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在这个地方,有这样一副对联:
这副对联陈述了谁的事迹?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Yáo卦的符号
2025-4-7
临河三中陈静
1
3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和诸葛亮,了解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 赏析设问、反衬等手法,把
握诗歌的景与情;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爱国情
怀。
感情基调——感伤 叹惋
“寻”字组词,并说出词的含义
寻
寻找——为了要见到或得到而采取行动
目
的 寻访——访求寻找(认识的人)
性
寻觅——搜寻,查找
何人寻找
寻找何人
所寻结果
为何而寻
寻
子美 少陵野老
1.杜甫(712--770),字 ,自号
世称
2.其诗显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被称
诗史 诗圣
杜拾遗 , 杜工部
。
为 ,其人被冠以 的美称。
沉郁:情感深沉蕴藉;
顿挫:语言刚劲、音调
铿锵、章法多变。
语不惊人死
现实主
3.评价杜诗的名
句
”
4.中国诗歌史上三著吏名的
三别
诗人
5.代表诗歌“
”沉郁、顿“挫 ”。
《杜工部集》
6.诗作风格多样,以
为主,
2025-4-7
临河三中陈静
贴近人民 《兵车行》
长安十年
安史五年 44-48岁
35岁之前
读书游历《望岳》
人民疾苦《春望》
三吏、三别
漂泊西南49-59岁
《秋兴八首》
《登高》
“武侯”是诸葛亮的谥号,主要体现其军
事方面的功绩,“蜀相”体现诸葛亮在蜀
汉政权中的核心地位和丞相这一重要政治
身份,寄托着杜甫的政治理想。
(1)交代写作对象:蜀 相,
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2)表达敬佩缅怀之情:为何题
为《 蜀相》 而非《 武侯祠》 ?
(3)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
诗中借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
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 主旨)
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蜀,
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是三国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
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
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
子刘禅,多次兴师北伐中原,因身
心交瘁,积劳成疾,死于军中,实
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铿锵誓言,也赢得了后世的景仰。
诸葛亮
——三顾茅庐,诸葛亮在南阳
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多次
帮助刘备开 辅佐刘禅
创基业
匡济艰危
写刘备,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抱负
颈联侧面烘托。精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
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
“隆中对策”
用典
仰慕之情
羡慕之情
忠诚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
以死。”《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蜀相
起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
承
写武侯祠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转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概括诸葛亮的功业
合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长使英雄泪满襟。
2025-4-7
临河三中陈静
14
首联设问,写前往武侯祠途中之景。
祠堂何处 ?锦
官城外柏森
丞相——扣题,亲切
寻——专程来访,敬仰缅怀诸葛
柏森森作用——(析意象)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
叶黄鹂空好音。
1、营造庄严肃穆氛围,写出武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
祠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朝开济老臣心。 2、衬托诸葛亮形象,表达诗人的
崇敬之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
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15
颔联对仗炼字,写武侯祠中所见
锦所闻(祠中之景)。
1.述句意,描图景:青草自绿,
独自
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
叶黄鹂空 音。
2.点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3.悟感情,析作用:表现出诗
人感慨世事变迁和惋惜感伤武侯
功业被人遗忘之情。
白白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
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临河三中陈静
16
诗人用“自”“空”二字表达深沉感慨的例子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 《白雪歌》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唐] 李华《春行即兴》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 《书愤》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
考此说,此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第一步 :释字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
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第二步:绘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主旨句
比较异同,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赞丰功伟绩,
惜壮志未酬,
诸葛亮
时代
才情
理想
战争频繁 三国鼎立 动荡
抒生不逢时、功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诗业未就苦痛。
匡 扶 汉 室 , 一 统 天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付出 鞠躬尽瘁,下死而后已 颠沛流离,矢志不移
命运
出 师 未 捷 身 先
遇到明主,死知遇之恩
君臣关系融洽,鱼水相得
壮 志 未 酬 鬓 已
仕途坎坷霜,疾病缠身
肃宗亲小远贤,怀才不遇
不同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① 像诸葛亮有才智却壮志未酬的英雄人物(失败的英雄
)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
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
宋抗金名将宗泽,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
“渡河”而逝
② 诗人自己。
尾联:叙事兼抒
情。卒章显志
对诸葛亮的赞
对诸葛亮壮志
自己理想未能
追羡之泪
泪
满
襟
痛惜之泪
伤己之泪
战争平定无期,百姓受
忧民之泪
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
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
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
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
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
有关诸葛亮的诗歌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咏怀古迹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有感 宋·文天祥
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 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
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 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一、 阅读《 蜀相》 , 做下面1—2题
