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6 哈姆莱特(节选)
1.概括主要情节,了解主要的戏剧冲突,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探讨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3.结合相关情节,品味戏剧语言,提升鉴赏戏剧的能力。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现存剧本37部、十四行诗154首、长诗2首。代表作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
二、探究背景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转折期。伊丽莎白统治的繁荣时期,资产阶级支持王权,而王权则利用资产阶级,两方面不仅不对立,还结成了暂时的同盟。由于政局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种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虽然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却仍然是以残酷地剥削农民为基础的。詹姆斯一世继位以后,专制集权被进一步加强,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遭到了残酷镇压,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莎士比亚的创作正是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艺术的反映。《哈姆莱特》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来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莱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三、结构脉络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戏剧的种类
按容量大小: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你搜集的内容 : .
yū
wǎn
wěn
wǎng
chī
lìn
qián
chú
tà
niè
chàn
zǔ
lián
lù
dàng
懦
孺
儒
陨
损
殒
mǒ
mā
mò
chuāng
chuàng
辨析 “消失”侧重于表示某种事物最终失去,不复存在,但是还有出现的可能。
“消逝”侧重于最终成为过去或不见了(也就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书面色彩较强。
填空 ①火车开走了,隆隆的声音渐渐 ,小车站又被沉寂统治了。
②在这样的地方,我的视觉本能几乎 了。
消逝
消失
三、词语辨析
1.消失·消逝
“神思恍惚”侧重于精神不好,注意力不能集中。“神魂颠倒”侧
四、成语积累与辨析
重于因动情或入迷而失去常态。
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的好听的话。
抓住时机,立刻决断。
1.戏剧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哈姆莱特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安排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一)细读相关片段,探讨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作者又通过哈姆莱特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答案:一方面是他装疯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诫她,在这样污浊的社会上很难保全自我。
2.《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对他的心上人奥菲利娅说:“出家去吧,去,越快越好。”他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
结合戏剧内容,概括一下莎士比亚的语言特点。
(二)结合相关情节,品味戏剧语言,提升鉴赏戏剧的能力。
答案:(1)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2)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邪恶,哈姆莱特的矛盾、优柔寡断与奥菲利娅的单纯、深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契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3)擅长运用长篇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那段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
(4)善于运用比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三) 面对父亲被害,母亲再嫁,友情、爱情的背叛,哈姆莱特没有被打倒,反而直面人生,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仅要为父亲报仇,而且要重整乾坤。请以“直面人生”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示例)米兰·昆德拉曾说过:“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曾有人问霍金:“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他的回答是:“我的手指还能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残酷的命运,他依然乐观开朗;面对现实的考验,他从不退缩,毅然决然地勇往直前。很多人都说,幻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但即使残酷的现实让人心力交瘁,我们也永远不能逃避。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其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对待娜拉,无情地剥夺了娜拉自主的权利,践踏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海尔茂最终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并愤然离家出走。
