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课件(共47张PPT)+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课件(共47张PPT)+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4 07:31:51

文档简介

课时评价作业(九)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水”在古诗词中是既隐喻着时光流逝又象征着艰难险阻,也寄托着思念期盼,还代指离愁烦绪的常见意象。当冰清的月光投入冰清的水中,双重愁绪便由此滋生。这种愁,是剪不断的家国情怀,是解不开的怀才不遇,是道不清的世道艰辛。
水是     、不可捉摸的。江南小镇是水的故乡,层层涟漪在微风中徜徉,箫声笛韵涤荡着岁月悠悠。渔舟唱晚,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水在江南是温婉柔情、    的。巴蜀小城的长江水已静静地流淌,从都江堰出发,奔向成都平原的各个方面,润泽千里,灌溉四方。淌过那幽幽青城,淌过那百里禾黍的西南粮仓,在夕阳余晖中泛起层层波光。水在巴蜀大地上是无私奉献、     的。北方的水会化作冬天的雪。大片大片的鹅毛从空中轰轰烈烈地飘落,只需一个黑夜便掩盖世间的一切瑕瑜,留给天地一片洁白。水在北方是大气磅礴、恢宏壮阔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解析:第一空,根据“不可捉摸的”可知这里强调水变化多端,故可用“变化无穷”。变化无穷:形容不断变化,没有止境。第二空,根据“渔舟唱晚,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水在江南是温婉柔情”可知这里强调水的柔美动人,故可用“风姿绰约”。风姿绰约:形容姿态风韵、体态柔美动人。第三空,根据“水在巴蜀大地上是无私奉献”可知这里强调水在巴蜀大地上的付出是毫不吝啬的,故可用“慷慨大方”。慷慨大方:毫不吝啬地捐献财物帮助人。
答案:(示例)变化无穷  风姿绰约  慷慨大方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写成4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解析:第一,把握整体句意“‘水’是常见意象”;第二,“在古诗词中”做句子的状语;第三,将长句中“常见意象”的四个定语“既隐喻着时光流逝又象征着艰难险阻,也寄托着思念期盼,还代指离愁烦绪”改写成4个短句,最后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整合:“水”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是时光流逝的隐喻,是艰难险阻的象征,也是思念期盼的寄托,还是离愁烦绪的代称。
答案:“水”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是时光流逝的隐喻,是艰难险阻的象征,也是思念期盼的寄托,还是离愁烦绪的代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句意。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时态错误,“巴蜀小城的长江水静静地流淌”是进行时,而不是过去式,因此,把“已”改为“正”;二是搭配不当,“奔向成都平原的各个方面”中“奔向”和“方面”搭配不当,将“方面”改为“角落”;三是逻辑错误,将“润泽千里,灌溉四方”改为“灌溉四方,润泽千里”。
答案:巴蜀小城的长江水正静静地流淌,从都江堰出发,奔向成都平原的各个角落,灌溉四方,润泽千里。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辞,都是有“象”(“在场的东西”)的。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 “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 “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凡·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 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辞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B.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C.“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解析:“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的表述不合原意,根据原文第3段“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可知,本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发现作品背后的“联系之网”,与文艺作品的作者无关。
答案:B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一滴地进行仔细体味。
B.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
C.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这“象”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解析:“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理解错误,从原文第1段可以看出,应是发现了作品的“象”外之“意”。
答案:B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美的本质,不是指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指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
B.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 “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C.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D.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辞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这类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
解析:“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辞背后”错,应为“不在场的东西”。
答案:B
PAGE(共47张PPT)
9 说“木叶”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分析诗歌同类现象;理解本文的语言与《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区别。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林庚(1910—2006),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有《夜》《春野与窗》等诗集及《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古典文学专著。
二、结构脉络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古体诗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统称。古体诗字数、韵律都较自由,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七言体、杂言体之分。
三、拓展知识
近体诗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一般有
八句。律诗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都有严格的平仄要求。
你搜集的内容 : .
shù

