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第一单元《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探春有倡办诗社之意,于是宝玉和众姐妹聚在秋爽斋商量起社。大家起了别号,推李纨为社长,当日探春做东在秋爽斋先开一社。时值贾芸送来两盆白海棠,大家便以此为题作诗。李纨评论以宝钗为第一,黛玉为第二。
B.《社戏》中开头写“我”倒过去二十年看的两场戏的情景,为后面写儿时看社戏的情景作陪衬。双喜等十几个少年本来白天去看过戏,但是为了陪我,又趁着夜色摇了“八叔”的大船去看,回来还吃了六一公公地里的豆。
C.陶渊明的诗歌主要是两类,田园诗的代表是《归园田居》,咏怀诗的代表有《杂诗十二首》,发扬了田园诗风格的有后世的王维、孟浩然,继承咏怀诗传统的是阮籍,他有《咏怀八十二首》,鲍照的《拟行路难》也属此类。
D.小说讲究情感的节制,《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母亲努力压制失去儿子的悲痛,表现得稳重、沉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节制在另外一些小说中表现为作者叙述时客观、冷静的语调,《桥边的老人》就是如此。
答案:C
解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内容等是否一致。题中,C项,陶渊明是东晋人,而阮籍是西晋时期的,不能说“继承”。
2.下列各句中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俄国作家蒲宁,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安东诺夫卡苹果》的场景描写,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秋天果园的丰收景象,有色泽、有声音、有气味,将我们一下子带入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之中。
B.《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中,鲁大海代表矿上的罢工工人来找周朴园谈判,痛斥周朴园残害民工、破坏罢工的罪恶行径。周冲上前殴打大海。眼见自己的两个儿子骨肉相残,侍萍大放悲声。
C.陶渊明的诗按内容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田园诗是其独创,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他的咏怀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如《杂诗》等。
D.《清兵卫与葫芦》《山羊兹拉特》《堂吉诃德》《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作者分别是日本的志贺直哉、美国的辛格、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答案:B
解析:此题将文学常识和名著名篇放到一起考查。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这些知识。B项中“周冲上前殴打大海”错误,应该是周萍上前殴打大海。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咏怀古迹(其三)》中杜甫借咏昭君的事迹,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也表现了他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勇气。
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成熟于盛唐时期,其中,以八句完篇的律诗,要求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必须都是对仗句。
C.海明威的作品,得力于他多年新闻记者的功底,形成了一种简明、清新、干净的散文文体,人称“电报式风格”。
D.《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向我们揭示了金钱和物欲膨胀带来的人性的异化和种种社会问题
答案:A
解析:没有表现他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勇气。
4.对《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都押“un”韵。
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对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写出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
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答案:D
解析:“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议论精辟”有误。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答案:C
解析:C项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小到大,父母一直都是你的守护神,当父母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要推托工作繁忙,久不回家,你要知道,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父母最好的安慰。
B.这本书所说的东西,几乎世上所有的书籍都巳经说过了。它描写了人类在选择自身命运时的无所作为。最后,它要每个人都相信这个弥天大谎。
C.我还喜欢去想这棵树怎样在冬天的夜晚独自屹立在空旷的田野上,树叶紧紧地合拢起来,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竖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
D.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愤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
答案:B
解析: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B项,无所作为: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含贬义。应用“无能为力”。故选B。
7.下列语句划线处所指的人物依次是( )
①吾人咏怀,独惭康乐。
②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③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④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A.谢惠连 苏辙 高渐离 李白
B.谢灵运 文与可 荆轲 曹植
C.庄子 苏轼 荆轲 石崇
D.谢灵运 欧阳修 高渐离 嵇康
答案:B
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从①可以直接排除AC,从③可排除D,故选C。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要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糟粕,吸收精华。
B.据悉,山东省一直在酝酿起用全国高考卷;虽然近年来山东卷质量不断提高,但使用全国卷可大大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更利于统一考查,公平选才。
