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领会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3.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
代政治家,以直言敢谏著称。少孤贫好学,有大志,曾
为道士。隋末隶李密。李密失败后,他降唐。及太
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后渐为太宗信任,遂为重臣。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前后所奏二百余事,其中大部分保留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书中。曾主持《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封荆国公,世称“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
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
二、探究背景
1.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贞观初年,他鉴于隋朝覆亡的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他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2.《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封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分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三、结构脉络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文心雕龙·奏启》:“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
疏
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中多有“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你搜集的内容: .
五、课文梳理
振
震
名词,诚心
威吓
连词,如果,果真
副词,实在,确实
动词,结局,终止
副词,最终
形容词,全,整
动词,要求
动词,探求
动词,请求
动词,希求
形容词,诚实
动词,信任
名词,信用
动词,相信
名词,安逸的环境
动词,使……安宁
疑问代词,怎么
助词,表停顿,不译
代词,……的人
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路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境遇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
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苦痛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判断句
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流而想要水
流得远啊。
省略句
(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
仁德。
状语后置句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
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辨
辩
动词,持
分辩
动词,从事
形容词,优厚
形容词,深,深厚
形容词,奸佞
名词,天干的第九位
副词,相互
名词,官府的小吏
写回信
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名词作动词,办(事)
省略句、被动句
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
状语后置句
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状语后置句
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宾语前置句
那么这些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课文 对象 针对的内容 目的
《谏太宗十思疏》 . .
.
《答司马谏议书》 . . .
皇帝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
实现自己的理想
反对派
反对派对变法的责难
驳斥司马光的责难,证明改革的正确
(一)厘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1.魏征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则力排众议,坚持变法,展现了古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的理性思考。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梳理二人进谏、答书的对象、针对的内容及目的。
2.梳理这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案:(1)《谏太宗十思疏》论证思路。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做到“十思”。着重规劝唐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以纳下”,在施行赏罚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指出治国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这样才能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文章以“思”字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2)《答司马谏议书》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接着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接着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做了一针见血的分析。最后以客套语做结尾,与书信开头体现的君子以“义”争形成有力的呼应。
3.通读《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举例说明两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课文 论证方法 举例 好处
《谏太宗十思疏》 对比论证 ①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②第2段引用历史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从正反两面对举进行论证 论证全面,说理透彻
课文 论证方法 举例 好处
《谏太宗十思疏》 比喻论证 ①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①言简意赅,具有说服力。
②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课文 论证方法 举例 好处
《答司马谏议书》 举例论证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和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事例典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
1.结合下面对骈句和散句的解释,分别从两篇文章中找出骈散结合的句子。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或几句话,跟对偶相似。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相同或相等。
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答案:(示例)(1)《谏太宗十思疏》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2)《答司马谏议书》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2.结合课文内容,反复诵读,体会骈散结合的作用。
答案:(1)可以使文章整齐匀称又兼具参差错落之美;(2)可以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3)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三)王安石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敢为人先,大胆推动变法。请以“敢为人先”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答案:(示例)中国从来不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
精神的勇士。先秦时期,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莫过于商鞅。
商鞅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有无数的腥风血雨、无
数的阻碍挫折,甚至最后商鞅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敢
为天下先”让他为后世铭记。古老的中国记忆着许多无畏
的传说:因为陈涉,有了第一次农民起义;因为秦始皇,有了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为汉武帝,有了第一条陆上丝绸之
路……赞美尝试吧!赞美探索吧!这些都是大无畏的“敢为天
下先”的精神啊!
