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任务二《搜集与整理》课件(共28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任务二《搜集与整理》课件(共28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1 15:41:46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任务二 搜集与整理
复习课文《“蛟龙”探海》,完成下面表格:
名 称 所属领域
主要成就 研究内容 意义与价值 国际国内地位 科学精神 蛟龙号
深海探测
2012年6月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的海底试验。
2002年正式立项,2009年完成1000米级的海上试验,2010年完成3000米级的海上试验,2011年完成5000米级的海上试验,2012年完成7000米级的海上试验。
标志着我国深海作业能力、载人深潜技术的成熟。
国内地位:提升了中国在深海探测领域的国际地位,也为未来的深海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地位:为国际海底资源的和平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世界深海科学研究的发展。
自立自强、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团结协作、胸怀祖国、拼搏奉献。
内 涵 具体表现
自立自强
勇于创新 追求卓越
团结协作
胸怀祖国 拼搏奉献











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时,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蛟龙”号迎头赶上,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记录。
从1000米、3000米、5000米深潜海试一步步成功之后,“蛟龙”号劈波斩浪,不断冲击设计极限。
三名试航员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入潜水器。3个多小时的下潜,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画面和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沉着冷静的通话声
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拼搏奉献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
新知导入
今天的中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许多浪漫的想象已经变成现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搜集和整理中国科技成就。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可信、权威的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梳理信息,有条理地整合;
2、围绕“中国的科技成就”主题,选择某一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搜集并整合相关信息,编制一份表格;
3、了解中国科技成就,学习其中的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
新知讲解
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
如何筛选信息?
如何整合信息?
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
图书馆查阅:这是一种传统的资料搜集方式。前往图书馆,通过书籍、期刊、报纸等纸质媒介,寻找所需资料。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资源,还有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可以提供帮助。
互联网搜索:利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可以快速找到大量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从中筛选所需资料。互联网资源丰富,更新迅速,是现代社会中资料搜集的重要渠道。AI智能搜索(Deepseek)
专家咨询:通过与行业内的专家进行交流,获取专业资料和见解。专家咨询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可以迅速了解行业内的前沿知识和经验。
调查问卷:通过设计问卷,向特定群体进行调查,收集一手数据。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大量数据和实例的实证研究。
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
文献检索:通过查阅学术数据库、图书馆目录等,获取相关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文献检索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专业的信息,适合进行学术研究和撰写论文。
实验与观察:对于某些需要实验数据或观察结果的资料,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获取。这种方法适用于科学研究或特定领域的资料收集。
实地考察:通过亲自到现场观察、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实地考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际情况,为研究和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访谈交流:与相关人员或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他们的观点、经验和故事。访谈交流可以为我们提供生动、真实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人物背景。
如何筛选信息?
明确要求
选择可靠信息源
辨别信息真伪
如何整合信息?
1.符号标记: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在资料中使用不同的符号来标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这种方法方便快捷,但缺点是信息零散,不集中。
2.分条罗列:将信息按条目列出,可以按时间顺序整理,这样条理清晰,但信息的概括度可能不够。
3.表格梳理:使用表格列出要整理的信息,直观简洁,但需要设计合理的表格以满足具体分类要求。
4.结构图和思维导图:对于知识头绪较多、离散性较强的内容,可以使用结构图进行组合建构,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则利用色彩、图画、文字等形式,从一点出发,分门别类记录相关知识或事件。
阅读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和2024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
《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是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负责人共同评选的内容,于2024年12月24日揭晓。入选的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召开;
“拉索”(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
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
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实现;
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研制成功;
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
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获突破;
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发布;
大洋钻探船(首艘超深水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于2025年3月27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布,今年是“中国十大科学进展”的第20次发布。
本次活动由近140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从700多项基础研究成果中遴选出31项成果,邀请包括440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2700余位专家学者对这31项成果进行实名投票,评选出10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入选名单。
一、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
二、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智能推理与训练。
三、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
四、实现原子级特征尺度与可重构光频相控阵的纳米激光器。
五、发现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与极低温制冷新机制。
六、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
七、额外X染色体多维度影响男性生殖细胞发育。
八、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
九、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
十、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确定探究领域,搜集相关资料,加以筛选、整理。
示例
我国航天领域的代表性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的崭新开始: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崭新开始。
载人航天工程: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随后,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直至神州十九号载人飞船相继升空。
我国航天领域的代表性成就
天宫空间站: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并成功进驻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人首次成功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圆满完成了中国空间站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嫦娥工程: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从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发射运行,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发射;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我国航天领域的代表性成就
