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文学类阅读微专题:文学类选材谋篇技巧题型突破策略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文学类阅读微专题:文学类选材谋篇技巧题型突破策略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1 13:1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看似闲笔逸出,实则暗蕴乾坤
——文学类选材谋篇题型突破策略
高考文学类阅读微专题
一、立足文本,把握方向
高考文学类考题特点
1.选材上——淡化文体意识,鉴赏文学之美
2.题材上——饱含生命思考,贴近自然生活
3.命题上——延续随文设题,鼓励开放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选材谋篇构思之——闲笔
课标要求
二、看似闲笔,实为匠心
所谓“闲笔”,又叫“闲篇”,是指与正事无关的话。“闲笔”这一说法,出自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之口,是指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这些闲来之笔,看似可有可无,没有多大作用,实际上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概念认知
《荷塘月色》朱自清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链接教材
这段闲笔的作用:
①增添了江南采莲旧俗的描写。引用梁元帝《采莲赋》,运用想象、细节描写等手法,生动呈现出热闹、浪漫的场景。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使文章在描写荷塘月色的静谧中宕开一笔,张弛有度,增加了行文的变化。
③寄托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苦闷形成对比,深化了主题。
④ 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让读者沉浸在美好的情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年份 卷别 文体 篇名及作者 题目
2024年 新课标I卷 散文 《放牛记》 徐则臣 7. 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
2023年 全国甲卷 随笔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 8.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 9.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022年 新高考II卷 散文 《到橘子林去》李广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9.“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20年 新高考I卷 散文
《建水记(之四)》 于坚 8.本文在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高考真题
经典例题
年份 卷别 文体 篇名及作者 题目
2022年 惠一模 散文 《信——井冈山往事》
江子
8.文本副标题是“井冈山往事”,本文却多记述了其它地方的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22年 省一模 小说 《麻雀》
周立波
9.主角是囚房里的革命者,小说却花费大量笔墨写麻雀和狱卒,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2025年 省一模 散文 《我的自然生活》 北村 9.本文的标题为“我的自然生活”,但文中却花了不少笔墨写自己曾经在城市的生活,这样处理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命题有径,答题有方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研究导学案中的“闲笔”效果经典题型,分析题目设置和答案,调动知识积累,填写下面表格。
思考维度 答题内容 核心问题
内容
结构 形象 主题 手法 读者 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2025省一模《我的自然生活》
9.本文的标题为“我的自然生活”,但文中却花了不少笔墨写自己曾经在城市的生活,这样处理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内容上:逼仄的城市生活促使“我”产生回归自然生活的想法;
②结构上:“我”的城市生活呼应前文“我”对城市的印象,增加文章的整体感;
③主题上:城市生活与自然生活形成对比,突出回归自然的意义,强化文章敬畏自然的主旨。
[6分,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答案:
①人物上:塑造了一个生于自然、住于城市的现代人,在历经生活洗礼后,敬畏自然、回归自然的形象。
②关系上:突出了城市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城市与自然的哲思碰撞,例如城市高踞在自然的上面,是一个欲望容器,但也离不开自然这个人类灵魂的归宿。
规律探寻,答题有方
全市平均分3.5分,其中410份零分卷。多数学生要点不全,只有少部分学生才能完整地从内容、结构、手法、主题等角度答题。
2022惠一模 《信——井冈山往事》
8.文本副标题是“井冈山往事”,本文却多记述了其它地方的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①作为副标题的井冈山往事,凸显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卓绝和陈毅安的英雄气概、执着信念;
②其它地方的往事丰富了“信”的内涵,写了一对革命情侣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不断成长。
③完整呈现了陈毅安短暂的斗争岁月,从黄埔军校、北伐、长沙、井冈山一路追随革命理想,矢志不渝。
规律探寻,答题有方
(其他地方往事内容角度)
(井冈山往事内容角度)
(主题角度)
2022省一模《麻雀》
9.主角是囚房里的革命者,小说却花费大量笔墨写麻雀和狱卒,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①写麻雀是为了衬托囚房里的革命者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②写狱卒,是以他的冷血和残忍,反衬革命者不屈的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③一正一反,塑造了革命者丰满的形象,他们既是普通人,也是反抗者。(6分)
规律探寻,答题有方
(麻雀与革命者关系角度)
(狱卒与革命者关系角度)
(手法效果角度)
2023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
8.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
参考答案:
①工人的雄姿、自如的神情、内心的诗意与“机械的诗”相互映衬;
②“机械的诗”需要工人的激发,工人的管理和操作是“机械的诗”生成的条件。
规律探寻,答题有方
答题角度:工人形象品质、机械的诗与工人的内在关系
2023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
9.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通过场景的转换,表明“机械的诗”到处都存在,写出了它的普遍性;
②通过对上海建筑工地的描写,进一步说明“机械的诗”的内涵,深化了主题;
③由旅途见闻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充分发挥了随笔自由灵活的特点。
规律探寻,答题有方
答题角度:内容、主题、文体特点
洞悉思考维度,掌握答题技巧
思考维度 答题内容 核心问题
内容
结构 形象 主题 手法 读者
洞悉思考维度,掌握答题技巧
思考维度 答题内容 核心问题
内容 描述内容,丰富文章内容
结构 舒缓节奏,张弛有度,伏笔铺垫, 前后呼应,丰富层次 形象 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主要形象 主题 深化主题,暗示主题 手法 对比,衬托,象征等 读者 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读懂文章是关键:
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写?
