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评价作业(八)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酷暑时节,没有空调的古人如何纳凉呢 那时也有避暑山庄、窖冰或冷饮等可供消暑,但是这些都是皇家和达官贵人所能享受的,多数百姓还是借助大自然的环境,走进山野河流,融入绿树翠竹之中,心静自然凉。其纳凉方式不仅环保低碳,而且情趣盎然,充满着诗情画意。如唐寅《石林消夏图》、文征明《纳凉图》中的人物都是借助大自然的环境,平心静气,驱除暑热。宋人《槐荫消夏图》和《柳荫高士图》中的人物都是在树荫下,仰卧在凉榻上,或坐于凉席上,袒胸露腹,闭目养神,或慵懒地翻看手中书卷,或喝几杯酒,打发夏日的酷热。
宋代宫廷画家苏汉臣的《荷塘消夏图》描绘了在荷塘边纳凉的美女。画中的荷塘碧水涟漪,荷叶田田,芙蓉怒放,红荷灼灼,白荷皎皎,粉荷盈盈;岸边垂柳依依,枝条拂弄水面,亭台耸立,锦檐绣甍,雕栏玉砌,景色宜人。两位仕女衣着素雅,凭栏观荷,一边乘凉,一边感受“ ”的荷花品格。“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一阵阵热风经过荷塘浮在水面吹来,顿时变得十分凉爽,并且伴着荷香,令人心旷神怡。
1.下列句子中的“打发”与文中加点的“打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李富也起来了,看见棣华便道:“请小姐打发点银子,买点粮食好开船。”
B.成都人民不但不感到秋热,而且也心安理得地打发各人的日子。
C.向道台又打发一个管家,拿着一百两银子,送到鲍家。
D.干脆把她打发了,进点彩礼,然后赶紧再给儿子续上一房。
解析:A项“打发”意为“送给;施舍”,C项“打发”意为“(派)出去”,D项“打发”意为“使离去”。B项“打发”与文中加点的“打发”都是“消磨(时间、日子)”的意思,故选B项。
答案:B
2.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解析:A、B两项主要描写莲的繁盛、美丽,D项意在强调红花、绿叶的相映生辉,与后文的“荷花品格”不能照应,故选C项。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它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从夏代的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就已经呈现出一种封闭庭院的面貌。在夏代至商代早期,这种形式就开始走向定型,到明清时期,大到皇家宫殿、寺庙,小至百姓住宅,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形式结构,蛰伏着儒家思想的灵魂。而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根基在于“礼”。“礼者,天地之序也。”儒家不但强调礼,而且重视“乐”,主张“礼乐”并举。体现在建筑上,“礼乐”秩序要求建筑空间寄寓伦理,利用差序格局来分尊卑关系,方位上讲究主从关系。建筑围合的“院”是“乐”的艺术升华。这里,建筑是“礼”,庭院是“乐”,二者相得益彰。
合院作为集合体,对内是封闭的、凝聚的,对外是排斥的、抗拒的。人们对外界的流动性降到最低,而这种以院落为中心组合起来的建筑满足了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各种功能需求,并且分区明确,就仿佛是一个微型的宇宙,万事俱备、伦理有序。传统院落式建筑符合当时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因此,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是这种传统的居住习惯与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行为心理学表明,人类对自身所处环境范围内进行限定是一种心理需求。中国传统合院建筑是以高墙围合起的建筑空间,与外界隔绝,阻断了外界的喧嚣,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私密、愉快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提供明确、稳定的空间环境,给人心理以充分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所以说,它不仅是人们组织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间,也成为人们在居住空间内与天与自然对话的场所。
虽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由房屋或围墙围合而造成了封闭性,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现象,实际上这种围合反而增加了院落建筑内部的许多情趣。“院”作为一种过渡,在人的思想内核中,是一处独立的冥想、思考的空间。当人们回到家,所有的心情和感受,在“院”中获得沉淀和洗礼。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居住环境和方式的变化,邻里之间、亲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同住一幢楼不相识,门对门之间不说话,父子在家中也是各做各的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越来越远。所以现代人们都希望通过建筑环境的改变来唤回昔日和睦的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拥有一栋有院落的房子,的确是一件让人着迷的事情。
然而,仅仅对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形式的模仿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真正的需求,“院”的营造蕴含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智慧,它通过空间的外化形式,传递着一代代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情感。正是这种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神需求,现代越来越多的人才表现出对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的渴望。那么如何立足传统,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形式新建筑,仍将是未来建筑或室内设计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选自《浅析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意蕴》,有删改)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院落在夏代已经具有雏形,到明清时期中国各类建筑都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B.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是能够给人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
C.合院作为集合体,像一个小宇宙,万事俱备,能满足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功能需求。
D.中国传统合院建筑能够营造出一种舒适、私密的生活环境,很好地阻隔了外界的喧嚣。
解析:“各类建筑都采用”错,原文为“大到皇家宫殿……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答案:A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围绕中国传统建筑院落,文章从院落的文化、现代意蕴及人的心理需求等角度进行论述。