探日之旅:2021年10月14日,羲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对太阳进行探测。羲和号作为中国第一颗专门用于太阳数据探测的卫星,其升空不仅填补了中国在太阳探测领域的空白,更预示着中国正式踏入“探日”时代。
火星探测: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中分辨率相机历时8个月,实施了284轨次遥感成像,对火星表面实现了全球覆盖。。2023年4月24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
名称 所属领域
主要成就 研究过程 意义与价值 国际国内地位 主要承担者 基础信息: 主要事迹: 科学精神: 天宫空间站
航天
天宫空间站通过生命保障、能源管理、物流效率和科研创新四大核心能力,成为全球太空探索的重要平台,尤其在可持续驻留与前沿科学领域贡献突出。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关于中国“探海”资料,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一:20世纪末,随着国际海底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对载人潜水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此前,美、法、俄、日4个国家已经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生产出“阿尔文”号、“鹦鹉螺”号、“和平一号”和“深海6500”号等载人潜水器。
2002年,我国科技部批准了“关于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自2009年起,“蛟龙”号连续4年在不同海域开展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上试验,创造了此前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用10年时间走完了国外同类型载人潜水器近60年的发展历程。至2024年8月18日,“蛟龙”号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完成了300次下潜任务,彰显了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建成以“蛟龙号”“海龙号”和“潜龙号”为代表的“三龙”装备体系,中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走向谱系化。在原有“三龙探海”基础上,下一步我国将继续构建“七龙探海”立体深海探测网络,即增加深海钻探的“深龙”号、深海开发的“鲲龙”号、海洋数据云计算的“云龙”号以及作为立体深海科考支撑平台的“龙宫”。
材料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系统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工程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攻克了无数难关,实现了耐压球壳的极限承载能力等16项关键技术零的突破,以及近底自由航行和悬停定位等四大创新,载人深潜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是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2020年6月,“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达10909米,并带回了海沟底部的岩石、海水、生物等珍贵样品。
材料三:深海世界拥有与陆地不同的运行法则:我们曾深信“万物生长靠太阳”,然而在深海这片“黑暗之地”,众生不需要阳光,而是从化学反应中获取生命能量。它们构建了一个与陆地生物系统完全不同的“深部生物圈”,刷新了我们对生命的传统认识。在这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极其缓慢,生殖周期长达千年乃至万年,拥有让人艳羡的“长寿基因”;在万米深海,海参为了适应环境会把身形缩小、通体白化透明,甚至把支撑躯干的骨针都退化掉.……
深海生物中的一些化合物可用于制药和化妆品等领域。许多深海生物酶可以在极端条件下工作,为开发新型工业催化剂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全球约70%的重大油气发现来自水深超1000米的海域。海底锰、镍储量都可供人类使用近两万年。制造锂电池的核心金属钴,海底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80%以上。深海可燃冰里蕴藏的天然气是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数十倍。
按照国际惯例,海底矿区一半归国际海底管理局托管,另一半归勘探发现者,谁能寻到,谁就有了专属勘探权和商业开发权。
①探索深海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海洋的奥秘、地球的奥秘,为科学研究和更好地保护海洋、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积累实力。
②深海蕴藏着人类未认知和开发的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探索深海可以为我们发现更多的宝藏,维护国家的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
③科技,让生活更美好。高新技术领域的每一次突破,都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④探索深海可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课堂总结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尽管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依然保持着谦逊和开放的态度。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科技发展将会再创辉煌。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有更多令世界惊叹的中国科技成果涌现。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见证中国科技的腾飞,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嫦娥六号的有关资料,自己编制表格,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
板书设计
搜集与整理
寻找选题,确定探究领域
搜集资料,了解科技成就
整合内容,完成表格编制
天和核心舱发射:2021年4月29日 11:00,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送入太空;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2021年5月29日 21:00,天和核心舱迎来“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天舟二号的“快递”包括生活物资、实验仪器、航天服等。
神舟十二号发射:2021年6月17日 09:00,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首批入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三个月里,三名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以及一系列任务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2021年9月20日 15:00,神舟十二号踏上归程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顺利发射入轨;
神舟十三号发射,2021年10月16日 00:00,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创造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他们完成2次出舱、2次“天宫课堂”授课,以及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等工作。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2022年5月10日 02:00,天舟四号的发射是我国空间站建设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在轨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任务
神舟十四号发射,2022年6月5日 10:00,中国空间站迎来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入驻
问天实验舱发射,2022年7月24日 14:00:22,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三名航天员在问天实验舱里进行一系列空间实(试)验、太空授课等活动;并通过问天气闸舱成功出舱
梦天实验舱发射,2022年10月31日 15:00,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的基本构型完成
天舟五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2022年11月12日 12:00时10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在火箭点火起飞后仅用2小时,便顺利实现了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
神舟十五号发射,2022年11月29日 23:00,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组合体,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进入中国空间站
我国空间站氧气资源实现100%再生,2023年4月,中国空间站环控生保6大再生系统稳定运行,空间站氧气资源实现100%再生,水资源闭合度提升到95%以上,每年减少上行补给6吨。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北京时间2023年5月5日15时26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转入独立飞行阶段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个载人飞行任务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瞄准发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个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16时29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顺利返回并交付实验科学家:2023年6月4日,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
