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1.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明确文章的思路。
2.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感情和气势,赏析赋、论的艺术魅力。
3.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唐代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
年(828)进士,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杜牧在文学上主
张“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阿房宫赋》等。 有《樊川文集》。
2.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嘉祐
元年(1056),送二子苏轼、苏辙至京应试[苏轼、苏
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同科进士及第],以文章谒
欧阳修,后授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
力雄健。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他被称为“老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
二、探究背景
1.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蕃、回纥等纷纷攻掠中原,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可谓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针对当时的社会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犯,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杜牧是既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2.《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是评论史事和政事的,本文是其中第8篇。作者生活在北宋真宗、仁宗、英宗时期。其时,宋王朝虽然经济上比较富庶,但统治者重文轻武,轻视州郡武备,军事上屡战屡败,面对外敌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看到北宋王朝的“为国者”被辽、西夏等强敌积威所劫,以物赂敌,以财资敌,换取一时苟安,苏洵内心郁结,忧思不尽,于是借六国旧事针砭当下,写下了这篇名文。
三、结构脉络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赋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由楚辞演化出来的,《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丽的辞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
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论
论,是一种论文体裁,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论证某一问题、人物、事理的是非得失,有明确的论点、可信的论据、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论一般分为两种: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时政的见解和主张;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是后一种。
你搜集的内容: .
五、课文梳理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阿房宫赋》
一、一词多义
1.一
(1)六王毕,四海一 ( )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3)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楼》) ( )
(4)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 )
动词,统一
副词,全
副词,一旦
数词,一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 )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 )
2.使
(1)使负栋之柱 ( )
(2)使六国各爱其人 ( )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 ( )
3.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形容词,专一
数词,第一
动词,让
动词,喜爱
连词,假使
动词,派遣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
4.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 )
5.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 )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3)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
动词,灭族
动词,爱惜
名词,类
动词,夺取
动词,提取
动词,选取
(4)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 )
6.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 ( )
(2)不敢言而敢怒 ( )
(3)谁得而族灭也 ( )
7.之
(1)多于南亩之农夫 ( )
(2)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
助词,用于动词后,无实义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助词,的
代词,指金银珠宝等
(3)杳不知其所之也 (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
(5)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 )
(6)句读之不知(《师说》) ( )
8.焉
(1)盘盘焉,囷囷焉 ( )
(2)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 )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
动词,到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语气助词,表停顿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助词,补充音节
疑问代词,哪里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
(5)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
二、古今异义
1.韩魏之经营
古义:
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
2.齐楚之精英
古义:
今义:出类拔萃的人
兼词,相当于“于此”
代词,之
指金玉珍宝等物
指金玉珍宝等物
三、词类活用
1.骊山北构而西折 ( )
2.未云何龙 ( )
3.不霁何虹 ( )
4.辇来于秦 ( )
5.朝歌夜弦 ( )
6.燕赵之收藏 ( )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7.奈何取之尽锱铢 ( )
8.日益骄固 ( )
9.可怜焦土 ( )
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
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译文: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名词作动词,成为焦土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
判断句
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人的心思。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译文: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秦始皇的聚敛,)使支撑房屋大梁的柱子,比在田里耕种的农
夫还要多。
3.函谷举。( )
译文:
被动句
函谷关就被攻占了。
4.灭六国者六国也。( )
译文:
判断句
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5.秦人不暇自哀。( )
译文:
宾语前置句
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
《六国论》
一、通假字
暴霜露,斩荆棘( )
二、一词多义
1.速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
(2)兵贵神速 ( )
(3)不速之客 ( )
“暴”同“曝”
动词,招致
形容词,快,迅速
动词,邀请
2.兵
(1)非兵不利 ( )
(2)斯用兵之效也 ( )
(3)而秦兵又至矣 ( )
3.故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
(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 )
(3)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 )
名词,武器
名词,武力
名词,军队
形容词,旧的,原有的
名词,交情
副词,故意
(4)故略上报(《答司马谏议书》) ( )
4.得
(1)此言得之 ( )
(2)较秦之所得 ( )
5.与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
连词,所以,因此
形容词,适宜、得当
动词,得到,获得
动词,亲附、亲近
连词,表并列,和、同
介词, 表比较
(4)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 )
6.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
(2)夫妻向隅(《促织》) ( )
(3)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 )
7.以
(1)洎牧以谗诛 ( )
(2)秦以攻取之外 ( )
动词,给予
连词,假使
动词,面对
动词,趋向
介词,因为
介词,用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
三、古今异义
1.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副词,才
它的实际数目
泛指祖辈、父辈
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智谋和力量
旧事
四、词类活用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
3.李牧连却之 ( )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
6.日削月割 ( )
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贿赂;大的贿赂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名词作动词,礼遇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
译文:
2.斯用兵之效也。( )
译文: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译文:
判断句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判断句
这就是用武力对付秦国的功效。
判断句
向秦国割地求和,自己的实力就亏损了,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4.苟以天下之大。( )
译文:
5.齐人勿附于秦。( )
译文: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译文:
定语后置句
如果凭借这么大的一个国家。
状语后置句
齐国不亲附秦国。
省略句
(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7.洎牧以谗诛。( )
译文: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译文:
被动句
等到李牧因为受谗谤而被杀害。
省略句、被动句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
迫啊!
