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课件(共44张PPT)+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课件(共44张PPT)+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4 07:35:56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五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反复朗读,梳理两篇演讲词的论述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并学习马克思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
3.分析含义丰富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生于德
国莱茵省特里尔城,卒于伦敦。
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
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2.恩格斯(1820—1895),思想家、哲学家、
革命家,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之一。1844年,恩格斯途经巴黎时会见了马克
思,从此并肩战斗终生。在巴黎,恩格斯和马克
思合写了《神圣家族》,后来又共同起草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发表马克思的文献遗产和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
二、探究背景
1.《人民报》是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予帮助。《人民报》除了刊登马克思和恩格斯专为该报撰写的一些文章外,还转载了他们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在这个时期,该报始终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参加《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并发表了这篇演说。
2.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葬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
三、结构脉络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1.演讲词。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在各种会议中,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演讲词有三种类型。(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
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心灵。
2.资产阶级革命——欧洲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是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主义学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发起地点为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而波及的国家几乎涵盖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此次革命行动虽以失败收场,但造成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
3.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指不占有生产资料而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受资产阶级剥削的阶级。
4.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
你搜集的内容: .
tuí
jiǎo kuài
páo
yōng

huò
zhé
wū miè
zǔ zhòu























三、词语辨析
1.暴露·揭露
辨析 暴露:(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可以是无意的,也可以是有意的。
揭露:使隐蔽的事物显露。多指有意的。
填空 ①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写来 、控诉这些敌人的。
②他必须在天明之前把刚才挖起来的土重新填回去,否则他就会
自己,被敌人发现。
揭露
暴露
2.摸索·探索
辨析 摸索: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
填空 ①在学习中要善于开动脑筋, 规律,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一个人在科学 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摸索
探索
四、成语积累与辨析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
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
了其中的奥秘。
成绩、效果显著。
做深入研究。
“微不足道”指事情很小不值一提,而“微乎其微”一般指作用
或重要性不大。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的丰富含义,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答案:“狡狯的精灵”指的是在工业和科学的催生下产生的新的阶级力量,即工人。这个阶级十分聪明伶俐,十分具有生命的活力,因而被马克思称为“狡狯的精灵”。这体现了马克思对于这一新生力量的极大的厚望,以及乐观的革命精神。
(一)分析含义丰富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
2.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马克思对于新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清醒认识,资产阶级在发展中亲自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历史已经对资产阶级进行了审判,指出了他们的罪恶,而无产阶级必将推翻资产阶级。
3.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答案:这段话写的是马克思逝世时的情景。但是,恩格斯在这里没有用到一个“死”字,而是写到“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词句,不仅让听众得知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也让他们感受到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切悼念之情。“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具体时间的描写和“还不到两分钟”的“还”,
