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问卷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隋建国初期规定:成丁年龄由18岁提高到21岁、22岁,受田仍为18岁,成丁服役时间,也由1个月减为20天。后来,规定百姓年满50岁者收庸免役,一般是3尺绢顶1日役。调绢也由4丈减为2丈。这有利于( )
A.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D.“开元盛世”出现
2.隋炀帝时期,涿郡是朝廷对北方用兵的军事重镇。下图朝廷依靠大运河将扬州地区的粮食运送到涿郡,船队所走的路线是( )
A.A—B—C B.C—B—A C.B—C—D D.D—C—B
3.《隋书》记载:“时议者以为古先哲王之驭天下也,明四目,达四聪,悬敢谏之鼓,立书谤之木,以开言者之路,犹恐忠言之不至……而帝(隋炀帝)恶直言,仇谏士,其能久乎!”材料表明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 )
A.赋税、徭役繁重 B.隋炀帝刚愎自用
C.官员贪污腐败严重 D.统治者骄奢淫逸
4.“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这首诗作描写的是( )
A.商业繁荣的景象 B.政治清明的盛世
C.科举及第的喜悦 D.文学艺术的多彩
5.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6.某节历史课上,同学们在表演课本剧,其剧情分别是:帝后共朝政、明堂独自问政、开创殿试制度、亲自选拔人才。据此判断,这一课本剧的名称是( )
A.《隋代悲歌》 B.《贞观长歌》 C.《一代女皇》 D.《杨贵妃秘史》
7.《耒耜经》一书中对某一农业生产工具描写到:“犁,冶金而为之者曰犁巉,曰犁壁;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挽、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键、曰犁槃。木与金十有一。”该农业生产工具为( )
A. B. C. D.
8.《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主要表明唐朝( )
A.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
C.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
9.唐代妇女的婚姻观念相对比较自由,在唐朝的相关记载当中,唐朝公主再嫁甚至三嫁者有多达30人;唐朝女性的装扮自由体现在其服饰之上,不仅创新大胆,且不受官方限制;很多唐代宫中和上层社会人家的女子也常常与男子共同参加骑马、打球、舞蹈、春游、野炊等活动。这表明唐朝( )
A.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女性地位高于男性
C.科举制受世人推崇 D.文学艺术创作繁荣
10.历史记载,唐太宗时曾经有人奏请修复长城,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A.唐朝初期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B.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
C.唐太宗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D.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经失去防御作用
11.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金刚经碑》 怀素 《自叙贴》
A.隋唐书法艺术难以超越 B.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流
C.君主开明有助艺术繁荣 D.对外开放利于艺术多元
12.如图这些文物可以印证( )
奈良唐昭提寺的鉴真像 日本的和同开珎 唐墓出土的大食人佣 唐墓出土的东罗马金币
A.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 B.唐朝繁荣的经济往来
C.唐朝的文化影响世界 D.唐朝的中外友好交流
13.下图数据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外戚专权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外族入侵
14.唐朝中后期,朝政黑暗,翰林学士刘允章认为,国家有“终年聚兵”“蛮夷炽兴”“权豪奢僭”“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而输税人少”等现实问题。其中“大将不朝”被史学界公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指向的问题是( )
A.皇权腐朽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相关史实 影响
开凿京杭大运河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 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发展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为中日和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文成公主入藏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商业繁荣,宽敞整齐,布局井然的长安城 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5.李华的笔记本上某一页出现了如下内容,如果为她的学习笔记选取一个学习主题, 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6.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他评价的是( )
A.秦始皇嬴政 B.宋太祖赵匡胤 C.宋高宗赵构 D.汉高祖刘邦
17.“书中自有黄金屋”“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等俗语都出自北宋。这主要是由于北宋(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18.下图反映的主题是( )
A.民族政权的对峙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隔阂的消除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19.许倬云在《说中国》一书中指出:“辽和西夏的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国(中原)传统的典籍。从他们的著作看,水平也不低下。辽与西夏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借用汉字部首来书写拼音文字,辽文(契丹文)还有大字、小字两种文字,各有特定用途。”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
A.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 B.少数民族政权的高度完备
C.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度发展 D.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演变
20.电影《满江红》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其在词作《满江红 写怀》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中的“靖康耻”指的是( )
A.辽与北宋之间订立的澶渊之盟 B.重文轻武的政策
C.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D.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
2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宋辽对抗 B.宋夏和议 C.宋金对峙 D.宋元对峙
22.《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自唐朝以后,出现了“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的现象。材料反映了( )
A.南北双方经济类型的不同 B.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
C.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D.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3.两宋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法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有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商品有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这说明宋朝(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发达
C.社会生活的多彩 D.民族交融的加强
24.“交子上印有木屋、人物图案,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交子”最早出现在(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25.成吉思汗到蒙哥汗时期,蒙古汗国一直以生肖纪年。至某大汗继位伊始,便依据儒家经典,建“中统”年号。此后,他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定“大元”为新的国号。材料中的“他”是(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二、综合题(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4分,共40分。)
26.(14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盛时代,中国实以东方共主之姿态出现,四夷君长群尊中国皇帝为天可汗,中国声教之远播,异族向慕之竭诚,可见一斑。原来中国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发展,至此而国家统一,政治安定,故文化发展得作一大集结。”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二 唐初统治者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列表