1.(2023·全国甲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 ”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自我校对]
解析:“不复他察”翻译为“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可知原本句子形式应为“不复察他”,句子将宾语“他”前置。“察”,考察;“第”,只管;“荐”,推荐。
答案:杨纮来到宁化县后,就没有考察其他方面,只管用自己听到的来推荐他。
2.(全国Ⅲ卷)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萧)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许)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禧惭不能对。
解析:“何以”,“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即“以何”,“为什么”。“申饬”,指示。“为”,语气词。
答案:(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难道不行吗 为什么要出使呢 ”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自我校对]
3.(山东卷)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谢)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答案:谢贞揣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敬他,不怪罪他。
[自我校对]
解析:“度”,揣度,推测。“雅”,平素,向来。“辄辞以疾”是状语后置句,即“辄以疾辞”,翻译为“总是称病推辞”。“弗之罪也”,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弗之罪”即“弗罪之”,翻译为“不怪罪他”。
熟记宾语前置的类型,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将前置的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类型: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语+否定词+宾语+动词。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语+宾语+动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格式:(主语)+宾语+之(是)+动词。
宾语前置句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短语。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介词宾语放在介词之前: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节俭是一种美德
“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这是《千字文》中的话,意思是“生活要节俭,饭菜合口味能吃饱就行了。饱的时候大鱼大肉也吃不下,饿的时候酒糟糠皮也能充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
节俭是一种品质,需要始终坚守。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古往今来,节俭一直被人们视为治国之道、兴业之基、持家之宝,
大力提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史发展的逻辑也正是如此。曾记否,历代帝王在建国之初,不都是从节俭开始的吗 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本打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可他后来意识到天下才刚刚平定,而且这样做会劳民伤财,因此打消了这个念头。在唐太宗统治期间,他提倡人们“戒奢从简”,不任意浪费。此外,开元初年,在唐玄宗的改革措施中,就有一条是提倡全国上下节俭的,为了证明自己“戒奢从简”的决心,唐玄宗命人烧毁了宫内的一批珠玉锦绣。不管是唐太宗,还是唐玄宗,从他们的行动中就可见出节俭的重要性了。节俭,是他们开创“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节俭是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的生活准则之一。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把节俭当作自己崇尚的生活准则。他们清楚地
知道“成于俭,败于奢”的道理,所以特别重视对子女的节俭教育。老师也经常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以节俭为美德。可真正听进去、做得到的人又有多少 垃圾桶里经常看见白花花的米饭和馒头,这难道是我国的粮食多得吃不完了吗 我们应该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呀!希望人们都能够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不再浪费!勤能补拙,省能补穷。拥有金钱只能暂时满足你的欲望,而学会节俭那将是你永久的财富。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总之,为了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富裕,我们不能忘记节俭这一美德;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我们更应该发扬节俭这一美德。
文章开篇引用《千字文》《诫子书》中的名言,使文章富有文采,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行文中运用事例论据和名言警句证明了节俭的重要性,论据充分,说服力强。结尾紧扣标题,与开头呼应,再次强调“节俭是一种美德”这一观点,首尾照应,观点鲜明,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品读提示
在中国历史上,魏征一向以“直言”闻名。这固然与魏征本人忠诚耿直的品格有关,不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唐太宗的宽容大度、从谏如流。虚心纳谏,臣子才敢直言;君臣协力,治国理政,方有国泰民安的“贞观盛世”。
●魏征在历史上以敢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魏征的直言敢谏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魏征的“十思”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正因为魏征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从此一段君臣佳话亘古流传,一代盛世光景彪炳千秋。这是魏征的幸事,是太宗的幸事,也是天下的幸事。
●“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规劝,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顺畅自然。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我们是否应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并听从一切的意见和建议
非也,我认为。因为塞纳克说:“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但丁也斩钉截铁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既然这么多的古训、名人的说法让人莫衷一是,所以我认为最好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最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但另一方面,“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人云亦云,毫无主见,而是应有所取舍,去粗存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先受其害。
司马光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坚定反对者之后,曾经三次致信王安石,劝告他重新考虑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王安石的这封《答司马
谏议书》,虽然措辞委婉,但表露了作者坚持原则、坚决变法的政治态度。