1.对本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
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
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
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
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025-4-7
临河三中陈静
23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
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
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功业。“天下计”见匡时雄
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
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
济世无人的哀伤。
2025-4-7
临河三中陈静
24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1.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
自问自答, 通过对翠柏的描写, 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借描写祠堂庭宇的景色,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
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4.杜甫《蜀相》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
句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
实现的悲哀。
武侯庙
佚名
对《武侯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写眼前实景,这两个极富典型意义
的地点暗示了诸葛亮的功绩和死亡。
剑江春水绿沄沄,
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
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
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
B.颔联表达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和哀伤,
看似平淡的叙述,却包含浓厚的情感。
C.颈联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作者的哀伤和痛惜,
表达了对诸葛亮由衷的悼念之情。
D. 尾联客观公允地评价了诸葛亮的一生,
莫将成败论三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A 首联是作者的想象。
临河三中陈静
26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
死, 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余秋雨
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
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
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怀古咏史诗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常见的主题情感
对古人:仰慕先贤,痛惜先贤失意
对自己:(积极或消极):渴望建功立业,怅惘壮志
未酬,感伤怀才不遇,
对国家对时代:(忧国伤时)感慨昔盛今衰,担忧国
运衰微,讽击骄奢淫逸,同情人民疾苦
对自然:(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自然永恒):物是
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对其它:(一些哲理思考)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起
承
转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临古地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思古人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忆古事
合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抒己志
【课外拓展】
1猜歇后语
诸葛亮吊孝——
诸葛亮焚香弹琴——
诸葛亮唱空城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
诸葛亮当军师——
诸葛亮隆中对——
2 关于诸葛亮的对联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张焕然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赋于诸葛草庐的门联
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再以徐庶之口赋咏诸葛亮
临河三中 陈静
31
2025-4-7
临河三中陈静
4作文素材 ——“失街亭”可以论述以下四个论点
观点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引述角度:孔明错用马谡。
孔明一向深谋远虑,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但是街亭一战中,却置先帝遗嘱 若罔闻,明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
大用,却仍委之以重任,致使街亭失守,北定计划落空,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观点2、人不可刚愎自用。引述角度:马谡不听忠言。
我们什么时候都不应该自视太高,草率从事,遇事要多听别人的意见。蜀军北伐,街亭要地也,孔明视之如命
脉,马谡却等闲视之。尽管孔明嘱咐再三,且有王平进谏,马谡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致使街亭失守,北伐失
败,丞相心血又一次付之东流,这对我们很有借 鉴意义。
观点3、马谡也有可贵之处。引述角度:马谡临危受命,敢于担当。
马谡刚愎自用,失守街亭,罪不可恕,但马谡仍有可贵之处,马谡在危急时刻没有畏缩,而是勇敢地站出来,
临危受命,接受任务,并立下军令状,可谓国而忘家,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街亭失守后,他敢于担当,
毫不推卸,也不推诿,甘受死罪,实在是感人,也算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如今一些人,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犯
罪后,互相推诿,死不认罪,甚至逃往国外。两项相比,马谡也算难能可贵。
观点4、正确处理法和情的关系。引述角度: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然而,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人情起着很大得作用,国人
一向强调“人情”,凡事讲究从“情”入手,做到以“情”感人。但是,当“法”和“情”相遇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二者
的关系呢?“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为我们做出很好的诠释。诸葛亮命马谡镇守街亭,马谡妄自尊大,刚愎自用,
结果失守街亭。为了严肃军纪,为了蜀国大业,诸葛亮不得不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但当马谡被斩后,诸葛亮
却大哭不已,宛惜痛失智囊好友,并上表后主自贬三级,又视马母为己母,奉养终身,既没有因“情”废“法”,
也没有因“法”失“情”,而是因“法”惜“情”,因“情”显“法”,做到了“法”和“情”的高度统一。
临河三中 陈静
32
2025-4-7
临河三中陈静
32
诸葛亮——诗圣杜甫心中的偶像 视频时长1:32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杜甫避乱成都,安史之乱仍未平息,百姓
涂炭,田园荒芜,但唐肃宗宠信宦官,排
斥功臣。诗人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
时诸葛武侯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景仰之
情,只身前往“锦官城”(成都)西北郊
武候祠瞻仰凭吊,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
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触景生情,
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
的七律。
2025-4-7
临河三中陈静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