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1 15:3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
叶圣陶:
原名绍钧,字秉臣,后改字圣陶 。他身兼多职,是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享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赞誉 。其创作领域广泛,著有《倪焕之》《稻草人》等。1988 年 2 月 16 日,叶圣陶于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却留下诸多宝贵精神财富 。
第一组:《记杭州野生动物园》《记瑶琳仙境》
第二组:《游垂云通天河》《游大奇山》
第三组:《宁波方特之旅》《宋城之旅》
关注课题
玲珑山
自由读课文,标记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字典进行理解。
wān

我会认
浙 簇 臀 漆 蜿 蜒
tún
zhè
yán

我会写

jiān

zhè

juān


zhǎi
tún
luó





我会写

é


sǔn
duān
yuán







书写指导

观察这两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左窄右宽
左右等宽
书写指导


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竹字头,下面“尹”字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
理清线索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
深黑的石洞
孔隙
外洞
洞口
内洞
出洞
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段中你知道些什么。
时间:
4月14日
地点:
浙江金华
事件:
游北山的双龙洞
作者开篇点明了自己游览的时间和地点——4月14日,在浙江金华的双龙洞。通过简洁明了的叙述,作者为读者提供了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为后文详细描写双龙洞的景色和游览经历做了铺垫。这段文字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让读者对作者的游览经历产生期待。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人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裁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交代了去北山的行程 。
映山红开得鲜艳。
作者描绘了山路蜿蜒、映山红盛开、油桐花点缀,以及粉红色的山体和翠绿的新叶,构成了一幅色彩明艳、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通过这些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沿途景色的美丽,还传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1. 对比手法:作者通过对比“盆栽的杜鹃”和“山上的映山红”,突出了野生杜鹃花的生机和活力。
2. 色彩描写: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描写,如“粉红色”、“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使景色更加生动形象。
默读3-8自然段,用“ ”划出表示作者接下来游览路线的语句。
学习要求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作者详细描写了双龙洞外洞的景象。作者首先提到在洞口抬头望,山势相当高,树木茂密,给人一种很有气势的感觉。接着,作者描述了洞口的形状像一个桥洞,非常宽阔。进入洞内,仿佛进入了一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顶是高高的石顶,即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会感到拥挤。最后,作者指出泉水从洞口的右边往外流,简要介绍了外洞的环境特点。通过这些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外洞的宽敞和壮观,还传达了一种宏伟和神秘的感觉。
1. 比喻手法:作者将洞口比作“桥洞”,将外洞比作“大会堂”,形象地描绘了外洞的形状和空间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2.细节描写:作者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生动地刻画了外洞的景象,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写作方法
3. 动态描写:作者通过描写泉水的流动,如“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为外洞增添了一丝生机和活力。
这种写作方法不仅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还能够有效地传达外洞的宽敞、壮观和神秘,以及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欣赏。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介绍泉水的来路。
孔 隙
(1)对船大小的描写;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作者详细描述了小船的大小和形状,以及进入内洞的过程:两个人并排仰卧在小船里,刚好合适,再容不下第三个人。作者怀着好奇的心情独自仰卧在小船里,随着船慢慢移动,进入了一个昏暗而狭窄的空间。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紧张和神秘的氛围。最终,船行了大约二三丈的水程后,作者登陆到达了内洞。
1. 比喻手法:作者将进入内洞的过程比喻成“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形象地描绘了空间的狭窄和压迫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写作方法
2. 心理描写: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如“好奇的心情”、“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展现了作者在进入内洞过程中的紧张和好奇。
3. 动态描写:作者通过描写小船的移动,如“慢慢移动”,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如“眼前昏暗了”,展现了进入内洞的过程的动态变化。
内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即使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亮一小块地方,其余地方依然昏暗,无法判断洞内的宽广程度。工人在高处的汽油灯下,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洞顶蜿蜒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接着,作者看到了各种形状的石钟乳和石笋,它们被想象成神仙、动物、宫室和器用,共有四十多个名称。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不仅形状变化多端,而且颜色各异,即使不赋予它们具体的形象,也非常值得观赏。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展现了内洞的神秘和奇幻。
内洞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内洞
作者首先提到“在内洞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用具体的房屋数量来描述内洞的大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接着,作者描写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突出了泉水的流动状态和声音特点。最后,作者指出“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增添了洞内的神秘感。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内洞的空间大小、泉水的位置和流动状态,以及环境的宁静和神秘。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这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简要描述了离开内洞的过程。作者在内洞游览结束后,排队等候,然后再次仰卧在小船里,随着小船缓缓移动,最终离开了双龙洞。通过这段简洁的叙述,作者结束了对双龙洞游览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板书设计
金华
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述
入山
罗店
洞口
(宽)
外洞
(大)
(窄矮险)
孔隙
内洞
(黑奇大)
5公里
记金华的双龙洞
过渡连接词
评价标准
★标准:能在图上画出一条自己的游览路线。
★★标准:能把游览顺序说清楚。
★★★标准:能用上丰富的连接词把游览顺序说得更生动。
过渡连接词
1.走进.....顺着.....就能看到.....
2.出了......往西大约几米,经过.......
就来到了......
3.绕过.......往北走.....就是......
4.穿过.......路过.......走过.......绕过......
5.沿着......来到了......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