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3-4章综合检测B
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1) ;(2) ;
17、(1) ;(2) ;
(3) ;
18、(1) ; ;(2) ; ;
(3) ;
19、(1) ; ;
(2) ;
20、 ; ; ;
21、 ; ;
22、(1) ;(2) ;
(3) ;(4)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1) ;
(2) ;
(3)
(4) ; ;
(5) ;
24、(1) ;(2) ;
(3) ;(4) ;
25、(1) ;
(2) ;
(3) ;(4) ;
26、(1)① ;
② ;
(2) ;
27、(1) ;(2) ;(3) 。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1) ;(2) ; (3) ;
29、(1) ;(2) ;
(3) ; ;
(4) ; ;
(5) ; ;
30、(1) ;
(2) ;(3) ;(4) ;
(5) ; ;
31、(1) ; ;
(2) ; ; ;
32、解: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3-4章综合测卷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书柜中的樟脑球变小 B. 放久的橙子发霉烂掉了
C. 用电热水壶把水烧开 D. 烈日下的自行车胎爆炸
解析:A. 书柜中的樟脑球变小,是升华现象,物理变化;A不正确;B. 放久的橙子发霉烂掉了,生成了有害物质,是化学变化,B正确;C. 用电热水壶把水烧开,是物态变化,物理变化,C不正确;D. 烈日下的自行车胎爆炸,是气压增加压破的,物理变化,D不正确,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2、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B. 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 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 吃冰棍时,冰棍会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解析:A. 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固过程,A不正确;B. 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过程,B不正确;C. 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现象,C不正确;D. 吃冰棍时,冰棍会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D正确,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3、下列说法分析正确的是( )
A. 冰不是晶体 B. 冰的熔点是0℃
C. 冰水混合态的温度一定在0摄氏度以上 D. 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解析:A. 冰有固定熔点是晶体,A不正确;B. 冰的熔点是0℃,B正确;C. 冰水混合态的温度一定在0摄氏度,C不正确;D. 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D不正确,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4、发展节水灌溉实现节本增效,下列有关灌溉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沙性土壤要勤浇水 B. 植物生长的一生中,自始至终要充足灌溉
C. 不同的植物,灌溉的水量不同 D. 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期,灌溉水量不同
解析:灌溉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最少量的水取得最好的效果,合理灌溉要有一个量化标准。这可以根据土壤容重、土壤有效水分、萎蔫系数、田间持水量来确定。故选B
答案:B
5、几位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时得出如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根和茎的导管是连通的 B.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一致的
C.根尖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吸收面积 D.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相反的
解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而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故D说法错误。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6、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
A. 该物质是非晶体
B. 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 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渐增
D. 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内能会逐渐增加
解析:A. 该物质有固定熔点是晶体,A不正确;B. 第15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不正确;C. 因为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保持-1至-2℃间某一温度不变,而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所以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水会因遇冷而放热凝固,所以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加,C正确;D. 图乙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出现凝固现象,凝固放热,其内能会逐渐减小,D不正确,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7、图甲为水的密度在0-10 ℃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图乙为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像及水的其他性质,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 温度等于4℃时,水的密度最大
B. 在0~4℃C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C. 示意图中从上至下A、B、C、D、E处的温度分别为4℃、3℃、2℃、1℃、0℃
D. 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
解析:A.由图象可知,在4℃时水的密度是最大的;故A错误;BC. 在0 ~4°C范围内,温度越高,密度越大;体积越小,故在0 ~4°C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故B错误,C正确;D.因为水的凝固点是0 ℃,当河面结冰时,冰接触的河水温度即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也为0 ℃,0 ~4°C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故从A到E ,湖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故D错误。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8、下列有关农田施肥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论什么植物,都应该多施含氮、含磷、含钾的肥料
