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58张PPT)+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58张PPT)+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3 20:59:27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领会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3.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
代政治家,以直言敢谏著称。少孤贫好学,有大志,曾
为道士。隋末隶李密。李密失败后,他降唐。及太
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后渐为太宗信任,遂为重臣。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前后所奏二百余事,其中大部分保留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书中。曾主持《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封荆国公,世称“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
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
二、探究背景
1.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贞观初年,他鉴于隋朝覆亡的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他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2.《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封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分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三、结构脉络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文心雕龙·奏启》:“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中多有“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你搜集的内容: .
五、课文梳理


名词,诚心
威吓
连词,如果,果真
副词,实在,确实
动词,结局,终止
副词,最终
形容词,全,整
动词,要求
动词,探求
动词,请求
动词,希求
形容词,诚实
动词,信任
名词,信用
动词,相信
名词,安逸的环境
动词,使……安宁
疑问代词,怎么
助词,表停顿,不译
代词,……的人
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路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境遇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
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苦痛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判断句
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流而想要水
流得远啊。
省略句
(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
仁德。
状语后置句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
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动词,持
分辩
动词,从事
形容词,优厚
形容词,深,深厚
形容词,奸佞
名词,天干的第九位
副词,相互
名词,官府的小吏
写回信
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名词作动词,办(事)
省略句、被动句
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
状语后置句
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状语后置句
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宾语前置句
那么这些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课文 对象 针对的内容 目的
《谏太宗十思疏》 . .
.
《答司马谏议书》 . . .
皇帝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
实现自己的理想
反对派
反对派对变法的责难
驳斥司马光的责难,证明改革的正确
(一)厘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1.魏征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则力排众议,坚持变法,展现了古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的理性思考。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梳理二人进谏、答书的对象、针对的内容及目的。
2.梳理这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案:(1)《谏太宗十思疏》论证思路。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做到“十思”。着重规劝唐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以纳下”,在施行赏罚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指出治国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这样才能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文章以“思”字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2)《答司马谏议书》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接着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接着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做了一针见血的分析。最后以客套语做结尾,与书信开头体现的君子以“义”争形成有力的呼应。
3.通读《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举例说明两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课文 论证方法 举例 好处
《谏太宗十思疏》 对比论证 ①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②第2段引用历史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从正反两面对举进行论证 论证全面,说理透彻
课文 论证方法 举例 好处
《谏太宗十思疏》 比喻论证 ①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①言简意赅,具有说服力。
②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课文 论证方法 举例 好处
《答司马谏议书》 举例论证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和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事例典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
1.结合下面对骈句和散句的解释,分别从两篇文章中找出骈散结合的句子。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或几句话,跟对偶相似。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相同或相等。
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答案:(示例)(1)《谏太宗十思疏》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2)《答司马谏议书》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2.结合课文内容,反复诵读,体会骈散结合的作用。
答案:(1)可以使文章整齐匀称又兼具参差错落之美;(2)可以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3)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三)王安石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敢为人先,大胆推动变法。请以“敢为人先”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答案:(示例)中国从来不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
精神的勇士。先秦时期,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莫过于商鞅。
商鞅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有无数的腥风血雨、无
数的阻碍挫折,甚至最后商鞅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敢
为天下先”让他为后世铭记。古老的中国记忆着许多无畏
的传说:因为陈涉,有了第一次农民起义;因为秦始皇,有了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为汉武帝,有了第一条陆上丝绸之
路……赞美尝试吧!赞美探索吧!这些都是大无畏的“敢为天
下先”的精神啊!
