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圈圈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从现行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可以看出,合唱欣赏和学习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从二年级开始就出现了欣赏合唱的内容,还出现了合唱;三四年级开始还出现少量合唱歌曲的学习;五六年级合唱歌曲的教学与欣赏逐渐加大。其中,六年级有12首合唱歌曲,占整个教学内容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合唱教学在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所教的六年级248名学生进行课堂问卷调查,调查小问题:你最喜欢哪种演唱形式?A.独唱 B.齐唱 C.合唱 ;最后统计结果是20%学生喜欢独唱,35%喜欢齐唱,45%喜欢合唱,调查说明多数学生喜欢合唱这种演唱形式。
2新设计
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体验
阶段目标:二声部发声练习,为二声部合唱做铺垫。
展开阶段——主动参与,感知体验
阶段目标:充分熟悉作品旋律,唱会歌曲,初步达到合唱部分声音的和谐统一.
深入阶段—合作交流,深入体验
阶段目标:通过力度、速度、情绪等处理歌曲,使学生了解歌曲处理的基本手法,达到情感体验。
拓展阶段—总结评价,升华体验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喜欢教学内容,乐于参与合唱活动。通过合唱学习,体验合唱歌声中孩子们召唤游伴激动呼喊参与嬉戏的场面。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示范、模仿等方式,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采用视唱、分析、对比等方法,唱好歌曲。在音乐实践过程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二声部合唱歌曲的美感。
知识与技能目标:用有圆润、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同时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风格。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欢快、活泼、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力度渐强减弱的处理、速度由徐缓至小快板的变化,反复跳跃记号、变拍子的掌握;二声部合唱声音的均衡统一。
5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转圆圈》教学设计
一、 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体验
阶段目标:二声部发声练习,为二声部合唱做铺垫。
1. 创设情境,歌曲引入
师导入:“在我国云南省,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彝族是其中之一,“撒尼”是彝族人的自称,一个月圆之夜,人们从四处赶来,他们用歌声述说着,邀请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活动当中”。 (课件展示云南撒尼族的风土民情)
“月亮初升”(谱例):
师:“同学们从这几个乐句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景?“
生:“彝族少年看到明月初升的宁静夜色,那种喜悦的心情,月亮升起来了,小伙伴们用歌声彼此呼应。”
引导学生逐一视唱两声部,当加入低声部时,让学生从声部配合中感受月亮升起,伙伴们用歌声召唤,打破了宁静的夜晚,传来伙伴们亲切的召唤。
2.发声练习:“伙伴们的召唤”(谱例):
通过视唱,带上简单的律动,召唤伙伴们出来。
师:“伙伴们从四处赶来,一起加入了月亮下面的歌舞游戏。”
3.“伙伴们的嬉戏玩耍”,曲谱展示:
操作步骤:
1)师:“孩子们在歌唱中加入自己的游戏和舞蹈,在月光下嬉戏玩耍,从视唱旋律中找出节拍的变化和几个主要音。”
2)师生讨论小结:歌曲2/4、3/4拍交替进行,适合歌曲情绪表达的需要,旋律主要音“do、mi、suo”,具有撒尼民歌的特色。
3)师:“加上歌词唱一唱,想一想用怎样的声音和情绪表现歌曲情境呢?”
学生讨论小结:“用圆润的声音演唱,活泼欢快的情绪表现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情景。”
4)师:“一群伙伴热情的加入游戏,另一队伍的伙伴们用歌声附和。”
5)师:“唱唱伙伴们另一声部的加入,想想两队伙伴的歌唱声音融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效果呢?”
6)师将学生分组:一组唱第一声部,另一组唱第二声部。
7)老师引导学生演唱时注意倾听对方声部的声音,能做到相互配合,用良好的演唱姿势和气息控制好声音。
8)师评价小结:“歌曲中运用不同的声响可以更好的表现内容和展现丰富的情感,一起学习二声部合唱歌曲《转圆圈》。”
9)版书课题——转圆圈
(设计意图):设计“月亮初升”、“伙伴们的召唤”、“伙伴们的嬉戏”进行视唱发声练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和声的发声练习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合唱的效果,为二声部歌曲演唱奠定基础。
二、 展开阶段——主动参与,感知体验
阶段目标:充分熟悉作品旋律,唱会歌曲,初步达到合唱部分声音的和谐统一。
1. 初听歌曲,体验撒尼民歌的特点,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师:“在聆听中找出与发声练习相似的乐句。”
2. 再听歌曲,熟悉旋律,找出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如:反复跳跃记号、力度记号、速度标记,知道这些记号在歌曲中起到的作用。
(设计意图):为更好的处理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做准备。
3. 指导学生视唱逐一视唱单声部曲谱,熟悉全曲的旋律走向和情绪表现。
4. 集体创设歌曲意境:月亮初升(歌曲引子)—召唤同伴—嬉戏玩耍,初步完成两声部的视唱配合,发现存在问题逐一解决。
5.按照歌谱中出现的音乐记号完整唱好二声部视唱,演唱中注意解决重点:用欢快、活泼、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
6.填词歌唱:
1) 分声部按歌曲中的音乐记号要求初步填入歌词。
2) 整首歌曲从头填入歌词,第二声部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轻声演唱,速度与情绪保持。
3)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相互倾听两个声部之间的和谐。
三、 深入阶段—合作交流,深入体验
阶段目标:通过力度、速度、情绪等处理歌曲,使学生了解歌曲处理的基本手法,达到情感体验。
1. 力度处理
分析一、二乐句与三、四乐句对比的特点,进行力度处理。
谱例:
加入力度变化进行歌曲演唱。
2)速度处理:
用徐缓的速度、柔和的声音和小快板的速度、轻巧的声音来表现两个不同情绪的乐段。
3)掌握好歌曲中的变拍子,并通过听唱和模唱唱好倚音。
4)歌曲中出现的延长音记号,体现歌曲情绪的演唱,烘托气氛。
5)结束句的处理:
1)结束句力度由渐强到减弱,速度从小快板到中速,让嬉戏的场面慢慢恢复于平静。
2)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模仿撒尼族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手挽着手站成排,随乐句的进行,摆动双手,和着节奏,体验撒尼人民月下踏歌时的意境。
3)跟随伴奏,加入歌曲处理完整演唱歌曲。
4)教师小结歌曲处理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引领学生在唱中对比、体验歌曲的情感,结合歌曲特点适当的进行处理,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歌曲处理的基本手法。
四、 拓展阶段—总结评价,升华体验
1. 编创与活动.
1) 分组讨论,要求用歌曲中出现的三个音““do、mi、suo”编创4—8小节的旋律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此练习放到其它课时中再做)。
2) 分组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
3) 评价与表扬。采取生生评价、师生评价、自己评价相结合。
(设计意图):编创旋律,是学生体验创编的快乐。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客观认识、正确看待他人优点与自身存在的不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国家56个民族就像盛开着56枝绚丽的花,少数民族的歌舞多姿多彩,彝族歌曲以三个主要音编写的歌曲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今天的学习让大家体验到我国少数民族歌曲的特点,希望大家有机会深入了解我们国家少数民族的相关文化,扩展我们知识面,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