第三幕
…………
娜 拉 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 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 拉 (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
(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
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 拉 (穿外套)我不能在陌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 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
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
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 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 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
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
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
部解除。你不受我拘束,我也不受你拘束。双方都有绝
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 连戒指都要还
娜 拉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娜 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家里的事,
佣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明天我动身之后,克
里斯蒂纳会来给我收拾我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会叫
她把东西寄给我。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吧
娜 拉 喔,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 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 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儿忙。
娜 拉 不必,我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陌生人
娜 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 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都得改变到——喔,托伐,我现在不
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 拉 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
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
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
门的声音。
——剧终
门厅走出去)
1.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 “陌生人”指的是谁 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2.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我现在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向海尔茂表达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1.解析:这道题前两问考查称谓的指代内容,根据上下文不难推知。关键是第三问。之所以这样称呼,在于本戏剧的戏剧冲突,即两人之间的主要矛盾——从属与平等的对峙,这正是这一部戏的关键。
[自我校对]
答案:“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陌生人”指的是海尔茂。娜拉这样称呼自己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丈夫眼中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只是一个玩偶。称海尔茂是“陌生人”是因为海尔茂与娜拉之间缺乏沟通,对于娜拉来说,海尔茂就像一个陌生人。
2.解析:第一问依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概括即可。第二问“不相信”表明了娜拉对这种家庭秩序的深刻认识及对婚姻未来状况的绝望。
答案:奇迹中的奇迹:两人都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娜拉通过“我现在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向海尔茂表示自己不相信与海尔茂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正常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这幻想已经破灭。
1.分析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辅助作用。
2.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潜台词三方面分析人物语言。
如何分析戏剧语言
不懈地奋争
与玫瑰剧场老板亨斯罗签订了长期合同以后,莎士比亚便投入了更紧张的创作活动。
