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文档属性

名称 与朱元思书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01 10: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备课设计
桑元一中 学校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 时间 06.4.2备课人 崔荣晓
章节名称 与朱元思书 计划课时 2   2
教学目标 依据:1知识与技能. 2过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指定
1、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 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媒体、教具运用 小黑板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师生共同确立目标-引导自学-师生、生生互动-师生释然-强化训练或拓展训练。根据本节课灵活安排具体的内容灵活安排步骤,但步骤应全 教学法设计,媒体、教具运用
一、研读课文
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师: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生: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师:那么在这么晴朗的日子里,作者纵舟去了哪里?
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师:至此点明了作者行舟的路线。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这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生: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奇山后写异水。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
生: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价,互相示范
教学设计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师: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齐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四.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 讨论探究合作。朗读。找出其中生动描写的词语,品味语言及蕴含的感情
教学设计 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五、课堂总结: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分组讨论、探究师指导
强化训练或拓展练习 答谢中书书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③。青林翠竹,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⑤,沉鳞竞跃⑥。实是欲界之仙都⑦。自康乐以来⑧,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⑨。注:①谢中书:谢征,字元度,曾为中书鸿胪,故称为“谢中书”。②陶宏景(453~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有《陶隐居集》。③五色:青、红、黄、白、黑。④时:季。⑤夕日:夕阳。颓:落山。⑥鳞:指代鱼。⑦欲界:佛教将众生所住的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是食欲、色欲等特盛的众生所住的世界。⑧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⑨与:参与,置身其间,有游览欣赏之意。奇:指奇山异水。11.这篇短文,文辞清丽,主要描写________。12.文中主要描绘的景物有____________。13.翻译下列句子。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4.文中写一日之美的对偶句是:________。15.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在写山水景色上的异同。
多媒体及教具运用 设计内容 类型 作用 使用方式
问题 小黑板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设疑——出示-讲解
媒体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B、创设情景,引发动机;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考;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提示教学目标;L、其他媒体、教具的使用方式:A、设计-播放(出示)-讲解;B、设疑-播放(出示)-讨论;C、讲解-播放(出示)-概括;D、讲解-播放(出示)-举例;E、播放(出示)-讨论-总结;F、边播放(出示)、边讲解;H、其他。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研读课文:奇山 异水 江水清澈之异 江流气势磅礴之异 山峰 泉水 鸟叫 蝉鸣 猿啼 树木
教学反思、目标达成及评价 让学生动脑动手,拓展归纳总结文章内容,增强了课上归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