神舟十七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7时4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19时34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进入中国空间站,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92天,期间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完成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和多次货物出舱任务,先后开展了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工作,为空间站长期稳定在轨运行进一步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同时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11月15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并为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送去蛇年春节的“年货”。
2025年1月21日1时12分,经过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3月21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蔡旭哲成为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天宫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既是自主技术突破的象征,也是长期太空科研与国际合作的核心平台。 其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战略意义:实现载人航天“三步走”目标:
完成国家航天战略的关键节点 :天宫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从1992年战略制定到2022年全面建成,历时30年突破载人飞船、交会对接、长期驻留等关键技术,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站建造能力的国家。
构建独立自主的太空能力 :空间站所有核心部件(如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均实现国产化,摆脱了国际技术封锁。通过自主研制的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等运载火箭,形成完整的天地往返运输体系
科研价值:开放型太空实验室
支持多领域前沿研究: 空间站配置了25个实验机柜,可开展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等实验。例如2024年神舟十八号任务中,完成了空间材料组件安装与航天医学实验。
拓展人类太空活动边界: 设计上预留扩展能力,可从“T”字型升级为“十”字型构型,支持更大规模实验。通过货运飞船(如天舟五号)定期补给,实现航天员连续驻留(最长1年以上),远超此前天宫实验室的短期任务周期。
国际影响:太空合作新支点
全球唯一在轨空间站的战略地位 :截至2024年,天宫空间站是近地轨道唯一长期运行的空间站。已与欧空局、联合国外空司等达成合作,未来将接纳外国航天员参与任务。
技术标准输出平台 :采用独特的桁架式太阳翼布局(规避遮挡问题)、机械臂辅助对接等技术,为后续深空探测(如月球科研站)积累经验。2023年首次实现从空间站发射微纳卫星,开辟新技术应用场景。
国内地位
技术突破 :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在独立建成空间站的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空间站的运营也展示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能力 。
科研成果 :中国空间站的科研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果,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轨运行的最长时间纪录由中国空间站保持,展示了我国在空间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 。
未来规划 :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重大技术升级,综合实力将全面超越美俄,未来或将成为人类太空探索的唯一途径 。此外,中国空间站还将吸引更多的国际合作伙伴,进一步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国际地位
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目前,中国空间站是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已面临退役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展示了我国在空间组装、生命保障系统、轨道控制等多方面的技术实力;
技术实力 :中国空间站的机械臂技术能够完成复杂的舱段组装、设备维护和科学实验操作,体现了我国在空间操作技术上的高水平 。此外,中国空间站为开展多领域的空间科学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科研项目的参与;
国际合作 :随着中国航天的崛起,中国空间站越来越受到国际重视。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伙伴进入中国空间。
基础信息:中国空间站的主要承担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该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工作。具体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全程参与并主持了“三步走”战略任务的建设发展,解决了出舱活动和空间交会对接等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院负责长征系列火箭的研发,五院负责卫星的研发和调试,八院则在航天技术应用方面有着创新表现 。这些研究院的工程师们通过无数次的验证和调试,确保了空间站的顺利建设和运营 。
科学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益求精,团结一心,甘于奉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搜集与整理》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通过可信、权威的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梳理信息,有条理地整合;
围绕“中国的科技成就”主题,选择某一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搜集并整合相关信息,编制一份表格;
了解中国科技成就,学习其中的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
【学习重点】
学习通过可信、权威的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梳理信息,有条理地整合;
围绕“中国的科技成就”主题,选择某一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搜集并整合相关信息,编制一份表格;
【学习难点】
了解中国科技成就,学习其中体现的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今天的中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许多浪漫的想象已经变成现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搜集和整理中国科技成就。
【有关资料】
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
图书馆查阅:这是一种传统的资料搜集方式。前往图书馆,通过书籍、期刊、报纸等纸质媒介,寻找所需资料。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资源,还有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可以提供帮助。
互联网搜索:利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可以快速找到大量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从中筛选所需资料。互联网资源丰富,更新迅速,是现代社会中资料搜集的重要渠道。
AI智能搜索(Deepseek)
专家咨询:通过与行业内的专家进行交流,获取专业资料和见解。专家咨询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可以迅速了解行业内的前沿知识和经验。
调查问卷:通过设计问卷,向特定群体进行调查,收集一手数据。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大量数据和实例的实证研究。
文献检索:通过查阅学术数据库、图书馆目录等,获取相关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文献检索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专业的信息,适合进行学术研究和撰写论文。
实验与观察:对于某些需要实验数据或观察结果的资料,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获取。这种方法适用于科学研究或特定领域的资料收集。
实地考察:通过亲自到现场观察、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实地考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际情况,为研究和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访谈交流:与相关人员或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他们的观点、经验和故事。访谈交流可以为我们提供生动、真实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人物背景。
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是获取公众观点和实时信息的良好渠道。通过关注相关话题的讨论,可以了解不同观点和信息来源。
政府和企业公开数据:政府和企业会公开一些数据资源,包括统计数据、报告等。这些资料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可以用于研究和分析。
如何筛选信息?
明确要求;
选择可靠信息源
辨别信息真伪
如何整合信息?
1.符号标记: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在资料中使用不同的符号来标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这种方法方便快捷,但缺点是信息零散,不集中。
2.分条罗列:将信息按条目列出,可以按时间顺序整理,这样条理清晰,但信息的概括度可能不够。
3.表格梳理:使用表格列出要整理的信息,直观简洁,但需要设计合理的表格以满足具体分类要求。
4.结构图和思维导图:对于知识头绪较多、离散性较强的内容,可以使用结构图进行组合建构,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则利用色彩、图画、文字等形式,从一点出发,分门别类记录相关知识或事件。
【复习】
复习课文《“蛟龙”探海》,完成下面表格:
名称 所属领域
主要成就
研究内容
意义与价值
国际国内地位
科学精神
载人深潜体现的科学精神 内涵 具体表现
自立自强
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团结协作
胸怀祖国拼搏奉献
【新课学习】
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
如何筛选信息?
如何整合信息?
搜集整理的步骤有哪些?