B.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建筑和院落分别喻为“礼”与“乐”,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
C.文章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证明:院落作为能让人独立冥想、思考的空间,符合人的心理需求。
D.作者用对比的方式,指出现代居住环境的弊端,表现出对中国传统建筑院落难以割舍的情感。
解析: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答案:B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现代居住环境使人与人之间日趋疏远,“院落”成了许多人的一种精神向往。
B.中国传统建筑院落,是一个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有效载体。
C.院落建筑对内凝聚,对外排斥,因此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
D.现代人对“院”的渴望,让融传统和现代气息为一体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现成为可能。
解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的原因还有“传统的居住习惯”。
答案:C
PAGE(共28张PPT)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1.速读课文,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2.细读相关片段,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激发对我国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分析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对说明文的鉴赏能力。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建筑学家。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人,领导并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至逝世。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有突出建树,在古建筑保护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思成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做出系统的论述。梁思成从20世纪50年代起,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的美学问题》等文,著有《营造法式注释》等专著。有《梁思成文集》4卷,《梁思成全集》9卷。
二、结构脉络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江南四大名园:南京瞻园、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无锡寄畅园。
苏州四大名园: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和留园。
我国四大古建筑群:故宫(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曲阜三孔(山东曲阜)、岱庙(山东泰安)。
你搜集的资料 : .
三、拓展知识
wéi
màn
sǔn
qióng
gǒng
xiāo
xuē
kǎn
jiàn
yīn
yān
枋
坊
舫
檩
廪
凛
三、词语辨析
1.妨碍·妨害
辨析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妨害:有害于。意思比“妨碍”重。
填空 过量饮酒会① 健康,如果因饮酒导致车祸,还会② 交通正常运行。
妨害
妨碍
2.体裁·题材
辨析 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体裁。
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如描写自然风光、记述军旅生活等题材。
填空 《烛之武退秦师》以战争为① ,② 则是散文。
体裁
题材
四、成语积累与辨析
1.喜闻乐见: .
2.大同小异·如出一辙
大同小异 如出一辙
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车子)好像从同一个车辙出来,形容事情非常相像。
辨析: .
喜欢听,乐意看。
“大同小异”强调大部分相同,“如出一辙”强调像。
1.作者阐释中国建筑的“文法”特征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时,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一方法的运用贯串全文,请结合下列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一)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分析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对说明文的鉴赏能力。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答案:(1)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同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2.结合上面的分析,总结一下打比方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以及给我们的启发。
答案: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对象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使读者深刻体会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风格。所以我们在阅读一篇说明文的过程中,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形象性。
3.为了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除打比方外,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案:举例子——特征(八)装饰部分;引用——《诗经》“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摹状貌——斗拱、举折、举架;作比较——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下定义——斗拱、举架;作诠释——分析个别建筑物。
(二)《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作者分条列项地说明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请选择某一事物(动物、植物),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将这一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答案:(示例)菊花,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颜色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色和复色;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夏菊、秋菊、寒菊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等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以食用、冲饮、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谈诗歌朗诵
