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共41张PPT)+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共41张PPT)+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4 07:34:31

文档简介

课时评价作业(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               。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               。通常,①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②对症开出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③并随着症候的变化和病情的发展,④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⑤以达到良好的疗效。⑥那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⑦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⑧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答案: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
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
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②成分残缺。修改为: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③不合逻辑。修改为: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⑥表意不明。修改为: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些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 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千克。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在标准条件下,普通的水在0 ℃结冰,在100 ℃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 ℃结冰,在101.42 ℃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 ℃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 ℃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千克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 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被大量电解成氧气和氢气,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则变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量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1千克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原子弹制造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能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3.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
答案:①突出表现小工厂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②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
4.请根据文段概括重水的主要用途。
答案:(示例一)用作原子弹制造过程中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剂;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
(示例二)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制造原子弹或建造原子能反应堆;作为提取氘的原料,用来制造氢弹或应用于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6.下列说法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重水之所以叫重水,是与普通水相比而说的。
B.与普通水相比,重水有重、冰点低、沸点高、密度在11.6℃时最大、溶解度大等特点。
C.说重水是水,是因为重水与普通水在结构上都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说它是重水,是因为重水中的氢原子是重氢原子,与普通水相比又有许多不同的古怪的脾气。
D.重水之所以有文中的这些用途,是人们利用了重水“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的特点。
解析:根据原文中的“重水却在3.8°C结冰,在101.42°C沸腾”可知重水的冰点和沸点都要比水高。
答案:B
PAGE(共41张PPT)
 
第三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梳理写作思路。
2.探讨科学家成长的过程,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树立科学意识。
3.了解这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培养鉴赏能力。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
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
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毕业后曾接受
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
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加来道雄,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
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
校物理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
理论物理学教授,超弦理论专家。代表作
品有《量子场论现代导引》《不可思议的物理》《爱因斯坦的宇宙》等。
二、探究背景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拉斯克医学奖由拉斯克基金会颁发,它是为奖励那些对医学诊断、防御、治疗和医治有功的人而颁发的一个奖项。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作者加来道雄出生在美国一个日本移民家庭。自小就生活在两种文化当中,这让他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思考机会。童年时,父母时不时地带他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当大人们饮茶的时候,他就蹲在那里的小池塘边看着睡莲下五彩斑斓的鲤鱼。这个长着东方面孔的小朋友逐渐爱上了思考。他上初中时老师给他们讲爱因斯坦的故事,激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对爱因斯坦的热爱让他从一个普通学生变成物理天才。
三、结构脉络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中医学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并在中国古代文化,如天时、地理、物候以及阴阳、五行等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19世纪初,当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并普及以后,为了有别于西医学而始有中医学之名。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精气神、运气诸学说,以及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在上述理论指导下,以望、闻、问、切为诊病方法,遵循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治疗方法有内治、外治,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推拿、按摩,以及民间的单方、验方和各种简易疗法等。经典著作主要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中国邻近国家的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诺贝尔奖初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会,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高维空间
现代理论物理学界有人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如十维或更高)空间理论的确立。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人们可以从太空这样的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人们还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中寻求这四种力的统一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和谐的)。
你搜集的内容: .
hāo
nüè

