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张PPT)
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选自《诗经·卫风》。
“氓”:“民”(多指外来的),
如氓隶、群氓,这里指诗中的男子。
氓(méng)之蚩(chī)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qí),至于顿丘。匪我愆(qiān)期,子无良媒。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guǐ)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shèn)!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mǐ)室劳矣。夙(sù)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pàn)。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卫风
壹
了解并识记《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及文意。
贰
叁
品味诗歌细节,体会赋比兴及其艺术效果,感受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肆
分析女主人公形象特征,探究其悲剧根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目标
汉乐府民歌(乐府双璧《孔雀》《木兰诗》、建安文学
唐诗
李 白:浪漫主义
杜 甫:现实主义
白居易:新乐府运动
宋词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
古体诗
近体诗
西周春秋《诗经》 (四言诗为主)现实主义诗歌源头
战国《楚辞》(骚体诗) 浪漫主义诗歌源头
劳动号子
关于《诗经》
满足你对古典美的所有想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总集。内容:形式:手法:收入时期的诗歌首。汉以前被称为 或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的源头。诗歌从西周到春秋305《诗》《诗三百》风 雅 颂赋 比 兴四言为主,重章反复(重章叠唱/句)现实主义诗经六义温故知新
是西周时期各地的民间歌谣,共15国风;
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
是统治者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内容
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
经
六
义
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可见,爱情,酸甜苦辣。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之名篇《氓》,去领略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吧。
浪 漫
追 求
无 悔
相 思
忠 贞
写作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
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理解文意,梳理结构
题目解说
选自《诗经·卫风》。
“氓”:“民”(多指外来的),
如氓隶、群氓,这里指诗中的男子。
补充:
古代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元元、
黔首、苍生、氓。
氓(méng)之蚩(chī)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qí),至于顿丘。匪我愆(qiān)期,子无良媒。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guǐ)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shèn)!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mǐ)室劳矣。夙(sù)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pàn)。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
《诗经·卫风》
梳理情节,并回答问题
①
这是一首抒情诗还是叙事诗?主人公是谁?
②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单概括。
③
按照情节发展可分成几部分,怎样划分?
整体感知
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全诗,并概括诗歌内容。
《诗经 卫风 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叙事长诗。它以第一人称“我”(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最终走向决绝离开的故事。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从恋爱到婚变再到决裂的婚恋悲剧。
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恋爱
婚变
决绝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诉男子移情别恋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诗文研读
第一部分
恋爱
追述恋爱生活
文本分析
第一章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主谓取独
忠厚老实的样子
交换
不是
接近,靠近
商量
渡过
拖延
请,愿
把…当作
那个人忠厚老实,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是来接近我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译文
内容概括: 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订婚的前提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诗经·齐风·南山》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礼记·坊记》:“男女无媒不交。”
春秋时期的婚姻为聘婚制,践行起来便需要“父母之命、媒灼之言”。
结婚要合礼——有媒(明媒正娶)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探究
媒人为何如此重要?
媒妁shuò之言
春秋时期的婚姻为聘婚制,践行起来便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在当时的婚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男女非有行媒(派遣媒人),不相知名;非受币(纳彩礼),不交不亲。” 的说法。这一点在《氓》中有着充分的反映。
《氓》中的男女主人公虽然两情相悦,但苦于没有“良媒”,因此不得不“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在春秋时期,没有媒人的证明,这场婚姻便是非法的,不仅不受到保护,还为社会所不容。这正与“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相符合。
《氓》中,这对青年男女虽然早已私下定情,但女主人公仍然暗示男主人公找位媒人来提亲。不仅是《氓》,《诗经》中的许多其它诗篇也反映了媒人的重要性。
《齐风·南山》记载:“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也反映了媒人的地位与作用。当时,没有媒人,婚姻便难以成功,并且会遭到人们的嘲讽与社会的指责。
赏析《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一)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相识与允婚
情意绵绵
善解人意
勇敢许婚
理由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非媒不得
小伙子真的憨厚老实吗?
理由二:“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赏析《氓》中的男主人公形象
理由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非媒不得
小伙子真的憨厚老实吗?