1.(2023·全国甲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 ”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自我校对]
解析:“不复他察”翻译为“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可知原本句子形式应为“不复察他”,句子将宾语“他”前置。“察”,考察;“第”,只管;“荐”,推荐。
答案:杨纮来到宁化县后,就没有考察其他方面,只管用自己听到的来推荐他。
2.(全国Ⅲ卷)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萧)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许)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禧惭不能对。
解析:“何以”,“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即“以何”,“为什么”。“申饬”,指示。“为”,语气词。
答案:(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难道不行吗 为什么要出使呢 ”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自我校对]
3.(山东卷)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谢)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答案:谢贞揣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敬他,不怪罪他。
[自我校对]
解析:“度”,揣度,推测。“雅”,平素,向来。“辄辞以疾”是状语后置句,即“辄以疾辞”,翻译为“总是称病推辞”。“弗之罪也”,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弗之罪”即“弗罪之”,翻译为“不怪罪他”。
熟记宾语前置的类型,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将前置的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类型: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语+否定词+宾语+动词。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语+宾语+动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格式:(主语)+宾语+之(是)+动词。
宾语前置句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短语。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介词宾语放在介词之前: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节俭是一种美德
“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这是《千字文》中的话,意思是“生活要节俭,饭菜合口味能吃饱就行了。饱的时候大鱼大肉也吃不下,饿的时候酒糟糠皮也能充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
节俭是一种品质,需要始终坚守。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古往今来,节俭一直被人们视为治国之道、兴业之基、持家之宝,
大力提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史发展的逻辑也正是如此。曾记否,历代帝王在建国之初,不都是从节俭开始的吗 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本打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可他后来意识到天下才刚刚平定,而且这样做会劳民伤财,因此打消了这个念头。在唐太宗统治期间,他提倡人们“戒奢从简”,不任意浪费。此外,开元初年,在唐玄宗的改革措施中,就有一条是提倡全国上下节俭的,为了证明自己“戒奢从简”的决心,唐玄宗命人烧毁了宫内的一批珠玉锦绣。不管是唐太宗,还是唐玄宗,从他们的行动中就可见出节俭的重要性了。节俭,是他们开创“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节俭是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的生活准则之一。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把节俭当作自己崇尚的生活准则。他们清楚地
知道“成于俭,败于奢”的道理,所以特别重视对子女的节俭教育。老师也经常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以节俭为美德。可真正听进去、做得到的人又有多少 垃圾桶里经常看见白花花的米饭和馒头,这难道是我国的粮食多得吃不完了吗 我们应该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呀!希望人们都能够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不再浪费!勤能补拙,省能补穷。拥有金钱只能暂时满足你的欲望,而学会节俭那将是你永久的财富。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总之,为了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富裕,我们不能忘记节俭这一美德;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我们更应该发扬节俭这一美德。
文章开篇引用《千字文》《诫子书》中的名言,使文章富有文采,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行文中运用事例论据和名言警句证明了节俭的重要性,论据充分,说服力强。结尾紧扣标题,与开头呼应,再次强调“节俭是一种美德”这一观点,首尾照应,观点鲜明,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品读提示
在中国历史上,魏征一向以“直言”闻名。这固然与魏征本人忠诚耿直的品格有关,不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唐太宗的宽容大度、从谏如流。虚心纳谏,臣子才敢直言;君臣协力,治国理政,方有国泰民安的“贞观盛世”。
●魏征在历史上以敢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魏征的直言敢谏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魏征的“十思”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正因为魏征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从此一段君臣佳话亘古流传,一代盛世光景彪炳千秋。这是魏征的幸事,是太宗的幸事,也是天下的幸事。
●“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规劝,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顺畅自然。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我们是否应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并听从一切的意见和建议
非也,我认为。因为塞纳克说:“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但丁也斩钉截铁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既然这么多的古训、名人的说法让人莫衷一是,所以我认为最好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最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但另一方面,“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人云亦云,毫无主见,而是应有所取舍,去粗存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先受其害。
司马光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坚定反对者之后,曾经三次致信王安石,劝告他重新考虑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王安石的这封《答司马
谏议书》,虽然措辞委婉,但表露了作者坚持原则、坚决变法的政治态度。