阅读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和2024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
《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是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负责人共同评选的内容,于2024年12月24日揭晓。
入选的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召开;
“拉索”(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
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
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实现;
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研制成功;
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
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获突破;
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发布;
大洋钻探船(首艘超深水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于2025年3月27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布,今年是“中国十大科学进展”的第20次发布。
本次活动由近140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从700多项基础研究成果中遴选出31项成果,邀请包括440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2700余位专家学者对这31项成果进行实名投票,评选出10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入选名单。
一、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
二、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智能推理与训练。
三、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
四、实现原子级特征尺度与可重构光频相控阵的纳米激光器。
五、发现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与极低温制冷新机制。
六、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
七、额外X染色体多维度影响男性生殖细胞发育。
八、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
九、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
十、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确定探究领域,搜集相关资料,加以筛选、整理。
小组合作:搜集我国科技成就,整理成如下表格形式:
名称 所属领域
主要成就
研究过程
意义与价值
国际国内地位
主要承担者 基础信息:主要事迹:科学精神: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关于中国“探海”资料,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一:20世纪末,随着国际海底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对载人潜水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此前,美、法、俄、日4个国家已经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生产出“阿尔文”号、“鹦鹉螺”号、“和平一号”和“深海6500”号等载人潜水器。
2002年,我国科技部批准了“关于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自2009年起,“蛟龙”号连续4年在不同海域开展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上试验,创造了此前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用10年时间走完了国外同类型载人潜水器近60年的发展历程。至2024年8月18日,“蛟龙”号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完成了300次下潜任务,彰显了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建成以“蛟龙号”“海龙号”和“潜龙号”为代表的“三龙”装备体系,中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走向谱系化。在原有“三龙探海”基础上,下一步我国将继续构建“七龙探海”立体深海探测网络,即增加深海钻探的“深龙”号、深海开发的“鲲龙”号、海洋数据云计算的“云龙”号以及作为立体深海科考支撑平台的“龙宫”。
材料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系统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工程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攻克了无数难关,实现了耐压球壳的极限承载能力等16项关键技术零的突破,以及近底自由航行和悬停定位等四大创新,载人深潜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是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2020年6月,“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达10909米,并带回了海沟底部的岩石、海水、生物等珍贵样品。
材料三:深海世界拥有与陆地不同的运行法则:我们曾深信“万物生长靠太阳”,然而在深海这片“黑暗之地”,众生不需要阳光,而是从化学反应中获取生命能量。它们构建了一个与陆地生物系统完全不同的“深部生物圈”,刷新了我们对生命的传统认识。在这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极其缓慢,生殖周期长达千年乃至万年,拥有让人艳羡的“长寿基因”;在万米深海,海参为了适应环境会把身形缩小、通体白化透明,甚至把支撑躯干的骨针都退化掉.……
深海生物中的一些化合物可用于制药和化妆品等领域。许多深海生物酶可以在极端条件下工作,为开发新型工业催化剂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全球约70%的重大油气发现来自水深超1000米的海域。海底锰、镍储量都可供人类使用近两万年。制造锂电池的核心金属钴,海底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80%以上。深海可燃冰里蕴藏的天然气是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数十倍。
按照国际惯例,海底矿区一半归国际海底管理局托管,另一半归勘探发现者,谁能寻到,谁就有了专属勘探权和商业开发权。
【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嫦娥六号的有关资料,自己编制表格,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搜集与整理》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通过可信、权威的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梳理信息,有条理地整合;
围绕“中国的科技成就”主题,选择某一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搜集并整合相关信息,编制一份表格;
了解中国科技成就,学习其中的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
【学习重点】
学习通过可信、权威的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梳理信息,有条理地整合;
围绕“中国的科技成就”主题,选择某一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搜集并整合相关信息,编制一份表格;
【学习难点】
了解中国科技成就,学习其中体现的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今天的中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许多浪漫的想象已经变成现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搜集和整理中国科技成就。
【有关资料】
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
图书馆查阅:这是一种传统的资料搜集方式。前往图书馆,通过书籍、期刊、报纸等纸质媒介,寻找所需资料。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资源,还有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可以提供帮助。
互联网搜索:利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可以快速找到大量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从中筛选所需资料。互联网资源丰富,更新迅速,是现代社会中资料搜集的重要渠道。
AI智能搜索(Deepseek)
专家咨询:通过与行业内的专家进行交流,获取专业资料和见解。专家咨询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可以迅速了解行业内的前沿知识和经验。
调查问卷:通过设计问卷,向特定群体进行调查,收集一手数据。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大量数据和实例的实证研究。
文献检索:通过查阅学术数据库、图书馆目录等,获取相关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文献检索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专业的信息,适合进行学术研究和撰写论文。
实验与观察:对于某些需要实验数据或观察结果的资料,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获取。这种方法适用于科学研究或特定领域的资料收集。
实地考察:通过亲自到现场观察、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实地考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际情况,为研究和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访谈交流:与相关人员或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他们的观点、经验和故事。访谈交流可以为我们提供生动、真实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人物背景。
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是获取公众观点和实时信息的良好渠道。通过关注相关话题的讨论,可以了解不同观点和信息来源。
政府和企业公开数据:政府和企业会公开一些数据资源,包括统计数据、报告等。这些资料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可以用于研究和分析。
如何筛选信息?
明确要求;
选择可靠信息源
辨别信息真伪
如何整合信息?
1.符号标记: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在资料中使用不同的符号来标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这种方法方便快捷,但缺点是信息零散,不集中。
2.分条罗列:将信息按条目列出,可以按时间顺序整理,这样条理清晰,但信息的概括度可能不够。
3.表格梳理:使用表格列出要整理的信息,直观简洁,但需要设计合理的表格以满足具体分类要求。
4.结构图和思维导图:对于知识头绪较多、离散性较强的内容,可以使用结构图进行组合建构,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则利用色彩、图画、文字等形式,从一点出发,分门别类记录相关知识或事件。
【复习】
复习课文《“蛟龙”探海》,完成下面表格:
名称 所属领域
主要成就
研究内容
意义与价值
国际国内地位
科学精神
载人深潜体现的科学精神 内涵 具体表现
自立自强
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团结协作
胸怀祖国拼搏奉献
【答案】示例:
名 称 蛟龙号 所属领域 深海探测
主要成就 2012年6月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的海底试验。
研究内容 2002年正式立项,2009年完成1000米级的海上试验,2010年完成3000米级的海上试验,2011年完成5000米级的海上试验,2012年完成7000米级的海上试验。
意义与价值 标志着我国深海作业能力、载人深潜技术的成熟。
国际国内地位 国内地位:提升了中国在深海探测领域的国际地位,也为未来的深海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地位:为国际海底资源的和平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世界深海科学研究的发展。
科学精神 自立自强、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团结协作、胸怀祖国、拼搏奉献。
载人深潜体现的科学精神 内涵 具体表现
自立自强 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时,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蛟龙”号迎头赶上,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记录。
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从1000米、3000米、5000米深潜海试一步步成功之后,“蛟龙”号劈波斩浪,不断冲击设计极限。
团结协作 三名试航员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入潜水器。3个多小时的下潜,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画面和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沉着冷静的通话声
胸怀祖国拼搏奉献 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拼搏奉献 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
【新课学习】
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
如何筛选信息?