统治者 相关史实 影响
唐太宗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形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
重用谏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武则天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创立殿试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
唐玄宗 任用贤能姚崇、宋璟为相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材料三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第四卷)
(1)材料一中“四夷君长群尊中国皇帝为天可汗”指谁?列出一例史实说明“中国声教之远播,异族向慕之竭诚,可见一斑”。(4分)
(2)选择材料二中至少两个相互联系的史实,任意选择以下给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
示例:观点一:唐初统治者重视改善民生,发展生产。
观点二:唐初统治者重视人才。
观点三:唐初统治者重视吏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代历史中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地方。(4分)
27.(12分)茶叶起源于中国南方,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生活用品和商品,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论京都大邑,还是路边驿站,皆设茶铺,过往行客,“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南方而来,“舟车相继”,数量庞大……
——摘编自[唐]封演《封氏见闻记》
材料二 宋辽墓葬壁画中的茶事图
宋代壁画
墓西南备茶图
材料三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作为茶叶原产地的云南、四川把茶销售到西藏。以肉食为主的(藏族群众)需要茶叶分解脂肪,所以养成了喝酥油茶的习惯。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藏族聚居区)和川滇边地则盛产良马。茶马古道联系着内地与西藏的民间商贸往来,也是各种宗教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
——摘编自《茶马古道》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饮茶习俗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概况的原因。(4分)
从材料二中提取一个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根据材料三,概括“茶马古道”形成的原因。(4分)
28.(14分)唐诗宋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 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材料三 宋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首词和岳飞的一生一样,气壮山河,名垂千古。词中抒发了诗人不甘虚度年华,迫切要求建功立业,报国仇雪国耻,收复失去河山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声声血,字字泪,完全是用心写出来的,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名篇之一,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据《壮怀千古 豪气永存:岳飞<满江红>赏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岳飞所处时代及其对抗的政权。(2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问卷第1页,共2页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B B C D C B B A B B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B C D A C C D B C C
二、综合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40分。)
26. (1)“天可汗”:唐太宗(2分)
史实:对外方面:①唐朝时,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民族交往方面:①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族尊称为“天可汗”;②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蕃之间的友好交往;③边疆各族与唐朝密切交往与交融。(符合题意,任答一点即可给2分)
[观点一]
史实: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1分)(指出史实选择才给分,没有相应扣分)
论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注重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武则天继续推行重视生产发展的政策,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4分)(据所选史实进行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表述模糊相应扣分)
结论:唐初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为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分)
[观点二]
史实:唐太宗重用谏臣魏征;唐玄宗任用贤能姚崇、宋璟为相。(1分)(指出史实选择才给分,没有相应扣分)
论述:唐太宗时期,朝中人才济济,大臣魏征直言进谏200多次,体现了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的优秀政治品质;唐玄宗任用贤臣姚崇、宋璟为相,同样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用人。(4分)(据所选史实进行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表述模糊相应扣分)
结论:唐初统治者重用人才,任人唯贤,是唐朝走向强盛的重要条件。(1分)
[观点三]
史实: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1分)(指出史实选择才给分,没有相应扣分)
论述:唐太宗严格考察官吏的政绩,说明十分重视工作实效,有效推动了各级官吏务实作为。唐玄宗整顿吏治,罢免不合格官员,提高了官吏队伍的整体素质;裁减冗员,节约了财政开支,提升了政府效能。(4分)(据所选史实进行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表述模糊相应扣分)
结论:加强吏治是实现政治清明的重要保障,使唐朝走向强盛。(1分)
(3)“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玄奘西行天竺,带回佛经。(1分)“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1分)
借鉴:要维护国家统一;要采取对人民有利的政策;大力促进经济繁荣;要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符合题意,任答一点即可给2分)
27.(1)概况:饮茶之风盛行。(2分)
原因:①唐朝国家统一;②交通便利;③唐朝经济发达(商业发达);④唐朝社会风气开放。(符合题意,任意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2)【示例一】
现象:宋辽时期饮茶习俗已经传播到辽国。(2分)
说明:①宋辽时期,民族交融加强;②双方在边界设置榷场,进行茶叶贸易;③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长期和平相处,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饮茶习俗逐步传播到辽国。(任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示例二】
现象:宋代民众饮茶之风盛行。(2分)
说明: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茶树种植广泛;②社会生活丰富,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有利于喝茶习俗在民间的流行。(任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原因:①茶马互市的推动;②藏族群众对茶叶需求量大(西藏人民饮茶习俗的推动);③内地对良马需求的刺激。(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28.(1)表现: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2)盛况: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每点2分,共4分)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每点2分,共4分)
(3)所处时代:南宋(1分) 对抗政权:金(1分)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科答卷
一、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40分)
26.(14分) (4分) (2) (6分) (3) (4分)
27.(12分) (1) (4分) (2) (4分) (3) (4分)
28.(14分) (1) (4分) (2) (8分) (3) (2分)
请在每题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2页,共2页
请在每题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