B.农家肥易造成土壤板结,所以农田施肥应以化肥为主
C.一般地,多数农作物在旺盛生长期都需要较多的肥料
D.给农作物施肥后不要浇水,否则会造成肥料大量流失
解析:A.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所需无机盐不同,A不正确;B.农家肥易造成土壤板结,所以农田施肥应以农农肥为主、以化肥为辅,B不正确;C.一般地,多数农作物在旺盛生长期都需要较多的肥料,C正确;D.给农作物施肥后应适量浇水,不正确,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9、一棵树高1.5m,在距离地面1m高处作一标记,2年后该树长到3m高,标记距离地面的高度是( )
A.1.5m B.3m C.1m D.不能确定
解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对侧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如果摘除顶芽,侧芽会很快就发育成枝条。在生产实践中,一小树茎高1.5米,两年后这棵树长到了3米高,杨树的生长主要是依靠顶芽的生长。因此,一小树茎高1.5米,小明在其主干上距地面1米处作一标记。两年后这棵树长到了3米高,这时标记离地面的高度是1米。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10、下列关于地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大 B. 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
C. 盆地四周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D. 相对高度大且海拔较高的一定是高原
解析:A. 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平坦,地面起伏不大,故A不正确;B. 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B正确;C.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中部相对平坦但一定是平原,C不正确;D. 相对高度大,且海拔较高的地形是山地,D不正确,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11、如图是植物的根尖的四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④ B. ②细胞和③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相同
C. ②的细胞停止了分裂,开始迅速伸长 D. 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①
解析:A、②伸长区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A错误;B、②细胞和③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相同,B正确;C、②伸长区的细胞停止了分裂,开始迅速伸长,C正确;D、①成熟区也叫根毛区,是根生长和吸收水分及无机盐的主要部位,D正确。故A符合题意。
答案:A
12、如图为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表示陡崖 B.图中②表示山峰 C.图中③表示山谷 D.图中④表示山脊
解析:A.图中①表示山顶,A不正确;B.图中②等高线向低处突出,表示山脊,B不正确;C.图中③等高线向高处突出表示山谷,C正确;D.图中④等高线重合处表示陡崖,D不正确,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13、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以提高成活率。“吊瓶”中的营养液是( )
A.含葡萄糖、氨基酸的溶液 B.生理盐水
C.含氮、磷、钾等无机盐的溶液 D.以上三项都正确
解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所以“吊瓶”中的营养液是含氮、磷、钾等无机盐的溶液。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14、如图是绿色植物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向上运输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B. ②可以表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C. ③表示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 D. ④过程能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解析:①的箭头向上,表示水分向上运输,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②表示吸入气体,应该是二氧化碳;③表示向根部运输的物质,应是有机物。④过程表示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有其重要的意义,一是为植物吸收水分提供了向上的动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跟着一起被吸收和运输。二是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三是蒸腾作用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使植物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被烤死。故A符合题意。
答案:A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5、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液体的密度,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图所示的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
B. 液体乙的密度是1.0×103kg/m3
C. 当体积为60cm3时,液体甲的质量为80g
D. 当质量相同时,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4:5
解析:A.由图可知,体积相同时,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由p=m/V得到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故A错误;B.当液体体积为0时,即量杯中没有装液体时,质量是20g,这就是量杯的质量,当液体体积为100cm3时,乙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为100g,则液体的质量m=m总-m杯=100g-20g=80g,乙液体的密度:ρ乙=m/V=80g/100cm3=0.8g/cm3=0.8×103kg/m3,故B错误;C.当体积为60厘米3时,液甲的质量为80g-20g=60g,故C错误;D.当质量都是100g时,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80cm3: 100cm3=4:5,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以下为某地区森林植被与土壤涵养水分的关系表,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林型中,涵养水源性能最强的是 ;