●王安石不惜与众多亲人、朋友、同事反目,也要忠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坚定而执着。司马光也表现出了同样决绝的坚定与执着。当这种令人敬重的品质与完全拒绝不同意见相结合时,在这两位伟大人物身上,同样使人产生了一种感觉:美好的品格被不适当地、过分地滥用了。于是,政治宽容、理性精神、必要的妥协与长远的目光全部不见了,坚定与执着变成了执拗与刚愎自用,帝国的政治空气之中,被两位政治领袖从不同方向注入了一股同样强烈的、带有戾气的不祥气息。它是一把双刃剑,锋芒所向,丝毫不留余地,在伤害了对手的同时,势必伤害自己所钟情的事业。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陈代谢、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新事物不断出现,充满勃勃生机,于是就不断生长,但如果失去活力、动力,就会陷于停滞、僵化,不能继续前进,迟早要被历史淘汰。“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永远年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锤炼“赶考”本领,重整行装再出发,昂扬永远“在路上”的斗志,敢于担当,坚韧不拔,勇于创造,甘于奉献,把奋斗的精神和传统贯串在一切行动中,攀登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险峰,克服各种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课时评价作业(十六)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画。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明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着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地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冽……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地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顽强地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A.比喻、反复、比拟
B.比拟、排比、反复
C.比喻、比拟、排比
D.拟人、比喻、夸张
解析:“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焦墨的点点勾画”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身体里也装着一卡车的疲惫”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D。
答案:D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银杏树上累累白果,幸福而疲倦地等待着自然的凋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累累白果”强调的是“白果”,“白果累累”强调的是“累累”的景象,更符合当时的情景。“幸福”后置加以强调,突出了白果的幸福感。“圆满”比起“自然”来说更好地和前文形成照应。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7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驲至黎阳。时李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
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 ”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 ”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
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始A魏公B起C叛徒D振臂E大呼F众数十万G威之H所被半天下
解析:“起叛徒”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其后断开;“振臂大呼”的主语是“魏公”,句意完整,其后断开;“威之所被”表示威望所及的范围,“半天下”表示这个范围的广度,故在“威”前断开。
答案:DFG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征与书曰”与“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与”的含义相同。
B.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
C.“处事以情”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以”的含义不同。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解析:A项表述错误,两句中“与”的含义分别为“介词,给”“介词,和”。
答案:A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的争夺中,秦王获胜后,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室都没有,还是太宗用自己建小殿的材料为他建造正室。
解析:A项,“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错误,结合原文“密得宝藏书,辄称善”可知,李密接到元宝藏的来信,总说写得好。
答案:A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2)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答案:(1)“如果太子早些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了。”秦王器重他的耿直,没有怀恨。
(2)皇帝身边的人中有人诋毁魏征庇护偏袒家人和亲戚,皇帝派遣温彦博去调查此事,结果没有这回事。皇帝还是叫温彦博去责备魏征。
7.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魏征有远见 请任举一例进行说明。
答案:魏征早就看出秦王将是太子的劲敌,为太子谋划,只可惜太子没有听从他的劝说,以至于身败,可见魏征有远见,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能早做谋划。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年幼时就成了孤儿,落魄失意,他放弃财产不去经营,胸怀大志,精通书史术数。隋朝末年战乱,魏征假扮成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掌管书信公文。李密得到元宝藏的书信,常常称赞,知是魏征所写,立即见他。魏征进献十计策劝说李密,李密没能有用。
后来魏征跟从李密来到京师,过了很久还不出名。魏征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乘驿马来到黎阳。当时李还在替李密守卫,魏征给他写信说:“当初魏公起兵反叛,振臂高呼,得到兵员几十万人,威力所及有半个天下,但是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顺唐朝,因此知道天下有所归啊!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趁早为自己打算,那么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收到信,就决定归顺唐朝。正遇上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了魏征,伪朝授予他起居舍人官职。
建德失败后,魏征与裴矩逃跑进入潼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里劝说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怪魏征说:“你挑拨我们兄弟互相争斗,怎么处置你呢 ”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些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了。”秦王器重他的耿直,没有怀恨。
太宗即帝位后,授予魏征谏议大夫之职,封为钜鹿县男。皇帝身边的人中有人诋毁魏征庇护偏袒家人和亲戚,皇帝派遣温彦博去调查此事,结果没有这回事。皇帝还是叫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觐见皇帝,叩头说:“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皇帝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 ”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也有光显的称号,子孙继承流传,福运传之无穷;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君主陷于昏恶,国破家亡,只换得一个空名。这就是二者的区别。”皇帝说:“好。”
贞观三年,魏征凭借秘书监职位参与朝政。贞观七年,魏征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疑难积案,诏令魏征审理裁决。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知道大概,依据情理来处理案件,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魏征)身体多病,辞谢官职,皇帝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几次被皇帝推却,而魏征态度更加坚决。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知门下省事,皇帝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本没有正室,皇帝命令停建小殿,把木材给魏征建正室,仅用五天就完工了,并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顺从他的喜好。皇帝令中郎将住在魏征的宅第,有情况就奏报使他知道,药物膳食赏赐无数,宦官使者接连不断地在路上往来。皇帝亲自探望魏征的病情,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