如何整合信息?
【答案】见上面的资料。
搜集整理的步骤有哪些?
【答案】
搜集整理一般包括三个步骤:
1.寻找选题,确定探究领域
结合课文的学习,广泛关注中国科技成就方面的新闻报道,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特别要注意新时代以来我国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数字通信、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型能源、现代农业等科学技术和工程建造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探究领域:航天、航空、海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和医学、量子、天文、化学能源……
2.搜集资料,了解科技成就。
选出本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几项成就,通过可靠、权威的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筛选、整理。
3.整合内容,完成表格编制。
明确表格包含的具体项目,内容要丰富,语言要有概括性,表达要有条理,避免堆砌。在整合中,要注意提炼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探索中体现的科学精神。
阅读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和2024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
《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是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负责人共同评选的内容,于2024年12月24日揭晓。
入选的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召开;
“拉索”(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
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
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实现;
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研制成功;
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
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获突破;
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发布;
大洋钻探船(首艘超深水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于2025年3月27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布,今年是“中国十大科学进展”的第20次发布。
本次活动由近140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从700多项基础研究成果中遴选出31项成果,邀请包括440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2700余位专家学者对这31项成果进行实名投票,评选出10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入选名单。
一、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
二、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智能推理与训练。
三、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
四、实现原子级特征尺度与可重构光频相控阵的纳米激光器。
五、发现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与极低温制冷新机制。
六、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
七、额外X染色体多维度影响男性生殖细胞发育。
八、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
九、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
十、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确定探究领域,搜集相关资料,加以筛选、整理。
【答案】示例
我国航天领域的代表性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的崭新开始: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崭新开始。
载人航天工程: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随后,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直至神州十九号载人飞船相继升空。
天宫空间站: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并成功进驻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人首次成功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圆满完成了中国空间站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嫦娥工程: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从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发射运行,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发射;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探日之旅:2021年10月14日,羲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对太阳进行探测。羲和号作为中国第一颗专门用于太阳数据探测的卫星,其升空不仅填补了中国在太阳探测领域的空白,更预示着中国正式踏入“探日”时代。
火星探测: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中分辨率相机历时8个月,实施了284轨次遥感成像,对火星表面实现了全球覆盖。。2023年4月24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
小组合作:搜集我国科技成就,整理成如下表格形式:
名称 所属领域
主要成就
研究过程
意义与价值
国际国内地位
主要承担者 基础信息:主要事迹:科学精神:
【答案】示例:
名称 天宫空间站 所属领域 航天
主要成就 天宫空间站通过生命保障、能源管理、物流效率和科研创新四大核心能力,成为全球太空探索的重要平台,尤其在可持续驻留与前沿科学领域贡献突出。
研究过程 天和核心舱发射:2021年4月29日 11:00,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送入太空;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2021年5月29日 21:00,天和核心舱迎来“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天舟二号的“快递”包括生活物资、实验仪器、航天服等。神舟十二号发射:2021年6月17日 09:00,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首批入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三个月里,三名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以及一系列任务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2021年9月20日 15:00,神舟十二号踏上归程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顺利发射入轨;神舟十三号发射,2021年10月16日 00:00,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创造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他们完成2次出舱、2次“天宫课堂”授课,以及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等工作。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2022年5月10日 02:00,天舟四号的发射是我国空间站建设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在轨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任务神舟十四号发射,2022年6月5日 10:00,中国空间站迎来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入驻问天实验舱发射,2022年7月24日 14:00:22,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三名航天员在问天实验舱里进行一系列空间实(试)验、太空授课等活动;并通过问天气闸舱成功出舱梦天实验舱发射,2022年10月31日 15:00,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的基本构型完成天舟五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2022年11月12日 12:00时10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在火箭点火起飞后仅用2小时,便顺利实现了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神舟十五号发射,2022年11月29日 23:00,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组合体,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进入中国空间站我国空间站氧气资源实现100%再生,2023年4月,中国空间站环控生保6大再生系统稳定运行,空间站氧气资源实现100%再生,水资源闭合度提升到95%以上,每年减少上行补给6吨。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北京时间2023年5月5日15时26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转入独立飞行阶段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个载人飞行任务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瞄准发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个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16时29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顺利返回并交付实验科学家:2023年6月4日,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神舟十七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7时4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19时34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进入中国空间站,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92天,期间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完成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和多次货物出舱任务,先后开展了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工作,为空间站长期稳定在轨运行进一步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同时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11月15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并为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送去蛇年春节的“年货”。