表明了马克思的逝世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世不忘的事,同时流露出恩格斯对在马克思临终时自己未能陪伴在其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之情。“最伟大的思想家”中的程度副词“最”也准确地传达出马克思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4.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答案:虽然马克思受到了各国政府和资产者的驱逐、诽谤和诅咒,但他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他有很多敌人,却未必有一个私敌,千百万革命战友都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是对马克思伟大历史功绩和人格的崇高评价。
(二)李想同学一直以来理科成绩都很优秀,语文成绩却有点不理想。上高中以后,他想改变自己语文学科成绩不理想的状况,于是决定竞选班里的语文课代表。请你为他拟写一篇简短的竞选词。
答案:(示例)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李想。我参加语文课代表的竞选,大家一定感到有些意外。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理想,我参加语文课代表的竞选会不会太异想天开了呢 确实,我本来是不够资格参加竞选的,但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勇敢地走上台来。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给我一次直面不足、挑战自我的机会。我是非常渴望学好语
文的,但一直以来,总感觉它像那空中的云,缥缈得难以捉摸;又像那沙里的水,怎么也抓不住;更像那高山上的雪莲花,想摘下却不知如何爬上去。现在,我终于下定决心,要跨越大海,攀登高峰,去摘下语文这朵最美的学科之花。我的口号是:李想李想,勇于追求,实现梦想。就让语文课代表这一职务激励我、鞭策我、提升我吧!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
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
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是个人化、多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总之,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样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着渐进性的变化。
但文学史永远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不可能穷尽对所有作家和所有文学作品的认识;它是被文学史家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文学知识和思想,而不是这个学科的文学知识和思想的全部,更不是这个学科研究活动的终极形式。以文学史框架为参考,展开更广泛细致的阐释、分析、讨论和研究,就成了这个学科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这些都是在文学批评的范围内进行的。文学史就建立在此前文学批评活动的基础之上,没有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无法独立地支撑起自己。文学批评不能以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为当然标准,而要以批评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为基础。只有这样,才
能实际地、深入地进入到文学世界,将其中更丰富、更具体、更隐蔽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争取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从而给文学史的写作不断注入新血液。
(摘编自王富仁《文学史与文学批评》)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学史框架以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代表一定时期内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
B.文学史教材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
C.文学批评可能不断对已有的文学史形成冲击,从而促使文
学史发生渐进性变化。
D.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批评者自己对文学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而不是文学史的结论。
[自我校对]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提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文学史教材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无中生有。原文第三段,只提到“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
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由此可知,承认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的,是文学史的编写者,而非文学研究者;文学研究者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的,是文学史框架中的一系列主要问题,而非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标志着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的,应该是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的出现,而非“文学史教材的出现”。虽然原文第三段随后提到了“文学史教材”,但是这只是为了体现文学史尤其是文学史教材具有“力量”,与“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无关。故选B。
答案:B
第一步:读文本,吃透材料,把握全文观点。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
(1)文章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2)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材料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内容要点
