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课题:抗美援朝,颂英雄胸怀---青山处处埋忠骨
内容分析:是一篇基于史实的文学作品。主要描写了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情感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沉痛的,但并不悲凉,我们可以在深沉的父爱,和他最后冷静沉稳的处事方式中,感受到一份坚毅,一种力量。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泽、彭”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②语言运用: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③思维能力: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④审美创造: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重、难点: 运用抓关键句、随文批注、用心揣摩等阅读策略,学习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胸襟和无私的襟怀。 2.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子任务之四:抗美援朝,颂英雄胸怀 学习情境:寻英雄背影,感英雄情怀。让我们一起仰望那些伟岸的身影,去感受先辈崇高的精神;书写英雄的赞歌,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铭记在心。”活动流程: 活动一:走近伟人毛主席 活动二:瞻仰伟人风采,感悟伟人情怀 活动三:品读词句,感受“父亲之痛苦”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走近伟人毛主席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了解毛主席。 填写如下图: 2.简介毛泽东: 3.谈话导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通过课文去了解毛泽东在长子牺牲后做出的惊人决定,感受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学生齐读读题。) 4.观看《长津湖》中毛岸英请缨参战和他牺牲时的片段。 学生汇报交流相关资料。 完成人物卡制作。 齐读课题。 观看影片,谈体会。
活动意图:课前搜集资料,初步了解抗美援朝。影片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为后文理解体会人物内心打下基础。
活动二:瞻仰伟人风采,感悟伟人情怀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评价表,小组互相评一评: 2.借助预习单,有针对性学习生字新词。 (1)根据反馈,重点指导“尊” “眷”等易错字。 (2)联系上下文,推想“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3.交流:题目“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忠骨”是什么意思?(忠臣的遗骨)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毛岸英) 4.(出示视频)了解抗美援朝。 5.这篇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封电报 预设:三封电报。 6.借助情节图,提取“三封电报”的关键信息。 (1)(出示第一封电报)理清内容。 这封电报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司令部来电:岸英牺牲) 这封电报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司令部来电:岸英牺牲) (2)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另两封电报的内容,并简单概括。小组交流,汇报情节图内容。 (3)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都用序号标出,你能根据情节图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吗 内容一:司令部发来电报,岸英牺牲了,毛主席收到电报后十分悲痛。 内容二:司令部来电请示是否回国安葬,朝鲜来电要求葬在朝鲜;毛主席经历了艰难的抉择,决定将岸英葬在朝鲜。 (4)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提炼两部分内容。(板书:惊闻噩耗 艰难抉择) 自由朗读课文。 小组评价组员朗读情况。 指导重难点生字朗读。 理解词语,齐读词语。 再读课题,领悟课题内涵。 阅读文章,找出文中电报。 整理电报信息。
活动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活动三:品读词句,感受“父亲之痛苦”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课文第一部分,明确学习要求, 一边读一边圈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用不同符号标注) 反复朗读, 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勾画关键词句,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反馈交流 3.交流小结:(1)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他们又是怎样的表现 只有悲痛到了极致,才会“整整一天不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这是一种无声的悲痛。请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一处描写毛主席动作的语句。 (2)主席整整一天没有说话,没有吃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他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反馈,出示补充资料) 毛岸英5岁时便与父亲分离。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他也被敌人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翌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年仅9岁的毛岸英不得不想尽各种方法谋求生计,历尽艰辛和磨难。 1936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毛岸英前往苏联学习。1937年,毛岸英进入苏联国际儿童院,不久担任少先队大队长,1939年加入共青团并担任支部书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毛岸英先后进入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3年1月,毛岸英加入苏联共产党(1946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军校毕业后毛岸英被授予中尉军衔,任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参加了战略反攻,冒着枪林弹雨,驰骋于欧洲战场。 1945年底,毛岸英回国。1946年1月到达延安。毛泽东要求毛岸英上“劳动大学”,毛岸英和农民睡一样的土炕,吃一样的粗粮,干一样的农活,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后毛岸英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在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参加土地改革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能直接参加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毛岸英向党组织提出了下基层的要求。1950年秋,毛岸英被安排到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总支副书记。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夕,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便主动请求入朝参战。 10月19日,毛岸英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入朝,担任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白天,他与战友们在办公室工作,晚上就在用稻草搭的地铺上睡觉。 11月25日上午,美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正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提问:看完这些资料后,你能了解到毛主席和他儿子之间的感情吗? (3)虽然岸英从小历经磨难,和父亲聚少离多,但是,毛主席深深地爱着岸英。 出示文中句子:“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 (4) (出示文中句子:“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 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再读句子,想一想这个省略号里省去了什么。学生反馈交流。 (5)朗读感悟。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所以当听到 岸英牺牲的噩耗时,他不敢相信,更不愿意相信。只能在心里一遍遍地反问自己: (生读)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 ” 正是因为岸英从小历经磨难,所以主席心怀愧疚,不敢面对,不愿面对,只能在心里一遍遍地反问自己:(生读)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 …… ” 正是因为和岸英聚少离多,却没有机会补偿,所以他只好独自舔舐悲痛,一遍遍地对自己说:(生读)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 ……” 这所有的感受,都隐藏在这省略号里了。 预设二:“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这句话中,运用了哪些描写 (板书:语言 动作 神态) (2)你知道“喃喃”的意思吗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他在喃喃着什么 (3)指导朗读。情到深处难自抑,心中想了千百遍后,就情不自禁地喃喃起来:(生个别读) “岸英!岸英!”(板书:慈父情怀) 4.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课文,课文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更清晰具体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深沉的父爱。这一片段篇幅不长,却让人深受感动。下节课,我们带着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走进课文第二部分。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书中批注自己的感受。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学习单。 组内发言人分享表达。 预设: 通过课文体会主席的悲痛心情。 (1)动作: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 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a. 从对毛主席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悲痛心情。 b. 指导朗读, 从毛主席的动作中感受他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c. 了解毛岸英的成长经历。
活动意图:通过勾画关键词句,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运用品读细节、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痛失爱子的悲痛。此环节“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就有了具体抓手。
作业:基础性作业: 拓展性作业: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朝鲜来电希望将岸英安葬在朝鲜,毛泽东面临艰难抉择,请摘录描写毛泽东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