(2)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国家提出不仅要退耕还林,还要退耕还草。你可以从表格中找到其科学依据是 。
解析:(1)落叶阔叶林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它在水土保持上也有重要的意义。观表数据可知:以上林型中的涵养水源性能最强的是B常绿落叶阔叶林;绿落叶阔叶林;(2)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国家提出不仅要退耕还林,还要退耕还草。从表格中找到其科学依据是E灌草丛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和土壤涵养水量大。故答案为:(1)B落叶阔叶林;(2)E灌草丛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和土壤涵养水量大。
答案:(1)B落叶阔叶林;(2)E灌草丛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和土壤涵养水量大
17、小吴家装修时,有些用剩的被大理石。他取来一块想知道它的质量,步骤如下:
(1)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托盘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边,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测量大理石质量时,将最小为5g的砝码放入托盘天平的右盘后,分度盘的指针仍如图甲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3)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大理石的质量是 。
解析:(1)称量前天平调平衡时,游码归零,然后根据“左盘高螺母向左调”的原则,向左调节平衡螺母指针指中央刻度线为止,(2)称量时,最小为5g的砝码放入托盘天平的右盘,后指针偏右(左盘高),说明砝码质量太大,应先取下5g砝码,再向右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再次平衡。(3)读数:物质质量=砝码质量+游码指示值=50g+4g=54g。
答案:(1)左 (2)先取下5g砝码,再向右移动游码 (3)54g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
(1)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 ,其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 。
(2)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这是因为 是通过茎里的 向上运输的。
(3)枝条上的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 。
解析:(1)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果实B所在的纸条上下都被环切,运输有机物的试管已经被破坏,那么是不能继续长大的了。(2)树皮环切破坏的是筛管,而导管没有被破坏,仍然能够进行水分的输运,引起在切口以上的叶子仍然不会出现萎蔫。(3)肿胀实际上是有机物的堆积,有机物是利用筛管运输的,方向是向下。1处会有明显的肿胀,上面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无法运输到下面,会在1处积累。2、3处因为没有叶子,不会制造有机物,4处在下面有叶子制造有机物,是向下运输,4处也不会有过多的有机物积累。
答案:(1)B 筛管;(2)水分 导管 (3) 枝条上的1处
19、取甲、乙两盆已经出现萎蔫现象的同种植物。甲盆:小心地将水喷在叶片上(注意:不要让水滴滴落在花盆土壤里);乙盆:将水浇在花盆土壤里。大约一小时后,观察并解释现象。你所观察到或猜测到的现象是:
(1)甲 ,乙 。
(2)理由是 。
解析:植物细胞会失水或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时吸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失水,细胞液浓度等于周围溶液浓度时不失水也不吸水,若植物吸水变硬挺,若失水则变萎蔫。植物吸水主要器官是根,主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答案:(1)植物仍然萎蔫;植物恢复了硬挺状态(2)植物体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两盆植物都萎蔫,说明它们盆内的土壤中的水分不足。甲盆中的土壤没有增加水,仍然萎蔫,而乙盆的土壤中有水,植物吸水恢复了硬挺。
20、如图分别表示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物质的密度跟体积的关系,从图甲中可见,120g的D物质的体积是 ,从图乙中可见,斜线部分S的面积表示物质的 ,其值为 。
解析:(1)对于D物质,其质量是6.0g时的体积是10.0cm3,所以此时该物质的密度是ρ=m/υ=6.0/10.0cm3=0.6g/cm3;故当其质量是120g时的体积是:V=m/ρ=120g/0.6g/cm3=200cm3。(2)分析图象乙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能看出其横坐标表示体积,纵坐标表示密度,故此时斜线部分的面积即为ρV,即为该物质的质量;所以此时斜线部分的面积表示物质的质量,故此时斜线部分的面积或此时该物质的质量是m=ρυ=4g/cm3×3cm3=12g。
答案:200cm3;质量;12g。
21、某同学的家乡在山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随海拔高低的增加而降低,海拔高低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OC.如图所示是该地区的等高线图。根据此等高线的分布特点,箭头所指的甲地的地形部位为________;当A地的气温为36oC时,B地的气温为________oC
解析:根据图中给的信息来看,等高线的数值往里越来越大了,说明海拔越来越高了,甲处是山顶,当A地的气温是36oC时,B地的气温应该逐渐降低,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来计算,两地相差600米,温度相差3.6oC,所以B地气温是32.4oC。
答案:山顶;32.4
(第21题图) (第22题)
22、如图所示为植物体的部分器官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判断,该植物的根系为 系;
(2)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D 区;
(3)根、茎、叶中有导管,可将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自 输送;
(4)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通过根、茎、叶的 往下输送。
解析:(1)该植物的根有主根和侧根之分为直根系;(2)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的根毛区,即D区;(3)根茎叶中都有相通的导管,导管自下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4)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可通过叶、茎、根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答案:(1)直根 (2)根毛 (3)下而上 (4)筛管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如图甲所示是“研究水法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装置图。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 的现象,可以判定水开始沸腾。
(2)图乙是实验第5min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将其读数记录到表中;