第二步:审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1)是理解分析题还是分析概括题。
(2)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3)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4)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第三步:找原文,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并做好标记。
(1)找准信息区间,同时要关注语境,不能断章取义。
(2)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时有若干点。
第四步:文题对比,将找到的原文信息与对应的选项进行对比,识别设题陷阱。
在阿列克谢也夫民众文化馆群众大会上的演说
同志们,今天我们党召开群众大会来谈谈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而奋斗。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最简短的回答。为了停止帝国主义战争,为了社会主义。
还在战争初期,在反动统治和沙皇制度存在的时期,我们就已经声明,这是罪恶的战争,摆脱这个战争的唯一出路是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列 宁
当时很多人不明白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甚至很多社会主义者也认为这个战争同其他战争一样,会以缔结和约的方式结束。
但是四年战争给了人们很多教益。其他出路是没有的,这一点现在愈来愈明显了。继俄国革命之后,各参战国的革命也发展起来。怎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说明共产党人对战争的态度和我们对战争的评价。我们认为,一切由沙皇和资本家的侵略意图引起的战争,都是罪恶的战争,因为它们给劳动阶级带来死亡,给统治的资产阶级带来丰富的果实。
但是有些战争,工人阶级应该称它们是唯一正义的战争,这就是摆脱资本家的奴役、摆脱资本家的压迫的斗争,这种战争是必要的,因为只有通过斗争我们才能得到解放。
1914年德国和英法之间的战争,是由于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双方的资本家都竭力用“保卫祖国”的口号来掩盖他们的侵略意图,用这种无稽之谈来哄骗人民群众。
在这一大屠杀中,已有千百万人死去,千百万人的身体有了残缺。战争已变成全世界的战争。愈来愈发生这样的问题:这些不必要的牺牲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英国和德国沉浸在血泊中,但又没有摆脱战争的出路,因为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停止战争,另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却要继续打下去。
资本家肆意妄为,他们掠夺得太多了。同时,军队在瓦解,到处都有逃兵;意大利的山上住满了逃兵,法国的士兵拒绝作战,甚至在德国也没有以前的纪律了。
法国和德国的士兵开始懂得,他们应该改变自己的战线,把枪口转向本国政府,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结束血腥的战争是不可能的;从这里就意识到必须展开各国工人和各国资本家之间的斗争。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困难的。国内战争还会延续几个月甚至几年,俄国人民懂得这点的,因为他们知道推翻统治阶级是多么困难,俄国地主和资本家是怎样拼命地顽抗。
在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的工人同情布尔什维克,不相信他们有一天也会像俄国工人那样推翻本国政府。
我们俄国共产党人暂时是孤立的。因为我们的队伍在其他队伍的前面,我们同其他同志的联系被切断了。但我们应该第一个发动,因为我们的国家是最落后的国家。我们的革命是作为一个总革命而发动起来的,我们将在各国工农的协助下解决我们的任务。
我们的任务是艰难的,我们会碰到很多多余的和有害的因素,但工作已经开始,如果我们也犯错误,那么不应该忘记,每个错误都是有教益的。
资本主义是一种国际的力量,因此,只有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切国家取得胜利,才能把它彻底消灭。反对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战争是反对全世界资本家的战争。
工人们都在起来进行这一斗争,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工人参加了军队,同时,为社会主义胜利而斗争的思想也渗入了军队。
无产阶级群众保证苏维埃共和国能够战胜捷克斯洛伐克军团,能够支持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在演讲开始,作者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以共产党人对战争的态度和对战争的评价来分析反动统治和沙皇制度存在时期的战争、德国和英法之间的战争的发展趋势:必须展开各国工人和各国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将在各国工农的协助下解决我们的任务”,“能够支持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品读提示
岁月丝毫没有销蚀掉《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这篇演讲词的光彩,它深邃的思想、隽永的语言、厚重的文化内涵,至今仍然能够让我们领略到经典的魅力。阅读名人的演讲,能够让我们感受他们深邃的思想。
●在战争中阵亡的和由于战争而丧生的几百万人并不是白白地牺牲的。千百万人在忍饥挨饿,千百万人在战壕中牺牲性命,他们不但在受苦受难,而且也在聚集力量,思索大战的真正原因,锻炼自己的意志,他们对革命有了愈来愈清楚的认识。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群众的不满愈来愈增长,风潮、罢工、游行示威和抗议战争的运动愈来愈激烈。对于我们这就是保证,保证反对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在欧战以后到来。(列宁《在伯尔尼国际群众大会上的演说》)
●同志们,请允许我这个还没有从旅途的极度疲劳中恢复过来的人,对你们给予我的这种热情接待,向你们表示衷心的谢意。我不把这种热情接待看作是对我个人的接待,而是看作对整个革命的一代的接待。他们几十年来一直在红旗下进行斗争,对俄国人民没有丧失信心,对革命的成功没有丧失信心,尽管反动势力有时气焰嚣张。起初,我们社会民主党人为数很少,我们受人讥笑,我们被称为空想家。然而我用拉萨尔的话反驳说“我们人是少,可是我们很会咆哮,以致大家都以为我们人很多”,而且我们真的多起来了。(普列汉诺夫《在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情深意切的悼词,也是一篇饱含激情的颂歌。文章既表达了对马克思去世的悲痛之情,也高度赞扬了
马克思战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深厚友情。