1.《阿房宫赋》可以分为两部分,请从行文思路的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把这两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一)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明确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答案:第一部分(第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第3、4段)是议论。本文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揭竿而起,一举灭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施仁爱民。篇末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当世及后代君主: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警诫“后人”是全文主旨。所以,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的,这种先描写后议论的写作思路使文章前后形成有机的整体。
答案:
作者开篇亮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便于读者抓住论点。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割地求和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接着,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两段(第2、3段)实际上是围绕这一段展开的。
2.阅读《六国论》第1段,分析其论证思路与作用。
答案:在《六国论》中,苏洵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方面进行论证;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表现出一个正直士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3.再读这两篇文章,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
《阿房宫赋》是一篇赋,铺排描写,夸张扬厉,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朗读课文,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感情和气势,分析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二)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感情和气势,赏析赋、论的艺术魅力。
课文 文体特点 感情 气势 艺术特色
《阿房宫赋》
《六国论》
课文 文体特点 感情 气势 艺术特色
《阿房宫赋》 注重铺陈,语言华丽,讲究声韵美,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 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成的复杂情感 饱含激情,委婉告诫,循循善诱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六国论》 善于说理,论点明确,论据可信,论证严密 不仅有强烈的嗟叹,也流溢着赞赏、惋惜和激愤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答案:
(三)本课两篇文章都通过论史针砭时弊,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请借鉴两文的论证方法,谈一谈你对“居安思危”的看法,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居安思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居安思危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我国古代社会有这样一种发人深省的现象:一方面,曾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繁荣时期;另一方面,紧随繁荣而来的却是危机、衰退、灾难以至王朝的覆灭。为什么会如此 这与当时的统治者忧患意识不强,看不到繁荣稳定下潜伏的危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是分不
开的。重温我国国歌的确定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居安思危很有启发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当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时,针对一些人提出修改歌词的意见,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等深谋远虑地指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没有过时,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敌人,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还不如留下这句话,继续保持警惕好。正是因为中国一代代领导人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我国才一步步富起来、强起来。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我校对]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等能力,涉及实词理解、句式运用、文意把握、文言语感等。“异”是意动用法,指对……感到诧异;“之”作宾语,代指上文中的“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与《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结构类似。故应在B处断句。“谓……曰”是固定搭配,指对……说。故应在D处断句。“如此”指这样,修饰“是儿爱我”;“多”指很,置于动词前,表示程度、范围的增强,修饰“知孝养我”。故应在G处断句。
答案:BDG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讲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最终是什么结果等。明白了选文的主要事件,断句的大概思路就基本清晰了。
2.掌握一定的文言文断句技巧。
利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及句子结构等,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疑难部分与上下文的联系,直至断开选段。
文言文断句
3.重视题目完成后的检验。
题目做完后,要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不要被自己打败了
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痛惜。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段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但是,秦也被打败了。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
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 何止是秦
