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一单元
2 烛之武退秦师
1 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作品的主要观点,梳理作品思路。
2 通读全文,品味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培养说理论辩的能力。
3 分析烛之武等人的形象,了解其人格魅力,培养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曾任鲁国史官。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见孔子把他引为同道。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相传他鉴于鲁史《春秋》太简,恐后学弟子各持异说,失其真意,写成《左氏春秋》,后世称为《左传》。《国语》据说也是他编写的。
二、探究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至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
三、结构脉络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封爵制度
封爵制度是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受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当数量的财富。爵位主要包括公、侯、伯、子、男等,各朝代略有不同。
史书的体例主要有六种。(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述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历史事件,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述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你搜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书的体例
五、课文梳理
一、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同“ ”, )
2.失其所与,不知(“ ”同“ ”)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二、一词多义
1.以
(1)以其无礼于晋 ( )
(2)敢以烦执事 ( )
(3)越国以鄙远 ( )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
·
·
·
共
供
供给
知
智
连词,因为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而
介词,把
2.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2)夫晋,何厌之有 ( )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
(4)子犯请击之 ( )
3.其
(1)君知其难也 ( )
(2)共其乏困 ( )
(3)又欲肆其西封 ( )
(4)吾其还也 ( )
·
·
·
·
·
·
·
·
助词,不译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代词,指秦军
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代词,指使者
代词,指晋国
语气助词,表示祈使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焉
(1)子亦有不利焉 ( )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三、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
·
·
·
·
·
·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外交使者。
语气助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从哪里
四、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 )
2.且贰于楚也 ( )
3.晋军函陵 ( )
4.与郑人盟 ( )
5.夜缒而出 ( )
6.朝济而夕设版焉 ( )
7.既东封郑 ( )
8.若不阙秦 ( )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
10.邻之厚,君之薄也 (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名词作动词,驻军
名词作动词,结盟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
·
·
·
·
·
·
·
·
·
·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我的过错。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状语后置句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状语后置句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5.夫晋,何厌之有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省略句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一)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作品的主要观点,梳理作品思路。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请概括一下各段的段意。
答案: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第一段:秦、晋围郑。25字,写出了形势的危急,写出了围郑原因,写出了秦、晋的驻军位置。
第二段:临危受命。在佚之狐的推荐下,郑伯诚恳地向烛之武道歉,烛之武捐弃前嫌,勇担重任。
第三段:说退秦师。烛之武见秦穆公,不在白天,不走城门,而是“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步步紧逼,层层深入。
第四段:迫晋退兵。晋文公权衡利弊,决定退兵,烛之武成功解除危机。
(二)通读全文,品味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培养说理论辩的能力。
通读全文,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他的游说艺术有何特点。
答案:
烛之武说服秦穆公共分四步: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穆公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穆公当然要权衡利弊了。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驻守。
总之,烛之武抓住秦穆公的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言秦,处处为郑,明里为秦,暗则为郑,最终打动了秦穆公,拯救了自己的国家。
游说艺术特点提示: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打动对方。②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主要矛盾。③道理上深入浅出,表达上层层深入。
(三)分析烛之武等人的形象,了解其人格魅力,培养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烛之武的形象,向来有辩士、谋士、勇士、志士之说。请简要分析一下这四种身份,并说说你最赞赏哪一种。
答案:(示例)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晋侯——以利为重,能沉着应对变局,有政治家的风度。
辩士:烛之武太能言善辩了,三言两语就说服了秦穆公,使其不但不侵略郑国,而且还派兵保卫郑国,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谋士:烛之武太有谋略了,他对当时的形势认识得非常透彻,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为秦国着想,最终拯救了自己的国家。
勇士:烛之武的勇气让人叹服,形势危急,他没有退缩,而是勇挑重担夜缒而出,深入敌营,勇气可嘉。
志士:烛之武能成功,关键还是他的爱国心,在困难面前没有选择逃避。虽然他年轻的时候没有受到重用,但是关键时刻他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视死如归,这样的人最令人敬佩。
在这四种身份中,我最赞赏的是志士。在国家危难之时,这位老人勇敢地站出来,凭借自己卓绝的智慧、高超的辞令说服强大的秦国国君。所有的智慧、勇气和才能不都是由那份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激发出来的吗
(四)烛之武虽然许多年都没有得到重用,但面对强敌入侵的危急形势,他仍然只身赴敌营,彰显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请以“爱国”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答案:(示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样一个才能长久被埋没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仍愿挺身而出为国家解围。我们可以想象: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给了他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释放,成就他人生的闪亮时刻。
[自我校对]
解析:A.乎,介词,用法相当于“于”;形容词后,表“……的样子”。B.之,代词,代指写文章本来的分寸;结构助词,的。C.而,均为连词,表并列。D.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介词,相当于“和、跟、同”。
答案:C
文言虚词推断6大技法
1.标志识别法。
(1)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等。
(2)有些虚词是构成固定结构的标志词,如“何”“其”“所”“以”“与”“为”。
2.对称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虚词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
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3.语法分析法。
同一个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
4.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
5.位置推断法。
同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6.句意推断法。
理解句意是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前提,因此,可以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般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饱受冷落,大半生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负责养马的小小的“圉正”。在他俯下衰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须发皆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中。