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戏剧,多以历史剧和喜剧为主。继《亨利六世》之后,莎士比亚又很快推出了《理查三世》《约翰王》《理查二世》等剧目,这当中,《理查三世》是作者早期历史剧中的一部杰作。在这部剧作中,作者通过对英国国王理查三世暴行的谴责,批判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这部剧,不仅主题突出,情节生动,人物性格塑造也异常鲜明。剧中理查三世这一人物已成为英国文坛的一个典型的暴君形象。
随着莎士比亚创作的不断成功,他的声望越来越高,但也使那些旧日垄断了为剧场写戏行当的“大学才子”们十分恼火。一些人看观众总给一位旧日是马夫的作家喝彩,他们心里就十分不舒服。于是,暗地里,这伙人常常聚集在一起攻击莎士比亚的创作,有时他们还一同策划对付莎士比亚的办法。1592年9月,由于生活放荡以至贫病交加的一位“大学才子”——剧作家罗伯特·格林,无法容忍一个马夫踏进艺术圣殿,并把他们排挤在殿堂之外,于是率先向莎士比亚发难。他在一篇题为《无限悔恨赢得的一点聪明》的文章中告诫他的同行,要警惕某些具有虎狼之心的剧作家。他并不惮以最恶毒的语句攻击莎士比亚是“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格林的信很快在一家刊物上发表。虽然格林写完此信后没多久就
去世了,然而在他死后,剧坛上攻击莎士比亚的阴风却一时猖獗起来。但是,年轻的莎士比亚对此一概不理,他依旧走着自己勤奋创作的路。因为在他心中,有比个人名誉更重要的东西。随着莎士比亚坚持不懈地走自己的路,并不断向观众推出新作,他的创作才能与顽强精神以后不断为更多的人所称道。很快,莎士比亚的成绩使发表这篇攻击文章的刊物主编切特尔大为羞惭。1592年年底,切特尔又在一篇文章中公开向莎士比亚道歉。文章指出:“我亲眼得见他(莎士比亚)不仅演技高超,而且温文尔雅。除此之外,有身份的人士一谈起他,都说他为人公正而又文笔典雅。”文章中谈到的“演技高超”,是指莎士比亚在这一时期,除了写一些剧作以外,有时还亲自参加戏剧的演出。
剧坛上“格林攻击事件”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莎士比亚在创作道路上就一帆风顺了。1592年夏天至1594年夏天,伦敦开始流行鼠疫。最严重的时候,伦敦一个星期就要死1 000人。由于瘟疫横行,剧院只得停演,剧团大部分到外地去作巡回演出。而有的地方因害怕受到传染,拒绝剧团入境。因此,不少剧团被逼得破产,演员们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莎士比亚也因此在收入上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他没有被新的困难所吓倒。没有收入他不在乎,他把每天的开销压到最低。鼠疫非常猖獗,一些有地位的人都躲避到了安全地带,可莎士比亚却冒着传染瘟疫的危险,在伦敦留了下来。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尽管每天都有许多尸体从他窗下抬走,
可他却一心扑在创作上。1592年,他写了《错误的喜剧》;1593年又写了《驯悍记》《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4年他又接连写了《维洛那二绅士》和《爱的徒劳》。在这一时期,他不仅写历史剧,而且还尝试着写喜剧。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两首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此外,除了进行艰苦的创作,在这段时间,莎士比亚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他希望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能使自己的创作水平有一个飞跃。
(有删改)
这篇文章讲述了莎士比亚的坎坷经历,在剧作领域小有成绩之后,莎士比亚遭人嫉妒,受人排挤,被其他人以最恶毒的语句攻击。文章对“大学才子”丑恶行径的描述和莎士比亚不受他人影响、依旧专注创作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又通过切特尔的文章中提到莎士比亚“温文尔雅”“演技高超”“为人公正”“文笔典雅”侧面反映出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以及个人魅力。文章结尾段升华主题:成功之路总是布满荆棘,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抓住一切时间充实自己。
品读提示
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也正充分地说明了坚持的重要性。骏马虽然比较强壮、腿力比较强健,然而它只跳一下,最多也不能超过十步。这就是不坚持所造成的后果;相反,一匹驽马虽然不如骏马强壮,然而若能坚持不懈地拉车走十天, 照样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也就是坚持不懈。莎士比亚也具有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的精神。他曾说过:“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袁隆平一直在稻田里开拓耕耘,从壮年走到了老年,一路走来,梦想伴随着奋斗,既有探索的艰辛,又充满奉献的快乐。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就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专注于田畴。他梦想在禾下乘凉,梦想让全世界的人远离饥饿,他真正做到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无数次的失败没有让袁隆平放弃,而是坚持了下来。他最终履行了自己当初许下的“让世界人民不再为吃饭发愁”的承诺。
●每一次自我超越,都离不开对梦想的执着和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国田径曾经有一个梦,那就是在百米赛场上,中国选手能占有一席