lái
cén
xiāo
lǒng
wéi
quán
niǎo
zhēn
xī sū
fáng
tiáo
zhuó
gāo
yīn
piān






chā
chuàng
chà
chāi

chuāng
辨析 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爱的程度较深,书面色彩更浓一些。
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爱的程度较浅,口语色彩更浓一些。
填空 ①陈赓将军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 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
②这时候的小鱼是最开心的,它们互相追逐着,不时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真是惹人 。
喜爱
钟爱
三、词语辨析
1. 钟爱·喜爱
2. 飘零·飘落
辨析 飘零:(花、叶等)坠落;比喻流落在外,失去依靠。书面色彩更浓一些。
飘落:飘着降落下来。使用对象范围较广。
填空 ①无数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写下你的名字,当雪花 时,就能将我的思念与祝福传送给你。
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独 的枯叶,不知会落到谁家庭院。
飘零
飘落
四、成语积累与辨析
1.得鱼忘筌·得意忘言
得鱼忘筌 得意忘言
筌是用来捕鱼的竹器,得到了鱼,就忘掉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原意是言辞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辞。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辨析: .
相互间存在的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得鱼忘筌”强调忘了本。“得意忘言”强调心照不宣。
2.相去无几: .
1.“‘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探究一下“艺术形象的领域”哪些因素使得“木叶”与“树叶”产生了几乎是一字千金的差别。
答案:(1)意象本身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感彩;(2)诗人大胆地发挥创造;(3)抒情的特定场合。
 (一)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分析诗歌同类现象;理解本文的语言与《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区别。
2.小组讨论: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落红”意象的艺术特点。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武衍
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
            ——舒亶
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杨万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答案:(1)从概念的暗示性上看,“落红”强调状态,更多的是一幅静态画面。“落红”强调色彩,是凄美悲壮的意象,是怀着满腔春恨葬于泥土的,有“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美。
(2)从联想意义上看,都有繁华落尽的怜惜与无奈,但从杨诗和龚诗看又多了一层自我牺牲、成就他人的意味。诗人们在传承中又有所创新。
3.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请查阅相关资料,探讨这些诗句的意蕴。
答案:(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析】《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两句描绘出一幅秋风轻吹,湖波微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答案:(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析】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纹,树叶也渐渐开始掉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景象都开始出现了。这篇赋通过虚构曹植与王粲月夜吟游的故事,描写了月夜清丽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当中的人们的种种情思,在叙事中透出怨遥伤远之意,从而使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
答案:(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来。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析】这首诗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答案:(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王褒《渡河北》
【析】王褒原为南朝梁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答案:(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析】“后皇”即后土、皇天。“徕服”指适宜南方水土。徕,来。服,习惯、适应。此处诗意为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木,只适应我们这片土地。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姿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情的赞美。《橘颂》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对橘树的赞美,来颂扬坚贞不移的品格。
答案:(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析】桂花是与隐士相连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招隐士》内容为陈说山中的艰苦险恶,劝告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
答案:(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析】春天来了,庭院中一棵奇异、珍贵、美丽的花树,在雨水和阳光的滋润下生长得花繁叶茂,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一首描写思妇折芳寄远思怀游子的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答案:(8)(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萧纲《折杨柳》
【析】《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古诗中常以杨柳喻送别之事。
答案:(9)(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特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陶渊明《拟古》
【析】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 这首诗运用比兴的手法,感叹好景不长、青春易逝。佳人酣歌,终将衰老;明月皎皎,将为云掩;灼灼叶花,终将凋零,所以诗人也不免自伤暮年之至。
答案:(10)(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柳恽《捣衣诗》
【析】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亭皋”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山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诗句表达了思妇因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而生的嗟叹之情。
答案:(11)(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
【析】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的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本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答案:(1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析】这首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气象苍凉宏阔;后四句抒发感慨,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同时对沦落他乡不胜伤感。颔联一句一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已觉气势雄浑,而“无边”与“不尽”则从空间和时间上向广远延伸,境界更见阔大,象征了十余年间人事代谢与历史变迁。
答案:(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析】落木,即凋零的树木。 极浦,即最远的水滨。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那最远的水滨。赋中记叙了梁朝由腐败、内乱到招致外敌入侵、最终灭亡的经过,大量运用典故,对故国的覆灭表示哀悼,同时也对自己被迫留仕北朝的境遇发出感叹。
答案:(14)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析】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答案:(15)(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 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吴均《答柳恽》
【析】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诗人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深秋微寒之风将层层高岭之上树的叶子吹落。这首诗是吴均的一首赠答诗。当时柳恽任吴兴太守,离职时曾有诗赠给吴均,吴均也有答诗几首,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该诗写诗人与柳恽离别后,想象柳恽在行进中备受风霜之苦,表达友人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凄苦之情。
答案:(16)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曹植《野田黄雀行》
【析】这是一首寓言诗。前两句以兴起,“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是一种虚拟的景物描写,表现了环境的凶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杀了曹植的至交丁仪、丁廙,曹植却无力相救。《野田黄雀行》所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悲愤情绪。此诗通过黄雀投罗的比喻,抒写朋友遭难而无力援救的愤慨,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少年侠士的形象,寄寓诗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绪。全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答案:(17)(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周邦彦《满庭芳》