●“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这是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这句话也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深厚友谊的概括。恩格斯的父亲是个商业资本家,可恩格斯对商业资本家的剥削行为十分憎恶,决心不经商。马克思的家庭经济条件极差,这使他从事的革命理论的研究工作遇到了极大困难。为了使马克思不中断科学巨著《资本论》的写作,恩格斯违心地接受了父亲让他经商的要求,在经济上给了马克思无私的援助。马克思还没有精通英文时,恩格斯就帮他翻译。他们就是这样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培植友谊。课时评价作业(十)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
(    )。《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马克思为它耗费了40 年的心血。在这之前谁也没有像他这样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不只这本书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经济,组织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不得不承认劳资对立,设法缓和矛盾。
《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大书里来。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22展室在三楼,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B.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C.《资本论》的专门收藏和展出是在三楼的22展室
D.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展出和收藏《资本论》的
解析:由上文“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可知,文段主要在讲“这座楼”。填入括号内的这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要承接上文的“这座楼”,排除C项。根据逻辑顺序可知,应先“收藏”再“展出”,故排除D项。与A项相比,B项以“三楼”开头,与上下文更连贯,故选B项。
答案:B
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B.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籍《资本论》比作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资本论》内容的丰富。C项,运用比喻修辞,把叶子比作舞女的裙子,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相同。A项,运用借代修辞,用人身上的器官“红眼睛”来代指人。B项,运用拟人修辞,用“歌唱”“迎接”来形容波浪。D项,运用夸张修辞,“铜牌好像也要晒化”含有夸张成分。
答案: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一致,都是“这本书”,故“这本书”应放在关联词“不只”之前;二是语序不当,“组织经济”是手段,“发展经济”是目的,按照逻辑顺序,“组织经济”应放在“发展经济”之前。
答案:这本书不只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织经济,发展经济。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在维也纳欢迎大会上的演说
恩格斯
亲爱的同志们:
  今天晚上我受到了当之有愧的接待,在我离开这个会场以前不能不对此表示深切的、衷心的感谢!我必须说,可惜现在只能由我来享受我的亡友马克思的荣誉了。我是在这个意义上接受你们的热烈欢迎的。如果说我在参加运动的50年中的确为运动做了一些事情,那么,我并不因此要求任何奖赏。我的最好的奖赏就是你们!到处都有我们的同志:在西伯利亚的监狱里,在加利福尼亚的金矿里,直到澳大利亚,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大的国家,在那里社会民主党没有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现在全世界无论做什么事,都得看看我们的神色。我们就是一个使人畏惧的强国,一个比其他强国更能起到决定作用的强国。这使我感到骄傲!我们没有白活,我们能够自豪地、满意地回顾自己的事业。在德国,有人曾想用暴力来镇压运动,每一次,社会民主党都以资产阶级完全意料不到的方式做了回答。在每一次新的选举中,社会民主党的选票总是不可遏止地增长,这使资产阶级战栗,使卡普里维战栗,使所有的执政者战栗(暴风雨般的掌声)。刚才一位讲演人提到,在国外,社会民主运动总是被人估计不足。亲爱的同志们,我走过维也纳的街道,看了资产阶级殷勤地为未来的无产阶级建造的非常漂亮的大厦(会场大为活跃),我还请人指给我看了你们曾经正大光明地占领过的富丽堂皇的市政厅大厦。从你们占领市政厅大厦的那一天起,谁也不会再对你们估计不足了(掌声雷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那时候我正在伦敦,看到了英国报纸记者们的那种惶恐的样子,当时他们报道说,7月9日无产阶级占领了维也纳,而且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巧妙地占领了它。(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与会者一再高呼:“恩格斯万岁!”)
1893年9月14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鉴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透过全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一代伟人恩格斯高尚的人格和昂扬的斗志。
B.本文主旨是号召全体无产阶级,以这个“划时代的日子”为新的起点,顽强英勇地同资产阶级做斗争。
C.全文感情激越,演讲者与听众息息相通,才使得演讲真正具备了强烈的感召力。
D.恩格斯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成果的同时,还重点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
解析:D项,“还重点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错误,文章的重点是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提及马克思的话是恩格斯谦虚地表示自己的荣誉来自马克思。
答案:D
5.恩格斯说:“我是在这个意义上接受你们的热烈欢迎的。”“这个意义”是指什么 该句表现了恩格斯的什么精神
答案:“这个意义”指“由我来享受我的亡友马克思的荣誉” ,这句话表现了恩格斯谦虚的精神。
6.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
答案:无产阶级在那天占领维也纳市政厅大厦,使资产阶级感到害怕(或旧世界的坍塌由此开始)。
7.“看了资产阶级殷勤地为未来的无产阶级建造的非常漂亮的大厦”一句,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无产阶级必定战胜资产阶级,表现了恩格斯对未来充满信心。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