之地。在第三十二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中国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创造了9秒83的个人最好成绩,刷新亚洲纪录,成为第一个站上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跑道的中国运动员。如今除了短跑运动员的身份,苏炳添同时也是一名老师。课堂上除了耐心指导动作外,他也乐于和同学们分享运动生涯中的奋进故事,在更多人心中种下拼搏的种子、注入前行的力量。课时评价作业(六)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虽然中西悲剧作品都反映矛盾和解决矛盾,但是,它们反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式和目的是 的。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都有申冤,即矛盾的解决,前者是父亲为女儿申冤,后者是儿子为父亲报仇。不同的是,当《窦娥冤》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为女申冤时,中国的悲剧已到 的时候了。而《哈姆莱特》的哈姆莱特为父申冤时,西方悲剧才拉开大幕。这两部悲剧都有鬼魂出现。可以说,没有窦娥的冤魂、哈姆莱特的父亲冤魂的出现,他们的冤屈就难以伸张。同样,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都出现了疫情,而这些疫情产生的原因都是悲剧人物造成的。但是,中国悲剧对疫情的追查已是悲剧的结果,西方悲剧对疫情的追查则是悲剧的开始。当然,这种追查的结果不同,中国悲剧追查的结果是 之日,就是悲剧人物平反昭雪之时,西方悲剧追查的结果则是真相查明之时,就是悲剧人物遭到毁灭之日。西方悲剧的悲剧人物俄狄浦斯、哈姆莱特都是这种可怕的下场。这就是说,中国悲剧是悲在矛盾解决前,西方悲剧是悲在矛盾解决后。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解析:第一空,语境强调中西悲剧作品反映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式和目的各有侧重点,故可用“各有侧重”。各有侧重:各个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也是指各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第二空,语境强调当《窦娥冤》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为女申冤时,中国的悲剧已临近尾声,故可用“残灯未庙”。残灯末庙:比喻事物临近尾声,快要结束了。第三空,语境强调中国悲剧追查的结果就是悲剧人物平反昭雪之时,故可用“真相大白”。真相大白:真实的情况已完全明白。
答案:(示例)各有侧重 残灯末庙 真相大白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产生的原因”与“……造成的”句式杂糅,可以把“而这些疫情产生的原因都是悲剧人物造成的”改为“而这些疫情的产生都是因为悲剧人物引起的”;二是“追查”与“结果”搭配不当,可以把“结果”改为“结束”。
答案:而这些疫情的产生都是因为悲剧人物引起的。但是,中国悲剧对疫情的追查已是悲剧的结束,西方悲剧对疫情的追查则是悲剧的开始。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戏剧,完成3~5题。
暗 算
麦 家
人物简介:
钱之江——打入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代号“毒蛇”),国民党上海警备区司令部总破译师。
代主任——蒋介石委派至上海的亲信特使,国民党军统特务头目之一。
背景概述:
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重创,党中央派特使前往上海。这一行动被敌人破译而暴露,唯一的知情者钱之江却和另外几个国民党的破译人员,即“南京密电”的知情者都被软禁起来。代主任基于手段卑劣的连番审查,基本确认钱之江就是“毒蛇”,但就是找不到证据。就在“南京密电”(若找不出“毒蛇”则把软禁人员一律处决)生效的前夜,两个不同信仰的人之间有了一段经典对白。
代主任 钱总是何等卓越之人,大可不必一条道走到黑。你可以跟我去南京,蒋委员长太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钱之江 中国人的饮食以长江为界,南人喜米,北人好面;前者口清,后者味重。广东客家人爱好煲汤,山西老西儿喜欢吃醋。你我的祖籍南辕北辙,所以吃不到一起的人,难进一个门。
代主任 你的意思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生是党国人,死为党国鬼,你与我道不同,那你是何道
钱之江 同是吃饭,国人用筷子,洋人用刀,此人和彼人,不都一样是人吗 难道你我之间竟有一个不是人
代主任 钱总过于能言善辩,三寸不烂,巧舌如簧。我是真舍不得你,孤掌难鸣哪!没了你,我就再也听不到这种响声了。
钱之江 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好。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足以影响一支蜡烛的光辉。我不言败,因为大幕还未落下;而你过早叫喊胜利,却可能孤独面对舞台,台下无人喝彩。
代主任 其实我心里已经知道你是什么人了,只是我无法证实。我遗憾上天让我们成为敌人,而不是同志,只能各为其主。
钱之江 我是什么人 你是什么人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这是你。而我,生来死往,像一片云彩,为太阳的升起,宁肯踪影全无。
代主任 好口才!钱之江,那我告诉你,即便大幕拉上,我也绝不会让你曲终人散。这个世界离开你,我会孤独,我会一览众山小,我会高处不胜寒。所以你不光不能离开,我还要你坐在舞台下为我喝彩。
钱之江 那我们都拭目以待。
代主任 不到黄河不死心。
钱之江 不见棺材不掉泪。
(有删改)
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背景概述”交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剧中人物。
B.文中代主任说:“你与我道不同,那你是何道 ”说明代主任对钱之江的身份也不大清楚。
C.钱之江说:“为太阳的升起,宁肯踪影全无。”表明他为革命的正义事业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
D.选文最后,代主任说“不到黄河不死心”,钱之江说“不见棺材不掉泪”,都是对对方的警告。
解析:B项,“不大清楚”说法错误,这里暗示钱之江就是共产党员。
答案:B
4.细读两人的对白,请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他们各自表述的主要意思。
钱之江:
代主任:
答案:表明和对方“道不同,不相为谋”以及对革命事业必定成功的坚定信念。
威逼利诱钱之江归顺国民党,表达了他对国民党的忠诚,也包含了他对钱之江的佩服。
5.你最欣赏钱之江身上哪些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 请选取两点并依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机智沉着,应对的话语既顺畅通达,又针锋相对;学识渊博,如他对饮食习惯的表述等。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