(3)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系中画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4)通过实验可知,水沸腾时,温度 (填“逐渐升高”“保持不变”或“逐渐减低”);停止加热,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水需要继续 ;
(5)实验结果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不到100℃,其中的原因是 。
解析:(1)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水的内部产生的大量气泡由小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由此来判断水开始沸腾;(2)实验中可以看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8℃;(3)根据温度和时间描出对应点,用光滑的线描出;如图所示:(4)从表中可以看出,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且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5)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当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时,沸点低于100℃;实验中水沸点只有99℃,说明实验时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答案:1)水的内部产生了大量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2)98;3)见解析 4)保持不变;吸热
5)实验时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24、课外活动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大家分组进行探究。某小组讨论后认为可能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植物生长。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说明:所用的花盆和植物相同,十号的数量表示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长短)
(1)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1、2号花盆的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因素是 ;
(2)仔细分析1号与3号花盆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 ;
(3)为了通过与1号盆的比较来确定浇水量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请你参照上表的方法对4号盆的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间做出设计 ;
(4)由于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向2、3号花盆中同时浇一定量的水,则从盆底流出水分较多的是 号花盆。
解析:(1)分析1号2号花盆,土壤种类和浇水量相同,光照时间不同;(2)分析1号和3号花盆,浇水量和光照时间相同,不同的是1号是壤土,3号是沙土,所以想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种类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通过与1号盆的比较来确定浇水量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所以设计实验时只要浇水量不同,其他变量相同均可,所以条件为:壤土,+++;+++;(4)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这与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壤土的构成颗粒较小,沙土的构成颗粒较大,所以沙土漏水明显。
答案:1)光照时间长短;2)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壤土;+++;+++;4)3。
25、小宏想知道重金属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他做了如下实验:在装有同样肥沃土壤的甲、乙两个花盆中,同时移入生长同样健壮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两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长状况如图。该实验重复做三次,现象一致。
(1)这是一组对照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2)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 ;
(3)该实验重复做三次,是为了 ,提高准确性;
(4)实验结论是:该含铬溶液会________(选填“促进”或“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解析:(1)由题意可知甲乙只有一个变量有无铬(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因此,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通过本实验的现象发现,无铬玉米幼苗正常生长而有铬玉米幼苗生长不良。所以,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铬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是否有影响呢?(或铬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影响吗?) (2)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此,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控制无关变量。(3)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减少偶然性,提高准确性.常常设重复组,并且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因此,该实验重复做三次,是为了减少实验偶然性。
答案:(1) 铬对玉米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2)控制变量 (3)减少实验偶然性 (4)抑制
26、盛夏季节,沙漠地区的人们有时会将食物存放在“双层陶罐”中,通过降温来延长食物保鲜期。双层陶罐是将一个较小的陶罐放在一个大的陶罐中间,并在两个陶罐之间装入沙子,然后在沙里加水,通过湿沙层水蒸发吸热使食物降温,其结构如图甲所示。
(1)为了探究双层陶罐降温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员用相同的双层陶罐,分别在不同的风速、空气相对湿度(RH)条件下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在控制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测得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双层陶罐的降温效果指数(降温效果指数越大,表明降温效果越好),结果如图乙所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写出不同因素对降温效果的影响。
① ;② ;
(2)有人用水代替双层陶罐的湿沙层,实验结果是用湿沙层降温速度更快。试解释其原因:
。