朱光潜
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 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这只是理想。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长言”式的朗诵能维持到两千年左右,不能单是凭习惯的惰力,因为诗歌所要表现
的情调是比较深永的,低回往复的,走曲折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式也要有相应的低回往复和曲折。长言才能在低回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 “气势” “骨力”和“神韵”玩索出来,咀嚼出来,如实地表达出来。假如这个看法略有一些道理,我们也就可进一步认识到诗歌的朗诵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办法。
目前诗歌朗诵不少是侧重表达感情的,有时是近于表演的。在节奏上大半不但不是“长言”,而且比语言的自然节奏还要快一点,急促一点,低回往复的少。这和我们过去朗诵的传统
显然有很大的距离。责任当然不能完全在诵诗人,毛病恐怕大半还是在诗本身。如果诗本身见不出音乐美,诵诗人当然就不能凭空添上音乐美。这就要求诗人们在语言和音律上多下更严肃的功夫。诗歌朗诵已经把诗歌的语言和音律问题很突出地提出来了。
(有删改)
如何纠正诗歌朗诵中“演话剧念台词”的倾向 请简要概括。
解析:题干要求回答“如何纠正诗歌朗诵中‘演话剧念台词’的倾向”,也就是要求回答如何做到“理想的诗歌朗诵”。文章第二、三、四段从三个方面指出应如何做到理想的诗歌朗诵。抓住每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归纳。如:第二段“诗歌具有音乐美” “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等,第三段“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等,第四段“要实现这种理想……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 “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等。
[自我校对]
答案:体现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做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向民族传统学习,借鉴“长言”。
1.化事为理(化实为虚)的概括方法。
概括有两种:一种是对事情的概括,一种是对事理的概括。像“概括××的贡献(成就)”题,是对事情的归纳。而像“概括××成功(获得××成就)的原因” “概括××的个性品质”,不仅有对事情的概括——实,还有对事理的概括——虚,这种“虚”不是从原文词句中摘取出来,而是需要从一些具体事情中分析、提炼。分析、提炼的过程,就是将具体的内容概念化,将含蓄的内容明朗化,将形象的内容抽象化,这就是“化事为理” (化实为虚)的过程。
归纳内容要点
2.“点面结合”的答题方法。
“点面结合”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中很重要的答题方法,尤其适用于筛选、概括类题目,题干中常有“表现在哪些方面” “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等语句。所谓“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答题点;所谓“面”,就是能够把“点”联系在一起的概括角度。运用此法的模式通常为“先‘面’后‘点’”。
梁思成:豁达处处皆幽默
梁思成是杰出的建筑学家,戴眼镜的他给人的感觉是很严肃认真,殊不知他还有幽默风趣的一面。梁思成有一次做古建筑的维修问题学术报告,演讲开始,他说:“我是个‘无齿之徒’。”满堂为之愕然,以为是“无耻之徒”。这时,梁思成说:“我的牙齿没有了,后来在美国装上这副假牙,因为上了年纪,所以不是纯白色的,略带点黄,因此看不出是假牙,这就叫作‘整旧如旧’。我们修理古建筑也要这样,不能焕然一新。”幽默的开场白瞬间活跃了气氛,拉近了名家和听众的距离,让高深的学术也变得生动有趣。
甄盛林
1940年冬,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随中国营造社迁往四川李庄,这是一个非常偏僻贫困的小镇,不通电,不通车,全镇没有一家医院。林徽因此前已经得了肺结核,一到李庄就发作病倒了,家中实在没钱可用时,梁思成就把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当铺,换回的不过是两条草鱼。他提着草鱼回来,对病中的林徽因开玩笑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笑,梁思成将苦难烹饪成了一锅美味鱼汤。
20世纪50年代中期,梁思成的学术理论被嘲笑为“大屋顶”思潮。有些人一提起梁思成,就会脱口而出:“梁思成不就是大屋顶吗 ”有一天,梁思成来到建筑系馆,诙谐地指着帽子自我介绍说:“我就是梁思成,你们只要看这顶帽子就能猜着了,也是个大屋顶。”侮辱就像硬拳头,而自嘲就如棉花枕头能以柔克刚,打在上面不起作用枉费了力气。
有一天,梁思成幽默地对林洙说: “你知道我还担任瘦协和废协的副主席吗 瘦协是瘦人协会,夏衍是会长,他只有44公斤,我和夏鼐是副会长,一个45公斤,一个47公斤。废协是废话协会。一天我和老舍、华罗庚一起聊天,老舍抱怨说,整天坐着写稿,屁股都磨出老茧来了。我开玩笑地说为什么不抹点油,老舍也回答得快,只有二两油不够抹的。华罗庚接上来说,我那份不要了全给你。”讲到这里,梁思成边笑边说:“逗贫嘴谁也说不过老舍,所以他当了废协的主席,我和华罗庚是副主席。”幽默就像人际关系这架机器的润滑剂,让身边的朋友如沐春风,其乐融融。
(选自《中外文摘》,有删改)
本文叙述了梁思成先生的几个幽默小故事。梁先生作为蜚声中外的建筑学大师,他也有鲜为人知的另一种智慧——幽默。我们通过这几则故事,可以看出在他身上所拥有的那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品读提示
传承与创新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只讲传承而不敢创新,就会故步自封,最终因缺乏发展的动力而灭亡。但是,新事物的产生往往与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建筑的特征》以广博而专业的建筑知识,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建筑方面的独到之处。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继承优良传统,是为了构建新建筑,为了更好地创新。
●翁方纲和刘墉是清代有名的书法家。翁方纲一生研究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最佩服唐代虞世南、欧阳询的书法。刘墉则善于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了一种丰腴厚重的书法体式。有人问翁方纲
如何评价刘墉的书法,翁方纲说:“他哪一笔是古人的 ”刘墉不服,反驳道:“我自己发挥自己的书法特色罢了。他哪一笔是自己的 ”
●继承和创新好比鱼和水。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没有了创新则像一池清水缺了鱼的嬉戏,显得毫无生气,终成死水。水给了鱼存活的环境,鱼成就了水活的姿态,二者结合,才成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