●王安石不惜与众多亲人、朋友、同事反目,也要忠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坚定而执着。司马光也表现出了同样决绝的坚定与执着。当这种令人敬重的品质与完全拒绝不同意见相结合时,在这两位伟大人物身上,同样使人产生了一种感觉:美好的品格被不适当地、过分地滥用了。于是,政治宽容、理性精神、必要的妥协与长远的目光全部不见了,坚定与执着变成了执拗与刚愎自用,帝国的政治空气之中,被两位政治领袖从不同方向注入了一股同样强烈的、带有戾气的不祥气息。它是一把双刃剑,锋芒所向,丝毫不留余地,在伤害了对手的同时,势必伤害自己所钟情的事业。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陈代谢、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新事物不断出现,充满勃勃生机,于是就不断生长,但如果失去活力、动力,就会陷于停滞、僵化,不能继续前进,迟早要被历史淘汰。“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永远年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锤炼“赶考”本领,重整行装再出发,昂扬永远“在路上”的斗志,敢于担当,坚韧不拔,勇于创造,甘于奉献,把奋斗的精神和传统贯串在一切行动中,攀登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险峰,克服各种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课时评价作业(十六)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画。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明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着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地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冽……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地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顽强地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A.比喻、反复、比拟
B.比拟、排比、反复
C.比喻、比拟、排比
D.拟人、比喻、夸张
解析:“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焦墨的点点勾画”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身体里也装着一卡车的疲惫”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D。
答案:D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银杏树上累累白果,幸福而疲倦地等待着自然的凋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累累白果”强调的是“白果”,“白果累累”强调的是“累累”的景象,更符合当时的情景。“幸福”后置加以强调,突出了白果的幸福感。“圆满”比起“自然”来说更好地和前文形成照应。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7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驲至黎阳。时李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
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 ”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 ”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
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始A魏公B起C叛徒D振臂E大呼F众数十万G威之H所被半天下
解析:“起叛徒”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其后断开;“振臂大呼”的主语是“魏公”,句意完整,其后断开;“威之所被”表示威望所及的范围,“半天下”表示这个范围的广度,故在“威”前断开。
答案:DFG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征与书曰”与“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与”的含义相同。
B.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
C.“处事以情”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以”的含义不同。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解析:A项表述错误,两句中“与”的含义分别为“介词,给”“介词,和”。
答案:A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的争夺中,秦王获胜后,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室都没有,还是太宗用自己建小殿的材料为他建造正室。
解析:A项,“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错误,结合原文“密得宝藏书,辄称善”可知,李密接到元宝藏的来信,总说写得好。
答案:A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2)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答案:(1)“如果太子早些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了。”秦王器重他的耿直,没有怀恨。
(2)皇帝身边的人中有人诋毁魏征庇护偏袒家人和亲戚,皇帝派遣温彦博去调查此事,结果没有这回事。皇帝还是叫温彦博去责备魏征。
7.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魏征有远见 请任举一例进行说明。
答案:魏征早就看出秦王将是太子的劲敌,为太子谋划,只可惜太子没有听从他的劝说,以至于身败,可见魏征有远见,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能早做谋划。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年幼时就成了孤儿,落魄失意,他放弃财产不去经营,胸怀大志,精通书史术数。隋朝末年战乱,魏征假扮成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掌管书信公文。李密得到元宝藏的书信,常常称赞,知是魏征所写,立即见他。魏征进献十计策劝说李密,李密没能有用。
后来魏征跟从李密来到京师,过了很久还不出名。魏征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乘驿马来到黎阳。当时李还在替李密守卫,魏征给他写信说:“当初魏公起兵反叛,振臂高呼,得到兵员几十万人,威力所及有半个天下,但是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顺唐朝,因此知道天下有所归啊!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趁早为自己打算,那么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收到信,就决定归顺唐朝。正遇上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了魏征,伪朝授予他起居舍人官职。
建德失败后,魏征与裴矩逃跑进入潼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里劝说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怪魏征说:“你挑拨我们兄弟互相争斗,怎么处置你呢 ”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些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了。”秦王器重他的耿直,没有怀恨。
太宗即帝位后,授予魏征谏议大夫之职,封为钜鹿县男。皇帝身边的人中有人诋毁魏征庇护偏袒家人和亲戚,皇帝派遣温彦博去调查此事,结果没有这回事。皇帝还是叫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觐见皇帝,叩头说:“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皇帝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 ”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也有光显的称号,子孙继承流传,福运传之无穷;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君主陷于昏恶,国破家亡,只换得一个空名。这就是二者的区别。”皇帝说:“好。”
贞观三年,魏征凭借秘书监职位参与朝政。贞观七年,魏征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疑难积案,诏令魏征审理裁决。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知道大概,依据情理来处理案件,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魏征)身体多病,辞谢官职,皇帝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几次被皇帝推却,而魏征态度更加坚决。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知门下省事,皇帝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本没有正室,皇帝命令停建小殿,把木材给魏征建正室,仅用五天就完工了,并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顺从他的喜好。皇帝令中郎将住在魏征的宅第,有情况就奏报使他知道,药物膳食赏赐无数,宦官使者接连不断地在路上往来。皇帝亲自探望魏征的病情,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