suǐ
guī

bèi
zhuàn
chà
xuàn

lán
huán
yān

zhèng
zhēng
guān
guàn






三、词语辨析
1.实验·试验
辨析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填空 ①苦难可以 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遭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②科学家做 ,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试验
实验
2.熟悉· 熟习
辨析 熟悉:知道得清楚,与“陌生”相对。常指视觉、听觉和其他方面的认知活动,对象是有形的、有声的。
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填空 ①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 可见的东西。
②他是一名技术人员, 果树栽培知识,遇到问题可多向他请教。
熟悉
熟习
3.纵然·固然
辨析 纵然:即使。表示一种假设。
固然: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填空 ①他 聪明,不好好学习,也是不行的。
②他 聪明,但很骄傲,学习也不认真,所以成绩也不太好。
纵然
固然
四、成语积累与辨析
指离开人间,即死亡。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决不推辞。
追究底细。
它们都表示微不足道。但“九牛一毛”既指数量小,又指价值低。
(一)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梳理写作思路。
1.速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简要概述青蒿素的发现及其推广运用的过程。
答案:(1)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
(2)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改变提取方式,青蒿提取物抗疟效果大幅度提升。1971年,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3)1972年,进行分离提纯,命名为“青蒿素”。
(4)1973年,在海南临床试用,取得明确的疗效。
(5)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2.速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层层意。
答案: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说明童年的两件趣事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道路。
第二部分(第2~11段):由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推知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第12~18段):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与学习研究。
(二)细读课文,探讨两位科学家成长的过程,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树立科学意识。
1.细读这两篇课文,思考在两位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节点,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答案:屠呦呦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节点是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这告诉我们要关注传统文化,要有广博的知识。
加来道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节点是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这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首先必须对这个领域的事物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
通读这两篇文章并思考:这两位作者是如何深入浅出地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工作的
答案:屠呦呦运用小标题的形式,让读者对各部分的内容一目了然,尽量规避一些专业词语,重点论述青蒿素发现的过程。
加来道雄的文章内容充满生活趣味,由生活中的趣事入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中涉及了一些深奥的理论物理学问题,但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使之变得可感可知。
(三)了解这两篇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就变成了一位耀眼的明星:她当年赠给他人的书被高价拍卖,她的故居变成了旅游胜地,连一些专业的中医读物,也被冠以“屠呦呦”“诺贝尔”的标签卖到脱销了。对于这种过度消费名人的现象,你怎么看
答案:(示例)屠呦呦获奖,实现了我国科学类诺贝尔奖新的突破。她成为耀眼的明星,本是意料之中的事,她配得上所有的荣耀。对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致以最高的礼敬也无可厚非。但是社会上如此的“热情”,难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对文化名人的过度消费,往往打扰了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对名人文化效应的榨取,也在过度娱乐和浅薄无聊中消解了科学精神的严肃与宏大,稀释了本该珍视的科学态度。当我们谈论屠呦呦获奖时,更应该关注的是事件传递出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是细心钻研、淡泊名利,是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比起过度消费名人,我们更应该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上,以激励我国科学家继续努力为科研事业做贡献。
(2022·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
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
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
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 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
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 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
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自我校对]
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依据“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1.明确题干中的提示及要求。
有的题干明确了信息筛选范围,或是某段,或是某几段甚至全文。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在题干确定的范围内筛选符合要求的信息。
2.找准筛选区间。
以题干的设问为尺度,准确把握筛选标准,以此标准仔细揣摩问题或选项,找准筛选区间(或本段,或上下段)。
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3.对比原文语句(选择题)。
要注意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的对比。有些信息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中出现的新概念、新知识是否理解并掌握。命题时,会对文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不同的处理,或偷换概念,或内容错位,或把理想与现实颠倒,或把将来的说成现在的,等等。判断时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中的相关信息逐一比照,就能确定其正误。
4.答案要点要完整(简答题)。
组织答案时要简洁、中肯,无论是摘句还是重组都要保证要点完整,无遗漏。注意要分条作答,使层次清晰。
问,与探索同行
大千世界充满了无数未知的领域,形成了一个个诱人的谜团。喜欢探索的人往往不服输,总要坚持不懈地调动一切智力、毅力和体力的因素,去探索,去征服。
问,始终与探索同行。面对光怪陆离的世界,面对芸芸众生,我们问天问地,问自己也问他人,以求探索出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理。我们问天问地,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得到灵感。18世纪中叶,维也纳一个
叫奥恩布鲁格的医生诊治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时,始终查不出症结所在,病人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治,不幸离世。经过解剖,医生才发现病人胸腔内积满了脓水。奥恩布鲁格问自己,如果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还这样束手无策吗 不能!后来,他从用手指敲击酒桶的情景上得到启发,探索出了通过叩击胸腔倾听胸腔音变来诊断胸部疾病的方法。
我们问自己问他人,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中深入探索,就可以得到真理。亚里士多德认为,推动一个物体,当不再推它时,物体会归于静止。1 000多年后,伽利略对这个似是而非的论断产生了疑问。于是,他用实验推翻了这个结论,奠定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
问,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明确的目标。问,引发了思考;问,又能牵引思考;问,是荒漠中水草丰美的绿洲,始终激励着在荒漠中勇敢穿越的旅人;问,是暗夜里永远悬在北方夜空的璀璨的北极星,始终为在探索中无畏前行的勇士们指明方向。
卢瑟福在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证实原子核存在后,发现原子核的质量数与质子数不符,他产生了新的疑问。于是,他不断地问古人问自己,积极思考,坚持实验,终于成功地证实了中子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这对于一个只知重复实验,不善于质疑并思考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们都像卢瑟福的那位学生那样,只知埋头工作,而不善于发问,不善于思考,成功了不知为什么成功,失败了也不知为什么失败,好像是在兢兢业业工作,其实这只是像木偶一样度日。
问,不但能使人类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而且还能使人类占领高科技领域,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哥白尼说过:“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而在勇于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具有问的精神,好问,敢问,善问。让我们问天问地,从天地
万物中获得知识;让我们问自己问他人,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让我们带着问上路,让问与探索同行,不断上下求索,去获取知识,获得真理。
文章标题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彰显了主旨。开篇在交代人们探索的原因中巧妙扣题,为第2段引出中心论点做了充分的准备。
文章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典型事例的支撑,述例和分析有机结合,水乳交融。文章写得大气,纵横驰骋,大开大阖,行云流水。
另外,文章在结构上采用分论点支撑的方法,不但化难为易,而且使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构严谨。一个“问”字贯串全文——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自己问他人,使文章气脉贯通,气韵谐和。
品读提示
奉献,是真诚自愿的付出,是纯洁高尚的境界;奉献是不计报酬的给予,是“我为人人”。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甚至是无价的生命,收获的是幸福,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奉献精神永远熠熠生辉,光耀人间,永远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祖国张开温暖的双臂迎接这位“娃娃博士”,邓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欢乐和家庭的幸福之中。但是,国际风云变幻,祖国面临核大国的威胁。邓稼先毅然接受开拓祖国核事业的重任,离妻别子,隐姓埋名,走向
荒漠戈壁,为中国的国防事业进行着艰苦的科学攻关,为我国“两弹”试验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从此,他从物理学界的讲台上消失了。20多个春秋过后,头发里夹着戈壁沙粒的邓稼先回来了,“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邓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此时,病魔早已横冲直撞侵入他的肌体,他光辉的生命已燃烧到了尽头。他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
●奉献还是索取,这是人生价值高低的分水岭。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奉献。古今中外许多伟人、英雄,他们生前无私奉献,为人类社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人民把他们刻在心里。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的进步是靠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无数劳动者终其一生都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或许无名,却同样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