C.李克强欧洲之行的闭幕演讲,给来自欧洲政界、商界的600多名听众吃下了一枚开心果:中国经济定会平稳运行,不会出现有些舆论所说的硬着陆。
D.王晓峰同学绠短汲深,做语文课代表再合适不过了,他基础知识扎实,文学功底深厚,相信他能协助语文老师把我们班的语文学习搞得更生动活泼。
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B.应为“启用”。启用:开始使用,多用于物。起用:重新任用或提拔使用,多用于人。 C.应为“定心丸”。定心丸:比喻能使人思想情绪安定下来的言论或行动。开心果:借指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人,含诙谐意。 D.绠,打水用的绳子;汲,从下往上打水。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从深井里打水,比喻能力微薄,任务重大,难以胜任。多用作谦辞。所以选A。
9.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布署 萦绕 响遏行云 捷然不同
B.厮打 桎梏 坐壁上观 破釜沉舟
C.阻梗 谛造 砭人肌骨 防御攻事
D.陷阱 融洽 惨淡栗冽 耳熟能详
答案:D
解析:识记并正确书写常用汉字是高考要求之一。可以依据形声字、词义、组合词的特点来识别。A.“部署”在《汉语大词典》中有3个义项:①安排,布置。②军中武官。③元明俗语,指拳棒教师或擂台比武的主持人。其中第一个义项“安排,布置”是我们现在用得最普遍的。“署”在《汉语大字典》中的第一个义项为“部署,布置。”可见,“部”“署”二字是同义连用,它们合起来共同指“安排,布置”。例如:会上,省委领导就认真落实中央指示进行了具体部署。 记住,“布署”不是一个词,它是“部署”的误写。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B.作壁上观,壁:壁垒,古时军营四周的围墙。观:旁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比喻置身事外,在旁不协助任何一方。“作”理解为作为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所以不能用“坐”。C.“缔”1.结合,订立;2.创立。“谛”1.仔细。2.道理。所以应该是“缔造”。“工事”保障军队发扬火力和隐蔽安全的建筑物,如地堡、堑壕、交通壕、掩蔽部等。所以应该是“防御工事”。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徐孺下陈蕃之榻 屈贾谊于长沙
B.梁以此奇藉 砭人肌骨
C.此天之亡我 目吴会于云间
D.无不膝行而前 百忧感其心
答案:A
解析:本题实际上也是考查文言实词字意。这是一道词类活用的题目,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作状语,名词动用,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使动、意动用法,答题时注意区分。A.下:使动用法,使…… 放下;屈:使动用法,使……屈身。B.奇:意动用法,认为……特别;砭:名词作动词,刺。C.亡:使动用法,使…… 灭亡;目:名词作动词,看。D.膝:名词作状语,用膝盖;感:使动用法,使……感慨。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1.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对亲友真诚的祝福“ , ”道出了人们的共同心声。
答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本句要注意“婵娟”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读着古代优秀诗人的精美诗篇,他们的高贵心灵、博大胸怀会令你感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采菊东篱下, ;李白在逆境中不失进取: ,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登上泰山极顶,感慨万千:会当凌绝顶, 。
答案:悠然见南山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一览众山小
解析:本句要注意“悠”“览”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温州某中学的吴老师带病坚守在三尺讲台,直至倒下。她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李商隐《无题》中诗句“ , ”的真实写照。
答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解析:本句要注意“蜡矩”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 ,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解析:本句要注意“铛”“砾”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 , ”二句,以千钧笔力,描绘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备受后人赞赏。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答案: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 | 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
解析:本句要注意“蒸”“撼”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故垒西边,人道是,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三国周郎赤壁
解析:本句要注意“壁”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______________,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答案:把吴钩看了
解析:本句要注意“钩”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薄雾浓云愁永昼,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瑞脑销金兽
解析:本句要注意“瑞”“兽”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答案: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析:本句要注意“竞”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蒹葭采采, 。所谓伊人, 。
答案:白露未已|在水之涘
解析:本句要注意“已”“涘”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1)“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清晨醒来喝的是有淡酒味的泉水,写出凤凰的品性高洁;日落后栖息在山风树林间,它一声高吭的鸣啼可以响彻整个大陆九州,它伸长了颈子可以看到很僻远的地方,写出凤凰的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所以怅然心伤也。二人之解都可通。但尚有他解。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无论是阮籍以凤凰自况,还是借凤凰来写嵇康,都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嗣宗写诗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 “高情远志,率然玄远” 的嵇康。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