项羽,楚汉相争时的英雄,气盖世,力拔山。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霸王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他自称霸王,以为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现代社会那些贪官,又有谁是能战胜自己的呢 他们不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吗 一时贪念终成大错,锒铛入狱,不同样是被自己打败的吗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弱点时,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断。他进入咸阳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
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开创了“贞观之治”。朱元璋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
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森、郑培民、陈景润、袁隆平……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困难,才战胜别人的。
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不是吗 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遗患的后果,那些贪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自身硬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本文有感于六国与强秦的覆灭,得出一个深刻的结论: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实最强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历数历史上的人物,分析他们走向灭亡的原因,并与成功战胜自身缺点,从而获得成功的人物形成对比。由此,文章告诫人们要警惕自身的缺点,战胜自己,逐步成长为顶天立地、肩负重任的国家之栋梁。本文材料丰富,语言流畅,同时富有时代气息,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品读提示
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以及对宫中豪华奢侈生活的铺叙,揭示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王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厚重的历史向我们展示的不只是让人自豪的文明,还有惨痛的教训。酒池肉林的生活,消磨了纣王进取的心,蒙蔽了他的双眼。因全然不顾黎民的苦难,殷商八百年基业终毁于奢侈淫逸的纣王之手。秦始皇大兴土木,阿房宫高大起来,百姓的怨愤也高涨起来。陈涉振臂一呼,动摇了秦王朝的根基;项羽一把火,焚尽了秦帝国的繁华。后人哀之自当鉴之,如不鉴之,重蹈前人覆辙又为后人所哀。这反复哀叹的背后,是历史的教训不够惨痛,还是人性的贪婪难以消除
历史的悲哀并不能使人绝望,我们依稀可见那潇洒的背影,崇尚节俭的风范。墨子尚勤尚俭,以身示范,摩顶放踵,博济众生。诸葛亮贵为丞相,墓葬崇尚节俭,也曾告诫子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张琴,一竹帘,一陋室,一卷书,展现的是周敦颐出水芙蓉般的清雅。他们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民族那绵延不绝的生命力量。
●在中华民族快速发展的今天,学习并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重视借鉴历史,这是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影响当今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学习是一种借鉴,借鉴是一种更深刻的学习。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包含着许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如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因此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
苏洵认为六国力量虽然比秦国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从维护封建统治角度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的苟安政策,这赋予了这篇文章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
●历史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的。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是我们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从现实问题出发,重视总结与运用历史经验,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提到了一寸土这几个字,我又禁不住想到一些岛屿上的人民战士。登上那些岛屿,你会更深地认识到“一寸土”的严肃意义。我到过一个小岛,那岛屿很小。然而,岛上的生活却是多么沸腾啊!这里的海滩、天空、海面,决不容许任何侵略者窥探和侵入一步。人民的子弟兵日夜守着大炮阵地,从望远镜里、从炮镜里观测着海洋上的任何动静。这些岛屿像是大陆的眼睛,这些战士又像是岛屿的眼睛。不论是在月白风清还是九级风浪的夜里,他们都全神贯注地盯着宽阔的海域。不仅这样,他们还把小岛建成花园一样美丽。本来是蛇虫蜿蜒、荆榛遍地的荒凉小岛,他们付出艰苦劳动,在上面建起了坚固的营房,辟出了林荫大道,又从祖国各地要来了花种,广植笑脸迎人的各种花卉和鲜嫩的蔬菜;还建起畜牧栏,竖起鸽棚;又
从海里摸出了石花,堆成小岛的美术图案。看到这些,不禁想到,我们所有的土地,一个个的岛屿,一寸寸的土壤,都在英雄们的守卫和汗水灌溉之下,迅速地在改变面貌了。
(选自秦牧《土地》)课时评价作业(十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紫禁城建造之初,就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紫禁城地面顺应地理环境,整体走势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形成一个庞大的( )。在紫禁城内部,则用干沟、支沟、明沟、暗沟等排水设施沟通各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建造了一个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 )。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再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穿过“沟眼”,汇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历史上整个系统固定时间淘挖养护,近年来,又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保护工作,所以无论雨量多大,故宫( )。可以说,故宫排水系统沉淀着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下,才造就了今天强大的排水防灾功能。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意。
解析:原句“故宫排水系统……造就……功能”,即“系统造就功能”搭配不当,应把“造就”改为“拥有”。
答案:故宫排水系统沉淀着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下,才拥有了今天强大的排水防灾功能。