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较多,如温度、空气流动快慢、物质种类、表面积大小,等;由题意可知,(1)双层陶罐降温效果与风速有关,空气相对湿度一定时,风速越大双层陶罐降温效果越好;双层陶罐降温效果与相对湿度有关,风速一定时,空气相对湿度越小,双层陶罐降温效果越好(2)湿沙层中水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蒸发更快。
答案:(1)空气相对湿度一定时,风速越大双层陶罐降温效果越好;风速一定时,空气相对湿度越小,双层陶罐降温效果越好(2)湿沙层中水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蒸发更快
27、小明的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了一瓶色拉油,正好小明学习了密度的有关知识,他和小军一起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色拉油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移动游码至零刻度线处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或“右”)调,使横梁平衡;
(2)天平平衡后,他们开始测量,进行了以下步骤: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总质量;B.将待测色拉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C.将烧杯中的色拉油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倒出的这部分油的体积;请你根据以上步骤,写出正确的操作顺序: (填字母代号);
(3)又在步骤B中测得烧杯中的色拉油的总质量为55.8g,其余步骤数据如图所示,则该色拉油的密度是 g/cm3。
解析:(1)当移动游码至零刻度线处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2)天平平衡后,他们开始测量,进行了以下步骤:B.将待测色拉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C.将烧杯中的色拉油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倒出的这部分油的体积;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总质量;(3)又在步骤B中测得烧杯中的色拉油的总质量为55.8g,其余步骤数据如图为:油的体积为20cm3,余下油和杯的质量37.4g,即油的质量为55.8g-37.5g=18.3g,则该色拉油的密度是:ρ=m/V=18.3g/20cm3=0.915g/cm3。
答案:(1)左 (2)BCA (3)0.915(或0.92)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本题6分,每空2分)学生小组为了研究外界溶液浓度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影响,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A萝卜洞内装上浓盐水,在B萝卜洞内装上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萝卜洞内液面升降的变化(如图一)。
(1)过了12小时后观察发现:A萝卜洞里的水变多,萝卜变软;B萝卜洞里的水则变少,萝卜变硬,那么,此时B萝卜细胞发生了如图二中 (填序号)所示的变化;
(2)得出结论: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萝卜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则细胞失水;
(3)根据以上实验结论,我们可以解释农业生产中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水稻的“烧苗”现象,这是因为 。
A. 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根细胞失水 B. 土壤温度太高
C. 水分太多,根无法呼吸 D. 土壤缺乏足够的营养
解析:(1)B萝卜洞内装的是清水,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部清水,所以萝卜细胞会吸水,萝卜细胞因为吸水而变硬,此时B萝卜细胞发生了如图二中①所示的变化;(2)得出结论: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萝卜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则细胞失水;(3)根据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跟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即出现烧苗现象。
答案:(1)①;(2)小于;(3)A。
29、(本题8分,每空1分)小李把一条鱼的内脏埋进菜园的土里,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那里的菜长得特别旺盛,而翻开泥土,鱼的内脏不见了。
(1)鱼的内脏在 的作用下分解成了无机物,因此过一段时间后内脏就消失了;
(2)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 ;
(3)含鱼内脏的土壤称腐殖质,请说说腐殖质的作用:① ;② ;
(4)这种现象说明 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的 是大自然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
(5)土壤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它的最大威胁来自 。请列举两种土壤污染类型: 。
解析:(1)鱼的内脏在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了无机物,因此过一段时间后内脏就消失了。
(2)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如残枝落叶等。(3)含鱼内脏的土壤称腐殖质,腐殖质的作用:①提供土壤动物食物;②被分解转化后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4)这种现象说明微生物等土壤生物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大自然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5)土壤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它的最大威胁来自土壤污染和过度开发。土壤污染类型:有化学污染、有害生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等多种。
答案:(1)土壤生物;(2)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3)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 ;为植物提供养分
(4)土壤生物 ;光合作用;(5)土壤污染、过度开发;化学污染、生物污染
30、(本题6分,每空1分)下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保存的三根大理石柱,它们是古代建筑遗迹,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下列问题:
(1)图中三根石柱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经历过________次海陆变迁。
(3)该地区海平面曾经上升的最大幅度为________米以上。
(4)目前石柱上遗留的海生动物钻孔是在________年代形成的。