理由二:“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1.一个憨厚老实的人,在制度森严的时代,竟然会跳过媒人,私自假借换丝之名,来找你商量婚事。
2.一个憨厚老实的人,在得知你因他没有媒人而推迟婚期时,第一反应不是回去寻找良媒,商定婚期,而是大怒。
第二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登上
倒塌的矮墙
表目的,来
地名,借代指男主人公
眼泪
已经
<助>加强语气,“又…又…”
卦象
不祥之语
介词,用
介词,把
财物,指嫁妆
译文
登上那倒塌的矮墙,来遥望复关。没有看见复关,我的眼泪簌簌地掉下来。已经看到了复关,我就又说又笑。你用龟甲蓍草占卦,卦象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把我的嫁妆搬到你家。
内容概括: 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古代的“三书六礼”
三
书
纳采
古代婚礼之首
请媒人做媒提亲
喜
问名
合八字
喜
喜
纳吉
过文定
喜
喜
纳征
正式送聘礼
过大礼
喜
请期
择日
喜
亲迎
新郎乘礼车赴
女家迎接新娘
喜
聘书
订亲之书
喜
礼书
过礼之书
喜
迎书
迎娶新娘之书
喜
知识链接
“三书六礼”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
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
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方订婚;
纳征:又称纳币,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
请期:男方携礼至女方家商定婚期;
亲迎:俗称“迎亲”,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
子无良媒
尔卜尔噬,体无咎言
秋以为期
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概括1-2节情节内容,抓住第一、二节男女主人公的描写,分析性格特征
忠厚老实、 热情主动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急躁易怒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
端庄守礼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遵守婚嫁礼法
温柔体贴 “将子无怒”好言劝慰男子
率真痴情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乘”“望”表明对美好爱情的期望;裁“泣涕涟涟”笑载言”真情不加掩饰,率真痴情
男子
女 子
女子满心欢喜嫁给男子
是否得到了男子的厚待?
文本分析
第二部分
婚变
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主谓取独
新鲜润泽的样子
感叹词
沉溺
同“脱”,摆脱,脱身
译文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内容概括: 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坠落,掉下
往,到
虚指,多年
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
水势浩大的样子
浸湿
车旁的布幔
差错,过错
数作动,有二心,不专一
没有准则
指反复无常
心意,情意
译文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子没有准则,他的感情反复无常。
内容概括: 控诉男子移情别恋
品意象:桑
诗中两次写到“桑”: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这两章写桑叶有何用意?用了何种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比
比
①女子的年轻貌美
②未婚情意浓厚
①女子的年老色衰
②婚后情意淡漠
兴
引出观点
兴
引出男子变心的原因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女主人公
氓
对比
痴情
负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比 兴
以斑鸠比女子,以桑葚比爱情,
用斑鸠贪吃可以酿酒的桑葚,
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不能自拔。
品读诗歌
结构上:
(1)叙事中插入比兴,使叙事暂时中断,避免平铺直叙
(2)起暗示作用,让人意识到女子婚后生活不美满
(3)起过渡作用,连接前半部婚前与后半部婚后
内容上:
三、四节比兴句有什么作用?
(1)唤起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2)用女子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身份切合,富有生活气息,暗示她的勤劳。
品读诗歌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头脑风暴
即男女在爱情和婚姻中的不平等地位。男性在爱情中更容易抽身,而女性则往往陷入深深的情感纠葛中,无法自拔。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即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依赖,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
概括3-4节情节内容,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从何体现?
第五章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作为
没有
家务劳动
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起来
睡觉
一天,一日
语气助词
如愿
讥笑
音节助词
同义复词,自己
哀伤
译文
多年来作为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已经满足后,就对我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内容概括: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品读诗歌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
兄弟为何嘲笑她?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在这场失败的婚姻中,女子有没有责任呢?她是怎样表现的?
①丈夫“二三其德”的背叛 ②“三岁食贫”“靡室劳矣”“夙兴夜寐”的劳苦家务 ③“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无人倾诉的孤独无助
(1)无父母之命,媒之言。 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2) 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勤劳、善良、虽生活艰难,但真情不改,没有任何怨言。所以没有责任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时间 男子 女子
婚前
婚后
女子:纯洁天真、善良温柔,勤劳淳朴,理性自尊,坚强刚毅。
男子:表面忠厚老实,实则虚伪凶暴;三心二意,不负责任。
结婚前后男女主人公各自有何举动?简要概括其形象特点。
抱布贸丝、来、谋、
发怒、卜筮
二三其德:贰其行、暴
送、安慰、乘、望、
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不爽:食贫、劳、
夙兴夜寐、自悼
用赋的手法叙述女主人公被弃前后的处境,照应上文“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早起晚睡,辛勤劳作。而丈夫却变得凶恶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象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冷落的情景。
1. 第五段运用了哪些手法?
