C
解析:“多用对偶骈散相间”不是前述所有文学体裁的共同特点,例如“骈散相间”就不能用以形容《诗经》和唐诗等体裁。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B.“我爸李刚”的宣言里,何尝不是充斥着令人浮想联篇的意味?“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这话太值得权力监管部门玩味了。
C.郑宇列举实例,借以说明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是在宏扬中华传统价值观点,“不能用西方的‘挈约’取代‘谦让’,用‘自我’取代‘宽容’,用‘经济理性’取代‘爱的回报’。”
D.《蜀相》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偭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答案:A
解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B.浮想联翩;C契约,宏扬,也作弘扬。D.缅怀。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具有浓厚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C.王维,中唐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孟浩然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答案:C
解析:C张冠李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应该是苏轼对王维的评价。
7.选出与例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的一项( )
例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答案:D
解析:D与例句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 A动词,到 B指示代词 这 C结构助词,的。
8.下列对《蜀道难》文段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人放的基调。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D、青泥岭为唐人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写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困危之状如在目前,是写实。
答案:D
解析:青泥岭攀援细节并非写实,而是想象。
9.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 负:违背、背弃
B.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名词,老朋友、老交情
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回头
D.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伞
答案:C
解析:副词,反而、难道。
10.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为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C."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
D.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振聋发聩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答案:C
解析: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正确。A.选项中,“长歌当哭”指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此处使用“长歌当哭”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B.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这里用来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彩不当。D.选项中,“振聋发聩”指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在这里与语境不合。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1.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 。(司马迁《报任安书》)
答案:《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愤”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则足以拒秦 |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解析:本句要注意“拒”“递”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本句要注意“频烦”“济”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答案:多情自古伤离别 | 今宵酒醒何处
解析:本句要注意“宵”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青山隔送行, ,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答案:疏林不做美 | 禾黍秋风听马嘶
解析:本句要注意“疏”“黍”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敢以烦执事
解析:本句要注意“烦”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答案:为变徽之声
解析:本句要注意“徽”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 ,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越国以鄙远
解析:本句要注意“鄙”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吾入关, , ,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答案: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
解析:本句要注意“毫”“籍”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吾师道也, ?(《师说》)
答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本句要注意“庸”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阅读下文,《蜀相》的颔联自古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派盎然春景;而作者用“自”“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解析:赏析诗句一般要从表现手法、表达效果、作者的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属于景物描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派盎然春景,而由“自”“空”两字可体会出凄清的环境氛围,由此可得出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因此采用的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22.阅读《武侯庙》,回答后面的题目。
武侯庙
佚名
剑江春水绿法法,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诗人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抑郁之情。
(2)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所引《武侯庙》诗“为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对比《蜀相》简要分析。
答案:不同意。杨慎的引诗在内容上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似与杜诗并无多大不同。但它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这主要与杜甫、杨慎引诗作者的不同身份遭遇和思想感情有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杨慎引诗作者不可企及的。(若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赞颂诸葛亮的探究题,答题时,可先明确自己的看法,即是否同意这一说法,然后可结合着杜甫与杨慎的不同身份遭遇和思想感情,联系两首诗歌思想内容对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3.阅读宋词《破阵子》,回答(1)--(2)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1)《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亟盼良相贤才平叛定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2)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答案: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 巧笑 ,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解析:(1)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不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是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同样也写到黄鹂,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明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作者身世、时代背景等与诗歌思想感情有关的资料,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2)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考生在解答这个题目时,除了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外,不要忽视第二问“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刻画青年女子的角度有:①声音:巧笑 。②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③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四、语言表达题。
24.仿照示例,要求结合课本上古代诗歌(如杜甫《蜀相》、李清照《一剪梅》、陆游《书愤》、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周邦彦《苏幕遮》、李煜《虞美人》等)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写句子,构成排比。诗歌是什么?是一首永恒的歌。
是太白蜀道的一声长叹, , 。
诗歌是什么?是一段深深的情。
慈母手中纺织亲情 , 。
答案:是丞相祠堂的一种追思|是独上兰舟的一片闲愁,是北望中原的一腔愤激
夜归鹿门寻觅闲情|鸟雀风荷牵引乡情 春花秋月见证愁情
解析:根据上文看一看出,填写的内容应该和诗句联系起来(《蜀道难》),并且还要和诗词中反映出的情感联系起来(长叹),第二部分说诗歌是“情”,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和情有关,把诗句和情联系起来即可。
2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
中国传统的艺术讲究一个“虚”字,虚处见实。画家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 ① 。清初画家笪重光《画签》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家和篆刻家讲究“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中国文学追求言外之意,正是虚处见实,计白当黑, ② ,进而领悟作品的情趣。如果对中国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篆刻艺术有所了解, ③ 。
答案:①让观画的人自己去想象补充。②让读者在无字之处看出字来。③就会有助于对中国文学的鉴赏
解析:解答此题,应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第一空,要根据“画家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来考虑;第二空,要结合中国文学的特点来概括;第三空,应是前一句的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