(5)该地区在建庙时发生的灾难是______________,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意大利的这三根大理石柱建成以后,由于那不勒斯附近火山的喷发,火山灰将大理石柱埋在地下3.6米;到了15世纪,这里的地面下降了6.3米;15世纪到18世纪,地面又上升了6.3米;18世纪至1995年,地面又下降了2.5米。这个事实证明了海陆的变迁。地壳变动容易出现火山喷发或地震的发生。
答案:(1)该地区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证据是三根大理石柱身上留下的火山灰和海生生物钻孔。(2)三(3)6.3(4)15世纪(5)火山喷发;地壳变动活跃。
31、(本题7分,第1小题4分,第2小题3分)天平是一种重要的测量工具。
(1)小科同学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铁块的质量,操作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他在操作中的错误有① ;② ;
(2)另一组的小宁同学也在进行同样的实验,遇到如下问题(砝码盒里的砝码有100g、50g、20g、20g、10g、5g):
①若她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情形,则横梁 (填“已经”或“没有”)平衡;
②在测量时,她在右盘中放入了50g、20g的砝码各一个,再往右盘里放一个20g的砝码时,指针位置如图c;再用10g砝码将一个20g砝码替换下来,指针位置如图a,则该铁块的质量( )
A. 70~80g B. 80~90g C. 90~100g D. 100~110g
③她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使天平横梁平衡。(填序号)
A. 调节平衡螺母
B. 取下10g的砝码,再加入5g的砝码,并移动游码
C. 加入5g的砝码,若指针左偏,再移动游码
D. 加入5g的砝码,若指针右偏,再取下5g的砝码,并移动游码
解析:(1)操作中的错误:①物体应该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因此错误: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②当测量开始后,只能通过调整砝码和游码实现平衡,因此错误:称量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2)①根据图b可知,天平的指针偏左,那么横梁没有平衡;②如图c可知,指针偏右,那么砝码质量偏大,为:50g+20g+20g=90g;如图a所示,指针偏左,那么砝码质量偏小,为:50g+20g+10g=80g;因此铁块的质量在80g∽90g之间,故选B。③她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加入5g的砝码,若指针左偏,再移动游码;加入5g的砝码,若指针右偏,再取下5g的砝码,并移动游码,故选CD。
答案:(1)①物质和砝码位置放反了;②称量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2)①已经;②B;③C、D
32、(本题8分,每小题4分)完成下列各题:
(1)一个空玻璃瓶的质量为200克,装满水后两者的总质量为600克。若该瓶装满油后的总质量为520克,则油的密度是多少?
(2)一质量为232克的铜铝合金块,其中含铝54克,求合金的密度?(铝的密度为2.7×103kg/m3,铜的密度为8.9×103kg/m3)
解析:(1)水的质量:m水=m总-m瓶=600g-200g=400g;水体积:v水=m水/ρ水=400g/1g/cm =400cm ;都装满,则水和油的体积都等于瓶的容积,则v油=v水=400cm ;该瓶装满油后的总质量为520克:m油=m总-m瓶=520g-200g=320g;ρ油=m油/v油=320g/400cm =0.8g/cm 。
(2)V铝=m铝/ρ铝=54g/2.7g/cm3=20cm3;V铜=(232-54)/ρ铜=(232-54)g/8.9g/cm3=20cm3;
ρ=m总/(V铝+V铜)=232g/40cm3=5.8g/cm^3=5.8×103kg/m3。
答案:(1)油的密度0.8g/cm3;(2)合金密度为5.8×103kg/m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3-4章综合测卷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书柜中的樟脑球变小 B. 放久的橙子发霉烂掉了
C. 用电热水壶把水烧开 D. 烈日下的自行车胎爆炸
2、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B. 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 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 吃冰棍时,冰棍会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3、下列说法分析正确的是( )
A. 冰不是晶体 B. 冰的熔点是0℃
C. 冰水混合态的温度一定在0摄氏度以上 D. 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4、发展节水灌溉实现节本增效,下列有关灌溉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沙性土壤要勤浇水 B. 植物生长的一生中,自始至终要充足灌溉
C. 不同的植物,灌溉的水量不同 D. 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期,灌溉水量不同
5、几位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时得出如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根和茎的导管是连通的 B.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一致的
C.根尖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吸收面积 D.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相反的
6、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
A. 该物质是非晶体
B. 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 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渐增
D. 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内能会逐渐增加
7、图甲为水的密度在0-10 ℃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图乙为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像及水的其他性质,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 温度等于4℃时,水的密度最大
B. 在0~4℃C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C. 示意图中从上至下A、B、C、D、E处的温度分别为4℃、3℃、2℃、1℃、0℃
D. 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
8、下列有关农田施肥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论什么植物,都应该多施含氮、含磷、含钾的肥料
B.农家肥易造成土壤板结,所以农田施肥应以化肥为主
C.一般地,多数农作物在旺盛生长期都需要较多的肥料
D.给农作物施肥后不要浇水,否则会造成肥料大量流失
9、一棵树高1.5m,在距离地面1m高处作一标记,2年后该树长到3m高,标记距离地面的高度是( )
A.1.5m B.3m C.1m D.不能确定
10、下列关于地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大 B. 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
C. 盆地四周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D. 相对高度大且海拔较高的一定是高原