2025年1月21日1时12分,经过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3月21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蔡旭哲成为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意义与价值 天宫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既是自主技术突破的象征,也是长期太空科研与国际合作的核心平台。 其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战略意义:实现载人航天“三步走”目标: 完成国家航天战略的关键节点 :天宫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从1992年战略制定到2022年全面建成,历时30年突破载人飞船、交会对接、长期驻留等关键技术,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站建造能力的国家。 构建独立自主的太空能力 :空间站所有核心部件(如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均实现国产化,摆脱了国际技术封锁。通过自主研制的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等运载火箭,形成完整的天地往返运输体系科研价值:开放型太空实验室 支持多领域前沿研究: 空间站配置了25个实验机柜,可开展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等实验。例如2024年神舟十八号任务中,完成了空间材料组件安装与航天医学实验。 拓展人类太空活动边界: 设计上预留扩展能力,可从“T”字型升级为“十”字型构型,支持更大规模实验。通过货运飞船(如天舟五号)定期补给,实现航天员连续驻留(最长1年以上),远超此前天宫实验室的短期任务周期。国际影响:太空合作新支点 全球唯一在轨空间站的战略地位 :截至2024年,天宫空间站是近地轨道唯一长期运行的空间站。已与欧空局、联合国外空司等达成合作,未来将接纳外国航天员参与任务。 技术标准输出平台 :采用独特的桁架式太阳翼布局(规避遮挡问题)、机械臂辅助对接等技术,为后续深空探测(如月球科研站 ( https: / / www. / s wd=%E6%9C%88%E7%90%83%E7%A7%91%E7%A0%94%E7%AB%99&rsv_idx=2&tn=baiduhome_pg&usm=3&ie=utf-8&rsv_pq=e331f33d00038ef9&oq=%E5%A4%A9%E5%AE%AB%E7%A9%BA%E9%97%B4%E7%AB%99%E7%9A%84%E6%84%8F%E4%B9%89%E4%B8%8E%E4%BB%B7%E5%80%BC&rsv_t=7468F5YIww6xMSdNC1oj1ePv5bQjXYiHTeMunTNhJtfIqojuuKYXPNTNM24oINDhQ+wZ&rsv_dl=re_dqa_generate&sa=re_dqa_generate" \t "https: / / www. / _self ))积累经验。2023年首次实现从空间站发射微纳卫星,开辟新技术应用场景。
国际国内地位 国内地位 技术突破 :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在独立建成空间站的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空间站的运营也展示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能力 。 科研成果 :中国空间站的科研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果,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轨运行的最长时间纪录由中国空间站保持,展示了我国在空间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 。 未来规划 :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重大技术升级,综合实力将全面超越美俄,未来或将成为人类太空探索的唯一途径 。此外,中国空间站还将吸引更多的国际合作伙伴,进一步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国际地位 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目前,中国空间站是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已面临退役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展示了我国在空间组装、生命保障系统、轨道控制等多方面的技术实力; 技术实力 :中国空间站的机械臂技术能够完成复杂的舱段组装、设备维护和科学实验操作,体现了我国在空间操作技术上的高水平 。此外,中国空间站为开展多领域的空间科学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科研项目的参与; 国际合作 :随着中国航天的崛起,中国空间站越来越受到国际重视。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伙伴进入中国空间。
主要承担者 基础信息:中国空间站的主要承担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该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工作。具体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全程参与并主持了“三步走”战略任务的建设发展,解决了出舱活动和空间交会对接等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院负责长征系列火箭的研发,五院负责卫星的研发和调试,八院则在航天技术应用方面有着创新表现 。这些研究院的工程师们通过无数次的验证和调试,确保了空间站的顺利建设和运营 科学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益求精,团结一心,甘于奉献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关于中国“探海”资料,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一:20世纪末,随着国际海底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对载人潜水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此前,美、法、俄、日4个国家已经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生产出“阿尔文”号、“鹦鹉螺”号、“和平一号”和“深海6500”号等载人潜水器。
2002年,我国科技部批准了“关于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自2009年起,“蛟龙”号连续4年在不同海域开展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上试验,创造了此前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用10年时间走完了国外同类型载人潜水器近60年的发展历程。至2024年8月18日,“蛟龙”号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完成了300次下潜任务,彰显了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建成以“蛟龙号”“海龙号”和“潜龙号”为代表的“三龙”装备体系,中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走向谱系化。在原有“三龙探海”基础上,下一步我国将继续构建“七龙探海”立体深海探测网络,即增加深海钻探的“深龙”号、深海开发的“鲲龙”号、海洋数据云计算的“云龙”号以及作为立体深海科考支撑平台的“龙宫”。
材料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系统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工程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攻克了无数难关,实现了耐压球壳的极限承载能力等16项关键技术零的突破,以及近底自由航行和悬停定位等四大创新,载人深潜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是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2020年6月,“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达10909米,并带回了海沟底部的岩石、海水、生物等珍贵样品。
材料三:深海世界拥有与陆地不同的运行法则:我们曾深信“万物生长靠太阳”,然而在深海这片“黑暗之地”,众生不需要阳光,而是从化学反应中获取生命能量。它们构建了一个与陆地生物系统完全不同的“深部生物圈”,刷新了我们对生命的传统认识。在这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极其缓慢,生殖周期长达千年乃至万年,拥有让人艳羡的“长寿基因”;在万米深海,海参为了适应环境会把身形缩小、通体白化透明,甚至把支撑躯干的骨针都退化掉.……
深海生物中的一些化合物可用于制药和化妆品等领域。许多深海生物酶可以在极端条件下工作,为开发新型工业催化剂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全球约70%的重大油气发现来自水深超1000米的海域。海底锰、镍储量都可供人类使用近两万年。制造锂电池的核心金属钴,海底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80%以上。深海可燃冰里蕴藏的天然气是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数十倍。
按照国际惯例,海底矿区一半归国际海底管理局托管,另一半归勘探发现者,谁能寻到,谁就有了专属勘探权和商业开发权。
【答案】
①探索深海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海洋的奥秘、地球的奥秘,为科学研究和更好地保护海洋、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积累实力。
②深海蕴藏着人类未认知和开发的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探索深海可以为我们发现更多的宝藏,维护国家的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
③科技,让生活更美好。高新技术领域的每一次突破,都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④探索深海可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嫦娥六号的有关资料,自己编制表格,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搜集与整理》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学习通过可信、权威的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梳理信息,有条理地整合;围绕“中国的科技成就”主题,选择某一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搜集并整合相关信息,编制一份表格;了解中国科技成就,学习其中的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
重点 学习通过可信、权威的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梳理信息,有条理地整合;围绕“中国的科技成就”主题,选择某一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搜集并整合相关信息,编制一份表格;了解中国科技成就,学习其中的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