2.请在下面补写出文中括号缺失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字。
答案:(示例)自然排水网络 人工排水网络 都无积水之弊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7题。
材料一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 ”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晋武帝太元十四年。初,孝武帝既亲政事,威权己出,有人主之量。已而溺于酒色,委事于琅邪王司马道子。道子势倾内外,远近奔凑。帝渐不平,然犹外加优崇。侍中王国宝以谗佞有宠于道子,扇动朝众,讽八座启道子宜进位丞相,加殊礼。护军将军南平车胤曰:“此乃成王所以尊周公也。今主上当阳,非成王之比;相王在位,岂得为周公乎 ”乃称疾不署。疏奏,帝大怒,而嘉胤有守。
中书侍郎范宁为帝所亲信,数进忠言,补正阙失,指斥奸党。王国宝,宁之甥也,宁尤疾其阿谀,劝帝黜之。陈郡袁悦之有宠于道子,国宝使悦之因支妙音致书于太子母陈淑媛云:“国宝忠谨,宜见亲信。”帝知之,发怒,托以他事斩悦之。国宝大惧,与道子共谮范宁,出为豫章太守。宁临发,上疏言:“今边烽不举,而仓库空匮。古者使民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之休。至有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嫁娶。臣恐社稷之忧,厝火积薪,不足喻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3.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多A旷者B而我取C富D焉E是勤民F以自封也G死H无日矣
解析:“而我取富焉”中“而”表转折,“焉”为句末语气词,其前后分别断开。“是勤民以自封也”为判断句,句意完整,其后断开。
答案:BEG
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爱,指吝啬,与《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的“爱”词义不同。
B.华,指为……增添荣光,与《陈涉世家》“死国可乎”中的“死”用法相同。
C.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执掌朝政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别国的国相。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和土神,常用为国家的代称。
解析:“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其中“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所以选项错误。
答案:D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季文子贵为鲁宣公、鲁成公两朝国相,但其侍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仲孙它认为这样影响不好,便给以劝谏,但季文子没有接受。
B.斗子文虽是令尹,但家中没多余的储粮,往往是吃了早饭就没有晚饭,楚成王每逢朝见时就准备肉干、干粮来羞辱他,希望他不要这样。
C.朝野内外的人都想投靠司马道子,是因为其权势在朝廷内外都达到顶点,不是他多有本事,这是孝武帝把朝廷的政事委托给他导致的。
D.侍中王国宝是奸佞臣子,曾煽动朝臣联名上书皇帝,请求提拔司马道子为丞相;也曾托人给太子之母陈淑媛写信,希望她将自己作为亲信之臣。
解析:“来羞辱他”表述有误。材料中“以羞子文”中的“羞”意为“送给”。
答案:B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2)古者使民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之休。
答案:(1)别人的父兄吃粗粮、穿破衣,而我拥有很多美妾良马,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
(2)古时候人民服役一年内不超过三天,而如今民众辛苦烦扰,大概一年连三天的休息时间都没有。
7.作为官员,材料一中的“季文子”“斗子文”与材料二中的“车胤”“范宁”有什么不同
答案:①季文子、斗子文都是有思想的、特别廉洁的官员。②车胤、范宁都是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官员。其中,车胤讲究斗争方法;范宁劝说孝武帝罢免外甥王国宝的官职,大义灭亲,难能可贵;在被贬离京前再次上疏提醒皇帝,表现了他对朝廷的忠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季文子为鲁宣公、鲁成公两朝国相,侍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仲孙它劝谏说:“您身为鲁国上卿,辅助两朝君主,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别人大概会认为您吝啬,况且您不想为鲁国增添荣光吗 ”季文子说:“我也愿意奢华一些。但是我看到鲁国人,父兄吃粗粮、穿破衣的人还很多,因此我不敢奢华。别人的父兄吃粗粮、穿破衣,而我拥有很多美妾良马,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吧!而且我听说人应该以道德荣华为国家荣华,没有听说以妾和马为国家荣华的。”
以前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官职,家里没有一天多余的储粮,那都是体恤百姓的缘故啊。楚成王听说子文吃了早饭就没有晚饭,因此每逢朝见时就准备一束肉干、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成王每次送给子文这些东西,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这样做,他才回来复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都想追求富贵,而您却逃避它,这是为什么呢 ”子文回答说:“从政的人,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民众都很贫困,我却取得富贵,这是劳苦了百姓而使自己富厚,不知哪天就会遭祸而死了。我是逃避死亡,而不是逃避富贵。”
材料二 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当初,孝武帝司马曜亲自处理国家政事,权力和威信都出于他的手中,很有君主的器度。但不久他就把朝廷的政事委托给其胞弟琅邪王司马道子。司马道子的权势在朝廷内外都达到顶点,朝野内外的人都想投靠于他,孝武帝心中渐渐有点不高兴,但表面上却格外优待崇敬司马道子。侍中王国宝利用奸佞、谄媚的本事,得到司马道子的宠信。王国宝煽动朝臣,委婉劝说朝廷高官联名上书皇帝,请求提拔司马道子为丞相,并加以特别尊崇的礼节。护军将军南平人车胤说:“这是周成王姬诵尊崇其叔父周公旦的做法。而现在皇上亲理朝政,和年幼的周成王不同,司马道子作为辅臣又怎么能和周公旦相比呢!”于是,车胤以生病为由,没有在奏疏上签名。奏章呈上后,孝武帝勃然大怒,但夸奖了车胤品行高洁。
中书侍郎范宁受到孝武帝的亲近和信任,多次进谏忠言,弥补朝政的缺失和漏洞,指责奸邪臣子。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范宁特别反感王国宝阿谀奉承的行为,劝说孝武帝罢免他的官职。陈郡袁悦之受到司马道子的宠信,王国宝就让袁悦之请支妙音给太子司马德宗之母、孝武帝宠幸的妃子陈淑媛写信,说:“王国宝忠臣谨慎,可以作为亲信之臣。”孝武帝知道这件事,大发雷霆,找了个借口就把袁悦之杀了。王国宝知道后非常害怕,伙同司马道子诬陷范宁,范宁被贬为豫章太守。范宁离京前上疏说:“现在边防没有战争,而府库空乏。古时候人民服役一年内不超过三天,而如今民众辛苦烦扰,大概一年连三天的休息时间都没有。以至于百姓生儿养不起,独身男女不敢考虑嫁娶。我为国家的未来担忧,用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来比喻这种危险也不过分啊!”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