四、阅读题
22.阅读下文,回答(1)--(3)题。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名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②传统美德中最重视一个“忠”字。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汩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名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即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善天下”时,便以“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惟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⑤总之,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我们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选自肖群忠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注: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到尊敬其他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你的认识是什么?(不超过25字)
答案:传统美德的朝代价值指:尽忠职守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安身立命的精神力量。
(2)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忠”的时代价值的。
答案:首先使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忠”的含义,接着分别举屈原、经骞……作为事例论据进行论证,证明他们对祖国的“忠”促进了民族的进步;然后引用孙中山的话,引出对“今天忠于国、忠于事可不可以”的思考;最后提出弘扬“忠”的要求,及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
(3)阅读第③段,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意义。
答案:传统美德的朝代价值指:尽忠职守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安身立命的精神力量。
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1)传统美德的时代意义可以第二三四段中提出有信息来概括,第二段:爱我们的文化,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第三段: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第四段:对于个人,传统美德能够提供精神营养。(2)同题干中的关键词“如何阐释”可知此题说明论证过程题。论证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根据文段内容概括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即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证明问题,如何归纳。(3)此题为常见的结合生活实际谈个人理解的题目。先要阅读原文指定的段落,抓住其中关键语句,了解主要其中主要观点,再从实现生活中举出旁证证明,最后从正反两面举例证明,最后强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五、语言文字运用
23.请根据上下文,将所提供的四个选项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处。(只填字母)
老板问面试生:您认为顾客到商店里来是想要买什么?”面试生说:当然是来买商品。”老板反驳道:“假如我现在想买一双中国的圆口布鞋,你是不是要到中国去批发一些回来呢?”面试生语塞。
老板接着说:“顾客要买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需求。走进鞋店的顾客,(1);走进花店的顾客,(2);走进酒店的顾客,(3);走进旅店的顾客, (4) ;而走进书店的顾客,(5)”
A.他们需求的是心情的舒畅或浪漫
B.他们需求的是尽情的兴奋和快乐
C.他们需求的是一种舒适和美观
D.他们需求的是休息的安逸和温馨
E.他们需求的是精神的充实和宁静
答案:C|A|B|D|E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可根据语段内容及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与“鞋”相关的需求,自然是舒适与美观,故为C;与“花”相关的自然是浪漫;与酒相关的自然是兴奋与快乐;与旅店相关的需求自然是安逸与温馨;与书店相关的自然是充实,这样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时而平缓,时而陡峭,有时驻足观望,有时边走边想;时而舒缓,时而峻急,有时沉思默想,有时豁然开朗,这是登山与品书的节奏和乐趣。 ② :童谣里纯真的生活气息,诗词里万事万物的生动情感,武侠作品想象力的拓展,言情小说里的柔肠百结,科普读物的启人心智,历史演义的波澜壮阔……洋洋大观,充塞于目,不绝于耳,仿佛与先贤哲人对话,越数千年时空交流。世上没有登不尽的山,③ 。
答案:品味书籍如登山途中|读不同的书就如登不同的山|只有读不完的书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可根据语段内容及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由后文对“登山与品书”等内容的描写,可得出第一句应从品味书籍如登山途中角度概括作答;从后文的童谣、诗词、武侠作品、言情小说等的描写可知,第二处应从读不同的书就如登不同的山的角度概括;最后一句很明显是总结性的语句,根据上半句,可得出答案。
25.下面是“圆梦1+1”爱心助学公益活动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80字左右。
答案:主体图案为一个人扶助另一个人,右下角为活动主题“圆梦1+1”。将两个人组合形成一个心形,表达了爱心公益活动的主旨;两人手挽手以象形“+”号相连,象征着爱心团体或个人对困难群体的关爱和帮扶;标识的下部线条形成“梦”字的拼音首字母“M”,凸显出“圆梦1+1”公益活动的主题。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可根据图案里的所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出来,然后联系现实,展开合理的联想,从漫画创作意图角度组织答案。构成要素包括:一个人扶助另一个人、“圆梦1+1”、心形、M形、手拉手;寓意要结合着题干提示“圆梦1+1”爱心助学公益活动,联系现实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12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