难点 了解中国科技成就,学习其中的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课文《“蛟龙”探海》,完成下面表格:今天的中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许多浪漫的想象已经变成现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搜集和整理中国科技成就。 复习填表 为下面的表格编制铺垫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学习通过可信、权威的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梳理信息,有条理地整合;围绕“中国的科技成就”主题,选择某一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搜集并整合相关信息,编制一份表格;了解中国科技成就,学习其中的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新课学习: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图书馆查阅:这是一种传统的资料搜集方式。前往图书馆,通过书籍、期刊、报纸等纸质媒介,寻找所需资料。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资源,还有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可以提供帮助。互联网搜索:利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可以快速找到大量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从中筛选所需资料。互联网资源丰富,更新迅速,是现代社会中资料搜集的重要渠道。AI智能搜索(Deepseek)专家咨询:通过与行业内的专家进行交流,获取专业资料和见解。专家咨询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可以迅速了解行业内的前沿知识和经验。调查问卷:通过设计问卷,向特定群体进行调查,收集一手数据。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大量数据和实例的实证研究。文献检索:通过查阅学术数据库、图书馆目录等,获取相关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文献检索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专业的信息,适合进行学术研究和撰写论文。实验与观察:对于某些需要实验数据或观察结果的资料,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获取。这种方法适用于科学研究或特定领域的资料收集。实地考察:通过亲自到现场观察、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实地考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际情况,为研究和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支持。访谈交流:与相关人员或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他们的观点、经验和故事。访谈交流可以为我们提供生动、真实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人物背景。如何筛选信息?明确要求选择可靠信息源辨别信息真伪如何整合信息?1.符号标记: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在资料中使用不同的符号来标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这种方法方便快捷,但缺点是信息零散,不集中。2.分条罗列:将信息按条目列出,可以按时间顺序整理,这样条理清晰,但信息的概括度可能不够。3.表格梳理:使用表格列出要整理的信息,直观简洁,但需要设计合理的表格以满足具体分类要求。4.结构图和思维导图:对于知识头绪较多、离散性较强的内容,可以使用结构图进行组合建构,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则利用色彩、图画、文字等形式,从一点出发,分门别类记录相关知识或事件。阅读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和2024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是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负责人共同评选的内容,于2024年12月24日揭晓。入选的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召开;“拉索”(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实现;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研制成功;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获突破;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发布;大洋钻探船(首艘超深水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于2025年3月27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布,今年是“中国十大科学进展”的第20次发布。本次活动由近140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从700多项基础研究成果中遴选出31项成果,邀请包括440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2700余位专家学者对这31项成果进行实名投票,评选出10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入选名单。一、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二、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智能推理与训练。三、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四、实现原子级特征尺度与可重构光频相控阵的纳米激光器。五、发现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与极低温制冷新机制。六、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七、额外X染色体多维度影响男性生殖细胞发育。八、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九、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十、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确定探究领域,搜集相关资料,加以筛选、整理。示例我国航天领域的代表性成就中国航天事业的崭新开始: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崭新开始。载人航天工程: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随后,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直至神州十九号载人飞船相继升空。天宫空间站: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并成功进驻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人首次成功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圆满完成了中国空间站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嫦娥工程: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从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发射运行,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发射;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探日之旅:2021年10月14日,羲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对太阳进行探测。羲和号作为中国第一颗专门用于太阳数据探测的卫星,其升空不仅填补了中国在太阳探测领域的空白,更预示着中国正式踏入“探日”时代。火星探测: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中分辨率相机历时8个月,实施了284轨次遥感成像,对火星表面实现了全球覆盖。。2023年4月24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研究过程:天和核心舱发射:2021年4月29日 11:00,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送入太空;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2021年5月29日 21:00,天和核心舱迎来“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天舟二号的“快递”包括生活物资、实验仪器、航天服等。神舟十二号发射:2021年6月17日 09:00,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首批入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三个月里,三名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以及一系列任务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2021年9月20日 15:00,神舟十二号踏上归程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顺利发射入轨;神舟十三号发射,2021年10月16日 00:00,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创造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他们完成2次出舱、2次“天宫课堂”授课,以及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等工作。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2022年5月10日 02:00,天舟四号的发射是我国空间站建设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在轨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任务神舟十四号发射,2022年6月5日 10:00,中国空间站迎来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入驻问天实验舱发射,2022年7月24日 14:00:22,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三名航天员在问天实验舱里进行一系列空间实(试)验、太空授课等活动;并通过问天气闸舱成功出舱梦天实验舱发射,2022年10月31日 15:00,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的基本构型完成天舟五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2022年11月12日 12:00时10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在火箭点火起飞后仅用2小时,便顺利实现了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神舟十五号发射,2022年11月29日 23:00,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组合体,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进入中国空间站我国空间站氧气资源实现100%再生,2023年4月,中国空间站环控生保6大再生系统稳定运行,空间站氧气资源实现100%再生,水资源闭合度提升到95%以上,每年减少上行补给6吨。