没有过多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再三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皆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松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想要说服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他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他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载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他就是烛之武。
永远的烛之武。
这篇散文饱含深情,歌颂了一个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老人烛之武的形象。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通过合理的想象、丰富的故事情节,触发人们的审美感受,如“衰老的身躯”“须发皆白的头颅”“步履蹒跚”等语句,使烛之武的形象更加丰满。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值得称道,多用短句和整句,使文章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品读提示
“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世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他虽怀才不遇,却不怨天尤人,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又能毅然挺身而出。在烛之武身上,真正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被美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1955年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有人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他说:“因为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搞火箭、导弹能行吗 他的回答是:“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
什么不能干!”钱学森践行了誓言,中国卫星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比武”了,载人航天事业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烛之武和钱学森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选择,诠释了责任,诠释了爱国……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甚至为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课时评价作业(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 ,很少见到他们 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 。( ),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所谓“《春秋》谨严”,即是叙事艺术的庄重矜持,因此《春秋》依旧带有上古史学正襟危坐的美学风格。《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产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这种文学上的闲笔、侧笔看似闲情逸致、 ,却更富有艺术趣味,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解析:第一空,语境强调英雄人物的形象都是庄严崇高的,故可用“不苟言笑”。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第二空,根据第一空推测出英雄人物不苟言笑后又说“很少见到他们
的变化”可知,这里的变化是心灵上的变化,故可用“心灵”。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等。第三空,语境强调英雄人物的语言都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故可用“置疑”与前面的“不容”组成“不容置疑”。置疑:怀疑(用于否定)。第四空,语境强调闲笔、侧笔的闲情逸致,故可用“云淡风轻”。云淡风轻:形容天气晴好,也形容一种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
答案:(示例)不苟言笑 心灵 置疑 云淡风轻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
B.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C.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
D.由于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解析:根据语境来看,该处应该填写一个过渡句,“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应该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是对这种风格的解说,紧随其后。此题还要注意到括号后面的逗号。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 ”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 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 ”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节选自《左传》)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务A其三B时C修其D五教E亲其F九族G以致H其禋祀
解析:“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句式对应,应在其后分别断开。
答案:CEG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故难间也”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丘明《曹刿论战》)中的“间”词义相同。
B.“小道大淫”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道”词义不同。
C.“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信”词义不同。
D.“其何福之有”与“虽有槁暴”(荀子《劝学》)中的“有”词义不同。
解析:A项词义不同。“故难间也”中的“间”是“离间”的意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
答案:A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楚国侵犯随国,于是趁随使者来议和之时,楚臣斗伯比建议楚王制造假象故意示弱,使随国放松戒备。
B.少师向随侯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准备答应他,而季梁识破了斗伯比的策略,阻止了随侯这一决定。
C.楚王认为扩张军队、增加装备、用武力威胁邻国的做法不可取,这样会使邻国因为害怕而联合起来对付楚国。
D.随国贤臣季梁劝谏国君要忠于民而信于神,内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粉碎了楚国的阴谋。
解析:“楚王认为扩张军队……”不正确,应为“斗伯比认为扩张军队……”。
答案:C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 ”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2)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答案:(1)熊率且比说:“随国有季梁,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呢 ”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做打算,少师可以得到他们君主的信任。”
(2)您还是先整顿内政,亲近周边兄弟国家,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
7.随侯与季梁对取信于鬼神的看法有何不同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随侯认为上供毛色纯正、膘肥体壮的牲畜,丰盛的黍稷便能取信于鬼神;而季梁认为取信于民,把百姓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才能真正取信于鬼神。
参考译文:
楚武王侵犯随国,派薳章去求和。军队驻扎在瑕地等待谈判的结果。随国派少师来主持和谈。
斗伯比对楚王说:“我们不能在汉水以东得到扩张,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啊。我们扩大军队,增加装备,用武力威胁邻国,他们因害怕而联合起来对付我国,因此很难离间他们。汉水以东的国家中,随国是最大的。如果随国扩张自己,必定会抛弃那些小国。小国离散,楚国就可以从中获利。少师这个人一向狂妄自大,请让我们的军队假装疲弱来使他更加傲慢。”熊率且比说:“随国有季梁,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呢 ”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做打算,少师可以得到他们君主的信任。”于是楚武王故意以军容疲弱的状态来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后,向随侯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准备答应他。季梁阻止随侯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楚军的疲弱,可能是引诱我们上当,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 我听说小国之所以能抵抗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无道。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而且能得到鬼神的信任。君王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史端正言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仍纵情享乐,祝史在祭神时虚报功德,我不知道这样做如何能抵抗大国啊。”随侯说:“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体壮,祭器里的黍稷也很丰盛,怎么不能取信于鬼神呢 ”季梁答道:“百姓,是鬼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所以在进献牲畜时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肥壮啊’,意思是说国内的百姓普遍富有,他们的牲畜肥壮而不断繁殖,没有生病,各种牲畜都十分充分。在奉上黍稷时祷告说‘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意思是说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国内百姓多么和睦,收成多么好。在进献美酒时又祷告说‘请尝尝我们用好米酿成的美酒吧’,意思是说我国上下都有美德,不做违心的事。所谓馨香,就是没有谗言和邪行。所以能够忠心从事三时的农作,讲习五教,亲睦九族,虔敬地祭祀鬼神。因此百姓都很和睦,鬼神也就会赐福,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很成功。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鬼神也就没有了主人,光靠您的祭礼丰盛,又怎么会求得鬼神降福呢 您还是先整顿内政,亲近周边兄弟国家,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楚国也不敢侵犯随国了。
PAGE