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婚前:幸福——言笑晏晏、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作用:一二、五章节形成了对比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氓的态度
女主人公处境
品读诗歌
第三部分
决绝
反思失败婚姻
文本分析
第六章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和,与
共同,一起
同“畔”,边界
少年时代
快乐
欢乐、和悦的样子
真挚的,诚心的
诚恳的样子
违背,违反
代词,指誓言
停止
译文
原想与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违背。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让这份爱情了结吧!
内容概括: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知识拓展
古代年龄称谓
孩提:幼儿时期 。
总角:童年(垂髫)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指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
学习舞勺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 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志学之年)
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
及笄:指女子15岁。
知识补充
弱冠:指男子20岁。
而立:指30岁。
不惑:指40岁。
知天命:指50岁(知非、半百)
花甲(耳顺):指60岁。
古稀:指70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百岁。
品读诗歌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
该句运用比兴手法,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表明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也暗示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品意象:淇水
诗中三次写到“淇”: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请分析“淇水”分别在什么情景下出现,烘托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境?
品意象:淇水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正是女子和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二人难舍难分,离别时渡过淇水相送。可以说这是一条爱河,它象征着爱情的缠绵美好,寄予了女子的幸福、甜蜜和喜悦。
热恋——爱河——喜悦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子和氓处于婚变期,淇水汹涌澎湃,仿佛也在为她被抛弃而伤心。此时女子感慨万千,各种委屈汹涌而出,悲从中来,很可能也是泪流成河。
婚变——泪河——悲伤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子独自坐到淇水岸边回首往事,此时,她已看清了男子面目,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决心已定,心静如水。所以这也是一条启示河。
决裂一启示河一清醒
品意象:淇水
送子过淇,至于顿丘。
沉醉爱河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心如帷湿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回头是岸
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强
决绝
婚变
恋爱
淇水既是环境要素,也是女主人公人生经历的见证。
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三次写淇水,揭示了女子的感情轨迹。
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也显示了作者构思的严密与精巧。
品意象:淇水
悟称呼,走进卫女的心
除此之外,诗中还有一个变化值得注意,就是女子对氓称呼的变化,你能找到吗?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
氓
2
子
3
复关
4
尔
5
士
6
尔
7
其
现在我们化身“情感测绘师”,通过这张《称谓心电图》,破解《氓》中隐藏的“称呼密码”。
氓之蚩蚩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悟称呼,走进卫女的心
“氓”,意为“民”,指普通百姓,没有感彩。女子称男子为“氓”,带有相识之初的距离感。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这是恋爱时女子对男子的称谓,在她心中这位男子已不再是个普通人,而是自己心爱的恋人,所以用“子”。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悟称呼,走进卫女的心
“复关”是氓所住的地方,以地名代指人名,看到一地便想起一人,处于恋爱缠绵期。朱熹《诗集传》:“不敢显言其人,故托言之耳。”体现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又恐心思被人知晓的羞怯。
“尔”,直呼对方,此时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距离进一步拉近,这样的称呼更显亲密。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悟称呼,走进卫女的心
“士”是对男子的通称,这个称谓也把女子对男子的指责和批判由个体指向了像氓一样“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一类人,用“士”更冷静,更客观,也更疏远。
“尔”,本是女子婚前对男子的亲密称呼,此时婚姻破裂,已不再是当初的亲昵了,而是决绝之后冷漠的称谓。
小结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悟称呼,走进卫女的心
“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此时的女子在情感上拉开了与氓的距离,表现了她对婚姻彻底失望后的清醒,冷静。
不同称呼的变化,既避免重复,产生错落之美,也符合人物的身份变化和情感发展。
氓
子
尔
士
其
双方的关系未定,感情还比较疏远
热恋时期:对古代男子的美称
直呼对方,
更显亲昵
婚变之后称呼丈夫,更冷静,客观(嘲讽)
已心灰意冷,两人仿佛毫无关系
逐渐清醒
“原来年少情深,也可以走到相看两厌,古今之情原是相通,凉薄之人,如何偕老。”
梳理情节,赏析《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六)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情断与义绝
倔强刚强
敢爱敢恨
冷静理智
女子形象分析
鲍鹏山说:“《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认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诗中的女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鲍鹏山
(一)女子形象分析
女子婚前
温柔体贴
善解人意