11、如图是植物的根尖的四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④ B. ②细胞和③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相同
C. ②的细胞停止了分裂,开始迅速伸长 D. 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①
12、如图为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表示陡崖 B.图中②表示山峰 C.图中③表示山谷 D.图中④表示山脊
13、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以提高成活率。“吊瓶”中的营养液是( )
A.含葡萄糖、氨基酸的溶液 B.生理盐水
C.含氮、磷、钾等无机盐的溶液 D.以上三项都正确
14、如图是绿色植物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向上运输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B. ②可以表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C. ③表示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 D. ④过程能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5、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液体的密度,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图所示的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
B. 液体乙的密度是1.0×103kg/m3
C. 当体积为60cm3时,液体甲的质量为80g
D. 当质量相同时,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4:5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以下为某地区森林植被与土壤涵养水分的关系表,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林型中,涵养水源性能最强的是 ;
(2)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国家提出不仅要退耕还林,还要退耕还草。你可以从表格中找到其科学依据是 。
17、小吴家装修时,有些用剩的被大理石。他取来一块想知道它的质量,步骤如下:
(1)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托盘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边,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测量大理石质量时,将最小为5g的砝码放入托盘天平的右盘后,分度盘的指针仍如图甲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3)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大理石的质量是 。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
(1)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 ,其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 。
(2)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这是因为 是通过茎里的 向上运输的。
(3)枝条上的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 。
19、取甲、乙两盆已经出现萎蔫现象的同种植物。甲盆:小心地将水喷在叶片上(注意:不要让水滴滴落在花盆土壤里);乙盆:将水浇在花盆土壤里。大约一小时后,观察并解释现象。你所观察到或猜测到的现象是:
(1)甲 ,乙 。
(2)理由是 。
20、如图分别表示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物质的密度跟体积的关系,从图甲中可见,120g的D物质的体积是 ,从图乙中可见,斜线部分S的面积表示物质的 ,其值为 。
21、某同学的家乡在山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随海拔高低的增加而降低,海拔高低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OC.如图所示是该地区的等高线图。根据此等高线的分布特点,箭头所指的甲地的地形部位为________;当A地的气温为36oC时,B地的气温为________oC
(第21题图) (第22题)
22、如图所示为植物体的部分器官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判断,该植物的根系为 系;
(2)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D 区;
(3)根、茎、叶中有导管,可将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自 输送;
(4)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通过根、茎、叶的 往下输送。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如图甲所示是“研究水法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装置图。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 的现象,可以判定水开始沸腾。
(2)图乙是实验第5min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将其读数记录到表中;
(3)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系中画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4)通过实验可知,水沸腾时,温度 (填“逐渐升高”“保持不变”或“逐渐减低”);停止加热,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水需要继续 ;
(5)实验结果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不到100℃,其中的原因是 。
24、课外活动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大家分组进行探究。某小组讨论后认为可能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植物生长。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说明:所用的花盆和植物相同,十号的数量表示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长短)
(1)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1、2号花盆的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因素是 ;
(2)仔细分析1号与3号花盆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 ;
(3)为了通过与1号盆的比较来确定浇水量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请你参照上表的方法对4号盆的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间做出设计 ;