答题:
共性与个性统一
四、实战演练,能力提升
2022·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 》
问题:“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试牛刀
《到橘子林去》行文脉络与主题
行文脉络:
1. 出行起因:女儿小岫提醒“我”履行带她去橘子林的承诺,恰逢晴天,我们决定前往。
2. 途中见闻:去往橘子林路上,看到街道、城外景色,还遇到赶车人给马修马蹄,“我”联想到赶车人对抗战物资转运的贡献。
3. 行程变化:小岫被修马蹄吸引,由马想到自己指甲,决定放弃去橘子林回家剪指甲,“我”和她回城。
主题感悟:
全文由决定“到橘子林去”开端,到“不再去看橘子”转而回家结束,首尾呼应,而且态度转变主动者是一个小孩子,既表现了童真童趣,又暗示对孩子的尊重、信任和希望;同时通过途中见闻表达对特定背景下劳动者的赞美。
2022·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 》
问题:“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①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选择放弃,结果出人意料;
②“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
③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
小试牛刀
更丰富的思考角度
1. 内容上:文章围绕“到橘子林去”展开,描写途中街道、城外景色与赶车修马蹄等场景,展现生活烟火气,丰富文本内容。
2. 结构上: “到橘子林去”作为文章线索,串联起从提议前往、途中见闻直至放弃的情节,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3. 人物上:凸显小岫天真烂漫、随性的性格,去与不去橘子林皆由她决定。
4. 主题上:借途中对赶车人的联想,表达对普通劳动者抗战贡献的敬意,同时表现了童真童趣,暗示对孩子的尊重、信任和希望,深化主题。
5. 读者上:文章反复提及“到橘子林去”,引发读者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选择放弃,结果出人意料,引人深思,增强作品吸引力。
2024·新高考1卷《放牛记》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
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
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
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
自主命题:请仿照本专题的经典题型,把以上选择题改编为问答题,并拟出参考答案。
能力提升
C “先扬后抑”错误
命题质量评价量表 评分维度 内容关联(5分) 问题表述(3分) 难度区分(2分)
总分
(10分)
评分标准 紧密结合文本,符合本专题命题思路 表述清晰、准确鲜明 难度适中,有区分度 自我评分
小组评分
老师评分
能力提升,相互评价
命题展示:
文中关于锯木厂的段落看似闲笔,实则独具匠心。请分析这一段落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在买牛的主线情节中插入锯木厂的描写,使叙事节奏有张有弛,避免单调。
②形象上:对“我”来说,锯木厂新奇陌生。其场景描写丰富内容,凸显“我”好奇、爱探索的少年形象。
③情感上:买牛的激动让相关记忆鲜活,锯木厂见闻是其中一部分,侧面强化了兴奋情绪。
④表达效果上: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多感官描写,增强画面感,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四、课堂总结
看似闲笔逸出,实则暗蕴乾坤
如果将文章比作一棵树,闲笔便是他旁逸斜出的枝叶。闲笔打破描写的单一性,使不同节奏,不同气氛相互交织。而在内容上,“闲笔”看似闲散、游离,实则与主题密切相关且别具表达效果。小说中的插叙、补叙、散文的“形散神聚” ,“闲笔不闲”,看似“无用”,实为“妙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