纯真痴情
可爱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一)女子形象分析
“《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鲍鹏山
女子婚后
勤劳能干
任劳任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清醒刚烈
坚强自尊
可敬
可贵
(二)男子形象分析
请你找出男主人公婚前及婚后表现的相关句子,对其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概括。
男子婚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忠厚老实
急躁易怒
(二)男子形象分析
请你找出男主人公婚前及婚后表现的相关句子,对其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概括。
男子婚后
用情不专
始乱终弃
背信弃义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粗暴冷酷
薄情寡义
小结
本诗以第一人称从正面塑造女子形象,她从一位纯洁多情的少女,到勤劳持家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不幸的遭遇令人同情。
而诗中的男子氓,则是由女子的描述间接呈现,通过前后行为的反差,一层层揭开了他假老实、假温情、假忠诚的面具,将一个性情狂暴、违背诺言、始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女子与氓两个形象构成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读者已了然于心。
分析特色 探究主旨
①赋、比、兴交替运用,抒情含蓄
艺术特色
第一、二章采用赋的手法讲述故事,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两人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情深。
第三、四章比、兴结合,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女子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女子婚后的不幸。
第六章赋兼比兴,比中有兴,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
整体感知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恋爱
热情、幸福
婚变
决绝
沉痛、怨恨
清醒、刚强
赋
赋
比兴
比兴
赋
赋比兴
定情
成婚
劝诫
控告
补叙
今昔
②善用对比,揭示文章主题
艺术特色
第一,人物形象的对比:女主人公善良、真诚而深情;“氓”则虚伪、自私而绝情,两相对比,个性鲜明。
第二,男女不同境遇的对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第三,人物自身在婚前婚后的对比:“氓”始而蚩蚩,终而暴戾;女主人公始而快乐,终而凄苦。另外,还有“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的对比。
本文以“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总结主旨
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合作探究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比较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以自由恋爱为开始的婚姻,以悲剧收场令人唏嘘不已,也不禁令人猜测,婚姻破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看不见的“手”——谁在左右男女的结合?
《氓》的婚姻 封建婚姻 现代婚姻
结合基础 爱情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爱情
思想道德 人之天性 父母之命 文明与人性
结合方式 女方嫁入男方 女方嫁入男方 男女平等结合
思想道德与政治制度 男尊女卑 男女平等
夫妻关系 妻从属于夫 夫为妻纲 男女平等
经济基础 女子经济地位地下乃至无地位 男女平等
思考探究
“我的爱情观”的讨论活动
《氓》中女子的背影已渐行渐远,却给我们后世之人留下了思考。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爱情婚姻观?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伟大的爱情要讲求奉献,能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毛诗序》中所说“风以化之,化以教之”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真正优秀的经典作品总是能给人正面积极的力量,让人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
思考? 启示?
女孩:1、永远不要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捆绑在别人身上,要充实自己的生活,要丰富自己的内心;
2、让爱情为人生增色,而不要把爱情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或最高理想;
3、无论多爱一个人,永远不要失去自我。
4、别人的建议要认真参考;……
男孩:要有担当、有责任心,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忠于爱人。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经·卫风·氓》中并不美好的爱情;从女子的不幸中,我们记住了要有自我觉醒意识,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作为高中生,我们目前还是要努力学习。不管男生女生,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才有底气和福气去般配其他的优秀。
1、二三其德:
2、夙兴夜寐:
3、白头偕老:
4、总角之交:
5、信誓旦旦:
时而二,时而三。形容没有一定的主张。(二三:没有定准)
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夙:早。兴:起来。寐:睡)
夫妇共同生活到老。常用以称颂婚姻美满。(偕老:一同到老)
指儿时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指代幼年)
形容誓言极其诚恳可信。
补充(成语)
1、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2、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女主人公在婚前对爱情和婚姻充满幻想,深深地沉溺在爱情之中,纯真、热情,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
4、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5、《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6、《卫风 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时高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
7、《卫风 氓》以桑树起兴,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8、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