(4)由于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向2、3号花盆中同时浇一定量的水,则从盆底流出水分较多的是 号花盆。
25、小宏想知道重金属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他做了如下实验:在装有同样肥沃土壤的甲、乙两个花盆中,同时移入生长同样健壮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两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长状况如图。该实验重复做三次,现象一致。
(1)这是一组对照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2)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 ;
(3)该实验重复做三次,是为了 ,提高准确性;
(4)实验结论是:该含铬溶液会________(选填“促进”或“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26、盛夏季节,沙漠地区的人们有时会将食物存放在“双层陶罐”中,通过降温来延长食物保鲜期。双层陶罐是将一个较小的陶罐放在一个大的陶罐中间,并在两个陶罐之间装入沙子,然后在沙里加水,通过湿沙层水蒸发吸热使食物降温,其结构如图甲所示。
(1)为了探究双层陶罐降温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员用相同的双层陶罐,分别在不同的风速、空气相对湿度(RH)条件下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在控制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测得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双层陶罐的降温效果指数(降温效果指数越大,表明降温效果越好),结果如图乙所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写出不同因素对降温效果的影响。
① ;② ;
(2)有人用水代替双层陶罐的湿沙层,实验结果是用湿沙层降温速度更快。试解释其原因:
。
27、小明的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了一瓶色拉油,正好小明学习了密度的有关知识,他和小军一起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色拉油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移动游码至零刻度线处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或“右”)调,使横梁平衡;
(2)天平平衡后,他们开始测量,进行了以下步骤: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总质量;B.将待测色拉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C.将烧杯中的色拉油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倒出的这部分油的体积;请你根据以上步骤,写出正确的操作顺序: (填字母代号);
(3)又在步骤B中测得烧杯中的色拉油的总质量为55.8g,其余步骤数据如图所示,则该色拉油的密度是 g/cm3。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本题6分,每空2分)学生小组为了研究外界溶液浓度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影响,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A萝卜洞内装上浓盐水,在B萝卜洞内装上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萝卜洞内液面升降的变化(如图一)。
(1)过了12小时后观察发现:A萝卜洞里的水变多,萝卜变软;B萝卜洞里的水则变少,萝卜变硬,那么,此时B萝卜细胞发生了如图二中 (填序号)所示的变化;
(2)得出结论: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萝卜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则细胞失水;
(3)根据以上实验结论,我们可以解释农业生产中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水稻的“烧苗”现象,这是因为 。
A. 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根细胞失水 B. 土壤温度太高
C. 水分太多,根无法呼吸 D. 土壤缺乏足够的营养
29、(本题8分,每空1分)小李把一条鱼的内脏埋进菜园的土里,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那里的菜长得特别旺盛,而翻开泥土,鱼的内脏不见了。
(1)鱼的内脏在 的作用下分解成了无机物,因此过一段时间后内脏就消失了;
(2)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 ;
(3)含鱼内脏的土壤称腐殖质,请说说腐殖质的作用:① ;② ;
(4)这种现象说明 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的 是大自然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
(5)土壤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它的最大威胁来自 。请列举两种土壤污染类型: 。
30、(本题6分,每空1分)下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保存的三根大理石柱,它们是古代建筑遗迹,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下列问题:
(1)图中三根石柱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经历过________次海陆变迁。
(3)该地区海平面曾经上升的最大幅度为________米以上。
(4)目前石柱上遗留的海生动物钻孔是在________年代形成的。
(5)该地区在建庙时发生的灾难是______________,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1、(本题7分,第1小题4分,第2小题3分)天平是一种重要的测量工具。
(1)小科同学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铁块的质量,操作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他在操作中的错误有① ;② ;
(2)另一组的小宁同学也在进行同样的实验,遇到如下问题(砝码盒里的砝码有100g、50g、20g、20g、10g、5g):
①若她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情形,则横梁 (填“已经”或“没有”)平衡;
②在测量时,她在右盘中放入了50g、20g的砝码各一个,再往右盘里放一个20g的砝码时,指针位置如图c;再用10g砝码将一个20g砝码替换下来,指针位置如图a,则该铁块的质量( )
A. 70~80g B. 80~90g C. 90~100g D. 100~110g
③她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使天平横梁平衡。(填序号)
A. 调节平衡螺母
B. 取下10g的砝码,再加入5g的砝码,并移动游码
C. 加入5g的砝码,若指针左偏,再移动游码
D. 加入5g的砝码,若指针右偏,再取下5g的砝码,并移动游码
32、(本题8分,每小题4分)完成下列各题:
(1)一个空玻璃瓶的质量为200克,装满水后两者的总质量为600克。若该瓶装满油后的总质量为520克,则油的密度是多少?
(2)一质量为232克的铜铝合金块,其中含铝54克,求合金的密度?(铝的密度为2.7×103kg/m3,铜的密度为8.9×103kg/m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