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北京时间2023年5月5日15时26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转入独立飞行阶段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个载人飞行任务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瞄准发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个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16时29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顺利返回并交付实验科学家:2023年6月4日,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神舟十七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7时4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19时34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进入中国空间站,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92天,期间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完成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和多次货物出舱任务,先后开展了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工作,为空间站长期稳定在轨运行进一步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同时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11月15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并为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送去蛇年春节的“年货”。2025年1月21日1时12分,经过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3月21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蔡旭哲成为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意义和价值:天宫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既是自主技术突破的象征,也是长期太空科研与国际合作的核心平台。 其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战略意义:实现载人航天“三步走”目标: 完成国家航天战略的关键节点 :天宫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从1992年战略制定到2022年全面建成,历时30年突破载人飞船、交会对接、长期驻留等关键技术,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站建造能力的国家。 构建独立自主的太空能力 :空间站所有核心部件(如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均实现国产化,摆脱了国际技术封锁。通过自主研制的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等运载火箭,形成完整的天地往返运输体系科研价值:开放型太空实验室 支持多领域前沿研究: 空间站配置了25个实验机柜,可开展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等实验。例如2024年神舟十八号任务中,完成了空间材料组件安装与航天医学实验。 拓展人类太空活动边界: 设计上预留扩展能力,可从“T”字型升级为“十”字型构型,支持更大规模实验。通过货运飞船(如天舟五号)定期补给,实现航天员连续驻留(最长1年以上),远超此前天宫实验室的短期任务周期。国际影响:太空合作新支点 全球唯一在轨空间站的战略地位 :截至2024年,天宫空间站是近地轨道唯一长期运行的空间站。已与欧空局、联合国外空司等达成合作,未来将接纳外国航天员参与任务。 技术标准输出平台 :采用独特的桁架式太阳翼布局(规避遮挡问题)、机械臂辅助对接等技术,为后续深空探测(如月球科研站 ( https: / / www. / s wd=%E6%9C%88%E7%90%83%E7%A7%91%E7%A0%94%E7%AB%99&rsv_idx=2&tn=baiduhome_pg&usm=3&ie=utf-8&rsv_pq=e331f33d00038ef9&oq=%E5%A4%A9%E5%AE%AB%E7%A9%BA%E9%97%B4%E7%AB%99%E7%9A%84%E6%84%8F%E4%B9%89%E4%B8%8E%E4%BB%B7%E5%80%BC&rsv_t=7468F5YIww6xMSdNC1oj1ePv5bQjXYiHTeMunTNhJtfIqojuuKYXPNTNM24oINDhQ+wZ&rsv_dl=re_dqa_generate&sa=re_dqa_generate" \t "https: / / www. / _self ))积累经验。2023年首次实现从空间站发射微纳卫星,开辟新技术应用场景。国际国内地位:国内地位 技术突破 :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在独立建成空间站的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空间站的运营也展示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能力 。 科研成果 :中国空间站的科研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果,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轨运行的最长时间纪录由中国空间站保持,展示了我国在空间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 。 未来规划 :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重大技术升级,综合实力将全面超越美俄,未来或将成为人类太空探索的唯一途径 。此外,中国空间站还将吸引更多的国际合作伙伴,进一步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国际地位 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目前,中国空间站是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已面临退役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展示了我国在空间组装、生命保障系统、轨道控制等多方面的技术实力; 技术实力 :中国空间站的机械臂技术能够完成复杂的舱段组装、设备维护和科学实验操作,体现了我国在空间操作技术上的高水平 。此外,中国空间站为开展多领域的空间科学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科研项目的参与; 国际合作 :随着中国航天的崛起,中国空间站越来越受到国际重视。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伙伴进入中国空间。主要承担者:基础信息:中国空间站的主要承担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该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工作。具体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全程参与并主持了“三步走”战略任务的建设发展,解决了出舱活动和空间交会对接等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院负责长征系列火箭的研发,五院负责卫星的研发和调试,八院则在航天技术应用方面有着创新表现 。这些研究院的工程师们通过无数次的验证和调试,确保了空间站的顺利建设和运营 科学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益求精,团结一心,甘于奉献 读读笔记笔记笔记阅读阅读小组合作阅读阅读 明确目标完成目标1目标1目标1目标3目标3目标2目标2、3目标3
阅读下面关于中国“探海”资料,写出你的发现。材料一:20世纪末,随着国际海底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对载人潜水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此前,美、法、俄、日4个国家已经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生产出“阿尔文”号、“鹦鹉螺”号、“和平一号”和“深海6500”号等载人潜水器。2002年,我国科技部批准了“关于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自2009年起,“蛟龙”号连续4年在不同海域开展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上试验,创造了此前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用10年时间走完了国外同类型载人潜水器近60年的发展历程。至2024年8月18日,“蛟龙”号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完成了300次下潜任务,彰显了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建成以“蛟龙号”“海龙号”和“潜龙号”为代表的“三龙”装备体系,中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走向谱系化。在原有“三龙探海”基础上,下一步我国将继续构建“七龙探海”立体深海探测网络,即增加深海钻探的“深龙”号、深海开发的“鲲龙”号、海洋数据云计算的“云龙”号以及作为立体深海科考支撑平台的“龙宫”。材料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系统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工程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攻克了无数难关,实现了耐压球壳的极限承载能力等16项关键技术零的突破,以及近底自由航行和悬停定位等四大创新,载人深潜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是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2020年6月,“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达10909米,并带回了海沟底部的岩石、海水、生物等珍贵样品。材料三:深海世界拥有与陆地不同的运行法则:我们曾深信“万物生长靠太阳”,然而在深海这片“黑暗之地”,众生不需要阳光,而是从化学反应中获取生命能量。它们构建了一个与陆地生物系统完全不同的“深部生物圈”,刷新了我们对生命的传统认识。在这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极其缓慢,生殖周期长达千年乃至万年,拥有让人艳羡的“长寿基因”;在万米深海,海参为了适应环境会把身形缩小、通体白化透明,甚至把支撑躯干的骨针都退化掉.……深海生物中的一些化合物可用于制药和化妆品等领域。许多深海生物酶可以在极端条件下工作,为开发新型工业催化剂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全球约70%的重大油气发现来自水深超1000米的海域。海底锰、镍储量都可供人类使用近两万年。制造锂电池的核心金属钴,海底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80%以上。深海可燃冰里蕴藏的天然气是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数十倍。按照国际惯例,海底矿区一半归国际海底管理局托管,另一半归勘探发现者,谁能寻到,谁就有了专属勘探权和商业开发权。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尽管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依然保持着谦逊和开放的态度。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科技发展将会再创辉煌。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有更多令世界惊叹的中国科技成果涌现。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见证中国科技的腾飞,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