【析】周邦彦曾流宦多地,故多自伤身世之叹。本篇抒写羁旅游宦愁怀。上片描写初夏景色,渲染梅雨季节的郁闷气氛,在景物描写中已寓有贬职谪居的哀怨之情。下片抒写漂泊游宦的怅恨和无奈,词中以“社燕”自况,喻长年羁旅漂泊,极恰切。
答案:(18)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析】这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练,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又娴静的姑娘形象。此诗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答案:(1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析】有分:有情谊。蔡家亲:晋朝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此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联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生动。用树之黄叶来比喻人之衰老。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后两联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答案:(20)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民歌《青溪小姑歌》
【析】日暮黄昏寒风起,树叶也都飘然而去,树没了叶,那就和树枝在一起。这里隐隐透出诗人的一种不屈精神,即不会因为孤寂随便找个人引为知己。
4.本文和《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说“木叶”》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语言上富有诗情画意,说理层层深入,非常透彻。《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语言除了具有一般论说类文章准确精练的特点,还呈现出明白晓畅、生动活泼、直观形象、饱含感情等方面的特点,兼具科学论文的理性和文艺作品的美感。
(二)本文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美学奥妙,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引用了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这样不仅使文章有理有据,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请你以“经典”为话题,运用引用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语言要有文化底蕴。
答案:(示例)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人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者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者的不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者的柔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者的哀怨……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宁静的力量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
(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起死回生”,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
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人人皆可入口、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啰唆,改用文言则可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愿“纯净主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
(节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语言》,有删改)
解析:材料第一段,“其次”前的文本主要意思是“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 “其次”后的文本主要意思是文言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可加强美感。材料第二段,“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前的文本主要意思是文言和白话各有优点;其后的文本主要意思是“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把前后内容的意思用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自我校对]
答案:诗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文言使用得好,可以增强美感;文言与白话各有优势;艺术的精湛贵在调和不同的语言因素。
作者反对“纯净主义”的理由有哪些
1.整体解读,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一般来说,论述文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主体重点段落的起始句和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厘清文章内容要点或论点,把握文章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文中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述文运用的材料有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包括理论。这些材料,有的用来论证作者的观点,有的用来发表某种见解,有的用来反驳某种主张。分析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为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依据。
4.从结构分析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观点与结构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我们可以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来把握文章思路。弄清引论部分提出了什么问题,中间的本论有哪些分论点,用了哪些材料,结论部分是如何收束、如何解决问题的。弄清文章结构,还要分析本论部分各段落中所用材料的关系,分析各段落间是并列、对照还是层进关系。弄清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有助于把握文章阐述的主要观点。
5.分析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把握引述材料中隐含的作者的真实意图。
这一点是论述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阅读时要在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作者评论或议论性的文字,推求材料与作者的观点、态度之间的关系。
6.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关系,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关系中的一种或几种,需要仔细辨析。
青与绿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同时并提,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
林 庚
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了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机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作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作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作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 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 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唐诗综论》,有改动)
文章由古代诗词中的“草”“柳”经常并提的现象而引出春天和绿色,再由“绿色”引出“青”字,最后从“绿”与“青”中品味出美学韵味和文化内涵。全文逻辑结构较为严谨,逐层推进,引出主旨。文中大量引用的关于“青”与“绿”的古诗句,可以做引子,引出议论话题;可以作为例证,使分析有理有据;还可以调节文气,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结尾巧妙化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表达了人们希望“青山不改、青春常在”的美好愿望,语言活泼生动。
品读提示
 从《说“木叶”》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林庚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诗歌的熟稔程度,很多诗句信手拈来,对每句诗的分析都细致入微,对其中任何一点情感的体会都细腻深刻,充分展现出林庚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然而,林庚先生的初衷并不在文学上,是偶然的兴趣使他走向了诗歌的创作及研究之路。
●我国科学家钱伟长记忆力极好,10岁时已能将《三国演义》倒背如流。1931年,19岁的钱伟长以历史、国文两科满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原本应该成为历史学家或者文学家的钱伟长,却因为“九一八”事变这一国家危难而意气难平,决定弃文学理,读物理
系,以便学成之后能为中国“造枪造炮”。一学年的工夫,他便从物理仅考18分,追到各门功课成绩都在70分以上,最后成为吴有训教授的研究生。1946年,已凭“钱伟长方程”等出色成果获得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员的钱伟长,毅然以探亲为由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伟长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事业。改革开放之后,64岁的他开始学习计算机,发明了汉字编码法“钱码”,成为计算机中文信息专家。到了70岁,他又当起了校长,成了大学管理者和教育家。有人统计,钱伟长在近20个学科或行业都做出过贡献,这在我国科学家中十分罕见。有人尊称他为“科学家中的超人”,也有人戏称他是“改行专家”。晚年的钱伟长这样告诉大家:“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